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后人类的时代 > 小节三:圣约的奠基

后人类的时代 小节三:圣约的奠基

簡繁轉換
作者:心灵账本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9-25 16:20:37 来源:源1

小节三:圣约的奠基(第1/2页)

火星的暮色比地球来得更急。锈红色的地平线刚吞下最后一缕苍白日光,寒意就顺着望舒谷的岩壁爬下来,钻进石屋的缝隙,让刚结束劳作的开拓者们下意识裹紧了衣襟。山谷中央那栋最大的石屋,此刻像块沉在夜色里的红砂岩,只有门楣上挂着的两串干火星草,在晚风里轻轻晃着,发出细碎的“沙沙”声——那是上周孩子们在谷口采的,草茎泛着暗红,被伊芙琳老妇人编成了串,说“挂着能挡邪风”。

石屋的门是用三块厚重的火星木板拼的,边缘还留着斧头劈砍的痕迹,是社区里最有力气的铁匠托马斯亲手劈的。此刻门虚掩着,透出里面橙黄色的光,像黑夜里睁开的一只温暖的眼睛。走近了能听到,里面没有智灵的电子提示音,也没有云民的数据流波动声,只有人的呼吸声,轻得像落在红土上的细沙。

推开门,首先闻到的是石料的凉味,混着一点微弱的草木香——那是油灯里模拟火焰的燃料,加了点从地球带来的干艾草粉末,是哈桑特意要求的,说“能想起老家的灶房味”。石屋的穹顶很高,是用交错的木梁架起来的,木梁上还缠着几捆晒干的火星苔藓,是用来隔热的。墙壁上没有任何装饰,只在靠近石缝的地方,有孩子们用炭笔涂的小画:一棵歪歪扭扭的绿芽,旁边是两个牵手的小人,下面写着“家”——字写得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子认真。

穹顶中央悬着的油灯,是整个石屋的焦点。灯座是用一块打磨光滑的火星黑石做的,灯芯是白色的合成纤维,燃烧时跳动的光带着细碎的颗粒感,不像虚拟光影那样均匀,反而像地球老家灶膛里的火苗,会随着气流轻轻晃,把人的影子投在粗糙的石墙上,忽大忽小,像在跳一支安静的舞。墙壁四周嵌着几盏应急冷光灯,光线很暗,只够照亮脚下的石板路,刻意把光亮让给那盏油灯,让整个空间都浸在暖黄的光晕里,像裹了层薄棉被。

一百零七位开拓者,此刻正静静地站在石屋里。他们的衣服都带着补丁:哈桑的毛背心肘部缝着块深灰色的布,是他孙女在地球时穿旧的校服;托马斯的铁匠围裙下摆破了个洞,用粗麻绳简单扎了一下;连最年轻的教师莉娜,她那件浅蓝色的衬衫袖口也磨出了毛边。但每个人的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头发也梳理得整齐,脸上带着刚洗过的清爽——他们特意在仪式前用了珍贵的循环水,说“立约是大事,要干净体面”。

哈桑是最后一个走进来的。他走得很慢,脚步有点虚,却每一步都踩得很稳。他没穿厚重的外套,只在旧衬衫外面套了件毛背心,怀里捧着块半米见方的火星石板——石板是上周从谷西的岩层里开采的,表面被莉娜用砂纸磨了三天,磨得光滑如镜,边缘还细心地磨成了圆角,怕划伤手。石板上刻着的“赤红圣约”四个字,是莉娜用铁钉和小锤子一笔一画凿的,每个字都有拇指那么大,笔画深而清晰,凿痕里还残留着一点暗红色的石粉,像凝固的血。

哈桑走到石屋中央的石台前——这石台是用八块方形火星石垒的,是大家建石屋时特意留的,说“以后要放最重要的东西”。他把石板轻轻放在石台上,动作轻得像怕惊醒什么。石板刚碰到石台,油灯的光就正好落在“赤红圣约”四个字上,石粉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让那四个字像活了一样。

“都来了。”哈桑清了清嗓子,沙哑的声音在石屋里回荡,压过了外面的风啸。他的目光慢慢扫过每个人的脸,从托马斯黝黑的额头,到伊芙琳满是皱纹的眼角,再到孩子们好奇又严肃的眼睛。“今日,吾等立于火星赤土之上,自愿立此‘赤红圣约’。”

第一句话落下,石屋里更静了。连最调皮的小男孩托米,也乖乖地攥着妈妈的衣角,不再东张西望。

“一、敬土地。”哈桑的手按在石板上,指尖能摸到凿痕的纹路,“视此火星荒原为吾辈新家园,非征服之敌,亦非暂居之所。”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里面是一捧黑褐色的泥土——是他从地球带来的“引子”土。他把泥土轻轻撒在石台前的红土上,黑土和红土混在一起,像两种颜色的泪滴融在了一起。“吾辈当以双手辛勤耕耘,依四时休养生息,使贫瘠化为沃土,使死寂焕发生机。吾辈誓言,于此地行永续经营之道,视土地为生命之母,而非索取无尽之矿藏。”

站在最前面的农夫们,听到“敬土地”三个字,都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那里装着他们从地球带来的种子,有小麦、玉米,还有西红柿。老农夫雅各布的手在口袋里攥着一粒玉米种子,指腹能摸到种子坚硬的外壳,他想起在地球时,每年春天播种前,父亲都会带着他去田埂上祭拜土地,说“土地不骗你,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饭吃”。现在,在火星的石屋里,他觉得这句话比任何时候都更真切。

“二、远云端。”哈桑的声音沉了些,目光落在几个年轻开拓者身上——他们中有人曾是云民的数据分析师,习惯了随时接入云海获取信息。“自愿限制深度数据连接,非为闭塞,实为清醒。”他指了指石屋角落放着的一个旧数据终端,那是社区唯一的外部连接设备,屏幕已经裂了道缝,平时只有监测生命保障系统时才会打开。“拒为虚拟幻影所惑,专注于眼前真实之物——手中之泥土,作物之生长;专注于身边切实之人——邻里之笑语,家人之温暖。吾辈追求,乃脚踏实地之真实,非漂浮无根之虚妄。”

年轻的工程师艾拉,听到这里,下意识地低头看了看手腕上的旧数据手环——那是她在地球时用的,现在早就关了机,只当是个装饰。她想起刚到火星时,还习惯性地想接入云海查“火星种植指南”,却发现这里没有稳定的信号,最后只能跟着哈桑学翻土、看土壤干湿。现在她的手上磨出了茧,却能一眼看出哪块土该浇水,哪块土该松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踏实,是以前在云海数据里永远得不到的。她轻轻摸了摸手环,心里默默说了句:“以后,就靠自己的手了。”

“三、重社群。”哈桑的声音软了下来,像春风拂过麦田。他看向托马斯和隔壁的木匠彼得——上周两人因为争一块好木材吵过架,后来还是大家一起商量,把木材劈成两半,一人一半才解决。“于此新地,吾辈当互助互爱,视邻里如手足。遇争端,则聚而共议,求公正之道;有财富,则共享成果,避贫富之壑。”他顿了顿,提高了声音,“在此,吾辈誓言,不以算力高低、数据多寡论尊卑贵贱,唯以勤劳之双手、睿智之头脑、与仁爱之德行服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小节三:圣约的奠基(第2/2页)

托马斯和彼得听到这里,悄悄对视了一眼。托马斯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点不好意思的笑容,彼得也挠了挠头,伸手拍了拍托马斯的胳膊——不用说话,两个人心里都明白了:在火星,没有谁比谁更厉害,只有一起活下去,才能把日子过好。站在他们旁边的伊芙琳,看着这一幕,嘴角也扬了起来,她想起在地球时,邻居们住得近,心却远,现在在火星,大家挤在小小的石屋里,心却贴得比谁都近。

“四、传薪火。”哈桑的目光变得悠远,像是能看到几十年后的火星。他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书——是他父亲传给他的《农耕手记》,纸页都脆了,里面记着地球各种作物的种植方法,还有他自己加的批注。“吾辈携地球古老之智慧、农耕之技艺、为人之根本,远涉星空至此。此非仅为生存,更为传承。”他把书放在石板旁边,书脊上的“农耕手记”四个字,在油灯下泛着淡淡的光。“吾辈誓言,将以此身、此行、此生,口传身授于子孙后代,使其勿忘本源自何处,勿失为人之根本。令此火星薪火,永续不灭。”

莉娜听到这里,眼睛有点热。她是社区的教师,带了一箱子实体书来火星,有童话、有历史,还有数学课本。她想起昨天教孩子们认“地球”两个字时,孩子们问“地球是什么颜色的”,她只能指着书里的图片说“是蓝色的,有很多绿色的树”。现在她明白了,她的使命不只是教孩子们认字,更是要把地球的故事、人类的根,一点点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火星的“陌生人”,是带着地球的薪火来的“继承者”。

哈桑深吸一口气,双手按在石板上,指腹能感受到石板的凉意,也能感受到石屋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此圣约,非为束缚吾辈之枷锁,实为守护吾辈心灵之壁垒。守护吾辈千辛万苦所追寻之内心宁静、手足踏实之感,与人之为‘人’最珍贵之本真!”

最后一个字落下,石屋里静得能听到油灯“噼啪”的轻微声响,还有外面风啸声穿过石缝的“呜呜”声。没人说话,却有一股热流在每个人心里涌动,像油灯里跳动的火苗,温暖而坚定。

这时,伊芙琳端着一个陶碗走了过来。陶碗是她用火星黏土亲手捏的,碗口有点歪,却透着一股子质朴。碗里盛着半碗暗红色的泥土,是她下午特意去温室旁边挖的,还混了一点哈桑带来的地球“引子”土,黑红相间,像两种血脉融在了一起。“该按手印了。”伊芙琳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庄重。

哈桑第一个上前。他伸出右手,食指轻轻浸入陶碗,暗红色的泥土立刻沾满了指腹,连指甲缝里都塞满了。他走到石板前,在“赤红圣约”最下面的空白处,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那是莉娜特意为他刻的,笔画比别人的粗一些。他深吸一口气,指尖用力按在名字旁边,一个清晰的、带着泥土的指印立刻印在了石板上,像一个血色的承诺,在油灯下泛着暗红光晕。

接下来是伊芙琳。她的手有点抖,却很稳,沾了泥土的食指按在石板上时,她特意按得慢了些,好像要把自己的心意都融进这个指印里。“希望孩子们能在这土地上好好长大。”她小声说,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到,却让旁边的莉娜红了眼眶。

然后是队列。托马斯的指印又深又大,像他的人一样有力;艾拉的指印很轻,却很清晰,指甲上还留着磨数据终端时的小划痕;莉娜的指印旁边,特意刻了个小小的书本符号,说“这是我的记号”;连孩子们也来了,托米被妈妈抱着,小手沾了泥土,在石板边缘按了个小小的指印,像个小太阳;还有刚出生没多久的婴儿,妈妈用棉签沾了点泥土,在石板上点了个小圆点,说“这是宝宝的承诺”。

一个接一个,一百零七个指印,深深浅浅、大大小小,布满了石板的空白处。暗红色的泥土在石板上晕开,像一片小小的红土高原,每个指印都是一座小小的山,共同支撑着“赤红圣约”这四个大字。

当最后一个人按下指印,哈桑小心翼翼地把石板从石台上捧起来,放在石屋最里面的石龛里——这个石龛是大家特意凿的,能挡住风,还能让油灯的光刚好照在石板上。石板放进去的瞬间,外面的风好像小了些,油灯的火苗也稳定了下来,不再晃动,把石板上的指印照得格外清晰。

仪式结束了,大家却没有立刻散开。伊芙琳从角落里端出一个陶罐,里面是用火星温室刚长出来的野菜泡的水——这野菜是上周刚冒芽的,只有手指那么长,却绿油油的,透着生机。她把水倒进一个个粗陶碗里,大家传着喝,水有点涩,却带着泥土的清香。

托马斯坐在石台前,手里拿着块火星石头,在地上画着未来要建的铁匠铺;雅各布和几个农夫凑在一起,聊着春天要种的小麦,说“得先把温室再扩大点”;莉娜抱着托米,指着石板上的指印,教他认“这是爸爸的,这是妈妈的”;孩子们在石屋中间跑着,玩着用火星石头堆的小房子,笑声像银铃一样,在石屋里回荡。

哈桑站在石龛前,看着石板上的指印,又看了看石屋里热闹的景象,嘴角慢慢扬了起来。他想起在地球时,离开家的那天,他把那捧“引子”土装在油布包里,说“要把地球的根带到火星”。现在他知道,根不只是那捧土,更是这一百零七个指印,是大家手里的锄头、锤子、书本,是每个人心里的那份踏实和坚定。

火星的夜还很长,寒意还在石屋外徘徊,但石屋里的温暖,却像油灯里的火苗,永远不会熄灭。“赤红圣约”不是一张冰冷的契约,是一百零七颗心共同跳动的声音,是人类文明在火星上扎下的第一根深根,是荒芜土地上开出的第一朵希望之花。

窗外,星星亮得刺眼,像在看着这片红色的土地,看着石屋里的人们,看着那份带着一百零七个指印的“赤红圣约”。望舒谷的风,好像也带着了点温柔,轻轻拂过石屋的门,像是在说:“欢迎回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