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里,我们三个面面相觑,一时间都有点懵逼。
咕噜——
南瓜猛地咽掉嘴里的饭菜,压低声音问:“啥情况啊川哥?这、这头儿人这么牛逼么?都特么干到学校里来了?你看……看那铲子,缝儿里的土好像才刚干!”
他说这点我也注意到了。
铲头和铲柄的连接处,缝隙里夹杂着不少土,一眼就能瞅出来是刚出地面不久。
我估计,最多俩小时以前,这几把铲子,肯定还在洞里头上上下下的乱怼……
“嗯?”
这时,我视线一偏,注意到旁边座位书包上,放着一张蓝色的塑封工作证。
JL大学
北方考古研究院
实习生:章X
卧槽!
不是同行,是正规军!
而且还是正规军里的大拿!
尤其在北方游牧民族以及边疆考古领域,这个机构的实力是当时国内最强的,我在二连查资料时,看到的不少科研文章、集刊,都是他们发布的。
不过这就怪了。
他们的人来这干嘛?
难道说……
师专里真有点子?
“哎,川哥!”
南瓜又道:“咋办?需不需要跟他们对对切口?”
“……”
如果不是在食堂,我指定得给这货一顿爆锤。
跟正规军对切口?
亏他想得出来!
我要敢这么干,那绝对是古往今来,南北派里的头一号人物,把头和姚师爷都得自愧不如。
不等我解释,郝润也注意到了工作证上的信息。
她立即狠狠瞪了南瓜一眼,说人家是考古队的,赶紧把嘴闭上。
南瓜一愣,连忙低头扒饭。
紧接着,郝润扯了扯我袖子小声说:“平川,咱走吧?”
见那几人已经打完饭冲桌位来了,我摇摇头,说:“没事儿,正常吃饭,吃完再走……”
当时没想太多。
就觉得人一来你就走,反而会显得更可疑。
至于点子什么的,甭管有没有,只要是和正规军沾了边儿,那就不用琢磨了,否则还不如直接去找叔叔自首。
然而没想到,几分钟后,四人的对话里,居然还真聊到一些,让人感兴趣的东西。
“哎对了,昨天那几个土块,老师咋说的啊?”
“嗐,能咋说?”
“深度不对,只有炭样,不具备指向性呗!”
说这话的就是那张工作证的主人,章同学。
他说的这个我懂,在资料里看到过好几次,叫作“考古指向性特征”,即土质、土色、包含物以及土壤结构,也就是考古勘探过程中常提到的“四个指标”。
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干活儿,讲究的是“有根鸡毛就能上”。
但如果换成正规军,一般来说,四个指标要满足三个,才能构成“古墓存在的高概率线索”。
而他所提到的炭样,仅仅是包含物这个指标中的四小项之一,另外三小项是陶瓷片、砖瓦残块以及锈迹。
这里不能说正规军不行,毕竟他们的目的是保护,而不是搞钱。
但有些时候,如果太讲专业性,也是行不通的。
比如大葆台汉墓。
最开始就是正规军负责勘探的,研究了一溜够,说啥也没有,后来换成一位从良入编的商姓高手,人家到了之后,很快就判断出来是两座汉墓,而且都被盗了。
这事儿具体啥情况不清楚,但我个人猜测,仅仅是猜测哈,刚开始去的那批,搞不好探点都不超过十个。
否则的话,固定区域勘探怎么可能会错过?
回填的盗洞,又怎么会发现不了?
这并不是懒。
而是按流程,土样不达标,就可以下定论了。
正想着,就听另一个同学说:“哎,其实我也感觉,那些土块儿有点儿意思,尤其最后那个探孔里的,好像还有锈呢,要不……咱明天再去打几个探点试试?”
“靠!打啥打?”
“你俩吃饱了撑的呀?没看村民挖那老些坑?好容易放天假,后天就走了,还不好好逛逛!”
“就是就是!”
唯一的女同学说:“要去你俩去,我不管,反正我明天要去骑马!”
听到这,背地里的三双眼睛,同时互相望了望。
虽说和正规军沾边儿的不用琢磨,但如果他们马上就不沾边儿了,那我觉得……也是可以研究一下的……
关键在于,他们的对话里暴露出一个信息——村民挖坑。
有村民,肯定不是市区。
而村民还挖了好多坑,那极有可能是发生了哄抢。
这种事儿当年并不少见,其中这边最出名的,就是之前提到过的耶律羽之墓。
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九二年,一伙野路子用自制雷管炸开了墓顶,附近村民发现后蜂拥而至,钻进墓室疯狂哄抢。
作为辽代早期,仅次于皇陵级别的大墓,陪葬品丰富程度可想而知。
村民们先来的吃肉,各种金银器、玉器被成麻袋成箩筐的往回搬,后来的喝汤,没大货就拆车马件、明器、首饰上的金银佩饰,部分人甚至将人骨、兽骨当作“药材”带走,等到考古队赶到时,墓室已经遭到严重损毁,就连壁画和棺椁上的金漆彩绘都给抠了。
郑把头跟我说过,当年这事儿闹的非常大,直接引发了内蒙首次大规模文保专项行动,并推动了相关保护条例的修订,以至于他们当时,消停了大半年才敢继续干活儿。
此外还有夏家店石城遗址哄抢案、敖汉萨力巴乡辽墓哄抢案、松山区古钱窖哄抢案……类似的事件,虽不能说随处可见,但确实不胜枚举。
因此我估计,他们之前进行的工作,大概率不是某个古文化遗址的勘探,而是某座古墓的抢救性发掘。
仔细思索了一会儿,我悄悄竖起食指,示意郝润和南瓜不要说话,而后我转过身,拍了拍张同学的后背。
“诶?干哈?”
“咳~”
清了清嗓子,我说:“不好意思哈,听见你们聊天了,你们……不是我们学校的?”
几人愣了几秒,脸上同时露出一抹自豪,那名女同学点点头道:“对,我们是JL大学的,这次跟老师过来实习考察,你们师专负责给我们提供后勤食宿。”
听她将“师专”两个字咬的很重,我连忙崇敬的点了点头,然后跟郝润和南瓜说:“看看,还得是人这正经大学,就是牛逼!”
郝润她俩有样学样,立即跟着点头。
“呵呵,不能这么说。”
章同学笑道:“没什么正经不正经的,你们专科院校专业对口,也有很多优势嘛。”
“嗐!我们自己就在这上学,自己学校啥样还不清楚么?”
“别别,千万别这么说,守着大草原,蓝天白云的,多好啊。”
“啥大草原啊,我们这就是个草甸子,呼伦贝尔才叫大草原,要说还得是你们那头,啧啧,东三省,大城市!”
……
就这样,一捧一踩的来了通彩虹屁,我说:“哎对,你们刚才说村民挖了好多坑,是……是村民帮忙施工么?”
噗嗤——
几人同时笑了。
那个女同学连连点头:“对对,帮忙施工来着,就你们这边的村民呀,可积极了……”
见她脸上露出浓浓的嘲讽之意,章同学赶忙拍了拍她,然后跟我简单解释了下原委。
和我之前猜测的略有偏差。
他们这次过来,原本是参与小黑石沟墓葬群的第四次发掘,田野工作两星期前就已经结束了,留在这头儿没走,主要是辅助老师进行一些文物清理和信息梳理。
但没想到,就在前天,喀喇沁旗村民修路时发现了三座红山时期的积石冢,然后就发生了哄抢。
由于距离不远,再加上后期工作进行的差不多了,他们这些实习生就被借调过去,帮忙做一些外围勘探。
了解到这就可以了,再多的我没敢多问,毕竟他们不是普通人,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
如果问的太具体,搞不好就会引起他们的警觉。
出了食堂凑到角落,南瓜立即就说:“川哥,我觉着没劲,那村民都刨完坑了,还能剩下啥啊?”
“对,”郝润也道:“你看他们那铲子,才多长啊,就是真有,我估计也不是什么肥坑儿。”
取出颗烟点燃,默默抽了几口后,我摇头说:“不,红山的点子,极少会出现锈迹,他们负责的是外围,深度还不匹配,我感觉如果有的话,很可能不是同时期的,不过这个不急,从正规军手里捡漏儿,这事儿得问问把头才行。”
南瓜点点头,又问:“那现在呢?继续找人还是回去啊?”
呼——
冲他吹了口烟,我皮笑肉不笑的说:“当然是回去了,今天晚上,我得先教教我瓜哥,‘考古队’三个字儿,是特么怎么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