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长安剑客萧书生 > 第八十四章萧琰见德王李致(二)

长安剑客萧书生 第八十四章萧琰见德王李致(二)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0-01 03:50:09 来源:源1

第八十四章萧琰见德王李致(二)(第1/2页)

萧琰升任吏部侍郎的消息传遍京城时,正值初夏,吏部官署外的梧桐树叶刚舒展成浓绿的伞盖,蝉鸣声在午后的庭院里此起彼伏。他身着绯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站在吏部大堂中央,接受属官们的道贺。目光扫过众人或真诚、或试探的笑容,他心中清楚,这看似荣耀的职位背后,藏着无数亟待厘清的积弊——自前任吏部侍郎因贪腐被革职后,官员考核制度形同虚设,地方官员任免积压了近百份文书,就连京城各部门的冗官问题,也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散朝后的次日清晨,萧琰便带着整理好的《官员考核积弊疏》前往安德王府。此时的王府庭院里,石榴花正开得热烈,火红的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像撒了一地碎霞。德王李致正坐在水榭中,手里拿着一份关于江南漕运的奏折,见萧琰进来,便放下奏折,指了指身旁的石凳:“萧侍郎来得正好,本王正想与你商议江南漕运的事,没想到你倒先一步来了。”

萧琰躬身行礼后坐下,将手中的奏疏递过去:“王爷,臣此次前来,是想向您请教官员考核的难题。自前任侍郎出事,吏部积压了太多考核文书,有些地方官员三年未得考评,任免之事更是混乱。臣初步梳理后发现,不少考核结果与官员实际政绩不符,甚至有官员通过贿赂篡改考评,此事若不尽快解决,恐会动摇民心。”

李致接过奏疏,逐字逐句地翻看,眉头渐渐拧紧。他手指在“江南苏州知府张霖”的名字上停顿:“这个张霖,本王倒有印象。去年江南水灾时,他谎称赈灾粮款已全数发放,实则克扣了三成,百姓联名上告,却被他压了下来。没想到他的考核结果竟是‘优’,看来吏部的问题,比本王想象的还要严重。”

萧琰点头:“臣也查到此事。张霖背后有户部尚书柳成撑腰,前任侍郎便是因不愿包庇他,才被柳成罗织罪名弹劾。如今柳成在朝堂上势力庞大,若要重新核查考核结果,恐怕会得罪他。”

李致放下奏疏,目光望向水榭外的荷花池,池中荷叶上的露珠顺着叶脉滚落,溅起细小的水花。“柳成倚仗着皇后的关系,在朝中结党营私多年,皇上虽有察觉,却因顾及后宫颜面,一直未曾动他。但官员考核关乎朝廷根基,绝不能任由他胡作非为。”他转头看向萧琰,眼神坚定,“你且放手去查,若柳成从中作梗,本王会在皇上面前为你周旋。”

有了德王的支持,萧琰心中安定了不少。回到吏部后,他立刻组建了专项核查小组,从积压的文书中挑选出疑点最多的三十份考核结果,逐一派人前往地方核实。为避免走漏风声,他特意让核查人员乔装成商人或书生,暗中收集证据。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核查小组刚到苏州,就被张霖察觉。张霖不仅派人监视核查人员,还销毁了赈灾粮款的账目,甚至威胁知情的百姓。消息传回京城时,萧琰正在整理其他官员的考核材料,得知此事后,他气得将手中的毛笔重重摔在桌上,墨汁溅到了奏疏上,晕开一片黑色的痕迹。

当天傍晚,萧琰再次来到安德王府。此时天色已暗,王府内点起了灯笼,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致正在书房批阅公文,见萧琰脸色难看,便知道事情出了变故。“可是核查遇到了麻烦?”他问道,一边示意侍女给萧琰倒茶。

萧琰接过茶杯,却没有喝,而是将张霖阻挠核查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张霖如此嚣张,显然是有柳成在背后撑腰。若不能拿到确凿证据,不仅查不出真相,恐怕还会让核查小组的人陷入危险。”

李致沉默片刻,从书架上取出一份密函,递给萧琰:“这是本王派去江南的暗卫传来的消息。柳成与张霖勾结,不仅克扣赈灾粮款,还私吞了江南盐税,暗卫已经查到了他们交易的账目,只是需要有人去接应,将账目带回京城。”

萧琰眼中一亮:“王爷,臣愿亲自前往江南!”

李致却摇了摇头:“你如今是吏部侍郎,身份敏感,若亲自前往,必定会引起柳成的警觉。本王已安排暗卫接应,你只需在京城做好准备,等账目一到,便立刻呈给皇上。”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本王会在朝堂上提议,重新修订官员考核制度,以律法的形式明确考核标准,这样一来,即便柳成想包庇,也没有借口。”

萧琰明白德王的考量,点头应下。接下来的几日,他一边在吏部整理核查材料,一边密切关注江南的消息。柳成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在朝堂上多次针对吏部,指责萧琰“滥用职权”“延误官员任免”,甚至联合几位大臣弹劾萧琰。幸好德王每次都能出面反驳,用详实的证据证明萧琰的工作合理合规,才让柳成的阴谋未能得逞。

七日后,江南的暗卫终于将账目带回了京城。萧琰连夜整理账目,发现柳成与张霖私吞的盐税竟高达五十万两白银,足够支付江南三州半年的赈灾费用。他将账目与核查小组收集到的其他证据汇总,第二天一早就带着这些材料入宫面圣。

皇上在御书房翻看这些证据时,脸色越来越沉。当看到张霖克扣赈灾粮款导致百姓饿死的记录时,他猛地一拍桌案,怒声道:“柳成、张霖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欺君罔上,鱼肉百姓!”

萧琰跪在地上,恭敬地说道:“皇上,柳成与张霖勾结多年,朝中不少官员都与他们有所牵连。若要彻底清查,还需皇上授权,臣愿牵头负责此事,绝不姑息任何贪官污吏。”

皇上深吸一口气,平复了怒火,对萧琰说道:“朕准了。你可调动大理寺、刑部的人手,全力清查此案。另外,德王之前提议修订官员考核制度,朕看可行,此事也交由你负责,务必尽快拿出方案。”

得到皇上的授权后,萧琰立刻行动起来。他联合大理寺卿、刑部尚书,成立了专案组,先是将张霖从苏州押解回京,随后又传讯了与柳成、张霖有牵连的官员。柳成见大势已去,试图携带家产潜逃,却被德王派去的人截获,最终被打入天牢。

此案的审理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柳成被判处死刑,张霖等涉案官员也受到了相应的惩处,私吞的钱财被全数追回,用于江南的灾后重建。消息传出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萧琰的名声也在京城乃至全国传开,人们都称赞他是“清正廉洁的好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四章萧琰见德王李致(二)(第2/2页)

而官员考核制度的修订工作,也在萧琰的主持下顺利推进。他参考历代的考核制度,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官员考核律法》,明确了考核的标准、流程和奖惩措施,规定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官员的任免、升迁挂钩。这部律法得到了皇上的认可,很快便在全国推行。

制度推行后的第一个考核期,萧琰亲自前往地方督查。他来到江南苏州时,看到曾经因水灾而破败的村庄,如今已重建一新,百姓们在田间劳作,脸上洋溢着笑容。苏州知府换成了一位清廉能干的官员,他向萧琰汇报,新的考核制度让官员们不敢懈怠,都在尽心尽力地为百姓做事。

萧琰心中感慨,若不是德王在关键时刻的支持,他恐怕难以完成这些事。回到京城后,他再次来到安德王府,此时已是深秋,王府内的枫叶红得似火,随风飘落,铺满了庭院的小径。

李致正在庭院中下棋,见萧琰进来,便笑着邀请他:“萧侍郎来得正好,陪本王下一盘棋如何?”

萧琰在棋盘旁坐下,看着棋盘上黑白交错的棋子,说道:“王爷,此次能顺利清查柳成一案,修订考核制度,全靠您的支持。臣心中感激不尽。”

李致落下一颗黑子,淡淡说道:“你不必谢本王。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本王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他抬头看向萧琰,眼中带着期许,“如今考核制度已推行,但若想彻底杜绝贪腐,还需长久的努力。你任重而道远啊。”

萧琰点头:“臣明白。臣会继续努力,不辜负皇上和王爷的信任,也不辜负百姓的期望。”

两人一边下棋,一边聊着朝堂上的事。李致向萧琰透露,皇上有意让他负责明年的科举考试,选拔有才华、品行端正的官员,充实朝廷的力量。萧琰闻言,心中激动,他知道科举考试关乎人才选拔,是朝廷的大事,皇上将此事交给自己,是对自己的极大信任。

“王爷,若臣负责科举考试,定会严格把关,绝不允许有人营私舞弊,确保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萧琰坚定地说道。

李致微笑着点头:“本王相信你。你向来公正严明,由你负责科举,皇上放心,本王也放心。”

棋局结束时,天色已黑。萧琰起身告辞,李致送他到王府门口,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眼中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萧琰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未来必定会在朝堂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更多的力量。

而萧琰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泛起淡淡的银光。他想起自己从一个普通书生,到如今的吏部侍郎,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德王的赏识与支持,更离不开自己对初心的坚守。他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将来官居何位,都要始终牢记“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不贪名利,不徇私情,做一名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好官。

接下来的日子里,萧琰开始着手准备明年的科举考试。他制定了严格的考试规则,从命题、监考到阅卷,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把关,确保公平公正。同时,他还派人前往各地,宣传科举考试的新规则,鼓励有才华的学子前来应试。

然而,科举考试的准备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世家大族为了让自家子弟能考中,试图通过贿赂萧琰的下属,获取考试的相关信息。萧琰得知后,立刻将这些下属革职查办,并在吏部张贴告示,严令禁止任何人为科举考试说情、行贿,若有违反,必将严惩不贷。

德王得知此事后,对萧琰的做法十分赞赏。他特意来到吏部,对萧琰说道:“萧侍郎,你能如此严格地对待科举考试,本王十分欣慰。世家大族的势力盘根错节,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萧琰感激地说道:“多谢王爷提醒。臣已有准备,定会确保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不让任何投机取巧之人得逞。”

在萧琰的努力下,科举考试的准备工作顺利推进。次年春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齐聚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考试期间,萧琰亲自在考场外巡查,确保没有出现舞弊行为。阅卷时,他更是一丝不苟,对每一份试卷都仔细审阅,不遗漏任何一个有才华的学子。

最终,科举考试圆满结束,选拔出了一百多名有才华、品行端正的学子。皇上对此次科举考试的结果十分满意,对萧琰大加赞赏,将他升为吏部尚书,负责全国官员的任免、考核等事务。

萧琰升任吏部尚书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深知,吏部是朝廷的重要部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他更加努力地工作,每天都早早来到吏部,处理各种事务,直到深夜才回家。

德王也时常与萧琰商议朝政,两人在官员任免、民生改善等问题上达成了许多共识。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朝廷的风气逐渐好转,官员们更加勤政爱民,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这天,萧琰与德王一同入宫面圣,皇上看着他们,笑着说道:“如今朝廷风气日益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你们二人的功劳。朕有你们这样的臣子,实在是国家之幸,百姓之幸啊!”

萧琰和德王连忙躬身行礼:“臣等不敢居功,这都是皇上英明领导的结果。臣等定会继续努力,为国家和百姓效力。”

走出皇宫时,阳光正好,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萧琰看着身旁的德王,心中充满了感激。若不是当年在安德王府的那次会面,若不是德王的赏识与支持,他恐怕永远只是一个普通的书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德王似乎察觉到了萧琰的心思,笑着说道:“萧尚书,你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本王只是做了一个引路人。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要一起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萧琰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王爷放心,臣定当与王爷并肩作战,为国家和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两人相视一笑,并肩走在皇宫外的大道上。阳光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仿佛预示着他们将在未来的朝堂上,继续携手前行,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