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7年,趙武侯去世,已經長大成人的前太子趙章在群臣的擁護下即位,是為趙敬侯。
但趙武侯的兒子趙朝不甘心,於是發動政變準備奪取君位。在群臣的抵禦下,很快趙朝的叛亂被擊敗,轉而他又勾結虎視眈眈的魏國,希望通過魏國力量來扶持自己即位。這樣賣國行為激起了趙國人的強烈反抗,魏國軍隊很快被擊退。
為了抵禦魏國的威脅實現北進戰略,趙敬侯將國都從原本的中牟遷到了邯鄲城(今河北邯鄲)。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他的兩個兒子魏罃、魏緩為了爭奪君位展開了殊死鬥爭,趙成侯抓住機會將剛剛從鄭國奪來的土地為代價,聯合韓國一起以幫助魏國平亂為由,佔領了魏國。
但很可惜的是韓趙兩國因為各自利益需求不同,沒有達成一致,從而讓魏國得以反擊,失去了削弱魏國的唯一機會。
趙國因為實力比韓國強,他想將魏國一分為二,韓趙各自佔領一部分地區。而韓國比趙國弱,他不想與趙國直接接觸,而是想扶持一個弱小的魏國政權,來形成一個韓趙緩衝地帶。
隨著魏國的衰弱,三晉成為了各國爭奪的焦點,趙肅侯迎難而上,毅然而然的替代魏國扛起了保衛三晉安全的大旗。
趙肅侯戎馬一生,幾乎年年與各國作戰,在狼煙四起的戰國時代,穩住了趙國的局勢與基業。
公元前326年,趙國一代雄主趙肅侯去世,另一位雄主年少的太子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即位時,各國形勢是戰國最先崛起的魏國在魏文侯去世後逐漸衰弱。魏武侯去世時因為內部權力鬥爭差點被趙韓聯軍滅國。
東面的齊國在公元前386年被田氏卿族奪取君位後在齊桓侯、齊威王兩代的治理下,國力逐漸強大,於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先後在桂陵、馬陵擊敗當時的霸國魏國,成為新的強國。
西面的秦國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任用商鞅變法從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迅速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南面的楚國擁有廣袤的疆土,在春秋時期一直是晉國的強大對手。進入戰國後,經過楚惠王幾代經營,國力依然是領先的存在。
魏國衰弱後,作為十字路口上的三晉地區,成為了各國相互競爭的香餑餑。在趙成侯、趙肅侯兩代的經營下趙國替代了魏國成為了三晉的領頭羊。
就在趙武靈王即位的這一年,秦楚齊燕魏五國趁趙國國喪期間,以奔喪為名各領兵上萬集聚趙國邊境,想要趁機一起瓜分趙國領土。
年輕的趙武靈王在老臣肥義的指導下,首先對趙國國內發布戒嚴令,加強邊境代郡、太原太原郡、上黨郡和首都邯鄲的軍事力量。
做完這些後,派遣使者前往韓國、宋國聯合他們牽製秦、楚、齊成品字形相互呼應,又派遣使者前往越國,用大量財寶賄賂越王無疆,希望他率兵騷擾楚國南部,鉗製楚國的步伐,同時派遣使者前往樓煩,賄賂樓煩王要求他攻擊燕國、中山國。
在五國聯軍中,燕國本身實力最弱,中山國雖然沒有參加聯軍,但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對趙國威脅最大,所以趙國不得不對它有所提防。
樓煩的襲擊讓燕國和中山國害怕被趙國形成夾擊,於是放棄了對趙國的攻擊之勢。
在做完這些措施後,趙雍派遣使者通知各國奔喪使者,奔喪可以但不許軍隊進入趙國境內,只允許奔喪使者攜帶禮物進入趙國,同時必須由趙國使者帶領下才能前往邯鄲城。
魏秦齊三國看到趙國已經重兵把守,國內戒備森嚴,宋韓兩國又與趙國結成了聯盟,知道圖謀趙國的計劃已經落空,於是紛紛打消了打算。
奔喪完後,各國使者不敢在趙國有過多停留,紛紛離開了趙國返回本國複命,至此趙武靈王即位後的第一場危機宣告解除。
趙國一直以來存在著一個心腹大患,那就是嵌在趙國中間的中山國。
中山國是由白狄人建立的國家,因為都城內有座山而得名為中山國,它的疆域范圍在燕趙兩國之間,先後經歷了戎狄、鮮虞、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經一度是晉國的心腹大患,先後發生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事件。
公元前407年,魏國將領樂羊、吳起率軍佔領中山國,其殘余勢力退入到了太行山中。
大概在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經過20多年的勵精圖治,重新恢復了中山國,建都於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復國後的中山國處於趙國的東北部,將趙國從中間分成了南北兩部分,將趙國四個重鎮代郡、上黨郡、晉陽、邯鄲相互阻擋,導致交通十分困難,因此成為了趙國最大的隱患。
趙國北部屬於遊牧民族,而南部屬於農耕文明,中山國的嵌入使得偏居南面的邯鄲對北部的管控十分薄弱,而同為遊牧民族文明的中山國又與趙國北部代郡文化更加接近,使得原本離心離德的北部更加難以控制,加上中山國為了對抗趙國,不斷聯合燕齊兩國騷擾趙國,趙國的發展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公元前315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國以幫助燕國平叛為名率軍佔領了燕國。燕國為了趕走齊軍,先後在各地起義,太子姬平也在混亂中被殺。
趙武靈王抓住機會主動向韓國提出護送在韓國做人質的燕公子姬職回國即位。
同年,趙國將軍樂池率領趙軍一路護送姬職回到燕國。
公元前312年,趙國聯同秦國兵分兩路攻打齊軍,齊軍被迫撤離燕國,姬職在趙秦擁護下即位,是為燕昭王,燕趙兩國達成聯盟。
同年,楚越兩國因對齊問題上產生分歧,兩國爆發戰爭。越國聯合齊國攻打楚國,但被楚國擊敗,越王無疆在混亂中被殺死,齊國深陷戰爭泥潭無法自拔。
在這樣的背景下,趙國外部環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趙武靈王開始將目光看上了處於趙國腹部的中山國。
趙武靈王親征後,先後對中山國進行了多次作戰,在作戰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遊牧民族的作戰優點以及趙國傳統作戰方式的短處。
當時趙國的作戰方式,依然是傳統的車兵戰,這種作戰方式隻適合在平坦開闊的地區,而在複雜多變的地形中由於行動不便,車兵根本無法對抗靈活的騎兵作戰部隊。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趙國需要改換適合騎兵作戰方式的短袍短袖服飾。
古代改換服飾不像現代這麽容易,他的困難程度就像現在有人說“中國服飾不行,我們應該換日本服飾”一樣很難讓人接受。
如何突破這個關口,趙武靈王首先想到的是老臣肥義。肥義知道趙武靈王心思,他向趙武靈王表示了自己的支持。
得到肥義的支持,趙武靈王的信心更加堅定,下一個就是代表趙國宗室的公子成。
趙成是趙成侯的兒子, 趙肅侯的弟弟,趙武靈王的親叔叔。
趙肅侯時期,由於經常在外征戰,朝中政事一直由趙成把持,所以趙成在趙國的實力與地位十分強大重要。
如果得到趙成的支持,那麽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就能順利的在趙國實行,如果趙成反對那麽改革就寸步難行。
為了說服叔叔趙成,趙武靈王親自前往趙成府邸,以先祖趙簡子、趙襄子改革胡人習俗為例,講述自己的胡服騎射改革是為了強大趙國力量。
趙成最終被趙武靈王說服,同意了胡服騎射改革。趙武靈王為了堅定趙成的改革支持,壓製反對改革力量,他趁熱打鐵送給了叔叔一套胡服,希望他能夠起到帶頭作用。被逼到死角的趙成隻得在第二天的朝會上穿起了胡服以示支持,反對改革的聲音徹底消失。
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戰鬥力很快發揮出來。
公元前306年,趙國先後佔領了中山國的寧葭、原陽等地,並在原陽建立了一個騎兵訓練場地,訓練出了大量騎兵。從而得以西進胡人地區,開辟國土千裡,嚇得林胡王進獻大量良馬才停止攻擊。
公元前294年,趙國經過13年的胡服騎射改革最終將威脅趙國幾代人的中山國徹底滅亡。
自此以後,從趙國國都邯鄲到北部代郡的道路暢通無阻,趙武靈王凱旋回國後,論功行賞、大赦天下,在宮中連續舉行了5天的慶祝酒宴。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不僅奪得了中山、胡地大量領土,而且通過收編林胡、樓煩的軍隊,大大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