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54章 倭国归还古籍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154章 倭国归还古籍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15:34:17 来源:源1

第154章倭国归还古籍(第1/2页)

1994年2月1日清晨,四九城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里,老馆长徐世昌正用麂皮擦拭着一套《永乐大典》的仿制函套。窗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文化部特派员小张连门都忘了敲,举着份文件冲了进来:“馆长!外交部刚发函给倭国了!“老馆长的手一抖,麂皮擦到了函套上的鎏金铜扣,发出“叮“的一声脆响。他接过文件,老花镜后的眼睛突然湿润了——这份盖着国徽的公函上,赫然列着三千七百六十二册在抗战时期被掠走的珍贵典籍名录。

东京外务省的会议室里,倭国代表松本一郎正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着一份清单。当他看到“宋刻本《荀子》“时,手指微不可察地抖了一下。2月15日的回复函件上,他特意选用了最考究的宫廷和纸,却在内容上寸步不让:“鉴于这些文献已在倭国保存超过半个世纪,根据国际惯例...“函件末尾的印章盖得格外用力,印泥渗进了纸张纤维里,像一块凝固的血迹。

2月22日凌晨,津轻海峡飘着细雪。辽宁舰的舰长王海峰站在指挥室里,望着雷达屏幕上密集的光点。突然通讯兵递来一份电报,他看完后嘴角微微上扬:“传令,演习区域再向东推进五海里。“当歼-8战机呼啸着掠过倭国海自的护卫舰时,甲板上的地勤小刘注意到,今天所有弹射轨道都挂载了实弹——这在平常训练中极为罕见。

四九城钓鱼台国宾馆的谈判桌上,摆着一本特殊的影集。3月3日这天,兔子方代表李卫国慢慢翻动着页面,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被倭方收藏的夏国古籍现状。当翻到一页泛黄的《齐民要术》时,他突然停下:“松本先生,请看这处虫蛀。“他的钢笔尖轻轻点着照片边缘,“这是江南特有的竹节虫蛀痕,证明它至少在浙江存放过两百年以上。“倭方翻译官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把“竹节虫“这个词反复斟酌了三次才译出。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地下库里,管理员山田正戴着白手套清点要归还的典籍。3月25日深夜,当他触碰到一册《唐本草》时,突然发现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银杏叶。透过放大镜能看到叶脉上刻着极小的汉字“扬州文汇阁藏“。他的助手小声嘀咕:“这些真的要送回去吗?“山田没有回答,只是突然想起祖父日记里写的——昭和十三年冬,他们是如何把这些书从燃烧的图书馆里“抢救“出来的。

3月28日的归航途中,辽宁舰的食堂里飘着饺子香。炊事班长老周特意包了茴香馅的,说是“取个回乡的寓意“。航海长小赵发现今天配发的筷子很特别——上面烫着“国家图书馆藏“的小字。“这是用修复古籍剩下的边角料做的,“政委笑着解释,“让同志们记住我们护航的是什么。“

4月20日的国家档案馆前铺着百米长的红毯。当第一批典籍运抵时,八十岁的版本学家季羡林执意要亲手推轮椅上的老师钱钟书上前查验。钱老颤抖的手抚过《四库全书》的绸面,突然说:“这是乾隆年间的杭纺,经纬密度每厘米七十二根...“话未说完,两行老泪已滴在深蓝色的书函上。年轻的工作人员小杨这才发现,书函暗纹里确实织着极细的“杭州织造“四字。

最戏剧性的发现在古籍整理室。当研究员小周打开一箱标明“杂项“的文献时,突然惊叫出声——里面竟有整整三百封陈独秀旅日期间的手札!负责接收的老教授当场血压升高,被紧急送医前还死死攥着其中一封信:“这是...这是《新青年》创刊前的原始会议记录啊...“

艺术学院的教材编纂室里,美编小王正对着电脑发愁。11月20日这天,他突然发现刚扫描的《十竹斋笺谱》里藏着秘密——用紫外灯照射时,某些空白处会显现出水墨画的底稿。“这是明代画师的构图痕迹!“他的惊呼引来了整个办公室的人。系主任当即决定,新版教材要专门加印紫外光效果页,让学生能看到古人“九朽一罢“的创作过程。

最感人的一幕发生在古籍修复培训班。当老师傅演示如何修补虫蛀时,来自金陵的学员小林突然捂住嘴巴——她认出了正在修补的《金陵景物图志》,扉页上还留着1937年她祖父的题跋。那天下午,整个修复室的人都默默配合着她,让这个戴眼镜的姑娘亲手完成了最关键的一处溜口。

除夕夜,国家图书馆破例开放了典籍陈列室。二十位最资深的修复师围着长桌守岁,每人面前都摊开着刚归国的珍本。当新年钟声响起时,最年长的王师傅突然举起放大镜:“你们看!“镜片下,《楚辞集注》的夹缝里显出一粒干枯的朱砂——那是八百年前某位读书人点校时无意留下的。窗外绽放的烟花映红了古籍纸页,恍如跨越时空的丹心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4章倭国归还古籍(第2/2页)

1994年5月7日,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中心灯火通明。技术员小李正调试着最新进口的扫描仪,突然在测试扫描《洪武正韵》时发现了异常。“主任!您快来看!“他指着屏幕上放大400%的图像,“这页纸的纤维里嵌着黑色颗粒!“白发苍苍的纸张专家凑近一看,激动得差点碰翻茶杯:“这是明代官造纸坊特有的松烟墨渣...快,把每页都这样扫描!“

与此同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会议室里正在举行一场秘密会议。白发苍苍的藤原教授指着投影仪上的照片:“诸君请看,这批即将归还的《天工开物》插图里...“他突然调出另一张照片,“与我们保存的‘满洲铁路档案‘中的矿山分布图完全吻合。“在座学者面面相觑,谁也没敢点破其中关联。

6月18日,四九城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课堂上出现了奇景。当老教授讲解刚回归的宋版《礼记》时,阳光突然透过窗棂照在书页上,显现出密密麻麻的朱批。“这是朱熹亲笔!“教授的声音都变了调。学生们挤作一团,有个戴眼镜的女生突然发现批注旁还有更淡的墨迹:“教授...这里好像有苏轼的题款...“

最紧张的莫过于海关检验检疫处。7月高温天里,检疫员小张穿着防护服,用显微摄像机检查每本典籍。当他翻开《本草纲目》时,突然在书脊夹层发现几粒干瘪的种子。“可能是李时珍当年夹入的药材样本!“农科院的专家连夜赶来,如获至宝地将这些沉睡四百年的种子送进了无菌培养室。

8月12日,上沪图书馆的修复师们遇到了难题。刚开封的《松江府志》里黏连着两页纸,常规蒸汽法会损伤上面的工笔地图。“用老祖宗的法子!“老馆长亲自端来一碗冒着热气的老陈醋,“乾隆年间就用这个揭裱。“当醋香弥漫整个工作室时,地图上突然显现出用明矾水写的暗记——标注着明代海运漕粮的秘道。

9月新学期,最火爆的选修课莫过于清华大学的“流失文物研究“。开课当天,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捧来个锦盒:“今天我们就讲这本《武经总要》...“他戴上手套翻开书页,“注意看这里的刀痕,是八国联军用刺刀挑开书函时留下的。“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空调声,有个国防生突然发现书页空白处还有铅笔写的日文批注——竟是关东军参谋部的战术分析。

10月国庆期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归来——海外回流典籍特展“。保安老王注意到,有位坐轮椅的老者每天开馆就来,总在《金陵府志》前停留最久。第五天闭馆时,老人突然指着书中一幅地图泪流满面:“这里...1937年12月13日...我妹妹就是在这条街上...“老王悄悄记下了那个位置——地图标注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11月最后一批典籍运抵当晚,档案馆地下库房的警报突然响起。值班员小周冲进去时,只见九十岁的版本学家黄老先生瘫坐在《四部丛刊》前,手里攥着张泛黄的借书条:“这...这是我1944年在西南联大时写的...它怎么会夹在倭国人的藏书里?“纸条右下角还印着模糊的红色指印,在紫外灯下泛着诡异的光。

12月24日平安夜,最意外的发现在故宫文物医院。当专家用CT扫描《永乐大典》的铜活字时,意外发现字模内部刻有微雕经文。“这是朱棣命工匠刻的《往生咒》,“佛教专家双手合十,“每个字模里都藏着一篇...“年轻的工程师突然红了眼眶:“所以这些活字...本身就是舍利塔?“

除夕守岁夜,国家图书馆破例允许工作人员带家属跨年。古籍部老主任的小孙女突然指着《东京梦华录》喊:“爷爷!书里在下雪!“众人凑近一看,原来是书中夹着的柳絮,在暖气中轻轻飘动。老主任突然想起什么,翻到记载“汴京除夕“那页——果然在夹层里找出片干枯的梅花瓣,墨笔小楷注明:“崇宁五年元日,李师师赠。“

1995年元旦晨光中,最后一批完成编目的典籍被送入恒温书库。年轻管理员小郑在锁门前突然驻足——透过玻璃柜门,他看见那些历经沧桑的书页在无风的密室里微微颤动,仿佛八百年来无数读书人的吐纳仍未散尽。身后传来老馆长的叹息:“它们回家了。“晨光透过窗帘缝隙,正好照在《楚辞》的“陟升皇之赫戏兮“那句上,鎏金的题签闪着朝阳般的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