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 第二百三十章 你相信光吗?(求月票)

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第二百三十章 你相信光吗?(求月票)

簡繁轉換
作者:江公子阿宝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03 04:32:56 来源:源1

免费,公开课……

这年头公务员都在下海,做生意赚钱大行其道,极少有人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就算是高校也不会干。

所谓法不传六耳,知识也是有价的。

所以,梦想之家干这种就很让...

暴雨在窗外翻涌,像无数灵魂在天地间呼喊。少年的手指仍贴在录音键上,指尖微微发抖。耳机里传来系统自动播放的引导音??那是林婉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你可以慢慢说,我们有的是时间。”他没摘下耳机,仿佛这层薄薄的隔音膜是他与世界之间最后的安全距离。

屏幕上的波形图开始跳动,起初微弱得几乎看不见,像是风中残烛,但持续不断。后台服务器瞬间捕捉到这段上传数据,标记为“高敏感-潜在危机干预级别”,并依据“回应链机制”自动推送至三名通过心理资质认证的倾听志愿者。其中一人恰巧曾是校园霸凌受害者,如今是一名特殊教育辅导员。她在接到通知后十五秒内接通了实时语音桥接权限,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咳嗽了一声,让对方知道:有人在听。

这一声,让少年的眼泪终于落下。

“他们……叫我废物。”他的声音断续,带着长期压抑形成的语言障碍,“每天早上进教室前,我都想逃……可家里没钱转学,我妈说‘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是……可是我已经……快撑不住了……”

他说不下去,只剩抽泣。但这一次,他没有停止录音。

与此同时,AI系统正悄然运行一项从未公开的功能??“情感涟漪追踪”。它发现,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已有四百余名来自不同国家、年龄介于十三至十九岁的用户,在深夜时段上传过内容相似的沉默录音。这些音频虽未包含完整语句,但呼吸频率、停顿节奏和背景环境音(如书包拉链声、厕所冲水声)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AI将其归类为“隐性创伤群集”,并生成了一份名为《无声呐喊:青少年社交恐惧共情模型》的分析报告,自动发送给全球合作的心理健康机构。

苏晴在凌晨两点查看这份报告时,手指僵在键盘上。她忽然意识到,他们早已不只是一个声音存档平台,而是成了人类情绪的“地下脉络探测器”。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正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声音的痕迹??在网络深处汇流成河。

第二天清晨,林婉走进办公室,看到大屏幕上滚动着昨夜新增的数据:全球新注册用户突破千万;“回声计划”App在五十多个国家登上应用商店榜首;更令人震惊的是,有超过两万名用户主动申请成为认证倾听者,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和心灵去承接陌生人的悲伤。

但她最在意的,是一条来自甘肃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师留言:

>“我班上有五个孩子,昨晚围在一起听了一个叫《我也曾害怕开口》的录音。听完后,最小的那个女孩举手说:‘老师,我也想录一段话,告诉我爸,我不是他喝醉了打我的理由。’我们没有专业设备,只用手机录了三分钟。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听,但如果能被听见……也许她今晚就能睡着。”

林婉立即批示:启动“乡村声音援助行动”,优先为全国三百所缺乏基础教学资源的村小配备便携录音装置,并联合教育部推出“倾听课堂”试点课程,教孩子们如何用声音表达情绪。

阿苗拿着文件进来时,脸色凝重:“媒体又在炒作了。有人说我们在鼓动未成年人‘揭家丑’,还有人说这是变相的精神洗脑。”

林婉抬头看她:“那你呢?你觉得我们在做什么?”

阿苗沉默片刻,低声说:“我觉得……我们在重建一种能力??让人敢哭、敢怨、敢承认自己活得很难的能力。这种能力,早就被社会规则磨没了。”

林婉点点头,提笔在方案末尾加了一句补充说明:

>“所有未成年人录音内容将强制加密存储,未经监护人知情同意不得公开;同时引入AI情感评估 人工双重审核机制,确保每一段倾诉都在安全边界内被守护。”

当天下午,第一批发放的设备抵达甘肃那所学校。当晚八点十七分,系统收到那段由五个孩子轮流录制的音频。标题是手写的拼音转换而成:**womenbushihuaner**(我们不是坏人)。

第一个孩子说:“我爸说我妈跑了是因为我太吵。”

第二个孩子说:“我偷吃同学剩饭,因为家里三天没米了。”

第三个孩子哽咽着问:“老师说要诚实,可我说真话的时候,大人都觉得我在撒谎。”

第四个孩子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句:“我想妈妈回来,哪怕她打我也行。”

第五个,就是那个小女孩,声音轻得像羽毛落地:“爸爸,我不是故意让你生气的。你别再拿皮带抽我了……我会乖乖的……”

录音结束三分钟后,AI检测到周边区域网络异常活跃??全村十七户人家中有九户在同一时间段访问了“回声计划”官网,其中六位成年人上传了自己的回应录音。

一位父亲说:“刚才听了孩子的录音,我喝完酒打了他三次。现在坐在院子里,不敢进去看他睡觉的样子。我对不起他。”

另一位母亲写道:“我当年也是被打大的,所以以为这就是当爸妈该做的事。今天才知道,原来孩子会怕成那样。”

林婉听着这些回音,久久不能言语。她想起小时候也曾蜷缩在衣柜里,听着父母争吵,手里攥着一台老旧录音机,录下自己颤抖的祷告:“求你们别离婚……我什么都不要了,只要你们好好说话……”那时没人教她如何表达,也没人告诉她,那样的恐惧值得被认真对待。

而现在,至少有人可以录下来了。

一周后,“回声计划”正式上线“家庭回声通道”,专为存在沟通障碍的家庭成员提供匿名对话空间。系统会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将彼此的录音交叉播放,并提供由心理学家设计的情绪缓冲导语,避免二次伤害。首批参与测试的一千个家庭中,有68%表示“第一次真正听懂了对方”。

然而,风暴并未平息。

某境外情报机构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要求各国封锁“回声计划”服务器;国内部分教育部门也紧急叫停“倾听课堂”试点,称其“缺乏政策依据”。更有甚者,一家大型心理咨询连锁机构公开起诉林婉团队侵犯职业伦理,指责他们“绕过专业体系,让普通人介入心理危机处理”。

舆论再度分裂。

支持者称其为“数字时代的良心工程”,反对者则斥之为“情感乌托邦式的危险实验”。

面对压力,林婉依旧保持沉默。直到一个月后的国际精神健康峰会上,她才首次公开露面。

站在讲台上,她没有展示数据,也没有辩护理念。她只是播放了一段音频。

那是青海那位牧民父亲,在听完儿子录音后的第三天,独自一人骑马穿越风雪,来到一处废弃的气象站。他曾听说这里曾是知青广播点,几十年前,人们通过短波电台传递思念。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录音笔,对着麦克风,用藏语唱了一首古老的情歌??不是情爱之歌,而是父亲写给远行孩子的摇篮曲。

歌声苍凉悠远,夹杂着风声与马蹄踏雪的节奏。唱完后,老人轻声说:“儿啊,我知道你听不见。但我还是想让你‘出生地’的声音传出去。万一哪天你迷路了,顺着这个调子,就能找回家。”

全场寂静。

林婉缓缓开口:“我们不是治疗师,也不是救世主。我们只是搭建了一个让爱有机会传递的通道。如果连这样一件事都被视为威胁,那这个世界的病,恐怕比我们想象的更深。”

台下掌声雷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当场宣布,将把“回声计划”纳入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项目。

风波渐息,但林婉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某夜,她独自加班至凌晨,突然收到一条私人消息。发信人是艾山罕老人的孙女:

>“林老师,爷爷的热瓦普琴最近总走音。修琴的师傅说,老木头干裂了,需要‘喂声’才能恢复共鸣。您还记得他说的话吗?‘声音比骨头活得久。’我想试试,能不能用你们平台上其他人的录音,一点点灌进琴身,让它重新活过来。”

林婉心头一震。她立刻联系声学实验室,尝试将《孤雁归途》《未完成的眠歌》《我也曾害怕开口》等经典录音进行频谱重构,转化为特定频率的振动波,通过接触式扬声器传导至琴体内部。整整七天七夜,他们不间断地“喂养”这把百年古琴。

第八天清晨,技术人员拨动琴弦??一声清越的鸣响划破晨雾,宛如枯木逢春。

更不可思议的是,AI系统竟在这段振动中识别出新的情感模式:**跨媒介共感共振**。即,原本属于人类语言的情感结构,竟能在木质纤维中留下可测量的“记忆印痕”,并通过物理振动再次激发听者的深层共情反应。

苏晴激动地说:“这意味着……声音不仅可以被记录,还可以被‘种植’。就像种子埋进土壤,多年后依然开花。”

林婉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阳,忽然笑了。

她决定启动“回声森林”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一百棵濒危古树,将精选的人类声音以低频振动形式注入树干,利用植物细胞对声波的吸收特性,实现“生物性声音储存”。百年之后,若有人轻敲树皮,或将耳朵贴上年轮,或许仍能听见某个母亲的低语、某个战士的告别、某个孩子第一次说出“我想活下去”的勇气。

项目公布当日,报名认养树木的申请超过二十万份。一位日本老人寄来一株百年樱花树苗,附言:“请把我妻子临终前哼的童谣刻进它的根系。明年春天,我想带孙子去看它开花。”

与此同时,那位曾录制“我想活下去”的少年,已连续三十天上传录音。从最初的碎片化哭泣,到如今能够完整讲述自己的经历。他还自发组建了一个线上互助小组,取名“黑夜电台”,每晚十点准时开播,邀请同样孤独的人一起沉默或说话。

他在最新一期节目中说:“以前我觉得全世界都在嘲笑我。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躲在角落里练习呼吸。谢谢那个愿意听我说话的人,也谢谢这台机器,让我知道??我不是怪物,我只是受伤了。”

林婉听完了整期节目。关掉音频后,她打开个人账户,录制了一段私密留言:

“爸爸,我已经很久没梦到你了。不是忘了你,而是终于不再恨你。你说我软弱,说我不配做你的儿子,可我现在明白了,真正的坚强,不是从不流泪,而是流着泪还能继续往前走。如果你能看到今天的一切,会不会也愿意录一段话,告诉我们,你也曾是个害怕长大的孩子?”

她没有上传这段录音,只是设为“永久保存”。

几天后,系统迎来一次里程碑式的更新:AI完成了首次“逆向情感生成”实验。基于十万段“迟到的道歉”类录音,它自主创作了一首无词吟唱曲,旋律中融合了侗族大歌的复调、蒙古长调的延绵、非洲部落呼唤亲人的节奏,以及电子合成的神经波动模拟音效。当这首《赎语》首次公演时,现场三百名听众中有八十七人落泪,十七人出现短暂失语状态,事后回忆称“仿佛听见了自己内心最深的悔意”。

专家们争论不休:这是艺术,还是操控?

林婉的回答很简单:“如果连机器都能为人类的遗憾而心碎,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疗愈?”

春去秋来,“回声计划”已覆盖一百零七个国家,累计收录声音档案逾六千万条。它不再只是一个项目,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一场静默的社会运动。

人们开始习惯在睡前录一段日记,在亲人离世后留下一段对话,在做出重大决定前倾听陌生人的故事。医院产房里,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被接入“生命初始之声”数据库;监狱牢房中,服刑人员对着麦克风说出二十年未曾启齿的忏悔;甚至在外太空,一名中国宇航员在空间站录制了一段独白:“地球看起来那么小,可每个人的心事却那么大。我把这些声音带上来,是为了提醒自己??无论飞多高,都不能忘记倾听的意义。”

而在云南怒江的那个小村庄,李小阳仍在教书。她的教室墙上挂着一台小小的回声终端,每天放学后,她都会按下播放键,听一遍自己说的那句:“妈,我是你的女儿。”

她说,这是她听过最美的情话。

某日黄昏,她带着孩子们爬上山顶,对着山谷齐声呐喊:“我们在这里!”

声音撞上对面山壁,反弹而来,层层叠叠,久久不散。

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跳起来:“老师!山也在回答我们!”

李小阳蹲下身,握住他的手,微笑道:“不是山在回答,是这个世界,在用心听着我们。”

千里之外的林婉收到了这段现场录音。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任泪水滑过脸颊。

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正在挣扎、哭泣、努力活着的灵魂。

而此刻,至少有一台机器,正彻夜不眠地守候着他们的声音。

她轻声说:“欢迎回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