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倒斗 > 第348章 小沈说历史

倒斗 第348章 小沈说历史

簡繁轉換
作者:平川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0-14 04:29:00 来源:源1

按照姚师爷的意思,要等几天再答应程涛,具体几天他没告诉我,也不知道是要等啥。

一时没了事儿,我就继续开始学习,主攻燕国的历史、墓葬、青铜器以及铭文。

历史好说,看书就完了。

类似《战国策》、《史记》、《左传》、《国语》之类的,反正跟燕国有关的史学资料本来就少,但凡沾边儿的,我基本都找来翻翻。

不过少归少,却还蛮有意思的。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燕国在春秋战国时的存在感虽然不强,但人家血统可不差。

燕国的初代受封者叫做姬*(shì),是文王的庶子、武王的弟弟,这人曾辅佐武王,全程参与了灭商,并在成王年幼时,和周公旦共同摄政,所以燕国的老祖宗,也是正儿八经的姬姓王族。

说句玩笑话,姬*这人就是没被|干|死,不然搞不好,也是有资格上封神榜的选手。

其次,姬*最初的封地并不是燕,是召,大体|位置就是今天陕西岐山西南那一片,因此在史书上,一般称呼他为“召公*”。

再有就是,燕国最开始也不是叫燕,而叫作“匽”(多读作yǎn)。

刚被分封的时候,无论燕国自己铸造的青铜器,还是周王室相关的青铜器铭文,都是用“匽”来称呼,后来渐渐又在“匽”的基础上,增加了邑部,变成这个“郾”字,目的是强调邦国、城邑的政|治属性。

根据考古实证发现,直到燕国灭亡(前222年),官方的自称仍然是“郾“。

而从“郾”变成“燕”,是秦朝书同文的结果。

站在始皇陛下的角度看:你们国都被我干没了,我给你留个名儿就不错了,凑合用吧!

不过,燕国初代的受封者虽然是召公*,但当时周成王刚刚继位,政权还不稳定,召公*负责管理西部,没法去燕地,所以实际过去开疆拓土的人,是他的儿子“克”。

讲话了:小克啊,那地方死冷,还有山戎野人,爹看好你,过去打个地盘吧!

姬克也听话,傻乎乎的就来了。

具体怎么打的不清楚,总之书信是越来越少,大概到西周中期,也就是公元前九世纪的时候,燕国就彻底北漂失联了,对此,史书上仅有一句:燕居北,与戎杂处,久无音讯。

直到春秋早期,公元前664年左右,突然有一天,齐桓公姜小白收到燕国求救,说大哥快过来帮帮忙,我要被山戎干|死了!

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大佬这才知道:卧槽,你们特么还活着呐?!

要不咋说:燕赵多慷慨悲催……哦不是,多慷慨悲歌之士呢?

人这都是有传统的……

燕国从新冒头后,一看周王室早都变县长了,一群异姓诸侯国大佬,反倒成了省级干部,所以就全当没看见,缩在后排猥琐发育,静静地看各位大佬秀肌肉、发朋友圈。

就这样闷头儿混了三百多年,到了公元前320年,燕王哙继位,这哥们脑袋秀逗了,在苏代、鹿毛寿一群人的忽悠下,居然将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还剥夺了太子平的继承权和属部。

这太子平哪能乐意?

他联合燕国将军市被,拉杆子就干起了子之,双方在现今北|京西南一带打了好几个月,结果由于不团结,市被叫叛徒偷偷砍了,太子平撒腿就跑。

周边的齐国和中山国一看:好机会,干|他!

两国纷纷派大军讨伐燕国,铸就了战国时期著名的大事件——子之之乱。

历史记载,齐国破其都城、杀其臣民、毁其宗庙,导致燕国近乎亡国,但由于周边的赵、魏、韩、秦等国担心齐国做大,就说你再乱搞我们就干你,齐宣王感觉状态不对,只能被迫撤退。

而后经赵武灵王的帮助,在韩国做质子的燕王哙之子公子职被送回燕国,立为了燕王,这场动|乱才告一段落。

这个公子职是谁?

就是燕国历代君主中最猛的一位——燕昭王。

燕国是姬姓燕氏,要按主流说法,会称呼他为“燕职”,但我感觉,我们可以叫他“姬职”。

不白叫,因为姬职很机智!

像咱们小时候听过的“千金买马骨”、“高筑黄金台”之类的典故,都出自这位君主,而后也是在他的机智操作下,才有秦开却胡千里、乐毅五国伐齐。

尤其是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攻占齐都临淄,不但一雪当年亡国之恨,更使燕国成为北方强国,毫不客气的说,绝对是书写了燕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不过很可惜,这哥们儿机智有余,寿命不足。

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猜忌乐毅,让骑劫取代了乐毅的兵权,导致伐齐成果丧失,燕国实力也再度下滑。

再往后,千古一帝始皇陛下就出来了,燕国也就没啥大作为了……

至于荆轲刺秦,这个没啥好说的,不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而是因为我不太信。

这么说吧,除非秦朝出土的竹简,或青铜器铭文上记载了这事儿,否则在我看来,这个事儿要么是民间意淫,被史学界借鉴了;要么就是秦国自己搞的发兵借口。

咱都不说安检这一关他过不过得去。

道理很简单,就算除了秦王之外,其他人都不能带武器,那你觉得,朝堂上的一群骄兵悍将,赤手空拳就真不敢上么?

还什么“秦王绕柱走”?

闹呐?

真要有这种事儿,荆轲在朝臣的眼中,根本就不会是个持刀的刺客,而是不世的功勋。

凭老秦人的血性,我感觉到最后,荆轲他都不会是完整的,还能轮得着始皇帝亲自动手?

这个事儿之所以被写的那么精彩,主要就是源于对秦朝的抹黑心理,无论是六国的臣民还是汉初的统治者,都期望看到始皇帝狼狈的一面,这才会三番五次的大肆渲染,就这么简单。

所以说,历史可以辅助,但不能尽信。

真正的历史,还是要看考古。

至于墓葬形制,这倒是不复杂。

燕国虽然地处边陲,但毕竟是周王室出身,总体的墓葬文化,还是参照中原礼制,主流为南向竖穴土坑木椁墓。

大墓有墓道,多为单墓道甲字形或双墓道中字形,部分特大型墓葬甚至有四条墓道,分别位于墓室四角,中小型则基本没有墓道,就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

这种点子不难搞,卡出深度边界,干就完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燕国大墓的墓道底端,距椁室顶部往往会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墓道不能直通墓室,这是燕国墓葬的特色之一。

所以一旦碰到燕国大坑,几乎都是瞄准棺椁的位置下铲,直奔主题。

数日后。

这天上午,我从姚师爷那搞了一堆铭文拓片图谱过来,正津津有味儿的看着,忽然间电话响了。

“喂,把头,咋了?”

把头在电话那边说道:“平川,收拾一下,跟我去见买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