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后人类的时代 > 小节二:荒芜的馈赠

后人类的时代 小节二:荒芜的馈赠

簡繁轉換
作者:心灵账本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9-24 16:19:32 来源:源1

小节二:荒芜的馈赠(第1/2页)

“望舒号”的引擎余震还在舱壁上轻轻颤动,哈桑老农就已经攥紧了胸前的油布包——里面那捧地球泥土的重量,在失重消失后变得格外清晰。当气压锁“咔嗒”一声解锁,厚重的舱门像年迈巨兽的颚骨般缓缓张开时,最先涌入的不是想象中的“火星味”,而是一种混合着金属锈蚀、干冷尘埃和稀薄臭氧的气息,吸进肺里像吞了把细沙,带着刺人的凉意。

他跟着人群走到舱口,脚步顿住了。

眼前的火星,比所有全息影像都更“实在”——不是屏幕上那种经过调色的、柔和的锈红,而是一种带着金属冷感的暗红,像凝固的血痂铺满了地平线。大地干裂成无数不规则的块,缝隙里嵌着银灰色的砾石,在头顶诡异的深蓝色天空下,反射着刺眼却毫无温度的阳光。远处,一道淡红色的尘柱正缓慢移动,那是永不停歇的火星风,声音传不过来,却能从它扭曲的形态里,读出一种漠然的、能撕碎一切的力量。

“这地方……连草都不长。”身后的年轻媳妇阿米娜小声说,她怀里抱着刚满三岁的儿子穆罕默德,孩子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伸手想去抓远处的尘柱,小脸上没有丝毫恐惧,只有好奇。

没人接话。所有人都站在舱口,看着这片荒芜到极致的土地。阳光直射在防护服的面罩上,留下白茫茫的光斑,阴影里的温度却低得刺骨——智灵的预制模块显示,此刻地表温度白天是28℃,阴影处却只有-15℃,昼夜温差能超过50℃。空气里的氧气含量不足地球的1%,辐射强度是地球表面的7倍,风里裹挟的氧化铁尘埃,能轻易磨穿普通的布料。

“发什么呆!”人群里突然响起一声粗哑的喊,是铁匠伊莱亚斯,他手里拎着个沉甸甸的工具箱,金属工具在防护服下碰撞出“叮当”声,“再站着,晚上就得睡露天了!”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最先动的是哈桑,他深吸一口冷得呛人的空气,弯腰走下舷梯,红色的火星尘埃立刻漫过了他的靴底——不是地球泥土的松软,而是像细沙一样,轻轻一踩就往下陷。他蹲下身,摘下手套,指尖触碰到地表的瞬间,一股冰冷的寒意顺着指尖往上爬,红尘粘在手上,像抹了层铁锈。

“是沉积岩质地,能凿开。”他站起身,对围过来的人说,声音里没有犹豫,“先建房子,再弄温室。”

一、石屋:从大地里长出来的堡垒

建房子的第一步,是找“材料”。伊莱亚斯指挥着几台通用工程机器人,用前端的液压锤敲击地面——机器人的动作很僵硬,只能执行“下砸”“平移”的简单指令,锤了十几下,才在坚硬的岩层上敲出一道浅沟。“这破铁疙瘩,还不如我的锤子好用。”伊莱亚斯骂了一句,从工具箱里掏出一把沉重的钢锤,抡起来砸向一块突出的岩石。

“嘭!”钢锤与岩石碰撞的声音在空旷的荒原上回荡,火星四溅。伊莱亚斯的手臂肌肉绷紧,额头上的青筋凸起,第一锤只在岩石上留下个白印。他啐了口唾沫,调整姿势,第二锤、第三锤……汗水很快浸湿了他防护服里的衬衫,顺着下巴滴落在红尘里,瞬间就没了踪影。

其他人也跟着行动起来。男人们分成小组,有的用钢钎撬岩石,有的用小车搬运敲下来的石块;女人们则负责筛选石块——把形状规则、质地坚硬的挑出来,堆放在一起,那些碎渣则留着以后拌“泥浆”;连半大的孩子都没闲着,穆罕默德跟着几个小伙伴,用小铲子把细小的石子扒到一边,嘴里还哼着地球上传来的童谣。

哈桑负责垒砌第一座石屋的地基。他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块磨得光滑的长条形岩石,放在地基线上,眯着眼睛看了半天,又调整了角度,才满意地点点头。然后,他从旁边的桶里舀出一勺“泥浆”——这是用火星红尘、少量地球泥土和生命保障系统分离出的废水混合而成的,黏性不大,却能把石块之间的缝隙填满。他用手指把泥浆抹在岩石边缘,再拿起另一块石头,轻轻放上去,用手掌拍实。

“石头要错开垒,像搭积木一样,才结实。”他对旁边学习的年轻人卡里姆说,“你看,这块石头的缺口,要对着那块石头的凸起,这样风才吹不动。”卡里姆点点头,学着哈桑的样子,拿起一块石头,却没对准位置,刚放上去就歪了。哈桑没说话,只是走过去,手把手帮他调整,掌心的老茧蹭过卡里姆的手背,带着让人安心的温度。

白天的阳光越来越烈,防护服里像个蒸笼,面罩内侧凝满了水雾,模糊了视线。有人用袖子擦了擦,继续干活;有人实在累了,就靠在岩石上歇一会儿,喝口水——水是按配额分配的,每一口都要省着喝。到了傍晚,气温骤降,风也变大了,吹在防护服上“呼呼”响,像有无数只手在拉扯。

当第一座石屋的walls垒到一人高时,天已经黑了。头顶的天空变成了深邃的黑,星星亮得刺眼,没有月亮,只有远处的尘柱还在缓慢移动。大家挤在未完工的石屋里,点起一盏用基地能源供电的荧光灯——光线是冷白色的,却比任何全息投影都更让人觉得温暖。石墙挡住了大部分风,屋里的温度比外面高了好几度。

“明天把屋顶盖起来,就能住人了。”哈桑看着石墙,手指轻轻划过粗糙的岩石表面,“这房子,是从火星上长出来的,比什么都结实。”

二、土壤:与尘埃的持久战

盖好石屋的第二天,开拓者们开始着手改造土壤——这是比盖房子更艰巨的任务,也是他们能否在火星扎根的关键。

智灵提供的帮助很有限:几个透明的封闭温室,用高强度复合材料制成,能阻挡大部分辐射;还有几种基因编辑微生物,装在小小的培养皿里,标签上写着“功能:分解无机物、固氮、改良土壤结构”,旁边还贴着一张警告:“严禁修改基因序列,严禁用于非土壤改良用途”。

“这些小东西,能把红土变成能种庄稼的土?”伊莱亚斯拿着培养皿,对着光看了看,里面的微生物是透明的,根本看不见,“别是智灵糊弄我们吧?”

“能不能成,试试就知道了。”哈桑打开培养皿,用一根无菌棉签蘸了点微生物,小心翼翼地抹在一小捧火星红尘里,“地球的土,也是从石头变来的,只是这里慢一点。”

改造土壤的第一步,是把火星表层的红尘运进温室。大家用小推车,一趟趟地把红尘运进去,倒在预先挖好的土槽里。红尘很轻,风一吹就扬起来,落在防护服上,像盖了层红纱。阿米娜负责记录数据,她手里拿着个简陋的笔记本——不是电子屏,是真正的纸和笔,纸是用回收材料做的,有点粗糙,“今天运了30车红尘,混合了5公斤地球泥土,加入了第一批次微生物。”

接下来的日子,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每天早上,大家都会钻进温室,用手动的耙子翻搅红土——微生物需要氧气,需要和红土充分接触。温室里的温度很高,因为要模拟地球的气候,防护服里更闷热,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红土上,留下一个个深色的小坑,很快就干了。

哈桑每天都会取样观察。他把一小撮红土放在白纸上,用手指捻开,一开始,红土是细腻的粉末,没有任何团粒;过了一周,红土里出现了一些细小的颗粒;又过了两周,颗粒变成了小团,用手捏一下,能感觉到一点黏性——这是微生物在分解红土里的无机物,把粉末变成了团粒结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小节二:荒芜的馈赠(第2/2页)

“有戏!”哈桑拿着样本,激动地对大家说,“你们看,这土能成团了,能保水了!”

但挑战还没结束。有一天早上,大家发现一间温室的温度失控了,因为夜间的风太大,吹坏了温室的温控装置,里面的红土温度降到了0℃以下,微生物可能已经死亡。阿米娜急得快哭了,那是她负责的温室,她前一天晚上还检查过温控装置。

“哭有什么用!”哈桑说,他让大家把温室里的红土转移到另一间温度正常的温室,又从剩下的培养皿里取出微生物,重新接种,“咱们从地球来的时候,什么苦没吃过?这点事,不算什么。”

那天,所有人都忙到深夜,才把红土转移完。哈桑留在温室里,守了一夜,每隔一小时就检查一次温度,确保微生物能正常工作。天亮时,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却笑着对进来的人说:“没事了,微生物活过来了。”

三、播种:仪式与寂静

当第一间温室的土壤终于达到种植标准时,整个社区都聚集到了这里。温室里的红土已经变成了深褐色,用手一握,能感觉到湿润的团粒,不像一开始那样干燥松散。阳光透过透明的顶棚,洒在红土上,像给土地镀了层金。

哈桑是仪式的主角。他脱下防护服,只穿着一件白色的棉布衬衫,这是他从地球带来的,洗得发白,却很干净。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贴身的油布包,里面的地球泥土还是湿润的,他从泥土里取出一个小布包,打开——里面是几粒饱满的小麦种子,金黄色的,像小小的泪滴。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连穆罕默德都不闹了,睁大眼睛看着哈桑的手。风从温室的通风口吹进来,带着外面的寒意,却吹不散这里的庄重。

哈桑蹲下身,用一根小木棍在红土里戳出一个小坑,深度刚好能放下一粒种子。他拿起一粒种子,指尖轻轻捏着,像是怕捏碎它,然后缓缓放进坑里。接着,他用旁边的红土轻轻覆盖住种子,用手掌压实——动作很慢,很轻,像是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仪式。

“这粒种子,是从地球带来的,带着咱们的根。”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现在,把它种在火星的土里,让它在这里发芽,长大,结出麦子。”

其他人也跟着行动起来。伊莱亚斯种了几粒玉米种子,他说这是他爷爷传下来的品种,耐旱;阿米娜种了几颗番茄种子,想让穆罕默德以后能吃到新鲜的番茄;卡里姆种了一些豌豆,他说豌豆能固氮,能帮土壤变得更好。

没有音乐,没有欢呼,只有播种的动作,只有呼吸的声音,只有阳光落在红土上的寂静。每一粒种子被埋进土里的瞬间,都像是一个承诺——对这片土地的承诺,对未来的承诺。

播种完,大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围在土槽边,静静地看着。哈桑坐在地上,手放在红土上,像是在感受种子的呼吸。“以前在地球,播种的时候,总盼着下雨,盼着阳光。”他说,“在这里,也一样,只是要更用心。”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每天都会来温室看看。第四天早上,卡里姆第一个发现了嫩芽——一棵小小的豌豆苗,从红土里钻出来,嫩绿的,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发芽了!发芽了!”他激动地喊起来,声音在温室里回荡。

所有人都跑过来,围着那棵小嫩芽,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穆罕默德伸出小手,想摸摸嫩芽,却被阿米娜拦住了:“别碰,它还小,要好好保护。”

那天晚上,大家在石屋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庆祝仪式——没有丰盛的食物,只有用基地能源煮的、稀稀的玉米粥,还有哈桑从油布包里取出的、最后一点地球泥土,分给每个人一点,让大家闻闻家乡的味道。

“你说,以后这里会不会像地球一样,有麦子,有玉米,有花?”阿米娜问哈桑。

哈桑看着窗外的星空,点了点头:“会的。只要咱们好好种,好好守着,这里会变成咱们的新家。”

四、荒芜的馈赠:存在的重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温室里的幼苗越长越高。小麦长出了分蘖,玉米抽出了雄穗,番茄开了小小的黄花。开拓者们的生活很简单:早上起来,先去温室浇水、除草、施肥——肥料是用生活废料和植物秸秆堆肥制成的,没有化学肥料,只有最天然的养分;上午去凿石头,盖更多的石屋,扩大居住面积;下午去改造更多的土壤,建更多的温室;晚上则挤在石屋里,有的看书,有的讲故事,有的教孩子认识地球上的植物。

没有云海的数据流,没有智灵的精准预测,没有全息投影的娱乐,只有实实在在的劳作,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伊莱亚斯用火星上的矿石,打造了一把新的钢犁,犁头磨得锃亮,他说这犁能在火星的土里耕出最深的沟;阿米娜用植物的纤维,纺了一块粗布,虽然不漂亮,却很结实,她把布剪成小块,分给大家当擦汗的毛巾;穆罕默德学会了辨认不同的幼苗,他能准确地指出哪是小麦,哪是豌豆,哪是番茄。

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尘暴袭击了基地。风很大,吹得石屋“嗡嗡”响,温室的顶棚被吹得变形,随时可能破裂。所有人都冲出去,用绳子把温室固定在岩石上,用石块压住棚角。风沙打在防护服上,像鞭子一样疼,大家却没人退缩,直到尘暴过去,温室完好无损。

尘暴过后,哈桑看着完好的温室,看着里面的幼苗,突然笑了:“以前在地球,总觉得日子过得快,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在这里,每天都很累,却很踏实。”

卡里姆也点点头:“是啊,在这里,每一滴汗都没白流,每一粒种子都能长出东西。这种感觉,在地球的城市里,从来没有过。”

这就是火星给他们的馈赠——不是肥沃的土地,不是丰富的资源,而是一种“存在的重量”。在地球,他们习惯了数字世界的便捷,习惯了智灵的帮助,习惯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体验;而在这里,他们必须用双手去创造,用汗水去浇灌,用眼睛去见证每一点变化。每一块石头的垒砌,每一粒种子的发芽,每一次与风沙的搏斗,都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连接。

那天傍晚,哈桑又来到第一座石屋前,手放在粗糙的石墙上。石墙带着白天阳光的余温,坚硬而踏实。远处的温室里,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像在向他招手。头顶的星空依旧璀璨,却不再冰冷,而是像一双双眼睛,看着他们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种下希望,扎下根来。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困难,更多的挑战。但他不害怕,因为他知道,他们的双手,能把荒芜变成生机;他们的汗水,能把红土变成沃土;他们的希望,能在这片遥远的星球上,开出最美的花。

这就是荒芜的馈赠——让他们在最严酷的环境里,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找到了最坚定的信念,找到了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乐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