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长安剑客萧书生 > 第五章身陷囹圄怒出手(中)

长安剑客萧书生 第五章身陷囹圄怒出手(中)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8-08 02:33:35 来源:源1

第五章身陷囹圄怒出手(中)(第1/2页)

暮春的长安城已褪去寒意,朱雀大街两旁的槐树抽出新绿,细碎的花瓣随风飘落,粘在萧琰的官袍上。他站在京兆府衙门前,望着那块“明镜高悬”的匾额,指尖仍能感受到狱中铁栏的冰冷触感。

“萧司录,御史台送来的卷宗。”赵忠捧着文牍上前,声音里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他如今已是萧琰麾下的主簿,眉宇间却还留着当年那个小吏的恭谨。

萧琰接过卷宗,封皮上“李默党羽案”五个字刺痛了眼。李默伏诛后,朝廷下令彻查其党羽,可卷宗里罗列的名字大多是些无关痛痒的小吏,真正的核心人物竟无一人在列。

“不对劲。”萧琰摩挲着卷宗边缘,“李默在京兆府经营五年,怎会只有这点人脉?”

正说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捕头王勇面色凝重地闯进来,手里攥着一枚染血的玉佩:“萧司录,城西发现一具尸体,是之前负责李默家抄家的小吏,这是在他身上找到的。”

玉佩上刻着“张”字,边角处镶嵌的绿松石已被血浸透。萧琰瞳孔骤缩——这是张侍郎府上的制式。

“他死前提到什么?”

“据发现尸体的老妇说,他临终前反复念叨‘地窖’、‘账本’。”王勇压低声音,“小人已经查过,张侍郎府中确实有处废弃地窖,三年前就被封死了。”

萧琰推开窗,望着远处张府的飞檐。那座宅院在阳光下静立,朱漆大门紧闭,像一头蛰伏的巨兽。他忽然想起李默临刑前的眼神,那不是绝望,而是一种诡异的笃定。

“备车,去张府。”

张府的管家拦在门前,脸上堆着僵硬的笑:“萧司录,我家大人正在守孝,不便见客。”

“守孝?”萧琰冷笑,“张侍郎的母亲去年就过世了,何来守孝之说?”他侧身避开管家,径直闯入内院。

正厅里,一个身着素服的中年男子背对着门而立,手中把玩着一串紫檀佛珠。听到脚步声,他缓缓转身——竟是张侍郎的堂弟,张谦。

“萧司录好大的威风。”张谦皮笑肉不笑,“不知今日登门,有何贵干?”

“我要查你家地窖。”

张谦的笑容瞬间消失,眼中闪过一丝慌乱:“地窖早已废弃,蛛网密布,有什么好查的?”

“有没有,查过便知。”萧琰挥手示意王勇,“打开地窖。”

十几个家丁突然从两侧涌出,手持棍棒拦住去路。张谦后退半步,声音发狠:“萧司录,休要欺人太甚!”

萧琰拔出腰间的佩刀,刀锋在阳光下闪着寒光:“阻挠公务,形同谋反。你们谁敢动?”

僵持间,一阵咳嗽声传来。张老夫人被侍女搀扶着走出,鬓发斑白却眼神锐利:“让他们查。”她看着萧琰,“但若查不出东西,还请司录给老身一个交代。”

地窖的石门被撬开时,一股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萧琰举着烛台走下去,台阶上布满青苔,墙角堆着些破旧的木箱。王勇撬开最底层的箱子,里面果然藏着一本账册。

账册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人名,每个名字后都跟着数额和日期。萧琰翻到最后一页,赫然看到“兵部尚书”四个字,后面标注着“盐引三千”。

“果然还有大鱼。”他将账册揣入怀中,转身时却发现石门不知何时已被关上。

黑暗中传来张谦阴恻的笑声:“萧司录,这地窖既然能藏账册,自然也能藏尸体。”

烛火在风中摇曳,将萧琰的影子拉得很长。地窖里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他忽然意识到——对方想放火烧死他们。

“王勇,找通风口!”萧琰将账册塞进怀里,抽出佩刀劈开木箱。木屑纷飞中,他发现箱体夹层里藏着些松脂,显然是早有准备。

王勇在墙角摸索片刻,突然喊道:“找到了!”他奋力推开一块松动的石板,外面传来隐约的车马声。

“够不够一人出去?”

“只能勉强过个孩子。”

萧琰当机立断:“你出去报官,我在这里守住账册。”

“可是大人——”

“别废话!”萧琰将烛台塞给他,“告诉赵忠,账册在我身上,让他带人抄了张府!”

王勇咬咬牙,钻进通风口。萧琰看着他消失的背影,转身面对越来越近的火光。浓烟呛得他剧烈咳嗽,视线渐渐模糊。

就在这时,他脚下踢到一个硬物。借着余烬的微光,发现是个生锈的铁环。用力一拉,竟露出个通往更深处的暗道。

暗道狭窄潮湿,仅容一人匍匐前行。萧琰爬了约摸一炷香的时间,前方突然出现光亮。他钻出暗道,发现自己竟身处张府的花园假山后。

不远处,张谦正指挥家丁搬运着十几个木箱,往马车上装。那些箱子上都印着漕运的火漆——和当初王伦押运的粮草箱一模一样。

“把这些送到码头,交给刘掌柜。”张谦的声音带着急切,“告诉她,事情败露,让她立刻动身去江南。”

萧琰握紧佩刀,正欲冲出去,却被一只手拉住。回头一看,竟是刀疤脸。他穿着家丁的服饰,脸上沾着泥灰:“别冲动,他们人多。”

“你怎么在这?”

“出狱后无处可去,就在张府当杂役混口饭吃。”刀疤脸低声道,“我知道有条密道通往后门,能绕到码头。”

两人借着花丛掩护,悄悄潜入密道。刀疤脸边走边说:“这些箱子里装的是私盐,张家和江南盐商勾结多年,李默只是他们推到前面的棋子。”

码头边停着艘乌篷船,刘掌柜正站在船头张望。萧琰看到她腰间的玉佩,和死去小吏身上的那枚一模一样。

“就是她!”萧琰正要上前,却被刀疤脸按住。

“看那边。”刀疤脸指向暗处,十几个黑衣人正鬼鬼祟祟地靠近,手中都握着弩箭。

“是兵部的人。”萧琰认出他们的服饰,“张谦想杀人灭口。”

他突然有了主意,对刀疤脸低语几句。两人分头行动——刀疤脸去通知码头守卫,萧琰则绕到船尾,将一枚火折子扔进了货舱。

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船上顿时一片混乱。刘掌柜尖叫着跳上岸,正好撞进赶来的黑衣人的包围圈。

“杀了她!”为首的黑衣人下令。

就在弩箭即将射出的瞬间,刀疤脸带着守卫赶到:“住手!京兆府办案!”

黑衣人见状不妙,转身想逃,却被萧琰拦住去路。他挥刀劈开迎面而来的弩箭,刀锋划过黑衣人的咽喉。鲜血溅在他脸上,眼中却没有丝毫动摇。

激战中,萧琰注意到为首的黑衣人袖口绣着银线——那是兵部尚书亲信的标记。

三日后的早朝,气氛格外凝重。萧琰捧着账册跪在金銮殿上,殿内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陛下,这是张侍郎与兵部尚书倒卖盐引的证据,涉及官员共计三十七人。”

兵部尚书李嵩出列,面不改色地叩首:“陛下明鉴,此乃萧琰伪造证据,意图构陷老臣!”

“伪造?”萧琰举起那枚染血的玉佩,“张府地窖发现的账册与玉佩相互印证,码头捕获的刘掌柜已招认,五年间共为二位大人转运私盐十二次,获利五十万两白银。”

李嵩冷笑:“萧司录未免太天真,单凭这些就想定老臣的罪?”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通传声:“启禀陛下,张老夫人求见。”

众人皆惊。张老夫人被扶上殿时,手中捧着个锦盒。她跪在地上,打开锦盒——里面是半枚虎符。

“这是先夫留下的兵符,”老夫人声音颤抖,“老身也是昨日才发现,张谦竟用它调动京畿卫,意图销毁罪证。”

李嵩脸色骤变:“你胡说!”

“老身有证据。”老夫人呈上一封密信,“这是张谦与您的往来书信,上面有您的私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章身陷囹圄怒出手(中)(第2/2页)

皇帝接过密信,脸色越来越沉。萧琰趁机说道:“陛下,京畿卫统领王奎与李尚书交往甚密,昨夜已带着亲兵逃出城去。”

“传朕旨意!”皇帝猛地拍案,“捉拿王奎,彻查兵部!”

禁军鱼贯而入,将李嵩按住。他挣扎着嘶吼:“萧琰!你给我等着!”

萧琰望着他被拖下去的背影,忽然想起狱中那个寒冷的夜晚。刀疤脸曾对他说:“这世道就像这大牢,总有光照不到的角落,但只要有人肯举着火把,就不怕走不出去。”

退朝后,皇帝在御书房召见萧琰。明黄色的帐幔低垂,香炉里飘出淡淡的龙涎香。

“你想要什么赏赐?”

萧琰叩首:“臣只求陛下彻查所有冤狱,还长安城一片清明。”

皇帝沉默片刻,笑道:“准了。即日起,升你为京兆尹。”

走出宫门时,阳光正好。赵忠和王勇候在阶下,脸上满是笑意。刀疤脸站在人群后,看到萧琰望过来,咧嘴一笑,转身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

萧琰握紧腰间的佩刀,刀鞘上还留着狱中磨出的痕迹。他知道,这不是结束,长安城的风雨还未停歇。但只要手中有刀,心中有光,便无所畏惧。

京兆尹府的灯亮至三更。萧琰铺开王奎的卷宗,烛火在泛黄的纸页上跳跃,映出一行刺眼的记录:“正德七年,随征北境,获赏白银千两。”

“大人,查到了。”赵忠推门而入,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通关文牒,“王奎逃出城后,并未向南,反而往西北去了。这是他在城门留的记录,化名‘王三’,说是去朔州探亲。”

萧琰指尖点在地图上的朔州:“这里是边境重镇,驻扎着三万边军。王奎曾在北境服役五年,定是去投靠旧部了。”

话音未落,王勇撞开房门,甲胄上还沾着夜露:“大人,刚接到密报,朔州守将周泰昨日突然调动五千兵马,封锁了通往京城的要道。”

“果然动手了。”萧琰起身取过官印,“赵忠,速拟文书,奏请陛下核查周泰军饷账目。王勇,带二十名精锐,随我去朔州。”

“大人三思!”赵忠拦住他,“周泰手握重兵,此去无异于羊入虎口。”

萧琰按住他的肩,目光扫过案上那枚从张府地窖找到的兵符:“王奎带走的不仅是亲兵,还有张侍郎与边军勾结的账册。若落入周泰手中,北境就危险了。”

次日拂晓,一行人马扮作商队出了城。萧琰换上粗布长衫,腰间别着把不起眼的短刀,混在队伍中。官道两旁的白桦树已染上秋霜,风卷着落叶掠过马蹄,发出萧瑟的声响。

行至半途,前方突然出现一队骑兵。为首的汉子满脸络腮胡,腰间悬着枚虎头令牌——正是周泰的亲卫统领。

“例行检查。”亲卫翻看着商队的货单,目光在萧琰脸上停留片刻,“你们这货看着眼熟啊,像是军库里的制式。”

萧琰心中一紧,货箱里装的确实是从张府抄出的军械,本想作为证据呈给边军都指挥使。他正欲辩解,却见亲卫突然拔刀——刀身映出后方尘烟滚滚,竟是王奎带着人马追来了。

“抓住萧琰!”王奎的嘶吼穿透风声。

萧琰翻身跃上马鞍:“走!”

商队的伙计们纷纷抽出藏在货箱里的兵器,与亲卫缠斗起来。王勇护着萧琰冲开重围,马蹄踏过结冰的河面,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奔出约十里地,前方出现一座废弃的烽火台。萧琰勒住马:“进去躲躲。”

烽火台内积满灰尘,角落里堆着些腐朽的箭杆。萧琰爬上瞭望口,望见王奎的人马正在河对岸徘徊。他忽然注意到墙砖上刻着些模糊的字迹,拂去尘土,露出“周”、“盐”、“密”等字。

“原来如此。”萧琰喃喃自语,“周泰不仅私吞军饷,还和张侍郎勾结,用军盐走私牟利。”

王勇突然指向西方:“大人你看,那是什么?”

夕阳下,一队骑兵正沿着山脊行进,旗帜上的“周”字在风中猎猎作响。

周泰的中军大帐里,炭火烧得正旺。王奎跪在地上,额头抵着冰冷的地面:“将军,萧琰已追至朔州,再不想办法,我们的事就要败露了!”

周泰捻着胡须,目光落在帐外。雪已经下了三天,官道被封,京城的旨意怕是还在路上。他忽然冷笑一声:“败露?那就让他永远留在朔州。”

“将军的意思是……”

“传我将令,明日拂晓,以通敌罪围剿烽火台。”周泰掷出一支令箭,“就说萧琰私通北狄,意图颠覆边境。”

王奎捡起令箭,脸上露出狰狞的笑。

烽火台内,萧琰正借着月光查看从墙砖上拓下的字迹。这些字断断续续,却能拼凑出大致轮廓:每月初三,有商队从密道运送私盐出塞,换取北狄的战马。

“大人,外面好像有动静。”王勇握紧了刀柄。

萧琰吹灭油灯,烽火台陷入一片漆黑。他摸到墙边,将耳朵贴在砖上——外面传来整齐的脚步声,还有铠甲摩擦的声响。

“他们来了。”萧琰抽出短刀,“王勇,守住门口,我去看看有没有别的出口。”

他在黑暗中摸索,手指触到一块松动的石板。掀开一看,下面竟是条仅容一人爬行的密道。一股熟悉的硫磺味飘上来——和张府地窖里的气味一模一样。

“找到路了!”

就在这时,寨门被撞开的巨响传来。周泰的士兵举着火把涌入,火光中,王奎的脸扭曲如鬼魅:“萧琰,束手就擒吧!”

萧琰将拓片塞进怀里,推王勇进入密道:“你去给都指挥使送信,我拖住他们。”

“大人!”

“快走!”萧琰挥刀劈向冲来的士兵,刀光在火把映照下如银蛇狂舞。

激战中,他后背中了一刀,鲜血浸透衣衫。退至墙角时,突然看到周泰站在火把旁,手里把玩着一枚玉佩——那玉佩与张侍郎府上的制式分毫不差。

“原来你才是幕后主使。”萧琰咳出一口血。

周泰大笑:“萧尹真是聪明,可惜太晚了。等你死了,我就说你通敌叛国,这些私盐账册正好做证据。”

他话音刚落,密道方向突然传来喊杀声。刀疤脸带着一队边军冲了出来,为首的正是边军都指挥使。

“周泰,你涉嫌通敌走私,跟我走一趟吧!”

周泰脸色煞白,还想反抗,却被萧琰一脚踹倒在地。火把照亮他惊恐的脸,也照亮了烽火台外飘起的雪花。

回到京城时,长安城已笼罩在新年的喜庆中。萧琰站在京兆尹府门前,看着百姓们贴春联、挂灯笼,忽然觉得后背的刀伤也不那么疼了。

赵忠捧着新到的卷宗走来:“大人,周泰招供了,他还牵扯出户部侍郎等十几名官员。陛下已下令彻查,这是最新的名单。”

萧琰接过名单,看到最末一行写着“前太子洗马李修”。他瞳孔骤缩,李修是李默的胞兄,半年前就以丁忧为名辞官回乡了。

“他在哪?”

“据说是在江南苏州府,经营着一家布庄。”

正说着,一名内侍匆匆赶来:“萧大人,陛下召您进宫。”

御书房内,皇帝指着案上的密信:“李修在江南聚敛钱财,暗中联络藩王,意图不轨。你亲自去一趟苏州。”

萧琰叩首领旨,起身时看到皇帝鬓边的白发,忽然明白这场风波远未结束。

离开皇宫时,雪又下了起来。萧琰望着漫天飞雪,想起狱中那个寒冷的夜晚。那时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却没想到能走到今天。

“大人,该出发了。”王勇牵着马等候在宫门外。

萧琰翻身上马,马蹄踏过积雪,留下深深的印记。他知道,前路依旧凶险,但只要心中的那团火不灭,就一定能照亮这世道的每一个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