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長安好 > 第495章 創業未半而中道發家

長安好 第495章 創業未半而中道發家

簡繁轉換
作者:非10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8-26 16:09:31 来源:搜书1

  書房中有著一瞬的寂靜,正幫姚冉打下手的駱澤也呆住了。

  駱觀臨極快地皺了下眉,回過神問:“如此數目,從何而來?”

  姚冉隻道:“乃大人私產。”

  姚冉作為常歲寧在刺史府內當之無愧的左膀右臂,也替常歲寧處理許多明面之下的事,常歲寧便給了她許多便宜行事之權,因此姚冉也是見過孟列的——在向姚冉引見孟列時,常歲寧對孟列的介紹甚是簡潔明了:【此乃孟東家,我不在時,若刺史府內私庫存銀不足,便隻管找他。】

  彼時,姚冉看向孟列,隻覺宛若一座行走的銀庫。

  因此,姚冉對自家大人如今的富有,是頗有些了解的。

  至於具體究竟富有到了何等程度,以及這份富有究竟由何而起,那便不得而知了。

  “大人這私產……是由何處而來?”王嶽臉上的驚惑之色難消。

  姚冉微搖頭:“此乃大人私事,我亦不知。”

  王嶽瞳孔微震,也就是說……那傳得沸沸揚揚的身世之謎,很有可能是真的了?

  還有便是……

  “如此說來,那大人此前的清貧是裝……”王嶽話到嘴邊,又趕忙改口:“不過是在做戲而已?”

  “此前並非做戲。”姚冉解釋道:“據我所知,大人這筆私產也是之後才出現的,並非一開始便有。”

  王嶽懂了——天降橫財。

  大人於悄無聲息間,竟然就這麽完成了大多數人畢生的夢想!

  王嶽忍不住喟歎:“大人竟是創業未半而中道發家……”

  這個突如其來的認知讓王嶽感慨之余,又覺心中安定許多——

  江都刺史府發放俸祿一向很準時,據聞多是由刺史大人的私庫墊支,他對此既欣慰又負罪,每每領俸祿時,心中便會出現雙重的於心不忍——領下吧,對大人的私庫於心不忍;不領吧,對自己的荷包於心不忍。

  而現下好了,再領俸祿時,他便可以做到心無負擔了!

  王嶽在心底長舒了一口氣——這也算是得知大人發家後,帶給他這個小人物最直觀的心態變化了。

  在心中感歎完此事,王嶽才繼續驚喜地探究道:“我觀大人龍章鳳姿,便注定不會是尋常出身……”

  須知那不是七百貫,也不是七萬貫,而是七百萬貫……能隨手拿出七百萬貫的家底,將大盛拎起來抖一抖,又能抖出幾個符合條件的出來?

  駱觀臨未語,他對這身世之說,卻是持保留態度。

  七百萬貫的確是個龐大的數目,可先前便曾有不肯透露身份的好友動輒便給他家大人送來數百萬貫……若這樣的好友多上幾個,將他家大人的私庫填得滿滿當當,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雖說這樣闊綽的冤大頭好友萬裡無一,但他家大人的確很擅長哄騙……或者說是拿捏人心。

  不過,這身世之說雖不知真假,但此事能傳揚到這般地步,引起如此矚目……背後若說沒有常歲寧的授意,駱觀臨卻是不信的。

  所以,此是他家大人有心之下促成的輿論,至於真假……結合她一貫真真假假的行事作風,且有待觀望。

  不過,她選擇這樣做的目的,倒是不難想象……

  未有明言,而是拋出如此線索,引得世人猜想——

  歷來,這世上最大膽的存在,便源於世人的猜想。

  如此一來,她無異於是在告訴世人,她淮南道常歲寧手中有兵,背後有人,想與她別苗頭者,自然要多掂量一二。

  但是,她的用意……僅僅只是如此嗎?

  駱觀臨垂眸看著眼前的公文,卻覺這字裡行間蜿蜒成道,循望而去,似乎皆在通往同一方向。

  天色臨近昏暮時,王嶽和駱觀臨一同走在離開外書房的路上。

  王嶽尚且沉浸在突然得知自家大人中道發家的心情中,將一應感慨與暢想壓下之後,王嶽反倒略有些憂慮般道:“這天降橫財,但願不要淹沒了大人的雄心壯志才好。”

  人一旦太有錢,往往是很容易失去上進心的——當然,他並沒有機會親身體會過這種感受。

  “她所求,從來不是財。”駱觀臨淡聲道:“財不過只是她拿來行事的手段而已。”

  此前她喊窮時,也不是在苦惱錢本身的多少,而是苦於沒錢去做她想做之事。

  “這倒是!”王嶽恍然一笑,閑談般往下說道:“世人多為財,不為財者,便多為聲名權勢……”

  王嶽說著,理了理短須,道:“然則我觀大人,卻也非後者。誠如你方才所言,財只不過是大人行事的手段,依我看來,聲名權勢之於大人亦是手段爾,大人並非癡迷眷戀權勢之人——”

  話至此處,感慨道:“大人真正所求,是為民,為萬民。”

  聽王嶽此言,駱觀臨看向前方:“然則此等人,世間無幾。”

  王嶽抬眉,哈哈一笑。

  駱觀臨轉頭看向他,皺眉問:“有何值得發笑之處?”

  “觀臨啊。”王嶽壓低聲音,眼中帶笑:“你隻道世間無幾,可沒說大人不是此等人。”

  “……”駱觀臨轉回頭去,目不斜視繼續往前走。

  王嶽卻又湊上來低聲問:“觀臨,不走了吧?”

  駱觀臨不置可否地反問好友:“……你起初尚且擔心她存反心,若她果真造反,你走是不走?”

  王望山彼時很憂慮會誤上一條凶險的賊船——

  王嶽想起此事,笑著道:“記得那時你還寬慰於我,說大人上面尚有父兄可以壓製於她,讓我不必過於擔心……”

  他話說到這裡,駱觀臨也忍不住發出一聲笑音。

  今時再觀昔日之言,便覺得實在可笑,他那時是何來的信心,竟覺得她的父兄是可以壓製得了她的?

  “看來那時你也只是霧裡觀山,隻當大人乃是一小丘……”王嶽道:“殊不知,卻是座巍峨的山顛巨嶺啊。”

  駱觀臨沒有否認這個說法。

  王嶽這才笑著搖頭,遲遲答道:“我不走。”

  他道:“如今世道多戰火,唯有江都見清明……你我皆知,這並非偶然之下的運氣。”

  “世事變幻莫測,自入江都之後,我之想法也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王嶽拿下定結論的語氣說道:“今我所感,大人所行之道,即為天下正道,沒有不跟從的道理。”

  駱觀臨:“自古以來,每個反賊的擁躉,大抵都是這樣想的。”

    王嶽輕“嘶”一聲,轉頭看向好友:“果真?論起為反賊之擁躉,我自不比你經驗深厚,你可莫要誆我——”

  “……”駱觀臨眼角一抽。

  王嶽“哈”地笑了。

  駱觀臨也負起手來,無聲笑了笑,待往事顯然已釋懷大半。

  王嶽伺機又問道:“所以,走是不走了?”

  “暫時不走。”駱觀臨負手而行,語氣淡淡:“詩還未寫。”

  王嶽忙問:“又要寫詩?”

  駱觀臨“嗯”了一聲:“受人之托。”

  此番常歲寧親自趕往瘟疫之地,駱觀臨是不讚成的,並試圖勸說過。

  但常歲寧心意已決,便與他道:【要去啊,若我不親自去,回頭先生為此事賦詩誇讚我之時,怎好做到真正言之有物?】

  駱觀臨神情幾分莫名:【某何時說過要賦詩?】

  常歲寧道:【我現下正要托先生賦詩啊——待我辦成此事,還望先生不吝賦詩揚我美名。】

  又很認真地提出無理無恥的要求:【屆時我若出了兩分力,還望先生在詩中誇大為十分——只是不知先生可會覺得吃力?】

  是將好大喜功,沽名釣譽寫在了明面上,半點遮掩都沒有。

  然而,對此類人最是排斥的駱觀臨彼時聽在耳中,卻半點也生不出厭惡之情。

  他想,大抵正是因為王嶽方才所言,所謂聲名也不過只是她行事的手段,從來非她真正所圖。

  “倒不知大人那邊如何了……”提到此處,王嶽面上現出幾分憂色:“那麽多的百姓都染上了瘟疫……想來局面必當格外忙亂。”

  這樣大范圍的瘟疫傳播,放眼史書之上也是罕見的。

  “朝廷派來的醫者也去了沔州一同救治患疫百姓……”駱觀臨道:“這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自京中而來的那些醫者,前些時日一直跟著欽差留在嶽州附近觀望,直到常歲寧之舉傳到京師,聖人權衡之下,遂令欽差帶著醫者同去沔州醫治百姓——

  王嶽低聲歎息道:“大人此番,等同是逼著朝廷救治這些百姓……”

  他家大人在沔州安置患疫百姓的消息早已傳開,反觀朝廷派去的欽差和醫者卻遲遲沒有動作,而若他們就此回京,朝廷在這件事情當中,又當如何自處?

  即便天子否認了投毒之事,但各處的問責聲仍未能消止,卞春梁甚至依舊借此在大肆煽動民心……

  迫於局勢,天子只能嚴斥了軍中“安置百姓不力”的過失,並讓欽差帶著醫者們去了沔州救治百姓。

  隨著收容的百姓越來越多,沔州正是缺人之時,常歲寧對這些醫者的到來也很歡迎——她即便待朝廷不滿,但百姓的安危更重要,如此關頭,她沒有理由拿百姓的性命去與朝廷在此事上別苗頭,置無用之氣。

  王嶽此時道:“觀此時局面,朝廷恐怕是想就此將真相混淆過去……”

  他們都知道真相是怎樣的,始作俑者是何人,但朝廷和天子顯然打定了主意否認一切。

  “可是死了那麽多無辜的百姓……”王嶽失望而無力地歎氣,然而隔了片刻,卻道:“但我總又覺得,依大人的性情,應當不會答應——”

  不會答應讓朝廷就此混淆揭過此事。

  駱觀臨意味不明地道:“但那並不明智。”

  朝廷要捂住此事,不外乎是挽救輿論,維護朝廷搖搖欲墜的威信。而若她堅持要揭開此事,便等同站在朝廷和天子的對立面,一個不慎,便很容易招來真正的大禍事。

  總之,讓常歲寧出面來做此事,實是下下之策。

  “我相信大人不會置之不理的。”王嶽篤定道:“且若換作是你,你必然也會去做。”

  駱觀臨沒有否認。

  王嶽又笑了笑:“所以說咱們大人的行事作風,實則是很對你心意的。單憑這一點,你便是舍不得走的。”

  王嶽這句話中並無發現真相的恍然之感,反而像是早已看透了這一點。

  駱觀臨意識到什麽,轉頭擰眉問:“……你既已認定我不會走,何故昨日還在替我倒數離開之日?”

  “我這也是為了讓你早日看清心意嘛。”王嶽一臉用心良苦,笑著拍了拍好友的肩:“留下好,你我相互扶持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駱觀臨瞥他一眼,兀自拂袖而去。

  王嶽哈哈笑著追上去。

  實則,他也是剛確信好友的心思沒多久——這份確信,要從祭海之日,署名錢甚的那首詩文說起。

  王嶽便是從那篇詩文中,窺見了好友的心態變化,那份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的。

  近日,李獻的心態每日也都在發生著變化。

  他率大軍於潭州外扎營多日,而潭州城內的局面,和他起初預想的並不相同。

  卞春梁當日退出嶽州城時,令患疫的士兵甚至是自己的長子為大軍開路,他率余下不足五萬大軍突圍而出,雖一路折損嚴重,但於卞春梁而言,卻也並非全無好的一面——

  卞春梁在路上折損的兵力,大多是體弱者,如此一來,便等同將患疫者再三篩除。

  待卞春梁入得潭州之後,身側僅剩下萬余從嶽州帶出來的士兵,而不久後,卞春梁又做出了一個殘忍的決策——他令人悉數斬殺了那陪他從嶽州一路殺出來的萬余士兵,除了其中百余名出色的部將之外。

  斬殺並焚燒那些士兵屍身之時,卞春梁披上喪服,拔劍自削下一指,並對天起誓,必讓朝廷血債血償。

  他將此舉歸咎為朝廷失德,而他這樣做,是為了保護潭州內外的百姓不再受瘟疫之苦。

  卞春梁設下祭壇,自跪其上請罪,並請來高人為那些亡靈超度。

  此舉傳揚開,潭州城內外民心震動,立時又有不少勢力和百姓對朝廷失望透頂,而主動投向了卞春梁。

  這是李獻如何也沒想到的局面——潭州城中瘟疫幾乎已被卞春梁以自斷臂膀的方式殺絕,反倒是他軍中被這延綿不盡的病症所累!雖因預防得當,眼下致死率並不高,但也遲遲不見好。聽軍醫說,此病屬於由瘟疫演變而來的新病,務必好好休養,他便只有耐著性子養著,但近來藥材也逐漸出現了短缺……還不知要養到何時!

  每日聽著外面傳回的消息,這一日,李獻再也坐不住了,強行從軍中點兵五萬,欲攻取潭州城。

  而李獻前腳點兵離營,後腳他軍中帳前便有士兵高呼:“……有刺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