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01章 特殊的友谊铁路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101章 特殊的友谊铁路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15:34:17 来源:源1

第101章特殊的友谊铁路(第1/2页)

1963年12月,伊斯兰堡的冬日暖阳洒在外交部大楼的白色外墙上,将那些精美的伊斯兰风格雕花映照得格外清晰。会议室里,巴巴羊的外交部长拉希姆正小心翼翼地抚平协议文件上的褶皱,他布满老人斑的手指在羊皮纸文件上轻轻摩挲,生怕弄坏了这份珍贵的文件。

“贵国真的愿意承担70%的修建费用?“拉希姆第三次确认道,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他抬头看了眼对面坐着的兔子代表团,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在他们身上投下斑斓的光影。

兔子代表王铁山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带着温和而坚定的笑意。他身后墙上挂着的巨幅地图上,那条蜿蜒的红色虚线像一条生命线,连接起两国的疆土。“当然。“王铁山的声音不紧不慢,“这条铁路对两国都有战略意义。“他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沿着路线缓缓移动,“从东巴巴羊出海口,经哲孟雄、西藏、葱岭,最后回到西巴巴羊,全长预计超过3000公里。建成后,东西巴巴羊的陆上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半个月缩短到三天。“

拉希姆的助手——一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人小声嘀咕:“这得穿过多少座雪山啊...“声音虽小,却被王铁山听得一清二楚。王铁山微微一笑,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沓照片,照片边缘已经有些卷边,显然是经常被人翻阅。“我们刚在青藏高原修了铁路。“他将照片一张张铺开,“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垭口都拿下了,还有什么好怕的?“照片上,一列墨绿色的火车正行驶在雪山之间,铁轨像一条黑龙盘踞在皑皑白雪中,车头喷出的白烟在蓝天背景下格外醒目。

签字仪式后,拉希姆拉着王铁山来到铺着波斯地毯的阳台。远处,白象河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河面上几艘小船正缓缓驶向远方。“知道吗?“拉希姆突然说,声音低沉而沙哑,“我小时候,父亲去东边探亲要绕道海上,花半个月时间。“他掏出一个旧怀表,表盖里嵌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婴儿的合影,“这是他们唯一一次全家团聚的照片。“拉希姆轻轻抚摸着照片,“等铁路修通...“他的声音有些哽咽,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东西巴巴羊就再也不会分开了。“

1964年1月,勘察队出发了。张工程师裹紧棉袄,在海拔4500米的哲孟雄山口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呼出的白气在零下二十度的空气中瞬间凝结成霜。他的助手小李正摆弄着一台从501厂特制的高原经纬仪,镜片上已经结了一层薄霜,小李不得不用袖口不停地擦拭。

“读数!“张工程师喊道,声音在稀薄的空气中传得很远,惊起了不远处岩石上栖息的一只雪鸽。

“北纬27度41分...“小李的声音被凛冽的山风吹得断断续续,“见鬼,这风能把仪器吹跑!“他不得不蹲下身子,用背部为仪器挡风,冻得通红的双手紧紧扶着三脚架。

不远处,巴巴羊的勘测员阿里正和向导争论着什么。阿里激动地比划着,羊皮手套在空中划出夸张的弧线:“这条路线上有冰川!夏天会融化!“向导是个藏族老人,脸上的皱纹像干涸的河床般深刻,他只是淡定地指了指山腰:“绕过去,我爷爷那辈就知道怎么走。“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几块风干的牦牛肉,分给冻得发抖的勘测队员们。

晚上,勘测队在帐篷里开碰头会。昏黄的煤油灯将人影投在帆布帐篷上,像一出皮影戏。张工程师把地图铺在简易桌上,十几个红箭头标出了可能的路线。“最难的是这段。“他指着葱岭省的一段山脉,那里的等高线密集得像老人的皱纹,“这里地质活动频繁,去年还发生过滑坡。“说着从行军床下拖出一个木箱,取出几块带着明显断层痕迹的岩石标本。

阿里凑过来看了看,身上的羊皮袄散发着淡淡的膻味:“我们那边有个谚语——‘山会移动,但路永远在‘。“他掏出个小本子,本子边缘已经卷曲发黄,“我叔叔是修公路的,他记录了这一带的地质情况...“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数据和简图,有些页面还沾着干涸的血迹——那是上次勘测时阿里摔伤留下的。

两个月的勘测结束后,最终的路线比原计划多绕了200公里,但避开了所有已知的地质灾害区。在告别宴上,当地村民搬来了自酿的青稞酒,阿里喝得满脸通红,搂着张工程师的肩膀说:“等铁路修好了,我要第一个坐车去东边看我姑姑!“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串天珠手链塞给张工程师,“这是我姑姑给我的,现在送给你,保佑铁路平安建成。“手链上的珠子已经被摩挲得发亮,在油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1964年10月28日,奠基仪式在东西两端同时举行。东巴巴羊的工地上,彩旗在孟加拉湾的海风中猎猎作响,咸湿的海风夹杂着渔民们的歌声传来。当地孩子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好奇地围观着那些涂装鲜艳的工程机械,有个胆大的男孩甚至想爬上一台黄色的压路机,被满脸笑容的工人轻轻抱了下来。

“这是历史性的一天!“东巴巴羊的省长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致辞,他的白色长袍被海风吹得鼓起,像一张帆,“从此以后,我们的海鲜可以直运西边,不用再绕道好望角了!“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几个渔民打扮的老人用粗糙的手掌抹着眼泪——他们的父辈一辈子都没能再见到西边的亲人。

而在哲孟雄的奠基现场,气氛更加热烈。藏族群众穿着五彩的藏袍跳起了锅庄舞,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喇嘛们吹响长长的法号,低沉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当第一铲土被掀起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道完整的彩虹,横跨整个山谷。工人们都说这是吉兆,干活更加卖力了。当地牧民送来了刚挤的鲜牦牛奶,工人们就着青稞饼,在雪山下享用了简单而温馨的午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1章特殊的友谊铁路(第2/2页)

工程开始后,最大的挑战来自葱岭省的一段峡谷。负责这段的王队长摘下安全帽,挠着已经半个月没洗的头发,看着面前陡峭的岩壁直发愁:“这得打多少隧道啊...“正发愁时,几个骑着马的柯尔克孜族牧民找上门来,马鞍上挂着鼓鼓囊囊的羊皮口袋。

“我们知道一条古道。“领头的老人用生硬的汉语说,他脸上的皱纹比山上的沟壑还要深。老人指着岩壁上若隐若现的痕迹,那些被无数羊蹄和靴子磨出的印记,“祖先们赶羊走的路,比你们画的路线要平缓。“他粗糙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弧线,“从这里绕,能少打3公里隧道。“说着从羊皮口袋里掏出一块风干的奶酪塞给王队长,“尝尝,补充力气。“

王队长将信将疑地派出“翼龙2“无人机去侦察。当传回的图像显示确实有一条天然走廊时,他激动地握住老牧民的手:“您可帮了大忙!“后来这段路线被命名为“牧羊人道“,施工队在岩壁上刻了一幅牧羊人的浮雕,以纪念这些朴实的当地人。浮雕下方用汉文、藏文和柯尔克孜文刻着“感恩相助“四个字。

1967年冬天,最艰难的雪山隧道贯通了。在海拔4800米的施工营地,工人们已经三个月没下山了。暴风雪封住了补给线,大家只能靠存货度日。隧道里,通风机嗡嗡作响,但空气依然浑浊得让人头晕目眩。工人们戴着厚厚的防尘口罩,依然挡不住钻心的岩粉。

“再坚持一下!“工段长老马嘶哑着嗓子喊,他的声音已经沙哑得几乎听不清了,“今天必须打通最后50米!“老马的脸上沾满了灰白的岩粉,只有眼睛还亮得吓人,像黑夜里的狼。工人们默默点头,继续挥舞着风钻,钻头与岩石碰撞的火花在黑暗中格外刺眼。

下午3点17分,随着最后一次爆破,隧道那头突然透进一束耀眼的光线。工人们欢呼着冲向光亮处,却发现对面站着同样灰头土脸的巴巴羊工人——两边竟然同时打通了!语言不通的两国工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有人掏出珍藏已久的香烟分享,有人比划着介绍自己的家乡。后来这个隧道被命名为“兄弟隧道“,两国的工人在隧道中央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用两种文字刻着“同甘共苦,共建通途“。

1969年8月,试运行的日子到了。第一列测试列车从东巴巴羊缓缓驶出,车头上挂着鲜艳的红绸。司机老周是参加过抗鹰酱援棒子的老兵,他特意把勋章别在崭新的工作服上,还让妻子连夜绣了一个“友谊号“的袖标。“这可比开军列有意义多了。“他对年轻的副司机说,手稳稳地放在操纵杆上,指关节因常年劳作而粗大变形。

列车穿过郁郁葱葱的孟加拉平原,金黄的稻田像地毯般铺展到天际;爬上海拔5000米的雪山时,车窗外飘起了雪花,乘客们纷纷凑到窗前拍照;驶过葱岭省的戈壁时,夕阳将整列车厢染成了金色。沿途每个车站都挤满了看热闹的群众,有人甚至提前一天就来占位置,带着铺盖在站台上过夜。

在哲孟雄的一个小站,列车被热情的藏族群众拦停了。他们献上洁白的哈达和醇香的青稞酒,非要工人们喝一杯才能走。老周拗不过,抿了一小口,结果被辣得直咳嗽,引来一片善意的笑声。站台上的老阿妈们捧着装满奶渣和糌粑的铜碗,硬塞给每一个经过的工人。

1969年9月1日,友谊铁路正式通车。首列客运列车还没开售,售票处就排起了长队,队伍蜿蜒得像一条长龙。来自西巴巴羊的大学生艾哈迈德排了整整两天,睡在站台的长椅上,终于抢到一张硬座票。“我要去东边看海!“他兴奋地对采访的记者说,眼睛亮得像星星,“从小到大,我只在课本上见过孟加拉湾的照片。“说着从背包里掏出一本破旧的地理课本,翻到画着海岸线的那页给记者看。

列车开动时,站台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车厢里,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乘客很快熟络起来。藏族老阿妈从绣花布袋里掏出自制的酥油糌粑分给大家;巴巴羊商人打开鼓鼓的皮箱,请大家尝香甜的椰枣;汉族工人则掏出扑克牌,教大家玩“斗地主“,笑声不断从车窗飘出。

当列车驶过“兄弟隧道“时,广播里响起了两国语言的介绍。乘客们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听着这条铁路修建的故事。有个东巴巴羊的小姑娘突然问妈妈:“为什么叫‘友谊铁路‘啊?“妈妈想了想,指着窗外连绵的雪山和身边不同面孔的乘客说:“你看,没有友谊,这些山永远会把人们分开。“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咬了一口邻座藏族奶奶给的奶渣糖,甜得眯起了眼睛。

夜幕降临时,列车正行驶在青藏高原上。透过车窗,能看到满天繁星低垂,仿佛伸手可及。艾哈迈德趴在车窗边,鼻尖几乎贴在冰凉的玻璃上,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雪山轮廓。他突然对同车厢的张工程师说:“等毕业了,我也要修铁路!修更多连接人们的铁路!“张工程师笑了,从磨损的公文包里掏出一本《铁道工程学》递给他:“那就从这本书开始吧。“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苍劲的字:“友谊像铁路一样,需要共同铺设,精心维护。——友谊铁路全体建设者赠“

列车继续向前飞驰,钢铁车轮与铁轨撞击出有节奏的声响,“况且况且“的声音像一首永不停歇的歌谣,在高原的夜空中回荡。餐车里,炊事员正忙着准备明天的早餐,蒸笼里飘出包子的香气;卧铺车厢里,孩子们已经进入梦乡,手里还攥着新交的朋友送的小礼物;而在前方的道路上,还有无数个车站等待着这列载着友谊与希望的列车停靠,无数个故事等待着被这条钢铁纽带串联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