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78章 解决电力缺口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78章 解决电力缺口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15:34:17 来源:源1

第78章解决电力缺口(第1/2页)

1956年1月的大连,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陈樾裹紧棉大衣,站在大连造船厂的变电站外,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厂区里,一半的机器都停了工,工人们三三两两地蹲在车间门口抽烟。

“又停电了?“陈樾问匆匆赶来的厂长。

厂长搓着冻得通红的手,哈出一口白气:“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了。现在全厂只能保证‘泰山号‘项目的用电,其他车间轮流停工。“

走进昏暗的厂长办公室,陈樾看到墙上贴着的电力分配表上画满了红叉。“情况有多严重?“他问道。

“非常严重。“厂长苦着脸递过一份文件,“现在全厂每天只有8小时供电,而且电压不稳,精密机床根本没法用。“

文件上的数字触目惊心:大连地区电力缺口达到40%,全国主要工业城市平均缺口25%。陈樾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带我去看看发电机组。“他突然站起身。

厂区西北角的发电站里,两台毛熊产的3万千瓦机组正发出吃力的轰鸣声。陈樾绕着机组转了一圈,发现工人们正在手工添加煤炭。

“热效率太低。“陈樾蹲下身,摸了摸排气管,“连30%都不到。“

厂长叹了口气:“这还是去年新进口的毛熊最新型号。“

陈樾没说话,悄悄启动了科技系统的扫描功能。蓝色的光幕在他眼前展开,将整个发电站的设备一一扫描入库。在系统知识库里,这些老旧的毛熊式机组立刻与他在鹰酱扫描的西屋公司机组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要去全国主要电厂看看。“离开时,陈樾对厂长说,“一周后回来。“

接下来的半个月,陈樾跑遍了东北、华北的十二座主要火电厂。每到一处,他都以检查工作为名,用系统将整个电厂扫描个遍。在鞍钢自备电厂,老厂长带着他参观时自豪地说:“这可是毛熊专家亲自指导建设的,全国最先进的电厂!“

陈樾看着那些粗笨的设备,心里直摇头。这些所谓的“先进“电厂,热效率普遍不到30%,机组故障率高得吓人。更糟糕的是,由于设计缺陷,很多电厂连基本的防尘措施都没有,锅炉房里煤灰弥漫,工人们都戴着厚厚的口罩工作。

最后一站是北京第一热电厂。参观结束时,电厂总工拉着陈樾诉苦:“现在北京城里工厂越来越多,我们这三台机组24小时满负荷运转也供不应求。昨天变压器都烧了一台!“

回到大连的火车上,陈樾闭目养神,实际上正在系统知识库里对比着美苏两国的发电技术。鹰酱西屋公司50年代初期的机组已经能达到35%的热效率,而毛熊最新型号还停留在28%左右。

“必须设计我们自己的机组。“陈樾暗下决心。

1956年2月1日,一纸调令将全国80多位电力专家集中到了大连。第一次会议上,当陈樾提出要设计12万千瓦机组时,会议室里炸开了锅。

“开什么玩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拍案而起,“毛熊最先进的机组才5万千瓦!“

“是啊,我们连3万千瓦的机组都造不好,还想搞12万的?“另一位专家附和道。

陈樾不慌不忙地打开投影仪(这是他从系统里复制的简易型号),放出了一组数据:“这是鹰酱西屋公司1946年的技术参数,单机容量已经达到10万千瓦。“

专家们安静下来,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图表,有人开始小声讨论。陈樾趁机调出系统知识库里的资料,在脑海中快速整合着鹰酱毛熊两国的技术优势。

“我们可以分三步走。“陈樾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计划,“第一步,消化吸收现有技术;第二步,进行关键技术创新;第三步,完成整体设计。“

会议从早上八点一直开到深夜。散会时,大多数专家虽然仍有疑虑,但已经愿意尝试这个“疯狂“的计划。

接下来的一个月,设计组进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陈樾将专家们分成锅炉、汽轮机、发电机、控制系统等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配备了最优秀的工程师。他自己则像个救火队员,在各个小组间来回奔波,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8章解决电力缺口(第2/2页)

二月中旬的一个雪夜,锅炉组的张工闯进陈樾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张被揉皱的图纸:“陈工,这个过热器设计无论如何都达不到要求!“

陈樾盯着图纸看了一会儿,突然眼前一亮:“试试螺旋管结构。“他在草图上快速画出一个新颖的布局,“这样既能增加受热面积,又能减少阻力。“

张工盯着草图看了半天,猛地一拍大腿:“妙啊!我怎么没想到!“

二月底,设计工作进入关键阶段。陈樾几乎住在了办公室,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天深夜,他正在计算汽轮机叶片参数时,突然眼前一黑,差点晕倒在绘图板上。

“陈工!您必须休息了!“值班的小王赶紧扶住他。

陈樾摆摆手,灌了口浓茶:“就差最后一点了...“

三月三日凌晨,当最后一张图纸完成时,整个团队都累得东倒西歪。陈樾强打精神,将厚达三百页的设计图整理好,郑重地命名为“火炬1号“。

“我们创造了历史。“他沙哑着嗓子对大家说,“这是亚洲第一台12万千瓦机组。“

三月十日,陈樾又带领团队完成了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站设计。这个被命名为“光明工程“的电站规划了20台“火炬1号“机组,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前十的火电站。

图纸送往北京审批的当天,陈樾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哈尔滨锅炉厂,亲自监督第一台实验锅炉的制造。在车间里,他指着特种钢材说:“这里的焊缝必须100%探伤,不能有任何瑕疵。“

老师傅皱着眉头:“陈工,咱们的设备恐怕...“

“设备可以改造。“陈樾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带着工人们调试焊接设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终于完成了符合要求的锅炉部件。

四月,全国各地三十多家工厂同时开足马力,生产“火炬1号“的各类部件。陈樾像个陀螺一样在全国各地奔波,今天在沈阳检查汽轮机叶片加工,明天又赶到上海督导发电机定子生产。

四月底,大连湾畔的电站工地上一片繁忙。陈樾戴着安全帽,在十几米高的钢架上爬上爬下,亲自指导安装工作。

“左边再高5毫米!“

“这个法兰要对准了再拧紧!“

“压力测试再加10%!“

五月一日凌晨,整个团队都聚集在主控室里,紧张地盯着仪表盘。陈樾深吸一口气,下达了启动命令。

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声,机组开始缓缓运转。压力、温度、转速...所有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当发电机成功并网的瞬间,控制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老专家们激动地抱在一起,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泪。

陈樾看着仪表盘上稳定的数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台机组的热效率达到了惊人的38%,比毛熊同类产品高出10个百分点。

五月十五日,当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时,大连全市的工厂都恢复了24小时生产。造船厂里,停工的机床重新轰鸣起来;钢厂的高炉喷吐出欢快的火焰;街道上的路灯也比往常亮了许多。

庆功宴上,陈樾只是简单吃了两口就悄悄离席了。他来到电站顶楼的平台上,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城市。夜风吹拂着他疲惫的面庞,但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

“陈工,怎么不去庆祝?“厂长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

“我在想下一步的计划。“陈樾指着远处黑暗的海面,“那边还需要三座这样的电站,才能满足未来十年的发展需求。“

厂长递给他一支烟:“你知道吗?工人们都管这叫‘光明工程‘,说你们给全国带来了光明。“

陈樾笑了笑,没有接话。夜空中,繁星点点,而地面上,新电站的灯光如同另一片星河,照亮了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

回到宿舍,陈樾打开笔记本,开始规划下一座电站的建设。窗外,发电机组的轰鸣声如同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乐章,奏响着夏国工业化的进行曲。在笔记本的扉页,他写下了一行字:“光明,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