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魏晋不服周 > 第196章 上桌吃席(2)

魏晋不服周 第196章 上桌吃席(2)

簡繁轉換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8 04:57:05 来源:源1

正当石守信在晋王府,被司马昭委以重任的时候,卫?也在石守信落脚的屋舍里等着他,因为有大事要谈。

此时此刻,在院落中的某个厢房内,卫?看着自家那个面有喜色的侄女卫?,心中五味杂陈。

其中有欣...

风起时,麦浪如海,莲塘里的水面上浮着一层薄雾,晨光斜照,将那纸鸢的影子拉得细长。小女孩手中的线微微颤动,燕子在空中忽高忽低,仿佛也在学着飞翔。她名叫阿禾,是沈云娘当年巡检途中收养的孤女,如今已在这村中夜读堂念到第三年。她的字写得极工整,尤其爱抄《治理律》第一章,每抄一遍,便在页角画一个太阳。

学堂今日未开正课,而是设了一场“评议会”。这是李知微晚年定下的规矩:每逢节气更替,学生可向师长提出三条建议,不论大小,皆须当众回应。若师长无理驳回,学生有权上报县考绩院备案。这制度起初被讥为“童子乱政”,可十年下来,竟成了各地官府效仿的范例??连建康大理寺都设了“民声角”,专收百姓手书。

阿禾第一个举手:“老师,我想问,为什么我们背《治理律》,北方有些村子却还在教‘清谈三义’?我表哥从朔方来,说那边私塾里不许提袁公名字,谁说了就罚跪。”

教室一时静了下来。老教师徐九斤放下茶碗,眉头拧成一团。他是王衍公门下再传弟子,年轻时曾随陈阿六守过长城,腿上还留着胡人箭镞的旧伤。他缓缓道:“因为火种虽遍天下,仍有风吹不到的地方。”

“那我们可以去那里放灯吗?”阿禾追问,“就像耕心节那样,带着书和油灯,走一路,教一路。”

徐九斤怔住。良久,他起身走到墙边,取下那幅泛黄的地图??正是当年李知微卧病时所挂那一幅的复刻版。他用炭笔在朔方一处标了个红点,又连起一条线,直通江南。“三十年前,袁公一个人走这条路,鞋破了,脚流血了,也没回头。你们现在有路、有灯、有律法护身,怕什么?”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身穿灰袍的年轻人站在门口,肩上背着一只布囊,上面绣着“惠民考绩院巡查使”七个墨字。他摘下斗笠,露出一张清瘦的脸,眼中却有烈火般的光。

“我是周砚秋之子,周延。”他说,“我奉命巡视西北七州教育实况,途经此地,听闻你们在议‘文明何往’,特来请教。”

孩子们哗然。周砚秋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那个用《治理律》降服三万叛军的将军,如今已是兵部尚书,却仍坚持每年亲赴边陲授课。他的儿子竟亲自来了?

阿禾鼓起勇气站起来:“周大人,您父亲真的靠一本书打赢仗吗?”

周延笑了,从布囊中取出一本残破的小册子,封皮焦黑,边角卷曲。“这就是那本书。”他轻声道,“战场上,我父亲没带刀,只带了这本《灾害应对律》。他打开粮仓时,对饥民说:‘你们不是贼,是被逼的。但今天起,你们有权监督每一粒米的去向。’然后他召集各族长老,成立评议会,让胡人自己选粮官、定分配。三个月后,叛军溃散,不是败于剑,是败于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脸:“可现在,有人开始忘了。他们在私塾里删掉‘人身保护权’,在账册上虚报‘识字率’,甚至逼孩童背诵‘贵贱天定’的歪理。这不是复古,是倒退。”

徐九斤沉声问:“朝廷不管?”

“管。”周延从袖中抽出一份文书,“这是今春‘民心测评’第二轮结果。朔方十二县中,有八县百姓满意度低于三成,最低者仅一成二。而原因几乎一致:孩子上不了学,病人拿不到药,土地纠纷无人受理。可上报给朝廷的数据呢?全是‘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他将文书拍在桌上,声音陡然提高:“欺民者,已在动摇国本!”

教室陷入沉默。窗外,那只纸鸢终于稳稳飞上了高空,像一只真正的燕子,在蓝天上划出弧线。

当晚,村中祠堂再度点亮灯火。陈阿六拄杖而来,已是八十六岁高龄,白发如霜,脊背微驼,可眼神依旧锐利如刀。他听完周延汇报,久久不语,只低头摩挲着拐杖上的铜环??那是用第一枚废除奴籍令的铁印熔铸而成。

“我年轻时以为,只要打胜仗、修水利、立法律,天下就能太平。”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清晰,“后来才明白,最可怕的敌人不在边境,而在人心深处。它叫‘习以为常’。”

赵承业坐在角落,抽着旱烟,忽然冷笑:“所以呢?派兵去镇压?还是再搞一次大清洗?”

“都不是。”周延摇头,“我们要派的是老师,是医生,是会计,是懂法律的农妇。我要组建‘流动夜读团’,每团十人,自带课本、药箱、算盘、测量尺,徒步进入那些被遗忘的村庄。他们不带刀,不穿官服,只带一句话:‘你们也有权知道真相。’”

陈阿六缓缓点头:“这比打仗难,但也比打仗重要。”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决定由莲塘里派出首批三支队伍,分别前往朔方、陇右、河套。阿禾主动请缨,却被徐九斤拦下:“你还小,等明年再走。”

“我不小了!”阿七八岁便失去双亲,靠捡柴换纸笔读书,她说起话来带着山野的倔强,“我知道饿着肚子上学是什么滋味,所以我更要去了。”

陈阿六看着她,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雨天,袁熙走进村子时,怀里也抱着一个孤儿。他闭了闭眼,轻声道:“让她去吧。文明若不敢交给年轻人,那就真的老了。”

启程那日,全村送行。老人们把煮熟的鸡蛋塞进布袋,母亲们悄悄往包袱里添衣裳,孩子们则一人折一只纸鹤,挂在旅人肩头。阿禾走在最前,手中捧着那本焦边《识字篇》的复刻本,封面烫金写着:“火种不灭”。

旅途艰辛远超想象。朔方之地,黄沙蔽日,村落凋敝。许多人家三代同居一屋,屋顶漏雨,灶台无烟。更令人痛心的是,不少孩子从未见过课本,听说“上学”二字竟以为是劳役。当地私塾先生见他们到来,竟锁门拒教,称“寒门子弟学律法,必生祸乱”。

阿禾没有争辩。她在村口支起帐篷,夜里点燃油灯,开始朗读《治理律》第一章。起初无人理会,直到有个患肺病的老妇踉跄而来,哭诉儿子被豪强强征为奴,官府不理。阿禾翻开《人身保护权》条款,一字一句读给她听:“凡中华子民,不得非法拘禁,违者以重罪论处。”

老人颤抖着问:“这……这真能管用?”

“能。”阿禾坚定地说,“只要你敢说出来。”

第二天,她带着两名团员走访县衙,递上百姓联名申诉书。县令是个世家子弟,冷笑不止:“小小女子,也敢干预公务?滚出去!”

阿禾不退,只从怀中取出一枚铜牌??那是李知微临终前亲手授予沈云娘,后传至她的“民考合格证”,编号“零零一”。她将铜牌放在案上:“根据《监察法》第十七条,持此牌者,有权调阅地方政务记录,并接受民众投诉。你若不受理,请写下理由,我将呈报建康考绩院。”

县令脸色骤变。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旦被查实“拒不履职”,不仅丢官,还将列入“失信名录”,子孙三代不得入仕。

三天后,被囚少年获释,豪强被立案调查。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百姓纷纷赶来。有人带着发霉的田契求助,有人抱着病儿求医,更多人只是想看看??这个敢跟县令对峙的小姑娘,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怕死。

阿禾一一接待。她不懂医术,便请随行女医诊治;不会丈量土地,就拿出测量尺现场教学;遇到复杂案件,她便组织村民召开“临时评议会”,让大家投票表决。十日后,村里自发成立了第一个“平民监督组”,推选两名老农、一名寡妇、一名退伍老兵为成员,负责监督粮仓与赋税。

临别那晚,村民们燃起篝火,围着她跳舞唱歌。一个七岁男孩怯生生递上一幅画:歪歪扭扭的房子里,坐着三个小孩,头顶写着“我要念书”。他小声说:“姐姐,你能留下来教我们吗?”

阿禾眼眶发热。她蹲下身,轻轻抱住他:“我会回来的。而且,下次带来更多的书,更多的灯。”

归途中,她写下第一份《边地实录》,共十三章,详述教育断层、医疗荒芜、司法**诸状。这份报告经周延转呈天子,引发朝堂震动。皇帝当场下令:三年内,全国偏远地区增设夜读堂一千二百所,派遣教师三千名,配备巡回医馆五十辆,并设立“基层正义基金”,专供贫民诉讼之用。

与此同时,一场悄无声息的思想战正在展开。江东士族虽表面顺从,暗中却扶持一批“新清谈派”,鼓吹“文不必载道,学当避世”,试图以风雅之名消解新政根基。他们在书院讲授庄老玄言,贬斥《治理律》为“俗务之书”,称李知微为“市井婆子”,谓陈阿六“粗鄙不堪”。

这场较量最终在太学爆发。一名寒门学子在辩论会上质问博士:“先生日日谈‘逍遥游’,可知北方孩童因无医而死?您说‘无为而治’,可曾见百姓因冤不得申而投河?”博士怒斥其“以下犯上”,将其逐出学堂。

消息传出,全国哗然。十七省夜读堂联合罢课一日,学生集体抄写《治理律》并寄往建康,信封上统一写着:“我们要的不是玄谈,是活路。”

天子震怒,亲临太学训诫诸生:“昔者王衍公弃清谈而入田垄,袁熙舍仕途而救饥民,李知微抱病批奏至最后一息。尔等读圣贤书,却不识仁义为何物,反以空言误国,岂非辱没先贤?”

随即下诏:自即年起,太学课程必须包含《民生实务》《法律实践》《灾害管理》三科,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科举。同时恢复“耕读轮训制”:所有候选官员须在乡村服务满一年,方可授职。

十年之后,阿禾已成为西北道监察御史。她主持编纂的《边民权益保障法》正式颁行,明确规定:任何阻碍儿童入学、剥夺病人就医、隐瞒土地纠纷的行为,均属刑事犯罪。她还推动设立“儿童评议庭”,允许十岁以上孩童参与社区事务讨论,其意见具有法定参考效力。

某年春分,她重返莲塘里。村口石碑前,新一代孩童正在宣誓。她默默伫立,听着那熟悉的诵读声:

“凡民有地者,当以工养之;无地者,可申领公田,三年免税……”

声音清越,如溪流穿林。

仪式结束后,一个小女孩跑过来,仰头问:“阿姨,你是阿禾姐姐吗?老师说你就是那个带着灯走过沙漠的人。”

阿禾蹲下身,微笑:“是啊,我回来了。”

“那你还会走吗?”

她望向远方,麦浪翻滚,一如记忆中的初春。良久,她轻声说:“会的。只要还有地方看不见光,我就还得走。”

小女孩想了想,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手工刻的木牌,上面画着一个圆圆的太阳。她郑重地放进阿禾掌心:“这是我给你的评分。满分。”

阿禾握紧木牌,泪水悄然滑落。

风又起了。纸鸢再次升空,那只燕子越过学堂屋顶,飞向湛蓝的天际。远处,新的队伍正整装待发,旗帜上写着六个大字:

“火种不灭,薪传万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