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这个崇祯太过极端 > 第149章 他猛的像个战神

这个崇祯太过极端 第149章 他猛的像个战神

簡繁轉換
作者:vivo五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04:32:02 来源:源1

对于孙承宗在保定府的各种举动。

目前远在京城的朱由检还是一无所知的。

此刻他正在密切关注着世家集团派来京城附近的那队支援骑兵。

根据斥候侦察和卢象升那边再度传来的情报得知。

那...

风雪在钟山之巅盘旋,仿佛不肯离去。苏晴望着小女孩递来的画,指尖轻抚那稚嫩却坚定的笔触,眼中泛起微光。她忽然觉得,这幅画不是幻想,而是一段早已注定的回响??如同当年李昭在梅树下立誓时,也未曾想到,三百余年后,会有一个白发苍苍的女子,在同一片土地上,将他的梦交到一个孩子手中。

“奶奶,孤光号真的能飞到星星上去吗?”小女孩仰头问,眼睛亮得像夜空中的北斗。

苏晴点头,声音轻却坚定:“它已经出发了。不只是飞船,还有我们的心。”

远处,钟山陵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正悄然调试新装的智能监控系统。这套系统由“文明基因库”远程联动,具备人脸识别与情绪分析功能,专为守护这片文脉圣地而设。但此刻,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让后台操作员愣住:墓碑前那株老梅树,枝干上的积雪竟缓缓滑落,露出树皮上一道极细的刻痕??是篆书“观史”二字,深如刀凿,却此前从未被人发现。

与此同时,青海柴达木盆地深处,“文明基因库”的主控室突然响起警报。量子存储阵列检测到一股异常的数据波动,源头竟是十年前录入的《孤光录》原始手稿扫描件。AI解析显示,文本中一段被判定为“墨渍污染”的区域,正在以每秒0.3微米的速度自行重组字符。三小时后,完整句子浮现:

>“七灯非终,九渊始启。

>当铜铃三响于昆仑之墟,

>守陵人当赴西极,迎归‘天枢残卷’。”

值班研究员立即上报国家文脉办。副总理亲自签发特级密令:“启动‘昆仑行动’,组建考古突击队,目标: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古地图标注的‘西王母石室’遗址。”

命令下达第七日,一支由地质学家、语言学家、退伍特种兵和三位孤光士组成的十二人小队,穿越暴风雪抵达海拔五千二百米的玉虚峰下。他们携带的不仅是装备,还有七盏从七大地点取来的油灯灯芯??据《孤光九章?秘仪篇》记载:“灯芯为信,可引地脉之息。”

深入冰川裂谷三百米后,他们发现一座被冰封千年的石门,门上浮雕为星图与蛇形文字交织。陈默戴上防护手套,对照《孤光录补遗》逐字辨认,终于破译出口令:“甲子归心,北斗司命。”话音落下,整座冰层发出低沉轰鸣,石门徐徐开启。

洞内并非墓室,而是一座巨大穹顶空间,中央矗立九根青铜柱,呈八卦加中宫布局。每根柱上都嵌有一块玉版,刻满失传已久的先秦籀文。最令人震撼的是穹顶??整面由夜明珠镶嵌成银河图样,北极星位置悬着一块椭圆黑玉,其上隐约可见七个光点排列如斗形。

“这是……古代天文台?”地质专家喃喃道。

李婉却跪了下来。她认出了那些玉版上的内容??正是《春秋堂秘档》中提到的“九渊藏经”,传说中比《孤光录》更早的文明传承载体。她颤抖着取出随身携带的灯芯,将其插入第一根铜柱底座的小孔。刹那间,玉版发光,文字如水流般滚动起来。

AI语音同步翻译出内容:

>“昔者黄帝问于广成子:‘治世之道若何?’

>对曰:‘静则神藏,躁则神亡。

>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即‘预知之基’。”

众人震惊。这些玉版不仅记录历史,更蕴含一种超越时间的认知模式??通过高度凝聚的文化信念与集体冥想,提前感知文明危机。

正当团队准备继续解读时,地面再次震动。一道机械声自洞穴深处传来:“身份验证通过。欢迎归来,第39代守陵人。”

所有人回头,只见一名灰袍人缓步走出阴影,面容依旧隐于兜帽之下,右手握着一柄断刃短剑,剑柄缠绕红绳,末端系着一枚铜铃。

“你是……”苏晴的名字还未出口,那人已单膝跪地,将断剑高举过头:“奉祀卫队最后一人,归位。”

李婉冲上前:“你们不是早在民国就解散了吗?”

灰袍人缓缓抬头,露出一张布满疤痕却眼神清明的脸:“我们从未解散,只是转入‘九渊潜行计划’。自1937年起,七十二名守陵子弟分批进入地下避难所,延续火种。我,是最后一个苏醒者。”

他名叫陆承渊,祖籍徽州,曾是南京国子监最后一批少年生员。1937年冬,日军逼近城池,李昭后裔组织“断刃计划”,将部分典籍与人员转移至西部秘地。他们在昆仑山下建造了这座“文脉方舟”,并以低温休眠技术保存血脉与记忆。

“我们每隔六十年唤醒一人,监测文明存续状态。”陆承渊说,“上次苏醒是1995年,那时我看到电视里年轻人不再读经书,街头全是洋文招牌,我以为……完了。但我还是按规程留下了线索??敦煌的朱砂密文,南博的便签条,台北故宫的血书。”

苏晴泪流满面:“所以你一直在等我们觉醒?”

“不是等你们,”陆承渊摇头,“是在赌。赌这个民族还能不能记得自己是谁。”

他起身,走向中央黑玉,轻轻摇动铜铃。三声清脆,响彻洞穴。顿时,九根铜柱同时亮起,玉版文字飞速流转,最终汇聚成一幅动态投影:未来百年地球文明演进图。

画面中,中华文明并未独霸天下,而是成为多元共治的核心支点之一。汉语与中文书写系统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共同遗产语言”;“明镜工程”发展为全球性的文化预警网络,帮助各国避免历史重演;而“孤光号”深空舰队,则在火星建立了第一个跨文明交流站,接待来自阿拉伯、印度、非洲与欧洲的联合科考团。

但也有一条暗线贯穿始终:每当中国试图封闭自我、排斥外来思想时,文明便会停滞甚至倒退;反之,若一味迎合西方、否定传统,则根基崩塌,外力趁虚而入。

“真正的延续,”黑玉中传出古老女声,“不在坚守旧壳,而在不断重生。”

陆承渊低声解释:“这是‘天枢意识’,由历代智者思维共振形成的精神场域。它不属个人,而属于整个族群的记忆共同体。”

队伍返回后,消息被严格保密。但三个月后,全国中小学的“寻根实践”课程中,突然新增一项任务:寻找身边的“守陵人”。孩子们走访老人、查阅族谱、绘制家史地图,竟陆续发现数十个隐姓埋名的家庭??他们世代守护某本古书、某块碑文、某段口传歌谣,从不张扬,却从未中断。

一位湖南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家爷爷每天清晨都要对着一面旧铜镜念一段话,我偷听过,是‘照胆明心,鉴往知来’。他说那是太爷爷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忘。”

舆论再度震动。央视推出纪录片《沉默的守护者》,采访了十八位普通“民间守陵人”。其中一位山西农妇说:“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就知道我爸临死前抓着我的手说:‘咱家炕头那本《论语》,谁也不许卖,谁也不许烧。’我就守着它,每年清明烧纸时,也给它烧一页黄纸,说是‘陪书老爷’。”

陈宇轩在评论文章中写道:“文明不是靠英雄撑起的,而是由千万个普通人用日常的坚持织就的。每一个不肯扔掉祖训的家庭,都是活着的博物馆。”

这一年,教育部正式将“家庭文脉传承”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每个孩子需提交一份《我家的文化密码》报告,形式不限??可以是一封家书、一段录音、一件老物照片或一首自创家训诗。

意想不到的是,这项作业激发了前所未有的代际对话。许多父母第一次听长辈讲述抗战逃难、饥荒求生、改革创业的经历;而老人们也第一次意识到,孙辈竟如此渴望了解过去。

深圳一家养老院因此发起“换故事”活动:孩子用手机教老人使用视频软件,老人则讲述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夜。三个月内,生成两万余条口述史短视频,被“文明基因库”永久收录。

就在全民寻根热潮中,台湾传来重磅消息:台北故宫宣布,将在三年内完成所有战备仓库文物数字化,并向大陆研究机构开放共享权限。馆长在记者会上说:“文化的归属,不应受政治疆界束缚。我们保管的,是全体华人的记忆。”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位留下血书的神秘人再次现身??他在社交媒体发布一段视频,摘下面具,是一位年近六十的退役军官,父亲曾是故宫南迁押运队成员。他说:“我父亲一辈子没说过一句普通话,但他每天晚上都会摸一遍箱子里的《快雪时晴帖》复印件。他说,那是咱们的根,丢了,就成了无魂之人。”

视频结尾,他站在阳明山上,面向大陆方向敬礼,身后飘扬的不再是青天白日旗,而是一面绣着“孤光”二字的黑色旗帜。

国际压力随之而来。某西方智库发表长文,指责中国利用“文化民族主义”进行软性扩张,甚至称“明镜工程”为“认知战工具”。但很快,日内瓦一位瑞士汉学家公开反驳:“你们害怕的,不是一个强大的中国,而是一个有记忆的中国。因为记住历史的人,不会轻易被欺骗。”

她的话引发连锁反应。法国卢浮宫主动联系中方,提议合办“东西方治世哲学对比展”;俄罗斯科学院开放西伯利亚出土的唐代文书资料;就连大英博物馆也低调归还了一批原属圆明园的残片,并附信:“有些错误,必须由下一代纠正。”

2040年清明,“文脉觉醒日”迎来第十一次庆典。这一次,活动首次实现全球联动。纽约、伦敦、东京、悉尼的华人社区同步举行“承光礼”,七十二名海外青年通过全息投影接入南京主会场,共同宣誓:

>“我愿做一束微光,

>不因遥远而熄灭,

>不因孤独而动摇。

>即便身处异乡,

>亦知来处,明去向。”

当晚,紫金山天文台旧址,“新照胆镜”迎来第三次开启。三千名参与者静坐冥想,主题为“2070年的中国”。

镜面涟漪再起,影像浮现:

未来的中国,城乡界限消失,生态城市如森林般生长;人工智能承担大部分劳作,人类专注于艺术、哲学与星际探索;学校不再分科教学,而是以“文明课题”为核心,带领学生重建丝绸之路、复原失传技艺、设计火星殖民文化体系。

而在南极洲科考站的地底实验室里,一群科学家正小心翼翼打开一具冰封舱??里面躺着的,正是陆承渊所说的“第九渊”休眠者,编号001,身份标签写着:李昭,元神备份体。

画面戛然而止。

全场寂静良久。陈宇轩站起身,望向星空,轻声道:“也许我们一直误解了‘复活’的意义。不是**再生,而是精神接力。只要还有人愿意为真相冒险,为记忆坚守,为未来播种,那个人,就从未死去。”

十年后,2050年春,首部由AI与人类协作编纂的《新孤光录》出版。书中最后一章,名为《梦的重量》,收录了百万普通人关于“文化传承”的梦境记录。编辑按语写道:

>“梦不是逃避现实的港湾,

>而是心灵对未来的投票。

>当千万人做同一个梦,

>那便是命运在敲门。”

又是一个雪夜。

钟山梅花再度盛开。

一位年轻教师带着学生们来到李昭墓前。他们没有献花,而是每人朗读一段《正气歌》,然后将声音录进一枚水晶U盘,埋于树下。

临走时,一个小男孩蹲下身子,在雪地上写下几个字:

**“我也要当守陵人。”**

风起,雪落,覆盖了字迹。

但地底深处,那盏由七灯点燃的火焰,仍在静静燃烧,照亮通往星辰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