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無奈,只能將希望放在天幕的評論區,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是的,關中地區曾是天府之國,氣候變化加過度開采導致無法承載人口的生存所需》
《核心問題的全球氣溫下降。農耕~遊牧線東移南移嚴重,西北降水大幅減少,關中產出下降嚴重。》
《應該是全球氣候變化所致。漢唐時期氣溫比現在高很多,關中平原氣候宜人,能養活很多人口。後來整體氣候變冷,關中平原養不了那麽多人了。》
...
房玄齡點頭,這裡面提到的氣候問題倒是和之前的小冰河時期對應上了,溫度降低導致降雨減少,從而導致糧食產量減少,經濟重心向東向南轉移,這也是後世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的原因。
《水資源匱乏,怕不是過度開發的原因吧,八水繞長安,也不是生活飲用水能導致斷流的,應該是氣候變化所致,那時又沒有工業化,再多十倍人也不至於[捂臉]》
《兩個原因吧,一個是人口越來越多關中壓力大,第二是氣候變化,降水線南移和小冰河期來臨,反正現在的氣候和古代不一樣的》
...
工業化,又是工業和工業相關的詞匯,類似的有工業革命和工業文明。
此為何意?
李世民頭有些痛,突然間腦海中靈光一現。
不對不對!
後世十幾億人口...
不是糧食,李世民盡量擯除糧食因素的干擾,腦海中閃過一些些片段,最終定格在後世的高樓大廈上。
他們的房子,不是用樹木營建的!
不僅居住的房屋,連學校也是,還有到處鋪設過的馬路。
材料不一樣!
而且他們的房屋是一層層的,這樣就能容納大量的人口,耕地被佔用的情況就會大大緩解,不必破壞森林植被,一切問題幾乎迎刃而解,除了糧食問題。
“材料不一樣,後世營建房屋用的不是木材!”
房玄齡望著陛下激動的神情,愣了一下後腦海也閃過類似的畫面,緊接著臉上也浮現出激動的神色。
竟將這麽重要的東西忘了!
其他人則還是處於比較懵逼的狀態,李世民又粗略解釋了一遍,這下眾人都震撼不已。
妙啊!
關中衰弱的種種原由,就這麽容易被解決了?
好吧...暫時還不知道後世所用的材料!
但問題,好歹是解決了一半。
...
【黃河要告別地上河了嗎?】
【黃河下遊很長一段是地上河,所謂地上河是指河水攜帶的泥沙在下遊大量沉積,使得河床變高】
【為了防止河水外溢人工在兩邊修建大堤,這就導致河道比兩岸地面高出很多】
【比如在河南鄭州東到開封這一段,黃河河床高出兩岸水平基準面7米左右,比兩層樓還要高】
【你想一下你站在一樓往上看,只看到一條河流的底部是怎樣一種感受】
【如果黃河決口了後果不敢想象,歷史上黃河絕口可不是什麽新鮮事】
【據史書記載,黃河有8次大規模改道,18次小規模改道,決口1593次,是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
【沒辦法黃河中遊使黃土高原大量泥沙湧入河水,每年黃河都會攜帶16億噸泥沙奔騰而下,其中有12億噸流入大海,剩下4億噸常年留在黃河下遊】
【比如黃河出海口這塊突出的區域,就是黃河泥沙不斷淤積形成的】
...
洪武年間,金陵城。
聽聞天幕提及黃河問題,朱元璋心不由自主地懸了起來,然而更讓人崩潰的是,下遊黃河為何與如今相差如此之大!
黃河改道!
一眾大臣臉色瞬時煞白了起來...
而隨著天幕提及的歷代黃河改道,天幕也適時的在地圖上標注了出來。
...
【而且從1984年到今天黃河出海口還在不斷長出新土地】
【當然這些泥沙也有好的一面,它們富含養分土壤肥沃,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
【為了徹底解決黃河泥沙問題,中國在河南境內修了兩座水電站,三門峽和小浪底】
...
漢末南郡。
劉備倒吸了口涼氣,一方面為黃河災害問題次數而驚心,另一方面也為後世的大手筆而震撼。
那是黃河啊...
一切都太過驚世駭俗!
...
貞觀年間,長安城。
李世民則眼神炯炯,臉上帶著些躍躍欲試的表情。
那是造福億萬生民的偉大事業,注定是曠古絕今、要在史書上大書特書的黃河治理行動!
可惡,朕竟然不能參與其中!!
“啪!”一個文官給了自己一個巴掌,顯然是不敢相信這事。
...
【其中三門峽不算一個成功的大壩,1961年建成後三門峽確實解決了黃河下遊防洪供水灌溉問題】
【但由於缺少經驗設計專家沒有意識到黃河水沙的矛盾性,也就是說黃河水少沙多,關系非常不協調】
【大壩建成三年後,三門峽西面的潼關高程連續升高,由323米急劇升高到328米左右,最終威脅到了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行洪安全】
【碰到極端暴雨河水還要向關中平原進行倒灌,因此才有了後來的小浪底】
...
貞觀年間,長安城內所有人,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普通老百姓,無不為之捏了把冷汗。
畢竟,他們生活在長安,自然認可長安和關中的一切。
所謂的三門峽大壩,僅僅三年就讓河床抬高5米,而且還有倒灌關中的危險。
這要是真的發生了,後果不堪設想。
不少人咽了咽唾沫,期待著看後世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
【小浪底距離三門峽100多公裡,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
【吸取三門峽的失敗教訓後,小浪底把排沙功能做到了極致】
【小浪底不僅可以蓄水,也可以人為製造洪峰,從而衝刷中下遊河道】
【大量的水流攪動河床讓泥沙不容易堆積,等於在黃河這裡裝了一個泥沙推進器,不斷把泥沙推向大海】
【有時間可以來看看小浪底的排沙場景,非常壯觀。這排的不是沙,是希望。】
【從2002年開始,22年時間,黃河下遊河道平均下切了3.1米,不但解決了黃河下遊河床抬高的問題,而且讓很多地方的河床變得更低了】
【山東一些鹽鹼地由於泥沙的增加,變為了農田,平均畝產量可增加20%以上】
...
從天幕對應的影像可以看到,小浪底橫亙在黃河河床上,其中出水口排的是一片泥沙水。
河水由於小浪底人為控制收窄了河道排水口,使得河水衝天而起,河水一重疊一重,非常的雄偉壯觀。
天幕還從各個角度拍攝了相關的影像,每個角度都能看到其衝刷能力之強勁。
“22年黃河下遊河道下切3米多!”李世民捕捉到了這一信息,臉上閃過喜色!
或許後世真能解決黃河下遊河床堆高的問題!
...
【除此之外還有中國研製的浚河007號加入黃河治理行動中來,浚河007號每小時的抽沙量能達到4500立方米,每月能清除40萬立方米的泥沙】
【抽取的泥沙可以填平周圍的礦坑,改良土地新增耕地】
【而在中上遊,另一個偉大的項目:三北防護林】
【正在減少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則是提升上游水源涵養量能力】
【下遊排沙,中部固沙,上遊增水】
【有了這一套完整的水利系統】
【在未來黃河或許真告別地上河了】
...
洪武年間,金陵城。
“中部固沙...”朱元璋望著東西橫跨數萬裡的三北防護林工程項目,不得佩服後世那強悍的國力和治理黃河決心。
朱標看著標注出來的防護林工程面積,眼神發直。
那三北防護林佔地面積都快趕上國土面積的兩成了,而且大部分都是荒漠人煙罕至的地帶。
...
《好治理得很,從蘭州到潼關直接挖人工河給它拉直,繞過黃土高原》
《這就是傳說中的信口開河》
...
漢末南郡,劉備望著天幕些許評論,竟不覺得可笑...因為人家真有那能力。
想著想著自己就忍不住在腦海中模擬這種情況...
...
《這樣說來山東豈不是越來越大》
《甘肅人撒在地裡的種子,在山東開花結果了[捂臉]》
《黃河已經開始下切了,預計7年以後還會下切2-3米,最終實現通航》
《有了小浪底黃河水患基本解決了》
《要是當年有有某音也不至於地理拿不到高分》
...
【在古代,由於醫療條件相對有限,許多傷口就很容易潰爛、容易發炎】
【其中不乏許多有權有勢的大人物都因此丟掉性命或者備受折磨,像宋太宗趙光義屁股中箭、吳王闔閭腳指頭受傷、張郃膝蓋中箭啦等等都屬於這種情況】
【要知道古時候那會沒有什麽青霉素和酒精,沒有這些東西的時候,傷口很容易就潰爛了】
【而且那會治療吧,也不知道什麽東西給你,就反正傷口上一塗草木灰什麽的】
【反正咱也不知道那是怎麽消毒和止血的】
【現代小的傷口我們一般使用醫用酒精、碘伏或雙氧水進行消毒,如果患者傷口很深、創面范圍較大,患處出現紅、腫、熱、發燒、高熱等情況的話還會配合服用青霉素等消炎藥緩解感染情況】
【如果你真的不小心穿越了,那麽這份酒精製取攻略你可得收藏好了】
【我們知道酒精有兩大功能做高度酒和消毒用品】
【高度酒自不必說,提純後的酒精可用作外傷消毒,而酒精 青霉素雙管齊下堪稱保命神器,特別是在戰場上】
【因此建議可以外購普通酒來提純酒精,而酒精提純其實非常簡單,如圖所示】
【也就是通過加熱酒把冷凝液導出來就可以了,這就是高度酒】
...
漢末南郡。
張仲景欣喜地發現原來青霉素/大蒜素還可以治療傷口潰爛、發炎。
按天幕的說法,外用酒精消毒,內服大蒜素就能讓傷口愈合,避免傷口潰爛病情惡化。
這一點在此前製取大蒜素時提及了一嘴,這一點張仲景是記得的。
但是不知道酒精和酒的區別酒精是什麽,所以一直放在心上沒有去實踐。
現如今天幕展示的圖案就是如何通過加熱酒製取酒精的過程,其中不少奇怪的瓶瓶罐罐是之前就見識過了的。
因此一眾畫師不一會就通過簡單的線條將圖案臨摹了下來。
“呼~呼~”張仲景仔細地吹乾筆墨,心中大為歡喜,這是後世總結出來的保命之術啊。
可以想到,有了它,將會拯救多少生命。
“主公,酒精既然有如此大的作用,當製取一些以備不時之需。”
“孔明言之有理!”
...
貞觀年間,長安城。
不少大夫、郎中都愣了下,然後欣喜地將之抄錄下來。
這可是保命之術啊!
太極殿前,李世民也命人將天幕寥寥數語記錄了下來。
...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酒精的沸點在78度,所以蒸餾時最好將溫度控制得比78度更高一點】
【而三次左右蒸餾後,可以得到純度95%的酒精了】
【將其與蒸餾水按照3:1的比例混合後,就可以得到醫用酒精可用於外傷消毒】
【酒精殺菌的原理就是酒精可以使蛋白質凝固失去活性,從而導致細菌的死亡】
【如果濃度太低了這個效果就不明顯,濃度高會使細菌表面蛋白質凝固後,成為一張阻止酒精進一步作用的膜,也就是這個細菌死的不徹底】
【酒精消毒的有效濃度是70%至80%效果最好】
【所以在古代可以成為外科療傷消毒聖水,強烈建議製作,這比賣酒賺錢多了】
...
洪武年間,和興茶食店。
一幫食客也借筆墨將步驟詳細抄錄下來,這以後也是傳家的保命方術了。
不止他們,茶食店掌櫃、小二以及金陵城的其他人要麽奮筆疾書,要麽是將一切記在心中。
以後受了小傷,自己也能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