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魏晋不服周 > 第197章 上桌吃席(3)

魏晋不服周 第197章 上桌吃席(3)

簡繁轉換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8 04:57:05 来源:源1

洛阳城内永年里,某个普通的院落中。

这里的主人,贾充的前妻李氏,正饶有兴致看着身材提拔,英武不凡的石守信,以及他身边看上去非常苗条,甚至有些消瘦的卫?。

这一对组合她一点也不陌生,就在几个...

黄沙尽头,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阿禾站在河套一处废弃的烽火台前,脚边是昨夜被风吹散的半卷《治理律》抄本,纸页上沾满尘土,却仍能辨出“民有权知政”五个字。她弯腰拾起,轻轻吹去浮灰,塞进怀中贴身存放。这已是她第三次途经此地,前两次留下的油灯与课本全被焚毁,连同村口那棵老槐树也被砍倒,横亘在通往夜读堂的小路上,像一道无声的驱逐令。

但她还是来了。

风未歇,人已动。两名团员从背囊中取出新制的布帐,在烽火台下搭起临时讲堂。一人敲响铜锣,声音在旷野中传得极远。起初无人回应,只有几只野狗在远处逡巡。直到正午,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童悄悄靠近,盯着地上摊开的识字图册看了许久,才怯生生问:“那个……‘人’字,怎么写?”

阿禾没有立刻回答。她取来一支炭笔,在粗纸上缓缓画下一撇一捺,然后推到孩子面前。“你来试试。”小童颤抖着手,终于落下第一笔。虽歪斜不堪,却完整无缺。周围沙丘后渐渐探出几张脸??有老人,有妇人,甚至有个跛脚少年拄着木棍,远远站着不肯上前。

“我们不是来收税的。”阿禾站起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可闻,“也不是官差。我们只是老师,教人认字、明理、知道自己该享的权利。”

没人说话。但第二天清晨,当太阳刚跃出地平线时,已有七名孩童蹲在帐外,手中攥着削尖的树枝,在沙地上临摹昨日学过的“日”“月”二字。阿禾看着他们冻裂的手指,忽然想起莲塘里的冬天,自己也曾这般用树枝蘸水在石板上练字,只为省下一张纸钱给病中的养母买药。

这一幕被藏在五里外哨塔上的密探看得真切。当晚,一封密信便由快马送往平城:**“莲塘余孽复入河套,煽动愚民聚众识字,恐酿大乱,请速决断。”**

三日后,一支黑甲骑兵突至,为首者乃朔方都护府参军贺兰越,出身鲜卑贵族,素以“镇抚边民”为名行苛政之实。他勒马于帐前,冷眼扫视这群衣不蔽体的听讲者,忽扬鞭指向阿禾:“尔等私设学堂,蛊惑百姓,违逆朝廷定制,即刻解散!否则以谋逆论处!”

人群哗然四散。阿禾却立定不动,从怀中取出那枚“零零一”铜牌,高举过头:“我持考绩院特授监察权,依法可在任何村落设立临时评议机构。你若不信,可派人赴建康查证。但在真相查明之前,请你记住??今日你驱散的不是一群学生,而是这个国家最后的希望。”

贺兰越脸色铁青。他当然知道这铜牌的分量。十年前袁熙临终遗诏中明确写道:“凡持此牌者,如朕亲临。”而如今,这块铜牌竟握在一个女子手中,且出自一个曾被士族讥为“乡野丫头”的孤儿之手。

“你以为一块破铜就能压住刀?”他咬牙切齿,“在这片土地上,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话音未落,随行副将突然低声提醒:“将军……她身后那面旗,是周延大人亲题的‘流动夜读团’字样,且盖有兵部火漆印……若贸然动手,恐牵连整个都护府。”

贺兰越瞳孔微缩,终究未敢下令。但他临走前撂下狠话:“你们可以讲课,但不准提‘权利’二字!更不得组织评议会!若有违逆,格杀勿论!”

阿禾默默收起铜牌,转身走进帐篷。那一夜,她彻夜未眠,伏案写下《河套禁言录》,逐条记录当地禁止传播的知识内容:不得讲授人身保护权、不得解释赋税用途、不得教授测量田亩之法、不得提及中央考绩制度……整整十八条,宛如一张无形的网,将百姓困于蒙昧之中。

然而,禁令越是森严,求知之心愈烈。第三天夜里,竟有三十多人冒着风雪前来听课。一位老农颤巍巍捧来半袋粟米:“闺女,这点粮换一节课行不行?我想知道,我家那二亩薄田,到底该交多少税,又为何年年都被多算三斗?”

阿禾含泪收下,当场翻开《田赋管理条例》,逐句讲解。有人记不住,她便编成歌谣;有人听不懂,她就画图示意。待讲完最后一章,天已微明。众人悄然离去,唯有一名年轻寡妇留下,低声说:“我男人去年死在修渠工地上,官府说‘自愿劳役,概不赔偿’。可我真的想知道……他有没有权拿补偿?”

阿禾翻开《灾害应对律》附则第九条,指着一行小字:“凡参与公共工程者,无论身份贵贱,皆应享有工伤保障。若因事故身亡,家属有权申领抚恤金,并追溯责任。”她抬头看着那双充满泪水的眼睛,“你有权去告。”

女人跪下了。不是谢恩,而是悲鸣般的哭诉。她说丈夫死后,县吏不仅拒发文书,还威胁她若再提此事,便夺走她唯一的女儿充作婢女。阿禾握紧她的手:“明天,我们就去县衙递状子。”

次日辰时,阿禾率五名团员携联名诉状抵达县城。县衙门前石狮斑驳,门环锈蚀,守门差役见她们衣着朴素,挥手驱赶:“滚!这儿不接穷鬼的状纸!”

阿禾不语,只将铜牌放在门槛上,轻声道:“请转告县令,持‘零零一’号民考证者,依法要求调阅近三年死亡劳工档案,并启动司法复核程序。”

差役愣住,急忙奔入通报。片刻后,县令亲自迎出,满脸堆笑,称“误会误会”,连忙设宴款待。席间言语殷勤,却始终避谈案件本身。饭毕,他悄悄塞给阿禾一包银锞:“姑娘辛苦了,这些算是润笔费,请您高抬贵手,莫要深究。”

阿禾推开银包,冷冷道:“我要的不是钱,是公道。若你不办,我就召集全县百姓开评议会,让他们自己决定??谁该为此负责。”

县令笑容僵住。他知道,一旦开启评议会,不仅自己的贪墨劣迹会被揭发,就连背后庇护他的世家大族也难逃牵连。当晚,他派人送来一份伪造的“抚恤已发”凭证,企图息事宁人。阿禾当众将其撕碎,宣布将于三日后在城南广场召开首次“河套平民评议大会”,议题正是:“劳工伤亡,谁来负责?”

消息如野火燎原。周边十余村庄百姓纷纷赶来,携带亲人遗物、工牌、血书,甚至有人抬着棺材到场,只为讨一个说法。第四日清晨,广场上已聚集两千余人。阿禾立于柴堆搭成的高台之上,身后挂着一幅巨幅《治理律》节选,墨迹淋漓,赫然写着:“民命重于山,官责大于天。”

评议开始。第一位发言人是个十七岁的少年,父亲死于塌方,尸体至今未归。他声音哽咽却坚定:“我爹不是牲口!他是人!他流的血,不该白白流!”台下万人齐声应和。第二位是位盲眼老妪,儿子被强征修渠,饿死途中,她抱着骨灰坛泣不成声:“我要的不多,只想让他名字刻进碑里,告诉后人他曾为国出力……”

一项项证据陈列,一条条法规对照,一场场投票表决。最终,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责令县令七日内公布所有劳工死亡名单及补偿情况,成立独立监督委员会核查账目,并向建康考绩院提交弹劾案。若逾期不办,则全体罢耕、罢市、罢役,直至正义实现。

阿禾宣布结果时,天空骤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浇透了每个人的衣裳,却浇不灭人群心中的火焰。有人高喊:“我们不再是哑巴了!”有人痛哭失声,仿佛压抑了几十年的委屈终于得以释放。那位寡妇紧紧抱住阿禾,一遍遍念着:“谢谢你……谢谢你让我觉得我还活着……”

而就在同一时刻,平城议事厅内,烛影摇红。贺兰越跪伏于地,面前坐着三位身披紫袍的老者??他们是江东三大士族派驻北疆的“文教使”,掌控着半个北方的私塾网络与舆论导向。其中一人缓缓开口:“李知微死了,陈阿六老了,周延在外巡查,正是清除余毒的最佳时机。你们必须阻止这些人继续传播‘平等’‘权利’这类邪说,否则,百年清谈基业,将毁于一旦。”

另一人冷笑:“一群泥腿子,也配谈权利?让他们吃饱饭就行。真正的秩序,从来都是由上而下赐予的,不是由下往上争来的。”

第三人捻须沉吟:“不过……这小姑娘倒是个人物。若能收服,或可为我所用;若不能,务必除之。手段不必光明,只要有效。”

命令下达,暗流涌动。七日后,阿禾团队驻地突遭纵火,书籍药材尽毁。紧接着,随行医师中毒昏迷,测量尺被砸断,连那面写着“火种不灭”的旗帜也不翼而飞。更可怕的是,村里开始流传谣言:说阿禾是妖女,靠念咒控制人心,凡是跟她读书的孩子,晚上都会梦游跳井。

恐惧再度笼罩村庄。家长们纷纷将孩子锁在家中,不敢再让其出门。阿禾走在街上,感受到无数双眼睛从门缝后窥视,既有感激,也有畏惧。

她明白,单靠宣讲已不足以破局。

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带领核心成员深入贺兰越管辖的军屯区,直接向戍边士兵传授《军民权益对比表》,并秘密组建“士兵评议小组”。她深知,这些常年在外征战的将士,往往也是家中受欺压最甚之人??田地被占、妻女遭辱、退役无依。只要点燃他们心中的火,便足以动摇整个压迫体系。

行动极为隐秘。每晚子时,十名士兵轮流潜至荒庙集合,由阿禾亲自授课。她不讲玄理,只讲实例:某营老兵退役后乞讨街头,按律本当授予公田却从未落实;某阵亡将士家属被克扣抚恤,地方官反诬其“冒领国财”……每一桩案例都配有官方条文对照,令人无法辩驳。

一个月后,已有近百名士兵加入评议组。他们约定,一旦发现同类冤情,立即集体上书,必要时联合罢哨抗议。与此同时,阿禾将收集到的三百余份士兵申诉整理成《边军血书录》,托商队秘密送往建康,直呈天子御案。

风暴即将来临。

就在她准备撤离军屯之际,一名年轻士兵被捕。审讯中,他坚称无人指使,只是自发学习法律。贺兰越暴怒,下令将其杖毙示众。行刑当日,阿禾混入围观人群,亲眼目睹那具年轻的躯体在皮鞭下逐渐失去呼吸。鲜血渗入黄沙,像一朵绝望绽放的花。

她没有哭。回到营地后,她取出珍藏的《边地实录》原本,在最后一页添上一笔:

**“今日,我又看见一个人,为了知道真相而死。我不能停下,也不敢停下。因为我知道,若我不走,这世上就会有更多人,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本该拥有尊严。”**

三日后,朝廷使者快马抵达平城,手持圣旨,宣读皇帝亲裁:

一、彻查河套地区近三年劳工死亡事件,涉案官员一律革职查办;

二、恢复所有被焚毁夜读堂,并增派教师二十名;

三、准许成立“边民权益观察团”,由阿禾任首席监察使,赋予独立调查权;

四、凡阻挠教育、隐瞒民情、滥用私刑者,无论品级高低,皆以“叛国罪”论处!

圣旨落地,万民跪迎。贺兰越面如死灰,连夜逃往漠北,终被追捕归案,押解回建康受审。三位“文教使”亦相继被削籍流放,其所控书院尽数改为公立夜读堂。

春风再度拂过河套大地。新一批孩童坐在重建的帐篷里,朗读着《治理律》第一章。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照亮了那一双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

阿禾站在门外,望着这一切,久久不语。远处,一只纸鸢再次升空,随风飘荡,仿佛穿越了三十年的岁月长河,连接起莲塘里的晨光与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

她转身走向马车,包袱里装着新的地图、新的课本、新的希望。前方,还有陇右未竟的评议会,还有西域失学的牧童,还有岭南深山里的孤寨……

路很长。但她知道,只要有人愿意点亮一盏灯,黑暗就永远无法吞没整片人间。

风起时,麦浪如海。那只燕子,依旧在蓝天上飞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