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魏晋不服周 > 第195章 上桌吃席(1)

魏晋不服周 第195章 上桌吃席(1)

簡繁轉換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8 04:57:05 来源:源1

既然是朝廷下的调令,要在白露之前赶回洛阳,那石守信也不得不立刻动身,启程奔赴洛阳。

这次回京,除了卫?想跟着去洛阳看看伯父卫?外,还有慧娘的兄长苏绍也一同前往,据说是有些政务要跟司马攸接洽。

...

春分一过,耕心节的鼓乐便在各地村寨响起。莲塘里这日格外热闹,清晨五更天,村口石碑前已聚满了人。老少皆穿新衣,手中捧着油灯,静候日出。陈阿六拄着拐杖立于碑侧,须发如雪,目光却清明如初。他身后站着百余名少年,皆是屯垦兵团新一代子弟,腰佩短刀,肩扛铁锹,准备在今日宣誓入“半耕半防”之列。

太阳刚跃出山脊,钟声三响,孩子们齐声诵读《治理律》第一章:“凡民有地者,当以工养之;无地者,可申领公田,三年免税。”声音清越,如溪流穿林。随后,老师取出一卷红绸包裹的文书??正是当年袁熙亲笔所书《江左基层治理律》的原件复刻本,由建康太学特派使者昨夜送达。她将其高悬于讲台之上,点燃香烛,率众行三拜礼。

“此非祭一人,而是祭万民之心。”那句话再次被朗声念出,字字入耳,仿佛穿透三十年风雨,直抵人心深处。

仪式毕,百姓散去劳作,学堂却未歇息。今日课程特设“耕心讲堂”,由李知微亲传弟子、现任惠民考绩院左参议沈云娘主讲。她年近五十,布衣素裙,胸前挂着一枚铜牌,上刻“民考合格?永康二十年”。她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的脸庞,缓缓开口:“你们知道吗?十年前,就在这个村子,有人想烧掉我们的课本,说我们教的是‘伪学’。”

孩子们屏息听着。

“他们觉得,读书识字是贵人的事,种田的、织布的、打鱼的,不配学法律,不配懂权利。”她从案下取出一本焦边残破的《识字篇》,轻轻放在桌上,“这是当年被火烧过的课本,只剩三页。可就这三页,救了一个小女孩的命??她用上面学来的‘人身保护权’条文,阻止了族长把她卖给豪强做妾。”

教室一片寂静。

“后来呢?”一个男孩小声问。

“后来,李大人带三百名夜读堂毕业生南下会稽,把那些纵火的人一个个抓起来审判。她说:‘只要法律尚存,就没有谁天生高贵。’”沈云娘站起身,走到窗前,指着远处金黄的麦田,“你们现在能上学,能吃饱饭,能在生病时去医馆拿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人用命换来的。”

课至中途,忽闻村外马蹄急响。一名骑兵飞驰而至,翻身下马,递上一封加盖御玺的急件。陈阿六接过拆看,眉头微皱,随即镇定如常。他将信纸折好收入怀中,只对身旁少年低语一句:“北方胡部叛乱,朝廷召我即刻赴京议事。”

消息并未声张,但到了傍晚,村里已有风声。晚饭后,几个老人聚在祠堂前议论纷纷。有人说匈奴残部勾结鲜卑旧族,在朔方起兵,攻陷两城;也有人说此次叛军打出“复古清谈、废除工分”的旗号,竟吸引不少流民响应。更令人忧心的是,军中已有将领按兵不动,称“文官治国,武将何用?”。

“这不是打仗的问题。”赵固之子赵承业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冷笑道,“这是心病。年轻人忘了是谁让他们吃得上饭,穿得上鞋。”

夜深人静时,陈阿六独自登上村后小丘。那里有一座无名坟茔,墓碑简单刻着:“王衍公曾歇脚处”。他放下拐杖,席地而坐,仰望星空。良久,轻声道:“老伙计,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咱们拼了一辈子,难道真要看着它一点点烂回去?”

无人应答,唯有晚风拂过麦穗,沙沙作响。

次日清晨,朝廷诏令正式传遍天下:因北疆动荡,暂停今年科举殿试,所有候选官员须先赴边境参与屯防半年,方可授职。同时,皇帝下诏重申《三问策》,并宣布启动“民心测评”全国巡检,由惠民考绩院派出十八路使团,深入州县查访实情。

李知微虽卧病在床,仍坚持审阅每一份奏报。她的房间堆满竹简与纸册,床头挂着一幅地图,红线密布,标注着各地夜读堂数量、婴儿死亡率、土地纠纷案件数。侍女劝她歇息,她只是摇头:“我若闭眼,谁替那些说不出话的人说话?”

某夜,她梦见袁熙站在雪中村塾门口,依旧穿着那双破鞋,笑着对她说:“水已经浇下去了,别怕。”她惊醒过来,泪湿枕巾,却忽然唤人取来笔墨,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火种不灭”。

这四字被制成横幅,送往全国各地夜读堂悬挂。民间传言,说是李大人临终遗言,实则她尚存一口气,只为等一件事??北方战事的结果。

三个月后,捷报传来:叛乱平定。领军主帅并非出身将门,而是原夜读堂教员、现屯垦兵团副指挥使周砚秋。此人本为寒门孤儿,靠“袁熙奖学金”进入太学,专修《灾害应对律》与《军事协同法》。他在战场上不用猛攻,而是先开粮仓赈济流民,再以《评议权》条款说服胡人部落自组监督会,分化敌军。最终,不费一箭,降服三万叛众。

凯旋之日,百姓夹道相迎。有人献花,有人跪拜,更多人高呼:“这才是真正的将军!”

朝堂震动。有老臣怒斥此举“以文乱武”,天子却当庭反问:“若非新政育人,谁能想到用一部《治理律》打赢一场仗?你们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可曾救过一个快要饿死的孩子?”

自此,军中文吏地位骤升。朝廷颁布新规:凡军官晋升,必修《民生基础》《法律通识》二课,并通过考试。更有甚者,军营内普遍设立“士兵评议会”,允许普通士卒对粮饷分配、训练安排提出异议,由监察官记录备案。

与此同时,沈云娘率领的使团完成第一轮巡检。她们走遍七十州县,收集百姓匿名评分五千余份,整理出《民心实录》九卷。其中触目惊心者有之:某郡守三年未巡辖下一村,百姓不知其名;某世家子弟任县令,竟下令禁止婢女入学,违者鞭笞;更有地方官虚报夜读堂数目,实则空屋挂牌,无人授课。

李知微抱病亲阅报告,手颤不止。她在一份奏章上朱批:“欺民即欺天,欺天者,不可容!”随即奏请天子罢免贪官污吏八十九人,其中三品以上大员七人,皆削职为民,永不叙用。

此举掀起滔天巨浪。江东十二家大族联名上书,指责“妇人干政,毁纲乱常”,甚至暗中联络北方残余豪强,图谋另立朝廷。风声传至建康,禁军统领亲自带队巡查城门,宫中连宵戒严。

关键时刻,陈阿六率屯垦兵团精锐三千,自长城南下,驻扎城外校场。他不下马,不卸甲,只派使者入宫递上一纸:“老兵愿守社稷,不负袁公当年一句话。”

那一夜,皇宫灯火通明。天子召集重臣密议至天明,最终决意不退不让。他亲撰《正本诏》,昭告天下:

“朕观古来兴亡,皆系于民心向背。昔者饥馑流离,盗贼蜂起,赖有王衍公启智、袁公立法、李卿持衡、陈将军护土,方成今日之治。尔等或生于富贵,不知民间疾苦,妄言复古,实则欲复奴役之制!自今日始,凡阻挠新政者,无论门第,一律依法严惩。朕宁负士族,不负苍生!”

诏书一出,四方震动。支持者焚香庆贺,反对者悄然蛰伏。十余日后,十二家中已有六家主动遣子弟赴夜读堂任教,以示悔过。另有两家将私藏田契交出,请求纳入“五权分置”体系,转为公管农庄。

这一年秋天,全国举行首次“全民评议日”。每村每镇设投票亭,百姓匿名填写对地方官的满意度,并可附写建议。孩童不会写字者,可用木牌画符号表达??满意画圆,不满画叉,有话说则由识字员代笔记录。

结果汇总后令人震撼:整体满意率达七成六,但士族聚居区普遍低于五成,而边陲寒乡反而高达八成九。最感人者,是一张来自岭南山村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县长去年帮我家修了桥,还送娃去医馆。我想给他画个太阳。”

李知微看到这句话时,终于哭了。她让人把这张纸裱起来,挂在自己卧室墙上,每日都要看一眼。

冬天来临前,她病情加重,已不能言语。临终前,她用尽力气写下最后一行字:“文明不在庙堂,在每一个敢说真话的人嘴里。”

她走的那天,正逢春分前夕。莲塘里的孩子们自发停课一日,围坐在袁熙画像前,齐声背诵《识字篇》第一章。声音穿过田野,飘向远方。

陈阿六站在村口,望着漫天纸钱如雪飞舞,忽然转身对身边少年说:“记住,你们将来做了官,第一件事不是收税,不是断案,而是去最穷的村子,看看有没有孩子没书念。”

少年们齐声应诺。

十年后,那位曾在课堂上问“文明是什么”的男孩,已成为西北某县县令。上任首日,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亲手重建一所被风沙掩埋的夜读堂。竣工那天,他在墙上刻下老师当年的回答:

“看见了吗?那就是文明。它不在宫殿里,不在史书上,而在每个人都能吃饱饭、念上书、说出心里话的地方。”

又三十年,天下太平如旧,新政深入人心。一位西域商人在游记中写道:“此地奇哉,女子可为官,农夫能论法,孩童上学不缴费,老人看病不掏钱。问其缘故,皆曰:‘因有袁公浇水,李婆护火,陈翁守土。’”

而在莲塘里,每年春分,仍有孩童围着石碑诵读《治理律》。他们的声音清澈明亮,如同初春的溪流,奔涌不息,流向未知的远方。

风起了,吹动学堂门前的纸鸢。那是一只手工糊的燕子,线轴握在一个小女孩手中。她仰头望着蓝天,笑得灿烂。

远处,麦浪翻滚,一如三十年前那个雨天,袁熙踏进村子时,脚下溅起的泥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