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秦睿的鄭重解釋,袁長河很有些適應不能:“秦老爺太客氣了。您有事隻管說,有用得著在下的地方,在下定不敢辭。”
開玩笑,人家是什麽樣的人?在京城當過大官的,用得著和他這樣的苦出身解釋嗎?
秦睿笑著搖頭:“袁兄才是客氣,袁兄如今不但有河運行和信局傍身,更有聰慧過人的女兒,袁氏將來不可限量。
袁長河疑惑的看向秦向儒,秦老爺說有要事相商,忽然就提到女兒,難道和自家女兒有關?
秦向儒也是不解,困惑的搖了搖頭,他是真不知道。
袁長河再看回秦睿:“不知秦老爺有何指教?”
“是這樣,”秦睿說道,“昨日,景文提起他要幫令愛寫一本識字冊子。老夫覺著此事大有可為,特來和袁兄商議此事。”
“這個事啊……”袁長河略顯尷尬,說道,“原來秦老爺說的是此事,只是,讀書認字這些,我一個大老粗著實不懂。若秦老爺問的是此事,我這就找人把小女喚來。”
秦睿連忙阻止:“說起此事,老朽還得向令愛多多討教,又怎能讓令愛移步?老朽去拜望令愛,不知是否方便?”
“方便。”袁長河說道,秦老爺真是客氣,有事找女兒商量,居然還用了“拜望”二字,太太隆重了些。
“她這時大約也在碼頭,正督促信局幾個孩子認字寫字呢。”袁長河起身,頭前引路。
袁冬初的確在碼頭,卻沒督促小滿星耀功課,而是帶著秀春和小翠二人,整理兩個投遞員送來、需要再次分派打包,送往別地的包裹。
秦睿剛才一下船,她便看到了,同時也猜出秦睿的來意。
只是沒想到秦睿動作會這麽快。
所以袁長河帶著秦睿父子尋來時,她一點沒覺著意外。
但該有的禮節還是有的,她雖然是船工的女兒,好歹也往通州跑了兩趟,在卓家的幾天,禮儀什麽的,已經學了個**不離十。
>>
當下也不含糊,各人行禮客套一番,在秦睿的提一下,一行人去了袁長河居所的隔壁—也就是秦向儒未來安家之所。
商業洽談,挺講究地方的。
在自己地盤,和在別人地盤,氣場就很不一樣。
秦睿是存了這個心思,但袁冬初卻不很在意。
這事兒主動權在她手上,只要秦睿沒打算借勢強壓,無論選什麽地方,她都不會丟了主動。
而且,秦睿如今也沒資本強壓就是了。以他的身份,有人想悄無聲息的把秦家怎樣了,當然不太可能。
但他想打壓如今的袁家,也不可能沒有絲毫漣漪。
洽談事務是秦睿計劃好了的,原本無人的小院有了老仆來開門。
兩方人進屋重新落座,熱茶奉上,還有兩樣果品點綴。
進入洽談模式之後,袁秦兩家就是甲乙兩方人了。
秦睿先把昨日謄寫的一份注音字符拿出來,放在桌上。
“老朽來此,是談這幾個符號的將來。”秦睿是看著袁冬初說話的。
短短時間,他就看出來了,在場這些人,說話算數的,首先就是這個姑娘。
袁長河一頭霧水,一張不大的紙片,寫著三十來個簡單的筆畫。這幾日,女兒都在搗鼓這東西,他還算熟悉。
這勾勾畫畫的簡單筆畫,有什麽將來?
袁冬初卻一臉平靜,微笑道:“秦老爺說的,是給所有文字注音、並整理編撰成冊這事吧?”
秦睿雖然有袁家女子聰慧過人的準備,但如此切中要害,還說的如此鎮定,卻還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
“袁姑娘果然聰慧,老朽說的正是此事。此事沒有袁姑娘想的那麽簡單,給所有文字注音、釋義,並編撰整理,要做的事情非常多,絕非三五人之力可以完成。如此大的工程,若沒絲毫收益,恐怕不會有人投入此等精力財力。”
“對。”袁冬初很痛快的讚成了這個說法,等秦睿的下文。
秦睿繼續道:“這本識字典籍,如果簡單做一些小冊子,隻供信局投遞使用,當然也可以的。但這種認字方法很可能會被他人覬覦,做成真正的典籍,署他人之名。最後,袁姑娘這法子,卻是給他人做嫁衣,那就太可惜了。”
“秦老爺的意思呢?”從袁冬初的語氣中,聽不出半點兒被這番說辭打動的情緒和波瀾。
反倒是袁長河和秦向儒兄弟,都是聽得吃驚,這東西,如此了得?
秦睿也有些拿不準這姑娘是深藏不露,還是壓根沒聽懂他的意思。
隻得輕咳一聲,委婉道:“若注音符號真能囊括所有文字,注音編撰之後的書籍就可稱之為典籍,為史上第一部此類著作,意義深遠。”
秦睿停了停,才建議道:“老朽的意思,既然袁姑娘沒想過這麽做,那就由秦家進行整理編撰。書成之後,印刷出售所得全歸袁姑娘,我秦家只要典籍的編撰人的署名。不知袁姑娘意下如何?”
袁冬初笑了笑,看著秦睿問道:“不過是三十七個字符,何以秦老爺如此看重?甚至不惜賠本做此事?”
秦睿沉吟著, 拿不準袁冬初對他的話理解了多少,他應該解釋到什麽程度。
袁冬初沒等秦睿的回答,而是自顧說道:“天下讀書人甚多,不管是官至極品,還是名家大儒,著書立傳者能有幾人?而被歷史檢驗的經典之作,能流傳下去的又有多少?”
和聰明人說話非常省事,袁冬初沒把話說透,但秦睿已經明白了。
這姑娘很明白、很通透。對於幫助識字的注音符號的價值,想的和他一樣明白。
就像這姑娘說的,天下讀書人不知凡幾,讀出名堂的,不管做官,還是遊離於朝堂之外的名家學士,有自己學術觀點、能著書立傳的少之又少。
其中,能成為經典、流傳後世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而這個有注音字符的識字典籍,不出意外的話,一定能成為流傳下去的經典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