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开局截胡杨玉环 > 第一卷 第87章 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

大唐:开局截胡杨玉环 第一卷 第87章 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

簡繁轉換
作者:子率以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8 03:36:36 来源:源1

第一卷第87章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第1/2页)

休整一夜之后,队伍继续踏上了前往玉门关的道路。

一路上,李琚都显得兴致勃勃,心情颇佳。

没办法,他实在找不到心情不好的理由。

不管是粉碎了李琩借刀杀人的阴谋,还是即将搬倒李林甫,断去武惠妃母子一臂,都是让人大快人心的大喜事。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他马上就能收获他人生之中的第一张顶级武将卡。

那可是哥舒翰啊,被《哥舒歌》传唱了上千年的名将!

都不用说什么李白、杜甫、王维、高适.......这些大诗人在诗词里对他的无尽赞誉与歌颂。

光是一曲“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西北民谣,便已经证明了哥舒翰这三个字的含金量。

用某位皇叔的话来说,便是他若能得哥舒翰,必将如鱼得水也!

所谓双喜临门,也不过如此了,他还能有什么不开心的?

而与他的好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的,则是自上路之后,便一直丧着脸的边令诚。

至于边令诚不开心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没钱了。

是的,两万贯钱,一分都没了。

整整两万贯现钱,还是靠卖掉指挥权才弄到手的钱。

这才到手几个月时间,都还没捂热乎呢,突然一下子就没了,也不能怪边令诚一直垮着个批脸。

就......情有可原吧。

实话说,甚至就连李琚,都没有料到边令诚会把这么多钱一次性花光。

但事实就是,他一觉睡醒之后,边令诚的两万贯钱,已经消失在了队伍里。

对此,李琚也不得不承认,边令诚虽然是贪财了一点。

可真到办起事来的时候,还是非常有魄力的。

也难怪他最终能成为天宝年间第一奸宦,连高仙芝与封常清那等人杰都在他手上折戟沉沙。

只能说,能靠自己做到名留青史的人,别管留下的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真就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

......

二人的心情一个天,一个地,但不管二人是什么样的心情,路总是越走越少的。

数日时间一晃而过!

而随着道路两侧的植被越来越少,前方的环境越来越倾向于大漠戈壁的独有的苍茫与荒凉。

一座自戈壁之中拔地而起的雄关,也映入众人眼帘。

玉门关,到了!

玉门关,始设于汉武帝元封年间。

这座在西北大地上屹立了近千年的古关隘,若只论险峻,则远不如蜀中剑门关,若只论雄伟,亦远远不如关中潼关与蜀中夔门关。

但偏偏就是这样一座孤立在西北荒原之上的关城,自建成开始到现在,便一直是掌控中原王朝生死的核心关隘!

从地理上看,它是中原王朝抵御关外蛮族的第一道防线。

而从经济上看,它则是中原王朝扼守丝绸之路北道咽喉。

就是这么一座关隘,它不仅掌控着宋之前的每一个中原王朝的战争命脉,同时也掌控着宋之前,每一个中原王朝的经济命脉。

可以说,一座玉门关,中原生死关。

而到了大唐,这座关隘,更是因边塞诗的兴起,直接成为了整个中原文明的西陲符号。

无论是王之涣在《凉州词》写下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还是王昌龄在《出塞》里写下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亦或者是李白在《关山月》里写下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都无不证明了这座矗立于西北荒原之上的关城,如今已然成为了中原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要是让李琚来选的话,他则更倾向于王昌龄那首《从军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第87章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第2/2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单纯的读着提气.......

说起来,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如今都已成名已久。

可怜他如今远离长安,却是未能得见这些盛唐大诗人的风采,可惜可叹!

李琚站在关城前方,遥望着眼前雄伟的玉门关城。

心里不禁为自己如今远离中原,不能与这些名人相见而感到惋惜。

但同时,他也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

提醒自己以后再抄诗词时,需得避开这些成名早的盛唐诗人的作品,以免装逼不成反遭人耻笑.......

“进关!”

怀揣着这样的心思,李琚大手一挥,招呼了众人一声,率先纵马而出,朝着关城下方的关门靠近。

而随着关门越来越近,关城之下的场景,也彻底映入李琚眼帘。

只见关城前方,早已清空了出入关门的商队与百姓。

唯余一杆王字大旗,与数百名甲胄破旧,却斗志昂然,士气奔腾的唐军士卒在静静守候。

显然,这群人正是得了李琚消息,早早出迎的河西节度使王倕与河西军将士。

“吁!”

及至关前,李琚率先勒住了马缰,命边令诚所持的天子旌节上前。

而随着代表天子亲临的门旗、龙虎旌、竹节杖、麾枪、豹尾等旌节仪仗在关城前摆开阵势,关城之下的王字大旗也动了起来。

先是帅旗移动,随后是数百名将士景从。

及至旌节前方百步上下,帅旗止步,数百名将士也同时止步。

随后军中驶出一人,骑马至天子旌节六十步前止步下马,复又步行至旌节前三十步。

同时,数百唐军将士亦翻身下马,静待最前方那人的动作。

“臣,河西节度经略使王倕,谒拜陛下,陛下万年!”

王倕站在旌节前方,朝着旌节九十度鞠躬。

他身后的数百名将士见状,也纷纷躬身行礼,口称谒拜陛下。

至于为何是称陛下而不是圣人,就牵扯到了一个正式场合与日常称呼的问题。

谒拜天子,属正式场合,自然不能再称圣人。

这个时候,就到了边令诚表演的时候。

他纵马走出,居高临下的望着王倕,声音尖细道:“起!”

听见这声起,王倕与众将士立即起身,随后一边跳舞,一边再行十步。

是的,跳舞,这也是大唐正式见礼的一环,官方名称叫做拜舞。

这种行礼方式,大抵是起源于贞观时期的突厥舞王颉利可汗,后融合于朝会,成为了给皇帝行礼的一种特殊方式。

众人需一边舞,一边前行十步后,再次谒拜。

如此往复三次,才算谒拜完成。

三次谒拜,三声起,王倕也率领众将士行至李琚前方十步。

本来按照官方的记载,谒拜完成之后,还有最后一步,便是行礼者需上前亲吻皇帝的靴子以示臣服之意。

但大唐终究是礼仪之邦,实在接受不了这蛮族礼仪,因此并未传承下来。

所以三次谒拜结束,边令诚便命人撤去了旌节仪仗。

“末将河西节度经略使王倕,见过庐江王殿下,见过边监军!”

没了仪仗的掣肘,王倕忙快步上前,朝李琚和边令诚行礼。

而面对一手控厄河西军政大权的王倕,两人也不敢怠慢,齐齐翻身下马,回礼道:“见过王节帅!”

三人互相见礼,随意攀谈几句之后,也不在城外啰嗦,各自带人联袂入了关城。

只是甫一进城,李琚便有些按捺不住了。

他隐晦的目光不断在王倕与其身后将士身上来回扫视,妄图从中寻到哥舒翰的身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