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后人类的时代 > 第四章:播种者拓

后人类的时代 第四章:播种者拓

簡繁轉換
作者:心灵账本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9-17 16:11:24 来源:源1

第四章:播种者拓(第1/2页)

小节一:第一课:土壤

清晨的薄雾裹着生命树的微光,像揉碎的棉花贴在试验田的土垄上。风是凉的,吹在脸上带着潮土的腥气,还混着远处“艾拉之树”城市飘来的、淡淡的生物凝胶清香——那是城市“呼吸”时释放的能量余味。试验田不大,也就两个篮球场宽,土垄被耙得整整齐齐,垄沟里还留着昨晚浇水的湿痕,踩上去会陷下半指深,带出的泥会粘在鞋底,晒干后结成细碎的硬块。田边的木牌上用炭笔写着“试验田01:麦-豆轮作区”,木牌边缘被露水打湿,字迹晕开了一点,像刚哭过的痕迹。

拓站在田垄最前头,身上穿的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皮肤上有几道浅褐色的疤痕——那是去年在辐射区挖种子时,被碎玻璃划的。他手里没拿任何工具,就空着两只手,掌心朝下贴在土表,像在感受什么。远处的城市已经醒了,生物光脉络在晨雾里泛着淡蓝的光,像沉睡的星河慢慢舒展,但这里很静,只有风吹过草叶的“沙沙”声,还有土里蚯蚓钻动的细微声响,得凑得很近才能听见。

他的第一批学徒,就在这时踩着田埂的石子过来了。一共十二个人,凑成了小小的一圈,像围着圆心的星星。

最前头的是三个原人青年,走在最左边的叫阿野,十七八岁,肩膀很宽,手上沾着黑褐色的机油——昨晚他还在修旧播种机,指甲缝里的油泥没洗干净,蹭在田埂的草叶上,留下一点黑印。他手里攥着个旧数据板,板面上贴着胶布,屏幕亮着,显示着“土壤基础数据”,是昨晚从智灵那拷贝的。他眼神里有点不服气,觉得“不就是认土吗,我爷爷种地时都不用看数据”,却又忍不住盯着拓的背影,想看看这位“种出生命树周围第一片麦子”的老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中间两个是云民学徒,左边的叫溪,投影是淡绿色的,像一片刚展开的豌豆叶,边缘会随着她的情绪轻轻晃动——她之前在“忆海”里研究植物数据,看了上百份土壤报告,却从没真正“碰”过土。右边的叫远,投影是浅灰色的,数据流在他身侧绕成小圈,像在不停计算,他总觉得“一切都能数据化,土壤也不过是有机质 矿物质 微生物的组合”。他们的投影离地面有点远,像怕被土弄脏似的,悬在半空中,刚好到拓的腰际。

最后是智灵节点“守望者-09”,一个银色的圆柱体,比拳头粗点,悬浮在学徒圈的最后,高度刚好到拓的肩膀。它的表面有一圈淡绿的指示灯,每秒闪一次,代表“数据记录中”。它的内存里存着近十年的土壤研究报告,从辐射值到微生物种类,分类得清清楚楚,此刻正准备记录“拓的教学数据”,却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完全脱离数据的“课堂”。

拓慢慢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个人,没说话,先蹲了下来。他蹲得很轻,膝盖压在田垄的土上,特意避开了刚冒头的狗尾草——那草才两厘米高,嫩绿色的芽尖还裹着泥土,是昨天刚长出来的。他伸出右手,手指张开,从土表往下扣,连带着半根还在蠕动的蚯蚓一起捧了起来。泥土在他掌心里是松的,却不散,像揉好的面团,能捏出形状,松开手又会慢慢散开,露出里面的腐叶碎和细小的沙粒。

“把数据板关了。”拓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投进静水里,让所有人都顿了一下。

阿野愣了愣,下意识地想反驳,却看到拓掌心的蚯蚓——那蚯蚓是深褐色的,身体上沾着土粒,还在慢慢爬,没被捏伤。他咬了咬嘴唇,按了数据板的关机键,屏幕暗了下去,露出背面贴的小照片——是他爷爷在旧时代种麦子的样子。

溪的投影晃了晃,淡绿色的光弱了半分:“可是……我还没扫完土壤的微生物种类。”她的数据流停了下来,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不用扫。”拓把掌心的泥土递到她面前,“用你的传感器贴近点,别用数据,用‘感觉’。”

远的灰色投影往旁边挪了挪,有点犹豫:“感觉?这不符合逻辑,数据才能准确……”

“准确的是数字,不是土。”拓打断他,又把泥土递近了点,“你试试就知道。”

守望者-09的绿灯闪了两下,像是在确认指令:“是否关闭实时成分分析模块?关闭后将无法记录土壤的化学参数。”

“关。”拓的声音很坚定,“现在不用记参数,记感觉。”

守望者-09的绿灯暗了下去,表面的数据流也消失了,像一台暂时休眠的机器,安静地悬在那。

学徒们都安静下来,围着拓,看着他掌心里的泥土。薄雾还没散,沾在他们的头发上,结成细小的水珠,凉丝丝的。

“先摸。”拓示意阿野过来,“用指腹捏,别用指甲,轻轻揉。”

阿野走过去,有点紧张地伸出手,指尖刚碰到泥土,就“呀”了一声——土是温的,不是凉的,比他的手心还暖一点。“怎么是热的?”他疑惑地问,之前在数据板上看,土壤温度是16℃,比空气温度低2℃。

“因为土里有东西在动。”拓笑了笑,让他把泥土捏碎,“你看指缝里的土粒,是不是有的粘在汗毛上,有的会掉下来?”

阿野仔细一看,还真是——细一点的土粒粘在他的汗毛上,带着点潮气,而粗一点的沙粒直接掉在了田垄上,发出“嗒”的轻响。“这是为什么?”

“粘在汗毛上的,是黏土,能保水;掉下来的是沙土,能透气。”拓解释道,“这块地是‘二合土’,黏土和沙土掺着来,还有腐叶碎,所以捏着软,不散,种麦子刚好——太黏的土会板结,太沙的土保不住水。”

阿野又捏了捏,这次他故意用点力,泥土被捏成了小团,松开手,小团慢慢散开,没裂开。“那要是捏成团不散,就是太黏了?”他问。

“对。”拓点点头,又把泥土递给溪,“你试试,把投影的传感器调到最敏感,贴近土,别碰,就隔着一毫米。”

溪的淡绿色投影慢慢往下挪,直到离泥土只有一点点距离。一开始她没什么感觉,只觉得传感器在发烫——那是之前扫描数据时留下的余热。但过了十几秒,她突然“啊”了一声,投影亮了半分:“我感觉到了!有个小东西在碰我的传感器,很轻,像蚂蚁咬了一下!”

“是线虫。”拓笑着说,“在啃土里的腐根,你的传感器刚好对着它了。”

溪的投影晃得更厉害了,这次是兴奋的:“我还能感觉到土粒在动!不是风吹的,是里面的水在渗,把土粒冲得轻轻晃!”她的数据流又开始转了,却不是之前的“微生物种类”“pH值”,而是“振动频率0.5Hz”“湿度梯度变化”——这些是她凭感觉“读”出来的,不是扫描的。

远看着溪的样子,也忍不住把投影往下挪,贴近泥土。过了一会儿,他的灰色投影也亮了:“我感觉到了温度差,土表比土下1厘米凉0.3℃,因为露水在蒸发……还有,土里面有气泡,很小,是微生物呼吸时放的二氧化碳。”他之前从没想过,不用数据,也能“看”到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章:播种者拓(第2/2页)

拓又把泥土递给守望者-09,让它用传感器贴近。守望者-09的绿灯闪了闪,过了一会儿,发出了合成音:“检测到微弱振动,来源:生物活动;检测到温度波动,幅度:±0.2℃;检测到未知信号,无法归类为现有土壤参数。”它第一次遇到“无法归类”的数据,绿灯又闪了两下,像是在思考。

“现在闻。”拓把另一把刚挖的泥土举起来,凑到鼻子前,深吸了一口气。学徒们也跟着学,阿野先闻,一开始觉得是潮土的腥气,再闻,却闻到了一点甜——像刚煮好的麦粥,淡淡的。“怎么有甜味?”他问。

“是腐叶在发酵。”拓解释道,“去年秋天我把玉米秆和豌豆藤埋在土里,现在它们烂了,变成了有机质,就有甜味。要是闻着有臭味,就是土太涝了,有机质烂得太快,会生虫。”

溪的投影没法真的“闻”,但她的传感器能检测气味分子,之前她只会记录“气味分子种类:腐殖质、水、二氧化碳”,现在她却能“联想”到——这种分子组合,对应着“健康的土壤”,像她在“忆海”里看到的旧时代森林土壤的气味。

远闻了之后,若有所思:“我之前在数据里看到‘有机质含量3.2%’,却不知道3.2%的有机质,闻起来是这个味道。”

“数据是死的,味道是活的。”拓说,“就像你知道麦子的水分含量15%,却不知道刚收割的麦子,闻起来有太阳的味道。”

最让学徒们惊讶的,是拓让他们尝土壤。阿野第一个犹豫:“土能吃吗?脏不脏?”

“干净的土能尝。”拓捏了一点土,放进自己嘴里,慢慢嚼了嚼,然后吐出来,“你看,我没咽。尝不是为了吃,是为了知道土的‘脾气’。”

阿野学着拓的样子,捏了一点土放进嘴里,一开始觉得涩,像吃了没熟的柿子,再嚼,却尝到了一点咸——像海水的淡咸,还有一点微甜,比闻着的更明显。“这是……矿物质?”他想起爷爷说过,好土尝着有“咸甜味”。

“对,是钾和钙。”拓点点头,“要是尝着发苦,就是土太酸了,种麦子会倒;要是尝着发辣,就是有碱,得掺点腐叶中和。”

溪和远没法真的尝,但拓把尝过的土的“味道描述”告诉他们,溪立刻关联到数据:“发苦对应pH值<5.5,发辣对应pH值>8.5,甜咸对应pH值6.5-7.5,刚好是麦子喜欢的范围!”她第一次觉得,数据和感觉能这么近。

守望者-09没法尝,但它记录下了拓的“味道描述”,和之前的土壤pH值数据做了关联,生成了一个新的“感官-数据对应模型”,绿灯闪了三下,像是在保存。

太阳慢慢升高,薄雾散了,阳光照在土上,让土粒泛着金闪闪的光。拓带着学徒们走到田垄的另一头,那里有一块去年种过豌豆的地,土比旁边的更黑,更软。他用手挖了一下,土很容易就挖开了,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根瘤——那是豌豆根上的,能固定空气中的氮,让土更肥。

“你们看,这块地的土,比旁边的轻。”拓把挖出来的土放在手里掂了掂,“因为根瘤菌多,土更松,透气性好。明年在这里种麦子,不用施肥,麦子也能长得壮。”

阿野蹲下来,也挖了一下,果然,土很松,还挖到了几条蚯蚓,比刚才的更粗,更壮。“蚯蚓多,土就好,对吗?”他问。

“对。”拓点点头,“蚯蚓能松土,还能把土吃了再拉出来,变成肥料。你看蚯蚓的粪便,是黑色的小颗粒,混在土里,能让麦根长得更深。”

溪的投影贴近根瘤,这次她没看数据,也能“知道”:这些根瘤里的菌,还活着,能继续给土壤供氮。她之前研究根瘤菌,只会看“活性百分比”,现在却能“感觉”到它们的“活”。

远看着根瘤,突然说:“我之前做过模型,说豌豆和麦子轮作能提高产量20%,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不是因为数据,是因为土喜欢这样种,它能歇过来。”

拓笑了,拍了拍手上的土:“土和人一样,也会累。你一年到头种同一种庄稼,土会把养分吸干,就像人***重活,会累倒。轮着种,土能歇过来,还能攒养分,这就是‘养地’。”

守望者-09的绿灯又亮了,这次它记录下了“养地”这个概念,还关联了之前的轮作数据,生成了一个新的“土壤休养模型”——不再是单纯的“产量预测”,而是加入了“土壤疲劳度”“养分恢复速度”这些之前没有的参数。

快到中午时,第一课快结束了。拓让学徒们自己动手,每人挖一把土,描述它的样子、手感、味道,再说说这块土适合种什么。阿野挖了一把土,捏了捏,闻了闻,说:“这土有点黏,捏成团不散,得掺点沙土,适合种玉米,玉米喜欢黏点的土。”溪的投影贴近土,说:“我感觉到里面的水很多,得挖垄沟排水,适合种豌豆,豌豆喜欢湿点的土。”远挖了一把土,尝了尝,说:“有点甜,很松,适合种麦子,麦子喜欢这样的土。”守望者-09则根据他们的描述,结合之前的“感官-数据模型”,给出了“玉米:适配度75%,需改良土壤黏重;豌豆:适配度85%,需加强排水;麦子:适配度90%,无需改良”的结论。

拓看着他们,满意地点点头:“你们今天学的,不是怎么认土,是怎么跟土说话。土不会喊累,不会说饿,但它会用自己的样子告诉你——它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听懂了,它才会给你长东西;你听不懂,再高的产量数据,也种不出好庄稼。”

学徒们都点点头,阿野把数据板放进口袋,决定以后多来田里摸土,少看数据;溪的投影不再悬得那么高,而是贴近地面,像在和土壤“聊天”;远的数据流里,多了“感官记录”这一项;守望者-09则把新生成的“土壤休养模型”发给了其他智灵节点,标题是“基于拓的教学:土壤的‘活’参数”。

风又吹过试验田,这次带着麦种的清香——是拓昨天撒在田边的,准备下周播种。阳光照在土上,让土看起来更暖了,蚯蚓还在土里钻动,根瘤菌还在工作,一切都在“活”着。

拓站在田垄上,看着学徒们的背影,又看了看远处的生命树——它的绿光还在闪烁,像在微笑。他知道,这第一课,不仅仅是教他们认土壤,更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尊重土地、理解生命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像土壤里的麦种一样,慢慢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新的文明。

土壤是根基,也是希望。这一课,他们记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