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原稿還是他們親自手寫的版本,而成品,已經是再次抄錄的了。
所謂注釋,其實跟修訂也差不多。在原書的基礎上,一半甚至更少用來填寫原文,而空出來的地方,就用來書寫典故和解釋。
這樣的強行擴容,使得兩本書的內容,填充了至少六倍以上。
這,還是幾人盡可能惜字如金的結果。
抬入大殿中的,是張大安親自抄錄的書籍。眼下,印刷術還處於萌芽狀態。文字的傳遞,從竹簡再到紙質書籍,已經過去了幾百年,而現如今,雖然紙成了比較主流的記錄載體,但是印刷術,卻還只是雕版印刷的狀態。
所謂的雕版印刷,就是工匠在一塊木板上,直接雕刻出一張紙需要的文字來。這是從碑文拓印帶來的靈感。只是,這麽久了,卻還沒有一個人想到將一頁書籍的字給分割開,獨自雕刻,形成活字印刷。
這其中,固然有紙張沒有普遍推廣的原因,但是,歸根結底,導致只有一層窗戶紙卻不能捅破的,還是頭腦的禁錮。
殿內的武將在打瞌睡,文官則三五成團,欣賞注釋書籍的成品。只有李賢一個人,坐在那裡發呆。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或許就是因為現在的工匠,地位實在是太低下了。
匠人,在封建王朝的地位,雖然在商人之上,但是,卻也在百姓之下。甚至,他們的實際地位,還不如商人。畢竟,商人家財萬貫不愁吃喝,匠人卻要用繁雜的勞動,換取溫飽。
尋常的工匠,是不會在這件事上下心思的。一個普通的木匠鐵匠,究其一生,可能都不會研究一下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區別,因為沒有時間。而將作監的大匠等,雖然地位上好了一點,但是,他們都有各自的職責,在自己的領域竭盡全力,已經覺得時間不夠了,誰還往別的地方想?
說到底,匠人想要發揮自己的所長,也是需要時間和金錢的。溫飽都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有幾個人有胡思亂想的心情?這幾個人裡面,又有誰,能放手去嘗試?
畢竟,用愛,發不了電的。
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可以說才是文化加速傳播的一劑強心劑。甚至於,它的出現,在對付五姓的時候,也有幫助。
五姓,正是仗著自己的文化底蘊深厚,才敢在文壇耀武揚威,輕而易舉的就能培養出一批才能超絕的族人。而朝廷無人可用的時候,也只能硬著頭皮選擇五姓的族人。如此一來,朝廷就算對寒門士子開放了入仕的通道,也是無濟於事的。
因為,沒幾個寒門出身的學子,能夠擁有足夠的學識,更別說能達到宰相的高度了。
想清楚這一點以後,李賢不由得抓緊這一點,開始思考。
“兩本書,朕都抽驗了一下,太子並未說大話,哪怕是學識不夠的讀書人,讀這兩本書的時候,也能讀得通順易懂。很好,就讓人抄錄這兩本書,分別在崇文館和皇宮內閣,收藏一份吧!”
“太子,兩本書注釋成功,你當居首功,你來跟朕說說,你想要什麽賞賜啊?”
聽到這個聲音,李賢才從沉思中醒轉過來,起身拱手道:“回稟父皇,說起來,兒臣還真的想要一種賞賜。”
“哦?說來聽聽?”
聽到李賢這話,李治頓時驚訝了,按照太子的脾性,就算他說出來這樣的話,也不應該直接答應,然後開口討要的啊。
偷偷的歎息一聲,李賢硬著頭皮道:“啟稟父皇,《漢書》和《後漢書》的注釋,既然如此通俗易懂,就不應該束之高閣,而是應該推廣開來才是。兒臣請求父皇,準許任何人抄錄這兩本書,將之發揚開來,也不枉兒臣和諸位臣子,一番辛苦。如此,兒臣也能借此機會留名青史,何樂而不為呢?”
“推廣開?”
聽到這段話,李治頓時皺起了眉頭。
《漢書》和《後漢書》雖然只是史書,但是,太宗就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其中還是蘊含了不少道理的。
說實話,《漢書》和《後漢書》,能注釋到這個程度,真的是超出了他的預期的。本來,他打算隨便混一混,給太子混一點功績就算完事兒了。
誰知道,在太子的要求下,精益求精,竟然注釋出了這麽個怪物來。
毫不誇張的說,這兩本書的注釋版本,完全比得上五姓擁有的注釋版了。
自古以來,學問都是要敝掃自珍的。五姓擁有的學問,自然屬於五姓所有,而皇家的學問,自然歸屬皇家所有。只要皇家積累了足夠的文化底蘊,將來某一天能超過五姓,也不是什麽稀奇事兒。
這是家族的實力象征!而一旦這兩本書宣揚出去,這兩本書,將無法給皇族帶來任何的好處。
太子....
這麽會這麽糊塗?
雖然心裡十分的不爽,但是,李治卻並沒有表現出來,哪怕表情也沒有一點的變化。
算得清這筆帳的,朝堂中不是一個兩個,大家都驚訝於太子怎麽會犯傻提出這個請求。
就連注釋者之一張大安,都不由得往後面待退了半步。
他可不希望聖人認為,太子的主意跟自己也有關系。
當下,滿堂寂靜。
誰都清楚,聖人不想將兩本書的注釋版本推廣開來,說到底,這兩本書能徹底注釋成功,跟皇家的崇文館,也是脫不了關系的。畢竟,除了崇文館,別的地方可沒辦法獲取那麽多典故的詳情。
皇家付出了這麽多,結果無私的奉獻出去了,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這是聖人的行徑,但是,從利益上出發....
禦座之上的李治,正在思索的時候,一隻手從旁邊伸了過來,輕輕的戳了戳他的腰側。
是天后。
天后側身,壓低了聲音說:“你不問問太子是怎麽想的?”
聽到天后這話,李治才反應過來,長舒一口氣,暫且壓製自己內心的部分憤怒,開口道:“說說你是怎麽想的,太子。”
怎麽想的?
我想通過推廣源頭的文化書籍,從而拓展寒門學子的學識,尤其是通過文化擴散,影響到五姓。這樣的話,能在朝堂上說出來?
要知道,朝堂中可大部分是五姓的人啊!
拱拱手,李賢道:“其中道理,非一時半會兒能夠說明白,不如稍後,兒臣到后宮拜訪父皇,仔細講述如何?”
到后宮去講述?
李治點了點頭:“那好,那就待會兒跟朕仔細說說吧。”
揮揮手讓太子暫且退下,李治看向朝堂,開口道:“《漢書》和《後漢書》注釋而成,除太子外,張大安,當居首功,賞錢十萬,錦緞百匹,賜其二子給事郎。余者如劉納言等,盡皆賞錢十萬,錦緞五十匹。”
給事郎雖然是散官,但是,可是正八品上的官職。
一般而言,散官不一定只是虛銜,還有可能有候補的意思,如果他的幼子以正八品上的官職入仕,今後甚至有進入四品官行列的可能。
這可是大恩典啊!
張大安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一禮及地,他知道,這是聖人給他的特殊恩典。
見張大安得到了這樣的賞賜,不少人都投來羨慕的目光。
八品官而已,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官職,給到了他的二子啊!
對於次子的安排,八品官已經足夠了,可以說,張大安將來,可以為家庭少操心不少。
至於劉納言等人,他們雖然身負文名,但是,說到底他們的家族底蘊還有個人資歷還是不夠。不過,這樣的賞賜,對他們而言,也算是殊榮了。
“平身吧,張卿,這是你應得的,不必過於感激朕。”
聽到聖人的聲音,張大安才起身,只是,回到自己的位置之前,他還特意對著李賢行了一禮。他也不傻,很清楚自己沾到了誰的光,也很清楚聖人這麽安排的意思是什麽。
伴隨著李賢和張大安坐下,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又站了出來。
被李賢處死的管事,雖然“罪有應得”,但是,這種事情,還是經刑部和大理寺之手,才更正式。剛剛他們沒敢提出來,如今趁著大家情緒都好轉了一些,索性就提出來了。
這個沒什麽,本來就是應有之意,所以李治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
今天雖然是尋常的朝會,但是奈何人多,規模絕對比得上大朝會,有了前面幾位引頭,不少官員,都把自己懸而未決的事情,拿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如果是以前,這麽長時間的主持朝會,李治肯定就受不了了,要麽委托天后替代,要麽乾脆宣布朝會結束,但是今天不一樣,自始至終,李治都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樣子,雖然還有些許的疲憊,但就是這樣,反而襯托出了他的精氣神很是飽滿。
都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如今聖人也不差。
清楚的看到了聖人身體好轉了不少,郝處俊等人,都不由得松了一口氣。
一直到臨近晌午,今天的大朝會,就算是不結束,也該結束了。畢竟不管是君臣,總要吃飯的。
解決了兵部關於預算的事情以後,李治也有些疲憊了,長舒一口氣道:“今日的朝會,確實有些拖遝了,朕已經有些乏了,天....”
“報....”
李治才看向天后,誰知道殿外就響起了一個侍衛的稟報聲。
朝會的時候還有人直接上殿,肯定是發生了了不得的事情。
想起外敵有所異動的事情,所有人都是心頭一凜。
可千萬別是邊關起了戰火啊!
傳遞消息的護衛,匆匆上殿,,將手中一份文書,遞給了戶部尚書張嵐嶽。
一看急報不是兵部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
張嵐嶽接過急報看了一眼,就出班啟奏道:“啟稟陛下,長安到洛陽的工地來報,說是這條線路的民工,今日都罷工不乾,聚集在一起,隱隱有聚團前來長安的意思。”
“啊?”
聽到張嵐嶽的話,好多人都迷惑了。
這些民工不老老實實乾活掙錢糧,想要幹什麽?謀反?不可能吧!
李治偷笑了一下,詢問道:“急報中可說明了是什麽原因?”
張嵐嶽瞥了李賢一眼,遲疑了一下,才回答說:“回稟陛下,民工罷工的原因,是他們聽說了太子可能會因為砍了那幾個管事而受罰。民間自古就有起萬民書,歌頌官員功績的傳統,這次也是一樣,他們準備萬人拜謁皇宮,親自向陛下證明,太子做的,沒錯....”
聽到這話,滿朝堂的官員,不由得議論了起來。
民工罷工,只是因為害怕太子受罰?這事兒,真是少見啊!
跟議論紛紛的朝臣們不同,李賢卻只能苦笑。
雖然沒有實在的證據,但是,他幾乎可以肯定,百姓們的所為,必然是皇帝的人手在暗中煽動的結果。
萬民請願?膽小怕事才是百姓的性格,雖然作為太子,他對這些百姓施恩不少,但是,絕對不到讓他們克服恐懼,敢這麽乾的程度。
只要沒有人領頭, 這樣的事情,也就不可能發生了。
可以猜測,必然是皇帝派進民工中的臥底,煽動、引誘了民工們的思想。
至於他這麽做的目的,或許一是為了保下自己這個太子,二,還是為了給自己刷聲望。
百姓們自發擁戴的太子啊,只要戴上這個名頭,自己的太子之位,才能坐穩。
禦座之上的李治,看向李賢,笑著說:“太子能如此的得民心,朕心甚慰,只是,工地不止一處,因為進京面聖而影響了施工,可不是好事兒。太子,你說呢?”
李賢趕緊再一次離席而出,尷尬道:“父皇放心,稍後散朝,兒臣就會出京,親自去安撫百姓,絕不會出現騷亂。”
郝處俊站出來笑呵呵道:“太子殿下親自去,自然是最好的辦法了,只是,殿下此行,最遠可能會到洛陽,不如趁此機會,領略一下沿路風光,開闊眼界,也是好事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