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管那柳萍川心內如何的憤恨前世的夫君。
瓊娘一路回了自己的內院。
自從琅王謀逆得以平凡之日起, 琅王妃的日子便開始忙碌起來。也不知那些個人是怎麼想的, 竟是認定琅王乃是萬歲的肱骨之臣,跟萬歲上下配合,假借著這黑碟牌之事,牽引出了太子縱容寵妾欺行霸市的案子。
若真是這樣,文武上下豈能不與萬歲的賢臣親近?
如此一來, 瓊娘每日的茶會酒宴就變得甚多了起來。那種人前的應酬, 卻是這輩子瓊娘最懶得做的。
可是就算她只坐在那不言語,周圍的一眾婦人都沒有讓場子冷下來, 淺笑熱絡不斷, 大家看上去都是幾世傳承的親姐妹一般。
瓊娘看著她們這般急於攀附聯絡著情誼的光景,心內倒是微微惆悵,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前世, 不也如這些個貴夫人一般, 汲汲營營, 費心著不露痕跡的拍馬逢迎嗎?
如此想來便越發的沒趣, 只想早些回家, 在府裡新建的暖閣子裡看看遠山落雪,拿本書冊消磨著睡著一覺。
可是剛一入門,腳還沒等落地,便被人抱了起來,瓊娘小聲叫了一下, 用玉手點著那男人高挺的鼻子道:「竟是這般調皮, 卻看姨母如何教訓著你!」
大外甥順勢咬了一下她的指尖, 略帶不滿道:「竟是整日的不歸府,卻看你夫君如何整治著你!」
這分不清長幼的夫妻便是自將滾在了一處,嬉鬧著入了床帳。
眼看著年關將至,琅王的意思便是暫且了一了京城裡的差事,爭取千年便帶著瓊娘順水路折返回江東過年。
她這個楚家的新媳婦除了叔公和姑母外,尚且未歸楚家認親。趁著過年回去,既熱鬧又團圓,便在家好好的過年。
瓊娘沿懶洋洋地趴臥在琅王的懷裡,聽著他的打算,不過她突然想起那柳萍川到處找尋不到尚雲天的光景,突然心念一動,問道:「那尚雲天只說是回鄉,便沒了影兒,不知王爺可知他的下落。」
琅王冷冷哼了一:「算他命大。」
只這幾個字,卻帶著刀尖見慣了血味。瓊娘不由得擡眼看他,輕聲問:「你派人……」
琅王卻不答反問:「此人似乎與你乃是舊識,他本是一介清貧書生,在太子暗中派人追擊下,仍有高手環護?」
瓊娘坐直了身子,任憑烏黑的長髮披散在雪肩,她只一聽便明白了。
尚雲天一連幾次的差事都沒有辦好,必定惹來太子的厭棄,偏偏在廢儲呼聲最高時,他卻不見了蹤影,怎麼不讓太子惱羞成怒,必定暗中派人去找尋他。
而琅王大概是抱著弄死這位尚大人的心事,暗中派人去追殺。
可是尚雲天愣是能在兩方人馬或找尋,或圍捕下得以逃脫,不能不叫人疑心著他的背景。
若說那柳萍川的重生,瓊娘全部不放在心上,不過添了只噁心的老鼠,沒事想著法子啃你的糧倉,咬你的木箱罷了。
可是這尚雲天的重生,卻是叫人越來越忌憚了。他前世裡經過朝堂的錘鍊,是被聖上倚重地臣子,可是投靠了太子以後,卻一門心思去做哪些蠅營狗苟的小人勾當,愈加叫瓊娘看不上眼。
初時她還當他是重生之後,人生的際遇發生了改變,一時經受不住打擊,而病急亂投醫。可是越到後來,原本前世裡甚是安穩的儲君太子,竟然一路下來被萬歲厭棄,廢儲在即,她也心生疑竇——這尚雲天究竟是幫襯著太子呢?還是給太子拆臺挖坑呢?
就在她心內想著此事時,琅王突然又問:「今日柳萍川開府門前鬧著些什麼?」
瓊娘想著自己的心思,只心不在焉地靠在他的胸膛裡道:「不過是些矯情的廢話,我卻沒大聽得入耳……」
琅王問完話後,卻不見瓊娘正面回答,便也不再問,可是眼角卻掛著些不愉。
這小娘跟那尚雲天之間,定是有些他不知的隱情。
琅王自入京後,吃過幾次暗虧,便養下了大批的暗線遍佈京城。
更何況方才發生在自己府門外的一幕,他如何不知?那個柳萍川喊了一句:「瓊娘,你可知那尚雲天也同你我一樣!」
這話過到琅王的耳朵裡,卻聽得叫人不大明白了。尚雲天……難道是女扮男裝?當初入京時,幾部的官員為他接風洗塵,一處酒宴暢時,還是在一處泡過溫泉的。
那時諸位大人們都是溼衣透體。他無疑中瞟過一眼尚雲天 ,雖則沒有他來得昂揚偉岸,可也是根鬚俱全,不像殘缺的模樣啊!這本是女兒身便不必考慮。
再則,尚雲天也是被抱錯的嬰孩,同她們身世一樣?
那更是荒謬,就算是真的,哪裡會讓柳萍川眼含熱淚,歇斯底里?
幾番猜想皆是不通後,琅王越發惱起瓊孃的隱而不報。只覺得這小娘是個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的,這琅王府的險情過去後,除了天天應酬,不歸府陪他外,還私藏了心眼,有事情祕而不宣。
若是自己一時懈怠,不勤督範著她,便如花園子裡散漫的樹苗子,長得越沒了形狀。
如此一來,琅王竟然不去問,只一意用自己的德行,教化這小婦人。
相比較太子的焦頭爛額,朝中的諸多瑣事還是要有人去做。
就在這時,屋外小廝叫丫鬟過話:「二殿下雖不在京城,可託人給王爺送了廣濟的燒酒,叫王爺嚐嚐鮮,還問明日二殿下府上家小殿下和小公主的滿月宴,王爺可方便來。」
琅王聽了道:「雖然二殿下為國操勞不方便回來,但他府上滿月宴,本王與王妃會明日準時赴會。」
說起來,這二皇子也是個悶聲不響做事之人,當初眾皇子娶妻,只二皇子這邊動靜最快,成婚不到一年,竟然得了一對龍鳳胎。這倒是讓皇帝龍顏大悅。
而頂替了太子空缺的,便是二皇子劉剡。
聖上頒旨命他掌管戶部工部,取代了太子的位置。每日裡他的官邸傳送公文和請示的官員絡繹不絕。
不論職位大小,哪怕前來請示的是個七品小官,二皇子也要親自接見細細詢問。而且不管多累多晚,二皇子都會將戶部工部當日的公文一一翻閱批覆。很快二皇子賢良有為的名聲便在朝臣中傳開了。
二皇子掌管工部月餘,發現同時有多了個土木修建,所耗錢銀人力甚眾,於是決定一一探查。
第一個探查的便是廣濟渠。因為東沙灣決口,造成濟河,汶河從黃河入海,黃河淤塞,沿途多處決口,是以修建廣濟渠。
二皇子一路疾行,到了廣濟渠所在的臺前府,僅在府臺衙門住了一晚,第二日便親赴廣濟渠。
二皇子先是坐小船研究河源,先後到了濟河,汶河,回返後在河岸邊搭了帳篷作為駐地,召集修建廣濟渠的相關人等,有修渠的老把式、縣令張紀常,和本地的士紳。
聽聞二皇子相招,十幾個人既是興奮又是擔心,一干士紳緊張的手腳都不知放哪裡。
二皇子坐在書案後,讓他們入座,溫言道:「眾位不必拘謹,本王此來一是看看廣濟渠修建情況,二來是問問諸位可還有什麼困難之處,需要本王幫助解決。」
一干人等滿頭大汗,磕磕巴巴地說了一通。
二皇子笑著點了點頭,又問了張縣令修建廣濟渠的徭役如何分配。待他們說完後,勉勵了一番,說道:「諸位功在當世,利在千秋,便是子孫後代都受益不盡。待廣濟渠修好,本王必然請史官將各位的豐功偉績一一記述,傳於後世。」
盧廣修和眾士紳聽完還不覺得如何,張縣令激動得全身發抖。若真如王爺所說,他張紀常必然因廣濟渠而流芳百世。只要廣濟渠還在,他張紀常的名字就不會被遺忘。
出了帳篷,張縣令心想二皇子不愧賢良之名,其他皇子或者庸庸碌碌,或者驕橫跋扈。可惜二皇子不能繼承大統,否則必是黎民百姓之福。
二皇子的營帳不復白日的喧囂,影影綽綽的人影在周圍不停走動,乃是保護皇子的侍衛。
營帳很大,只有書桌上點著一盞燭燈,照亮了桌案前一小塊地方,大帳其他地方都在黑暗之中。
二皇子就著燈光還在看廣濟渠的河道圖,帳外傳來一長二短的蛐蛐鳴叫,帳簾輕輕擺動一下,又復平靜。
二皇子看了片刻,放下手中的書冊,突然開口道:「路上可還順利?」
燭光一閃,一個人影在黑暗中憑空出現,彷彿原先融化在黑暗中一般。人影向二皇子行禮道:「暗衛一路護送,剛才又帶著我躲過守衛的侍衛,未被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