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86章 052型驱逐舰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86章 052型驱逐舰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15:34:17 来源:源1

第86章052型驱逐舰(第1/2页)

1961年3月15日清晨,大连造船厂设计室。

陈樾裹紧棉大衣,呵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他抬头望了望厂区门口那块斑驳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标语牌,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推开设计室厚重的铁门,扑面而来的是浓重的烟草味、油墨香,还有二十多位国内顶尖船舶专家期待的目光。

“陈总工!可把您盼来了!“头发花白的老设计师张振华快步迎上来,布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握住陈樾。老人手背上还沾着墨迹,显然已经工作了一整夜。

陈樾环顾四周,设计室的墙上贴满了各式舰艇图纸,角落里堆着十几个舰船模型。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正中央那张巨大的“诺顿海峡“号驱逐舰照片上——那是他在韩国海域用长焦镜头偷拍的,舰桥上方的相控阵雷达天线清晰可见,连铆钉的排列都一览无余。

“同志们,“陈樾从磨损的牛皮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叠照片,“这是我整理的鹰酱战舰资料,每人一套。注意保密。“

照片在专家们手中传阅,引发一阵阵惊叹。年轻的设计师小李瞪大眼睛,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流畅的舰体线型:“这水线设计...简直像刀切黄油一样!“

“不止如此。“陈樾打开那台从苏联进口的笨重投影仪,墙上立刻显示出更多细节照片。他拿起教鞭,指向舰艏部位:“注意看它的飞剪艏设计,配合这个角度的舷弧,在高速航行时能有效抑制甲板上浪。“

船舶流体力学专家王教授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闪发亮:“这种设计理论上可行,但我们的钢材强度...“他的话没说完,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暴露出内心的焦虑。

“用鞍钢新研发的921A特种钢。“陈樾早有准备,从皮箱里取出一份盖着红章的材料检测报告,“屈服强度达到785MPa,比现有舰用钢提高40%,焊接性能也更优。“报告在专家们手中传递,纸张发出沙沙的响声。

张振华翻看着报告,布满皱纹的手指微微发抖:“这...这要是真的...“老人声音哽咽,想起了二十年前用木船打鬼子炮舰的往事。

“千真万确。“陈樾拍了拍老专家的肩膀,感受到布料下瘦削的骨骼,“已经在实验室试制成功,下个月就能量产。“他故意提高音量:“到时候,咱们的舰体钢板厚度可以比鹰酱战舰减少20%,重量减轻意味着更快、更灵活!“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讨论声。陈樾注意到角落里一直沉默的苏梅——这位三十出头的女工程师是设计室少有的女性,此刻正飞快地在笔记本上画着什么。他悄悄走过去,看到纸上是一个精巧的舰艉设计草图。

“苏工有什么想法?“陈樾轻声问道。

苏梅吓了一跳,笔记本“啪“地合上,脸颊泛起红晕:“没、没什么,就是觉得鹰酱战舰的螺旋桨布局可能...“

“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嘛!“陈樾鼓励道,声音刚好让所有人都能听见。

在众人注视下,苏梅颤抖着翻开笔记本:“我观察鹰酱战舰的螺旋桨会产生空泡,想着如果调整一下舵叶角度,再配合这个导流罩...“她的声音越来越小。

“妙啊!“王教授突然拍案而起,“这样能减少5%的推进损失!老张,快把总体布置图拿来!“

会议持续到深夜。陈樾像变魔术一样,不断从公文包中取出各种技术资料:新型蒸汽轮机设计图、舰炮减震系统示意图、甚至连厨房排烟管道优化方案都有。每次他“恰好“拿出解决当前问题的资料时,都会假装思考一下:“这个...好像是去年在哈尔滨船舶学院看到的资料...“

凌晨两点,当最后一位专家终于点头认可了动力系统方案,陈樾拍了拍手:“同志们,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吸收创新。三个月内,必须拿出初步设计方案!“他的声音有些嘶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窗外,早春的海风呼啸而过,却吹不散设计室里沸腾的热情。陈樾看着满桌的咖啡杯和烟蒂,还有那些闪闪发光的眼睛,知道一颗种子已经播下。

三个月后,同样的会议室。六月的阳光透过纱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陈樾皱着眉头审视桌上的模型——这是按1:100比例制作的驱逐舰初稿,柚木雕刻的舰体泛着温润的光泽。他伸手轻轻抚摸舰桥部位:“雷达反射面积还是太大,这里需要内倾15度,还有烟囱,必须和桅杆一体化设计。“

张振华面露难色,拿起计算尺比划着:“可是火控雷达天线重量会带来结构应力...“

“用这个。“陈樾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微型胶卷,投影仪上立刻显示出一组精巧的结构图,“蜂窝状铝合金支架,内部用交叉加强筋,强度足够支撑两吨重的设备,重量却比钢制结构减轻一半。“

年轻的技术员小赵突然倒吸一口冷气:“这...这不是鹰酱军的...“

“是我们自己的创新。“陈樾斩钉截铁地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记住,从现在开始,这上面的每一个螺丝钉,都必须是我们自己的设计!“

苏梅鼓起勇气举手:“陈总,关于舰艏设计,我做了个模型...“她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木模,舰艏呈独特的S型曲线,“水槽测试显示能减少8%的兴波阻力。“

陈樾眼前一亮,接过模型仔细端详:“漂亮!这个设计值得...“他的话被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断。

“陈总,鞍钢的电话!“秘书在门口喊道。

陈樾快步走出会议室,听筒里传来兴奋的声音:“陈总工!921A钢第一批轧制成功了!性能完全达标!“

回到会议室,陈樾宣布了这个好消息,设计室里爆发出欢呼声。张振华偷偷抹了抹眼角,被陈樾看在眼里。他知道,对这些经历过用渔船改装炮舰的老一辈来说,能用自己的特种钢造军舰,是多么不易。

1961年8月,盛夏的大连热浪滚滚。船厂试验池里,一艘1:20的模型正在进行阻力测试。陈樾和专家们挤在闷热的监控室里,汗水浸透了的确良衬衫,却没人舍得离开。

“32节...33节...34节!“技术员的声音因激动而变调,“还在加速!“

水槽中的舰模如利剑劈波,尾流形成漂亮的扇形。王教授突然抓起计算尺,在记录本上疯狂演算:“这个速度...比毛熊‘科特林‘级快了整整4节!“

“别高兴太早。“陈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从军用挎包里取出一个铁皮盒子,“还要测试武器平台稳定性。这是我让哈军工特制的微型振动传感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6章052型驱逐舰(第2/2页)

接下来的测试更加严苛。当模拟火炮齐射时,陈樾蹲在模型旁,目不转睛地盯着示波器上的波形:“第三号传感器振幅超标,需要加强这里的舱壁结构。“

夜幕降临,测试暂告段落。陈樾和团队围坐在船厂食堂,就着咸鱼和馒头讨论改进方案。苏梅突然指着陈樾的饭盒:“陈总,您怎么...“

陈樾这才发现自己的馒头一口没动,已经凉透了。他不好意思地笑笑:“想问题入神了。“说着掏出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各种改进草图。

九月的暴雨来得突然。陈樾冒雨跑进设计室,浑身湿透却顾不上换衣服,径直走向绘图板。他盯着相控阵雷达基座图纸已经两个小时了,铅笔在手中转了一圈又一圈。

“系统,调出‘诺顿海峡‘号的扫描数据。“他在脑海中命令。

【正在投影AN/SPG-59雷达基座三维模型...注意,本系统检测到原设计存在散热缺陷,建议采用蜂窝式冷却管道...】

陈樾眼睛一亮,铅笔在图纸上飞速移动。就在这时,门被轻轻推开,张振华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了进来,面条上还卧着荷包蛋。

“就知道您还在忙。“老设计师把面条放在桌上,瞥了一眼图纸,“哟,这冷却管道布局...妙啊!比老鹰酱的设计合理多了!“

两人边吃边讨论,面条吃完时,图纸上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张振华揉着发酸的眼睛,突然问道:“陈总,您这些想法...都是从哪来的?“

窗外的雨声忽然变大,陈樾望着玻璃上蜿蜒的水痕,轻声道:“张工,您还记得1943年在黄海的那场海战吗?“

老人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怎么不记得...我们的炮舰连倭国人的驱逐舰都追不上...“

“所以现在,“陈樾握紧拳头,“我们要造出能让后人骄傲的战舰。“

1961年10月1日,国庆节。大连造船厂挂满了彩旗和灯笼,但设计大楼里依然灯火通明。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设计团队迎来了里程碑时刻——长达8米的总体布置图在会议桌上徐徐展开,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图纸上的每一个线条都凝聚着无数个不眠之夜,每一处标注都饱含着心血。

“我提议,“张振华声音哽咽,“命名为‘052型驱逐舰‘,向国庆献礼!“

掌声经久不息。陈樾站在图纸前,仿佛已经看到这艘战舰劈波斩浪的雄姿。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关键部位:借鉴鹰酱战舰但更加流线型的舰体、融合中苏优点的武器布局、独一无二的相控阵雷达系统...

“同志们,“他深吸一口气,“接下来才是最艰难的部分——建造。但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把这艘战舰完美地造出来!“

11月初,大连造船厂的船台上,第一块龙骨钢板被吊装到位。陈樾戴着印有“安全生产“字样的黄色安全帽,和工人们一起见证了历史性时刻。三百吨重的龙门吊发出轰鸣,将第一块特种钢构件缓缓吊起,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蓝光。

“慢点...再往左两公分...好!“陈樾挥舞着指挥旗。当构件精准对接的瞬间,电焊的火花如节日烟花般璀璨绽放。

焊工班长王师傅摘下防护面罩,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陈总,这钢材真带劲!焊起来跟绣花似的,又顺又漂亮!“

陈樾笑着递给他一包“大前门“:“王师傅,悠着点干,后面还有更难的活儿呢。“

确实,随着建造推进,挑战接踵而至。新型蒸汽轮机的安装遇到麻烦,传动轴对中偏差始终无法达标。陈樾在车间里蹲了三天三夜,工人们轮班休息,他却坚持在现场。最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用激光校准!

“激光?“老技师王铁柱一脸茫然,“那是什么玩意儿?“

陈樾从包里取出一个神秘的金属盒子,上面印着“上海光机所“的字样:“这是咱们自己的新技术,比传统光学准直仪精确十倍。“

当那束红色的细线穿透三十米长的机舱,将误差缩小到0.01毫米时,老师傅们啧啧称奇。而陈樾只是微笑——这又是科技系统的馈赠,但他更欣慰的是,这些技术正在真正变成中国自己的创新能力。

12月的渤海湾寒风刺骨,但船厂里热火朝天。舰体已经初具规模,像一头沉睡的钢铁巨兽。陈樾每天都要在冰冷的钢板上爬上爬下数十次,检查每一个焊缝的质量。

“陈总,雷达基座浇铸完成了!“张振华在甲板上大喊,声音在空旷的船体内部回荡。

陈樾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只见巨大的混凝土基座中,预埋着错综复杂的冷却管道——正是按照他的设计,采用了蜂窝状布局。他伸手摸了摸尚未干透的混凝土,冰凉湿润的触感让他确信:这艘战舰的心脏已经准备就绪。

1961年12月31日,岁末的最后一天。造船厂的会议室里张灯结彩,陈樾和全体设计人员举杯相庆。窗外飘着雪花,但每个人心里都暖洋洋的——“052型驱逐舰“的全部图纸正式归档,首舰建造进度已达40%,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

“同志们,“陈樾举起搪瓷缸,里面的茶水微微晃动,“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相信,用不了几年,我们的海军将拥有世界一流的驱逐舰!“

“干杯!“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苏梅偷偷抹眼泪的画面,被陈樾悄悄记在心里。

夜深了,陈樾独自站在船台上,望着风雪中若隐若现的舰体轮廓。科技系统在脑海中显示着完整的三维模型,每一个螺栓、每一根电缆都清晰可见。与原始扫描数据相比,这个设计已经脱胎换骨——更快、更强、更先进。

“系统,评估整体性能。“

【综合评估:较“诺顿海峡“号提升23.7%,雷达隐身性能提升40%,火力持续性提高35%...】

陈樾满意地点点头。远处,新年的钟声隐约可闻。1962年即将到来,而这艘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战舰,也将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成长。他仿佛看到了不远的将来,这艘钢铁巨舰驰骋在祖国辽阔的海疆,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雪花落在他的肩头,很快融化成水珠,就像那些不为人知的辛劳与智慧,终将化作澎湃的动力,推动这艘钢铁巨舰,驶向深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