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65章 英雄回家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65章 英雄回家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15:34:17 来源:源1

第65章英雄回家(第1/2页)

1953年8月,棒子半岛的夏日格外闷热。上甘岭阵地上,蝉鸣声与铁锹铲土的声响交织在一起。一支由三十名战士组成的烈士遗体搜寻队正在作业,他们每个人都戴着白手套,脖子上系着白毛巾,腰间别着水壶和毛刷。

“慢点,再慢点!“老班长张德顺蹲在弹坑边,声音有些发抖。他今年已经四十五岁,是搜寻队里年纪最大的。此刻他正用颤抖的双手拨开一层层泥土,就像在揭开一个沉痛的秘密。他面前是一具已经有些风化的遗体,身上的军装还依稀可见“夏国人民志愿军“的字样,胸前的布条上“第15军第45师“的番号仍可辨认。

战士们屏住呼吸,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熟睡的婴儿。小王用毛刷一点点清理烈士面部的泥土,小李则拿着相机从不同角度拍照记录。他们要用这种方式,让每一位烈士都能被准确辨认。

“班长,找到个笔记本。“年轻战士小李从军装口袋里掏出一个被血浸透又干涸的小本子,本子的边缘已经和口袋布料粘在了一起。张德顺颤抖着接过,先用喷雾器喷了些清水软化,然后用镊子一页页小心翻开。

第一页上工整地写着:“王建国,河北省邯郸县王家村人,1951年3月入伍,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1营2连“。字迹有些褪色,但依然清晰可辨。翻到后面,是几篇日记:

“5月20日,今天收到了娘寄来的鞋,正好我的鞋磨破了...“

“6月1日,连里来了个17岁的小战士,让我想起弟弟...“

最后一篇写于1951年6月25日:“明天就要发起总攻了,可能回不来了。娘,儿子不孝...“

“记下来,“张德顺抹了把脸,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这是第135团的王建国同志,老家河北邯郸。“他的声音哽了一下,指着日记本说,“他娘给他寄过鞋...他还有个弟弟...“旁边的记录员快速记下这些细节,这些都是将来寻找烈士家属的重要线索。

这样的场景在棒子半岛各处上演。从鸭绿江边到三八线,从长津湖到上甘岭,一百多支烈士遗体搜寻队踏遍了每一个曾经激战过的山头、每一条战壕。他们带着铁锹、毛刷、裹尸布、标本瓶和花名册,要把每一个牺牲的战友都找出来,带回家。

每发现一具遗体,都要先拍照记录发现位置,然后由军医进行初步检查,记录伤口情况、遗物特征。战士们会用温水小心清洗遗体面部,由画师绘制肖像。最后用崭新的白布包裹,放入临时制作的松木棺材中。所有遗物都要登记造册,连一颗纽扣都不能遗漏。

8月15日清晨,平壤火车站笼罩在薄雾中。一列特殊的列车静静地停靠在1号站台。列车由21节经过特别改造的货运车厢组成,每节车厢都披着洁白的绸布,两侧悬挂着黑纱挽联,车头悬挂着巨大的黑纱和白花,在晨风中轻轻摆动。

站台上,北棒子军民自发排成长队,从站台一直排到站前广场。许多人手里捧着野花或自制的小白花,有人还捧着煮熟的鸡蛋和打糕——这是棒子人待客的最高礼节。白发苍苍的阿妈妮们穿着最好的民族服装,不停地抹着眼泪。

“敬礼!“随着一声口令,夏棒两国的仪仗队同时举枪致敬。48名礼兵分成两列,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站台尽头的灵车。他们穿着崭新的军装,皮鞋擦得锃亮,每一个动作都如同丈量过一般精准。

礼兵们缓缓将第一批200具覆盖着国旗的灵柩抬上列车。灵柩都是用上好的红松木新做的,两端雕刻着松枝图案,正面钉着铜制名牌,上面刻着烈士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和牺牲时间。每个灵柩都由八名礼兵肩扛,步伐一致,生怕惊扰了长眠的英雄。

金永南亲自来到站台,向每一具经过的灵柩深深鞠躬。当他看到一具明显比其他短一截的灵柩时,突然停下脚步。“这位同志是...“他轻声问道,声音有些发颤。

“报告,这是张小山同志,牺牲时只有17岁。“负责交接的兔子军官声音低沉,翻开随身携带的花名册,“他是我们年纪最小的烈士之一。去年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友转移,独自一人坚守阵地三小时,最后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

金永南的眼圈红了。他解下自己胸前的一级国旗勋章,轻轻放在灵柩上:“请带给他的父母,就说...棒子人民永远记得他。“他的手指在灵柩上停留了片刻,仿佛要记住这个素未谋面却为他的人民献出生命的少年。

列车缓缓启动时,站台上响起了《夏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先是军乐队演奏,接着北棒子百姓跟着唱起来,歌声中夹杂着啜泣。列车鸣笛三声,像是最后的告别,然后向着鸭绿江方向驶去。许多群众追着列车奔跑,直到列车消失在视线中还不肯离去。

与此同时,在国内,一场前所未有的迎接工作正在展开。兔子专门成立了“烈士遗体接收委员会“,由副首辅亲自挂帅。每个省、每个县都设立了接待站,抽调最精干的人员负责对接。

从丹东到全国各地的铁路上,所有其他列车都要为运送烈士的专列让路。铁道部特别规定:烈士专列经过时,沿线所有车站的工作人员必须列队敬礼;经过桥梁隧道时,司机要鸣笛致敬;夜间运行时,沿线居民要在家门口点燃一盏灯,为英雄照亮回家的路。

8月20日,河北省邯郸县。王家村的老槐树下,76岁的王李氏已经等了三天。自从收到县里通知说儿子要回来了,她就天天坐在村口等。她穿着过年才穿的蓝布褂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怀里抱着一个蓝布包袱。

“大娘,回家等吧,太阳这么毒...“村干部第三次来劝她。

老人摇摇头,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包袱:“我儿怕黑,我得接他。这包袱里是他最爱吃的芝麻饼,他小时候一顿能吃三个...“

当县里的吉普车终于出现在村口时,王李氏却站不起来了——她的腿已经坐麻了。村干部和乡亲们搀扶着她,走向那具覆盖着国旗的灵柩。县武装部的同志手捧烈士证明书,声音哽咽地念道:“王建国同志,在抗鹰援棒战争中英勇作战,不幸于1951年5月23日在第五次战役中壮烈牺牲...“

“建国啊...“老人颤抖的手抚摸着灵柩,突然从怀里掏出那个蓝布包袱,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六双千层底布鞋,“娘给你做的新鞋,你试试...“她一双双摆出来,“这双是前年做的,这双是去年端午,这双...“

原来,自从儿子参军后,王李氏每年都要做两双布鞋,随着慰问品寄往前线。儿子牺牲后,这个习惯一直没改。围观的乡亲们再也忍不住,哭声连成一片。县里的干部红着眼睛记录:“王建国烈士,安葬于邯郸烈士陵园A区12排7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5章英雄回家(第2/2页)

9月1日,全国各地的新学期开学典礼上,都多了一个特殊环节——讲述烈士故事。在四九城某小学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黑板上方的五星红旗上。班主任李老师正在展示一张泛黄的照片。

“这位是黄继光叔叔,“她指着照片上年轻的面庞,声音哽咽,“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舍生忘死“四个大字。

教室后排,一个瘦高的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我爸爸也是志愿军,他说黄叔叔牺牲的那个高地,他们连队后来冲上去了!“男孩骄傲地挺起胸脯,却忍不住红了眼眶,“我爸说,当时全连都喊着‘为黄继光报仇‘...“

同一天,全国各地的烈士纪念馆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在金陵,工人们正在小心翼翼地布置一个展柜。柜子里是一件布满弹孔的军装,旁边放着已经变形的水壶、半截铅笔和一个被子弹打穿的搪瓷缸。

“这件展品要特别小心,“馆长对工作人员说,“这是杨根思烈士的遗物。1950年11月,在长津湖战役中,他带领一个排坚守阵地,最后抱着炸药包冲进敌群,牺牲时只有28岁。“馆长指着那个搪瓷缸,“这是当时战友们在他牺牲的地方找到的,上面这个弹孔...“

类似的场景在每个城市的纪念馆里上演。烈士们用过的枪支、写过的家书、获得的奖章...每一件遗物都被精心保存,配上详细的说明。许多纪念馆还制作了沙盘,重现著名的战斗场景。上沪纪念馆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烈士家书厅“,收集展出了三千多封家书。

9月10日,山东省临沂市烈士陵园。秋日的阳光洒在新建的墓碑上,泛着温暖的光泽。第一批烈士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陵园依山而建,青松翠柏间,一排排崭新的汉白玉墓碑整齐排列。每块墓碑上都刻着鲜红的五角星和金色的铭文。

“立正!鸣枪!“随着口令,12名礼兵同时举枪,三声枪响划破长空,惊起远处树林中的一群白鸽。覆盖着国旗的灵柩被缓缓放入墓穴,身着白衣的工作人员将一捧捧鲜花撒入。参加仪式的有各级领导、部队代表、学生和自发前来的群众,足足有两千多人。

“爹!“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扑向其中一座墓碑。那是他父亲离家三年后,他第一次“见到“父亲。男孩的棉袄肘部已经磨得发亮,显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胸前却别着一枚闪亮的抗鹰援棒纪念章——那是他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颤巍巍地走到墓前,将一瓶茅台酒轻轻洒在地上:“兄弟们,喝点家乡的酒...“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此刻哭得像个孩子。他从兜里掏出一把炒黄豆,撒在墓前:“还记得咱们在战壕里分着吃的炒黄豆吗?现在日子好了,管够...“

10月,秋意渐浓。在东北的许多火车站,出现了一支支特殊的学生队伍。他们戴着红领巾,捧着自制的小白花,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列队,准备迎接烈士“回家“。

“同学们记住,“带队的老师反复叮嘱,“待会儿要保持安静,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孩子们认真点头,小手紧紧攥着衣角。有人小声问:“老师,烈士叔叔们能看见我们吗?“

“当然能,“老师蹲下身,帮孩子整理红领巾,“他们会看见你们好好长大,好好读书,这就是他们最想看到的。“

当汽笛声从远方传来时,站台上顿时安静下来。列车缓缓进站,每一节车厢都披着黑纱。孩子们不约而同地举起右手,行少先队礼。许多人的眼睛里闪着泪光,但没有一个人哭出声——老师说过,英雄们不喜欢眼泪,他们希望看到孩子们的笑脸。

列车停稳后,工作人员开始卸运灵柩。孩子们默默上前,将小白花轻轻放在灵柩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飞机,放在灵柩上:“叔叔,这是我最会折的飞机,送给你...“她的声音很轻,但在寂静的站台上格外清晰。

11月,初冬的第一场雪覆盖了辽东大地。鸭绿江大桥上,最后一支烈士遗体搜寻队踏上了归途。队长赵大勇背着两个背包——一个是他自己的,另一个属于他牺牲的战友李明。背包里装着李明的遗物:一副眼镜、一本日记、半包没抽完的大前门香烟。

“老李,咱们回家了。“他轻声说,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消散。身后的战士们也都背着额外的行囊,那是他们给牺牲战友最后的承诺。江对岸,北棒子的边防战士列队敬礼,直到最后一支搜寻队走过大桥中线。

11月15日,随着最后一批烈士遗体在云南安葬,这场历时三个多月的“英雄回家“行动终于落下帷幕。据统计,共有183108名烈士被找到并妥善安葬。每一个烈士的名字,都被刻在了家乡的纪念碑上;每一个烈士的故事,都被记录在纪念馆中;每一个烈士的牺牲,都被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12月1日,四九城天谙门广场。寒风中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花圈和鲜花。一位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站在碑前,久久不语。他的军装笔挺,但左袖空空荡荡——那是上甘岭留给他的纪念。

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把炒面,轻轻撒在纪念碑基座上:“老伙计们,现在不愁吃的了...“他又拿出一包中华烟,点燃三支,插在石缝中,“尝尝这个,比咱们那会儿的烟叶子强多了...“

最后,他缓缓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同志们,安息吧。“他轻声说,“祖国很好,人民很好...“寒风中,他的眼泪无声滑落,滴在胸前的勋章上,发出轻微的声响。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里,松柏长青,鲜花常开。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无数人前来祭扫。孩子们会在这里听爷爷讲战斗故事,年轻人会在这里宣誓继承遗志,老人们会在这里诉说思念...

在邯郸烈士陵园,王建国的墓前总是摆着新鲜的芝麻饼;在临沂烈士陵园,那个失去父亲的小男孩每年都会带来自己最好的成绩单;在上沪龙华烈士陵园,总有一位白发老人来擦拭杨根思的墓碑...

英雄们回家了,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守护着这片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土地。每当春风吹过烈士陵园,松涛阵阵,仿佛英雄们在轻声诉说:这盛世,如你所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