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老太太還要臉面,不想被人看了家裡的笑話,肯定會出手。
果然,二伯娘失手幾次之後,順手抄起了一邊的燒火棍,還欲上前之時,老太太冷喝一聲:“夠了,老二家的。”
老太太一開口,二伯娘像是被驚著的鵪鶉,已經揮起來的燒火棍,心不甘情不願的收了回去,只是想想又不甘心,收棍的同時,還不忘記狠狠的瞪了冬暖一眼。
冬暖衝著她做了一個鬼臉,把二伯娘氣得肝疼,偏偏冬暖做完鬼臉還不夠,很快又開口了:“二伯娘覺得廖公子好,那就讓冬杏嫁過去啊,像是二伯娘說的,廖公子可是讀書人,以後會有大出息的,誰跟了他,可都是享福的命,這大好的福氣,我命薄,要不起,就給冬杏好了。”
冬暖嘴上是這麽說的,心裡止不住的呸呸呸好幾聲。
這麽大的福氣,二伯娘一向精明,怎麽可能不要?
還不是因為她看得清楚,那廖母熬了這麽多年,眼看著要不行了,估計活不過這個冬天,剩下廖公子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以後家裡家外的活計,還不得壓在新媳婦的身上。
她們為什麽看中了原主小姑娘?
還不是因為原主小姑娘是個傻大妞,天天勤勤懇懇,像頭老黃牛一樣,別看年紀小,但是特別能乾,頂半個壯勞動力了!
在話本裡,原主最後還是嫁了過去。
因為冬家有自己圖謀的東西,廖家也有自己的算計。
廖家看中了原主小姑娘家裡家外一把好手的能乾本質,把她娶過門,就可以讓她繼續勞作,供著廖公子讀書。
而冬家則是看中了廖母的許諾,會讓廖公子教冬家幾個年紀小的孩子讀書認字,這算是兩家互利互惠,只是苦了原主這個小可憐。
最後為了供廖公子讀書,未到二十就活生生累死了。
而廖公子,踩著老母親和原配發妻的骨與血,一路青雲,成為了權貴高官,衣錦還鄉之時,身邊嬌妻美妾,好不快活,誰還記得當初供養著他的那個小可憐?
這個話本還是冬暖未飛升之前,因為同名同姓的緣故,所以多看了看。
“你個賤蹄子,你……”二伯娘一聽冬暖這樣說,頓時血氣上頭,手裡的燒火棍已經控制不住了。
冬暖可不是坐等挨打的性子,幾步快走,直接從堂屋衝到了院子裡。
剛到院子裡,就看到籬笆院外來人了。
也是巧了,來的正是冬蠻母女!
一看她們來了,冬暖眼睛亮了亮。
冬蠻母女可不好惹,冬蠻的父親是村裡的獵戶,那可是高壯如塔一般的凶漢子。
上午打架,冬蠻雖然贏了,但是也是受了傷的,冬蠻一家在村子裡一向不吃虧,這會兒過來,那肯定是要找回場子的。
“冬蠻啊,冬杏在屋裡哭呢,你要下手可得趁早啊,省得一會兒她跑了,抓不到人。”冬暖跑到院中之後,揚聲提醒了一下冬蠻母女。
為此,老太太沉下蒼老如樹皮的臉,狠狠的瞪了她一眼,冬暖假裝沒看到。
冬杏精明著呢,看情況不對跑了,這件事情最後只會變成大人之間的撕扯。
冬杏害原主小姑娘替她背鍋打架,最後還要被她們娘倆算計,憑什麽?
該是誰的鍋,背好了,誰背都行,反正冬暖不背!
冬蠻這丫頭,
人如其名,人長得十分高壯,明明比冬暖還小一歲,但是長得比冬杏還高,看著像是十四、五歲似的。 一聽冬暖這樣說,再一看冬暖那手下敗將的可憐樣,冬蠻懶得多理她,幾個箭步衝進了冬家,越過幾個長輩,精準的將冬杏從屋裡拎到院裡,按到地上就是一通捶!
冬杏原本因為臉疼哭叫著要讓阿娘替她找回場子呢,她是不信平時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的冬暖敢打她,她要報復,她要打死冬暖!
只是,雄心壯志剛剛升騰而起,就被冬蠻按在地上好一通打。
“阿娘救我啊,冬暖你個賤丫頭,你不得好死啊啊啊,冬蠻,你也不得好死!”冬杏接連吃了幾口土之後,已經開始不管不顧,哪怕是冬蠻,她也敢扯著嗓子罵了。
二伯娘看著冬杏被打的這麽慘,倒是想上前,但是一看冬蠻娘那粗壯的身材,那凶猛的眼神,她又慫的收回腳步, 巴巴的看著老太太。
老太太這會兒心裡也惱著,但是冬蠻娘確實是個極為難纏的人,說實話,她也有些怵她。
但是,這個時候如果不站出來,她家的臉面也不好看啊。
想到這些,老太太挺了挺背,又狠狠的瞪了冬暖一眼,卻見冬暖衝著她無辜的笑了笑。
見此,老太太隻覺得心頭一哽,順了順氣之後,這才冷著臉開口:“我說蠻丫娘,你這樣就過了吧?”
說完之後,又輕哼一聲,接著說道:“就是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的……”
老太太話沒說完,就被冬蠻娘毫不客氣的給撅了回來:“我說老嬸子,冬杏這丫頭這麽小就知道偷偷摸摸的,如果不好好管教,以後咱們村裡豈不是又多了一個不著調的?雖然說這兩年朝廷稅少了,地裡收成也好了,日子好過了,但是誰家東西不金貴?被她摸了去,能不著急上火?我們娘倆也是好心,今天算是給冬杏個教訓,別等著哪天,冬杏摸了不該摸的,再被人打死了,老嬸子再後悔,可就來不及嘍。”
老太太險些被冬蠻娘這番話給氣昏過去,她不住的翻著白眼,自己抬手順著氣,好半天這才順過來,咬著牙說道:“我家的孫女,不勞蠻丫娘操心!”
冬蠻娘也是個有數的,人家性子辣是辣,但是也不會太過分,不然成為全村公敵了,以後日子也不好過。
看著冬蠻打了半天,出了氣了,老太太這邊又氣得翻白眼,冬蠻娘見好就收,高聲喝道:“行了,蠻丫,該回了,下午地裡活多著呢,別都耗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