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63章 终章·星辰大海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163章 终章·星辰大海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7 03:35:08 来源:源1

第163章终章·星辰大海(第1/2页)

2010年1月15日四九城大会堂

大会堂的金色大厅灯火通明,巨大的水晶吊灯将整个空间映照得如同白昼。八十二岁的陈樾站在领奖台上,深蓝色的中山装熨烫得一丝不苟,每一道褶皱都恰到好处地展现着这位功勋科学家的严谨作风。他胸前那枚沉甸甸的“共和国勋章“在聚光灯下闪烁着耀眼的金光,勋章上精细雕刻的**和华表图案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国家六十年的沧桑巨变。

陈樾微微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勋章表面,能感受到每一处细微的纹路。这枚由999纯金打造的勋章重达300克,背面刻着“共和国勋章“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忽然想起1953年在东北兵工厂获得第一枚奖章时的场景——那只是一枚普通的铜质奖章,表面甚至有些粗糙,却让他激动得彻夜难眠。六十年过去,奖章的材质变了,分量变了,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从未改变。

“陈樾同志为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播音员浑厚的声音在会场回荡,每个字都掷地有声。陈樾眯起有些昏花的眼睛,视线穿过台下整齐就座的各级领导,落在了第三排的儿子陈明身上。如今已是航天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的陈明,鬓角也已泛白,但那双明亮的眼睛依然像年轻时一样充满活力。父子俩目光相接时,陈明悄悄竖起大拇指,嘴角微微上扬的弧度与三十年前在少年科技班获奖时一模一样。

如雷的掌声在会场内回荡,陈樾却恍然回到了195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那时的东北,积雪能没过膝盖,他穿着单薄的棉衣在雪地里艰难跋涉,怀里紧紧揣着从系统里抄录的第一份图纸——那是一份改进版的AK47步枪图纸。六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个曾经连火柴都要进口的国家,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三艘航母在辽阔的海疆巡航,最先进的光刻机在江南的现代化厂房里日夜运转。

1月20日四九城家中书房

深夜的书房里,台灯在红木书桌上投下一圈温暖的光晕。陈樾伏案工作,钢笔在特种纸张上沙沙作响,墨迹在灯光下泛着微微的蓝光。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六十三本工作笔记,按照年份严格编码,最早的几本已经泛黄卷边,书脊上的编号都有些模糊了。窗外飘着今冬最大的一场雪,雪花簌簌地拍打着玻璃窗,偶尔能听见院里的老槐树枝被积雪压断的脆响。

“爸,您该休息了。“陈明轻轻推开门,手里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杯壁上已经凝结了一层薄薄的水雾。他注意到父亲青筋凸起的手背上布满了老年斑,那些褐色的斑点像是一张张微缩的地图,记录着老人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

陈樾摘下老花镜,用食指和拇指揉了揉发酸的眼睛,镜架上还留着长期佩戴留下的细微划痕。“把这些弄完就睡。“他指了指桌上厚厚一摞文件,最上面一页赫然写着《火星载人探测初步构想》,页眉处印着“绝密“的红色字样,“可能...可能我用不上了。“说这话时,他的嘴角微微抽动,但眼神依然平静如常,仿佛只是在讨论明天的天气。

陈明的手不易察觉地抖了一下,牛奶在杯子里晃出细小的波纹。父子俩心照不宣地沉默着,谁都没有点破那个锁在抽屉里的体检报告——肝癌晚期四个字像刀刻般清晰,旁边还附着医生潦草的诊断意见:“预计剩余时间3-6个月“。

“对了,“陈樾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边缘已经有些磨损,上面用红笔写着“绝密“二字,“这是我整理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到2050年的。“信封很厚,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里面装着的是老人毕生的心血,“记住,芯片和航天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就像当年的两弹一星。“他说着,目光不自觉地飘向书架上那个神舟五号模型,那是杨力伟成功返航后送给他的礼物。

1月25日黄海某海军基地

军港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脸,带着咸腥味的海风呼啸着掠过观礼台。陈樾裹紧了将校呢大衣,却依然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透过衣物钻进身体。港口里,三艘钢铁巨兽静静停泊,最新下水的“山东舰“正在进行服役前的最后调试,甲板上的工作人员像忙碌的蚂蚁,在庞大的舰体衬托下显得格外渺小。海浪拍打着码头的水泥墩,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与远处海鸥的鸣叫交织在一起。

“陈老,多亏您当年在军委会议上力排众议,坚持要搞航母。“海军司令递来一个军用望远镜,镜身上还带着体温,橡胶眼罩处有轻微的使用痕迹,“现在咱们终于有自己的蓝水海军了。“他的语气中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那艘崭新的航母。

望远镜的视野里,一架歼-15舰载机正在进行起飞训练。发动机的轰鸣声隔着老远都能听见,甲板在飞机起飞时微微颤动,尾焰在寒冷的空气中形成扭曲的热浪。陈樾想起前世夏国海军蹒跚起步的艰辛,想起那些“航母无用论“的争议,想起八十年代看到鹰酱航母时的那种震撼,眼眶不禁有些发热。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吹乱了他花白的头发,也带来了远处轮机舱的柴油气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63章终章·星辰大海(第2/2页)

“还不够,“他放下望远镜,指向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那里的云层正在积聚,预示着更大的风浪,“未来要有电磁弹射,要能驰骋大洋...“话音未落,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司令官连忙扶住老人摇晃的身躯,却摸到了一把瘦骨,隔着厚厚的军大衣都能感受到那具身体的孱弱。

2月3日凌晨卧室

陈樾在睡梦中安详离世,床头灯还亮着,昏黄的灯光照在那本读到一半的《火星殖民计划》上。书翻开在第203页,正是关于火星基地生命维持系统的章节,页边还留着老人用铅笔做的批注。当清晨保姆推开房门时,发现他的表情平静得像睡着了一样,只是手指还保持着翻书的姿势,仿佛随时准备继续阅读。床头柜上的药瓶盖子是松的,里面少了两片止痛药,但医生开的剂量说明上明确写着“每晚一片“。

消息传出后,全国降半旗致哀。新华社发布的讣告占据了各大报纸头版:“我国著名科学家、战略家陈樾同志逝世,享年82岁...“讣告旁边配发的照片是去年在航天城拍的,老人站在长征五号火箭模型前,身后是巨大的五星红旗,笑容慈祥而坚定。当天的《新闻联播》用了整整八分钟来回顾他的一生,播音员的声音罕见地有些哽咽。

2月10日八宝山革命公墓

追悼会现场人头攒动,前来悼念的队伍排出了几百米远。陈樾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周围摆满了白菊和百合,花香混合着冬日的寒气,形成一种特殊的肃穆氛围。人群中不仅有各级领导,更多的是他曾经帮助过的普通人:那位被他保下诊所的老中医孙老的孙子,现在已经是一家三甲中医院的院长,白大褂口袋里还揣着当年那本《临证心得》的复印本,书页边缘已经因为经常翻阅而发黑;当年在东北兵工厂跟着他学技术的学徒工,如今已是高级技师,手上还留着当年车零件时留下的疤痕,此刻正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擦拭眼角...

陈明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在保险柜深处发现了一个上锁的铁盒。钥匙就挂在老爷子随身携带的钥匙链上,已经有些生锈,需要费些力气才能转动。打开后,里面是一本发黄的日记,扉页写着:“如果我突然离开,请将以下技术资料交给国家...“落款日期是1998年1月,正是老人第一次被诊断出肝硬化的那一年。陈明的手不住地颤抖,原来父亲早在十二年前就准备好了这一天。日记本里夹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是熟悉的笔迹:“告诉同志们,我去星辰大海了。“字迹有些歪斜,显然是忍着疼痛写下的。

历史的回响

时光飞逝,陈樾预言的未来一一实现:

2015年,“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返回,带回了1.731公斤月壤,其中一部分被永久保存在国家博物馆的恒温展柜中;

2020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传回第一张高清火星地表照片,照片角落里能看到探测器上小小的五星红旗;

2030年,夏国航天员首次踏上月球表面,在月球南极建立了首个科研站,站名“启明“正是取自陈樾生前提出的建议;

2050年,第一个载人火星考察站“红旗站“建成,首批六名航天员在火星度过了500个日夜,他们带去的物品中有一本陈樾的传记...

在四九城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墙上,始终挂着一张老照片:满头白发的陈樾正在给一群年轻科研人员讲解火星探测器的原理,黑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角落里还画着几个俏皮的火箭简笔画。照片下方的铭牌上写着:“我们的星辰大海——纪念陈樾同志“。每逢重大发射任务前,工作人员都会自发地在照片前摆上一束鲜花,这个不成文的传统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

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座纪念馆里,陈列着陈樾生前用过的钢笔、眼镜和那六十三本工作笔记。参观者总能注意到,每本笔记的扉页上都写着同样一句话:“为华夏之崛起而奋斗。“字迹从最初的工整有力到后期的颤抖歪斜,见证了一位科学家毕生的坚守。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最新的一页写着:“陈爷爷,我现在是航天员了,明年就要去‘红旗站‘工作,您看到了吗?“署名是一个“90后“姑娘的名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