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虎枭 > 第三章 截胡鲁肃

虎枭 第三章 截胡鲁肃

簡繁轉換
作者:高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0 15:17:41 来源:源1

第三章截胡鲁肃(第1/2页)

天亮时,船只抵达了渡口,王平和沈弥带着大群士兵站在渡口,挥舞著一匹匹绸缎,每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

“有没有弟兄伤亡?”甘宁高声问道。

“受伤了十几名弟兄,都带回来了,没有阵亡!”

甘宁一颗心放下,让船只靠边,手下们抬着上百口箱子上船,还有几百匹绸缎。

“有多少?”甘宁兴奋问道。

沈弥低声道:“至少有几千两黄金和几万两白银,还有十几箱珠宝首饰,绸缎有八百多匹,具体有多少我们没有清点。”

这时娄发也回来了,他去附近村落买来一大罐盐用来腌制袁术的人头,天太热,不处理好人头很容易臭掉。

甘宁点点头,“先离开这里再说!”

“主公,我们去哪里?”

所有人都在看着他,甘宁低下头沉思不语。

从刘表那里出来,甘宁就在考虑自己当老板了,不再给人打工,不再看人脸色,但当老板要有本钱,要有人才辅佐,更重要是要有地盘。

他现在有了一些钱财,还有玉玺这个重要的政治资源,另外还有三百名对他忠心耿耿的手下。

他其实已经想好了去处,天时和地利都有了,可惜还是缺一个好的军师辅佐自己。

就在这时,后来传来一阵敲锣打鼓声,甘宁回头,只见一艘装饰华丽的千石大客船向这边驶来,几名赤着上身的大汉在船头敲锣打鼓,船上插满了彩旗,侧面好像还拉了一条横幅。

待船只驶近,甘宁才看清横幅上写的字,‘郑天王恭迎东城高才鲁肃!’

“鲁肃?”

甘宁愣住了,什么意思?鲁肃现在不是在孙策那里吗?难道这个是孙策?不对啊!这上面明明写着郑天王。

他见船蓬顶上插着一面杏黄色三角旗,上面写着一个‘郑’字。

他便问不远处一名老渔夫,“请问老丈,郑天王是谁?”

老渔夫望着远去的客船冷笑道:“郑天王就是郑宝,九江郡那边的豪强,就喜欢这个调调,不管别人愿不愿意,只管明抢硬夺,不过听说他好像起兵造反了。”

甘宁已经想起来了,鲁肃确实因为祖母去世离开了孙策,后来又被周瑜劝说,重新投效孙权。

那么这位郑天王恭迎鲁肃是真的。

鲁肃啊!自己刚打瞌睡,有人就送枕头来了。

看来老天爷确实眷顾自己,不光给自己开了一扇窗,还贴心地给自己装一个空调。

甘宁的心思立刻开始活跃起来。

条幅上写鲁肃是东城人,他急忙问道:“请问老丈,东城县离这里多远?”

“大概有一百里左右!”

“有没有河道可以抄近路?”

“有!有一条小河可以直接过去,近了差不多三十里。”

甘宁大喜,“烦请老丈替我们带路,我会给老丈五贯辛苦钱!”

他昨晚截胡了传国玉玺,今天他还要再截胡一名大才。

........

三国赫赫有名的鲁肃此时就在东城县家里。

去年,周瑜带着鲁肃去投奔了孙策,由于和孙策政治志向不符,鲁肃便萌生了去意。

不久祖母病逝,鲁肃便以为祖母办丧事为借口,向孙策辞职了。

此时闲居在家的鲁肃接到好友刘晔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有个叫郑宝的豪强在巢湖起兵,招募了上万士兵,这个郑宝怎么怎么胸怀大志,怎么怎么礼贤下士,总之比孙策强一百倍。

这个时候的鲁肃已经二十八岁了,大丈夫三十而立,他却一事无成,他心中充满了焦虑和彷徨,同时又满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他急切想找到一位能成大事、且能重用自己的明主。

好友的来信让鲁肃动心了,他开始收拾行装,决定去郑宝那里看一看。

而就在这时,涅槃重生的甘宁笑眯眯地出现在鲁肃面前。

.........

鲁肃将这个从未谋面,却从千里之外来拜访他年轻男子请进客堂,双方以宾主落座,鲁肃又让小童上了茶。

“在下巴郡甘宁,久闻先生贤名,今日得见,实属三生有幸!”

鲁肃又惊又喜,内心着实小小傲娇了一把,自己的名声也传到巴郡了吗?

“壮士过奖了,鲁肃才疏学浅,实在惭愧!”

甘宁又自我介绍道:“我年少时莽撞轻狂,后来读书渐渐明了事理,曾任巴郡小吏,由于州牧刘焉病亡,刘璋上位,其人昏庸无能,反对者众多,我不满刘璋,便弃官率三百人离开巴郡,前来江东建功立业。”

鲁肃点点头,“恕我直言,江东风云际会,刘繇失败,袁术衰亡,孙策已成大势,甘壮士想在江东建业,已经不是最好时机了。”

甘宁微微笑道:“我的目标其实并非江东!”

“哦!不知壮士目标何处?”

甘宁提笔,在纸上写下‘柴桑’二字,鲁肃抚掌大笑,“壮士好眼力!”

甘宁又缓缓道:“曹操已平吕布,将与袁绍逐鹿中原,袁绍虽出身显赫,但我观其人刚愎自用,且优柔寡断,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不足以成大事,必败于曹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章截胡鲁肃(第2/2页)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猛将谋士如云,平吕布,逐刘备,在中原已成气候,不可与之争锋。

江东孙策势头正旺,拥淮泗、东吴两大士族集团支持,必能割据一方,我和他争江东,无异以卵击石。

而荆襄富庶千里,刘表重文轻武,黄祖愚蠢无能,两人皆守不住荆襄基业,正是我的机会,我以柴桑立足,火拼黄祖,力争荆襄,再夺巴蜀,则天下三足鼎力,三国之势将成,先生以为如何?”

甘宁当然想统一天下,但统一的基础是先分,分了再合,没有牢固的根基,拿什么统一天下?

鲁肃听得如醉如痴,他着实没想到一个年轻武将竟能将天下大势看得如此透彻,人人都看好袁绍,但甘宁却能看透袁绍本质,断言他必败,属实难能可贵。

尤其甘宁三足鼎立论更让鲁肃惊喜,这分明和自己的南北鼎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鲁肃去年也曾献此论给孙策,不料孙策却心中不喜,他一心北伐,统一天下,鲁肃的南北鼎立论当然让他逆耳。

没想到今天竟然从一个年轻武将口中说出,虽然是三国鼎立,但本质是一回事,恍惚间,鲁肃心中竟生出一种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感。

甘宁也知道仅仅凭一番话打动不了鲁肃,他必须要让鲁肃看到自己的本钱。

甘宁从怀中取出传国玉玺,放在桌上笑道:“先生请看这是什么?”

鲁肃拾起玉玺细看,待他看清正面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他顿时大吃一惊,双手不由抖了起来。

“此玺怎么在将军手中?”

甘宁微微笑道:“我率三百手下杀了袁术,从他手中夺得此宝,这就是我立业安身之凭。”

鲁肃沉思片刻道:“将军可愿听我一言?”

“先生请说!”

鲁肃把玉玺放在案几上缓缓道:“我劝将军把此物献给曹操,换取柴桑县令身份,名正言顺进驻柴桑,同时获取曹操支持,和刘表黄祖争夺荆襄,否则光凭将军一个外乡人,名不正言不顺,就不会得到地方豪强支持,独木难支,很难成大事。”

甘宁心中着实赞叹,不愧是鲁肃,自己只想到用玉玺换身份,但鲁肃却想到了用玉玺换取曹操的支持,境界明显比自己高一筹。

“先生高见,正合我意!”

沉吟一下,甘宁又诚恳对鲁肃道:“甘宁孤身一人,虽志在天下,却需积累跬步,以至千里,可惜我身边无谋臣,先生大才,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鲁肃虽然有点动心了,但他还是多少有些犹豫,主要是他并不了解甘宁这个人,不知甘宁能力如何,是不是自己所期待的明主?

更重要是他已经答应了好友刘晔,为郑宝效力。

甘宁看出了鲁肃已经动心,他便抓住机会道:“甘宁虽愚钝,配不上先生高才,但先生可以试一试,我们不妨以一年为期,若一年内我拿不下豫章郡,立不了根基,先生尽管另谋高就,甘宁绝不阻拦!”

这个办法倒不错,可以先试用一年,若此人不是明主,自己完全可以再投郑宝,也顺便用一年时间看看郑宝这个人是否成器。

鲁肃笑着点点头,“那我们立字为据,以一年为期,若一年内将军能拿下豫章郡,我鲁子敬一定为将军终身效力!”

两人当即立下了字据,一式两份,各执一份。

甘宁又命王平进来献上聘礼,鲁肃只稍稍客气,便欣然收下了。

鲁肃这才知道甘宁不光夺了玉玺,还有袁术的首级和财富,这样更好,有一笔财富可以招兵买粮。

鲁肃便对甘宁道:“将军可先去许昌见曹操,我去曲阿把母亲接回,然后我们在东城汇合,一起去柴桑。”

甘宁想了想又道:“我索性派手下去柴桑为前哨,先安顿下来,先生觉得如何?”

“如此甚好,但事以密成,且不可过早露了锋芒,被黄祖觉察,我建议最好以经商为名,悄悄采办粮食,接下来用以招兵。”

甘宁大喜,当即采用了经商方案,众人便分头行动了,鲁肃去曲阿接回母亲,沈弥和娄发则装扮为商人,率领大部分弟兄先去柴桑立足,甘宁则带王平以及几名手下乘船前往许昌。

送走了甘宁,鲁肃将兄弟鲁廷找来,对他道:“我已决定辅佐甘宁,你在家照顾好母亲,他日我若有成就,你也不失郡县之职。”

鲁廷有些担忧道:“我看这个甘宁放荡不羁,颇有些匪帅之气,兄长真决定辅佐他?”

鲁肃取过案几上甘宁写的‘柴桑’二字,微微笑道:“不要被他表像迷惑,要看其本质,你看他写的字,俗话说见字如见人,他的字虽潦草不拘小节,但下笔磅礴大气,笔力深透,锋芒毕露却又不失收敛,由此可见,此人胸怀锦绣,绝非普通人,我没看错的话,他能成就一番事业。”

鲁廷轻轻点头,“兄长说得对,目不识丁者占城为匪贼,胸有锦绣者占城为枭雄,他应该比郑宝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