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03章 防空导弹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103章 防空导弹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15:34:17 来源:源1

第103章防空导弹(第1/2页)

1964年1月,西北戈壁滩上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陈樾的脸。他裹紧军大衣,跟着防空部队的王师长走进一个伪装严密的机库。机库门口站着两个荷枪实弹的哨兵,呼出的白气在零下20度的空气中凝结成霜。

“这就是咱们的战利品。“王师长拍了拍身旁那个黑黝黝的大家伙,金属外壳发出沉闷的回响,“上个月刚打下来的U2,还热乎着呢!“

陈樾凑近观察,发现这架侦察机的机翼上布满了弹孔,座舱玻璃碎了一半。他伸手摸了摸机身上的弹痕,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打了个哆嗦。“能上去看看吗?“陈樾问道,眼睛却一直没离开那些精密的仪表盘。

“小心点儿,别碰坏了。“王师长递给他一个手电筒,“这玩意儿可金贵着呢,咱们的专家天天围着它转。“

陈樾爬进座舱,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机油和焦糊味。他的手电筒光束扫过一个个仪表,突然停在了一个奇怪的装置上——这是个圆盘状的设备,上面布满了精密的电路。“这是什么?“他回头问王师长。

“照相侦察设备。“一个戴眼镜的技术员凑过来,镜片上反射着手电筒的光,“能在一万米高空拍清楚地面上的车牌号。“

陈樾点点头,悄悄启动了科技系统的扫描功能。他感觉后颈微微发热,这是系统开始工作的信号。在旁人看来,陈樾只是在认真观察,但在他脑海中,系统的提示音不断响起:“扫描中...电子设备模块已收录...气动布局分析完成...“

“走,带你看看咱们的功臣。“王师长领着陈樾来到另一个掩体。这里停放着一辆改装过的卡车,车上架着一个圆柱形的导弹发射架。“萨姆-2导弹,“王师长的语气充满自豪,“就是它把U2揍下来的!“

陈樾绕着发射车转了一圈,仔细打量着这个钢铁巨兽。导弹的尾翼上还沾着戈壁滩的沙土,弹体上刷着红色的编号。“能拆开看看吗?“陈樾问道,手指轻轻敲击着金属外壳。

王师长和几个技术员交换了下眼神:“原则上不行...不过既然上面特批了...“他转头对技术员们说,“准备工具,咱们给陈工演示一下拆装流程。“

接下来的三天里,陈樾和技术员们一起把这枚导弹拆成了零件状态。每个部件都被小心翼翼地放在铺着白布的桌子上,技术员们一边拆解一边绘制图纸。陈樾则假装帮忙记录,实际上用系统把每个零件都扫描了一遍。

“这个陀螺仪是最关键的。“总工程师老李指着一个拳头大小的金属部件说,“没有它,导弹就是瞎子。“老李的手上满是老茧,但拆卸精密部件时却稳如磐石。

陈樾凑近观察,发现这个陀螺仪的加工精度远超国内现有水平。“咱们自己能生产吗?“他故意问道。

老李摇摇头,花白的头发上沾满了机油:“难啊!咱们的机床精度不够,材料也不行...“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叹息。

夜深人静时,陈樾独自在临时宿舍里整理系统扫描的数据。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笔记本上,他飞快地记录着系统优化的建议。“电子管寿命太短...推进剂配方需要调整...制导系统可以简化...“写着写着,他的钢笔突然没水了,只好用力甩了甩,在笔记本上留下一串蓝色的墨点。

1964年3月,陈樾回到了501厂。厂区的积雪还没完全融化,但导弹车间的工人们已经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赵厂长亲自在门口迎接,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可把你盼回来了!专家们都等着呢!“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几个技术骨干围坐在长桌旁。陈樾把一摞图纸铺在桌上,纸张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这是根据萨姆导弹改进的设计图,“他的手指点着图纸上的关键部位,“我把制导系统简化了,用了更可靠的电子管...“

“这个参数...“负责动力的老张推了推眼镜,镜腿上的胶布显示这副眼镜已经用了很多年,“推进剂燃烧时间是不是太短了?“

陈樾早有准备,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我计算过了,配合新的气动外形,完全够用。“笔记本的边角已经卷曲,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数据。

争论持续到深夜。有人质疑电子系统的可靠性,有人担心材料强度不够。陈樾一一解答,时不时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粉笔灰沾满了他的袖口,但他浑然不觉。最后,总工程师老刘拍板:“就按陈工说的办!明天开始试制!“

第二天一早,陈樾就去了四九城电子厂。这个藏在胡同深处的小厂子看起来其貌不扬,但生产的电子管却供应着全国的重点项目。厂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听说陈樾的来意后,立即带他去了车间。

车间里弥漫着金属和松香的气味。工人们正在手工绕制电子管的线圈,动作娴熟得像在绣花。陈樾注意到,他们的手指上大多缠着胶布——这是长期接触高温金属留下的伤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3章防空导弹(第2/2页)

“我们的电子管寿命只有500小时。“厂长苦笑着说,从工作台上拿起一个刚做好的样品,“而且良品率不到60%。“

陈樾接过电子管,在灯光下仔细观察。玻璃管壁上有些细微的气泡,这是抽真空不彻底造成的。他悄悄启动系统扫描,然后假装思考了一会儿:“我有个想法...“

接下来的两周,陈樾几乎住在了电子厂。他和工人们一起改进了真空泵的密封工艺,调整了阴极材料的配方。当第一个新型电子管下线时,整个车间的工人都围了过来。测试台上,指针稳稳地停在了设计值的位置。

“成功了!“年轻的测试员小王激动地喊道,差点打翻了桌上的茶杯。厂长捧着这个小小的玻璃管,手都在发抖:“寿命预计能达到2000小时...这简直是...“

“还不够。“陈樾摇摇头,从包里掏出一叠图纸,“这是我设计的自动化绕线机,可以进一步提高精度。“图纸上的机器结构复杂,但每个部件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1964年6月,501厂的导弹车间迎来了关键时刻。第一枚仿制导弹的总装开始了。车间里鸦雀无声,只有工具偶尔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陈樾和工人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把制导系统装进弹体。

“慢点...再往左一点...“老张指挥着吊车操作员,汗水顺着他的太阳穴流下。导弹缓缓落入预定位置,发出“咔嗒“一声轻响。

总装完成的那天,赵厂长特意弄来了一瓶茅台。在简陋的车间办公室里,十几个参与研制的骨干轮流抿了一小口。酒瓶传到陈樾手里时,已经只剩个底儿了。他仰头一饮而尽,火辣辣的感觉从喉咙一直烧到胃里。

“给这宝贝起个名字吧!“赵厂长红光满面地说。

陈樾想了想:“就叫‘红旗‘怎么样?像红旗一样守护祖国的蓝天。“

“好!“众人齐声喝彩,震得屋顶的灰尘簌簌落下。

1964年12月,西北靶场。寒风呼啸,红旗导弹静静地矗立在发射架上,像一柄出鞘的利剑。陈樾和测试团队躲在掩体里,通过潜望镜观察着远处的靶机——一架改装过的退役米格。

“五、四、三、二、一,发射!“

导弹尾部喷出炽热的火焰,巨大的后坐力让整个发射架都震动起来。红旗导弹呼啸着冲向天空,在湛蓝的天幕上划出一道白色的轨迹。

“跟踪正常...距离3000米...2000米...“操作员紧盯着雷达屏幕,声音因紧张而有些发颤。

突然,靶机做了一个急转弯,导弹也跟着调整方向。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就在导弹即将命中时,靶机又做了一个俯冲动作。

“要脱靶了!“有人惊呼。

但下一秒,导弹竟然也跟着俯冲下去,在距离地面不到500米的地方击中了靶机。巨大的火球在空中绽放,冲击波震得掩体的玻璃嗡嗡作响。

“成功了!“整个控制室沸腾了。工程师们互相拥抱,有人甚至激动得哭了出来。陈樾却皱着眉头,在本子上记着什么。

“有什么问题吗?“赵厂长凑过来问。

陈樾指着数据记录仪:“低空机动时过载太大,电子系统差点失灵。“纸带上的曲线确实出现了一个异常的峰值。

测试结束后,部队的飞行员们也提出了意见:“反应速度还可以再快点儿...““抗干扰能力需要加强...“

1965年2月,501厂的会议室里又堆满了图纸。陈樾和专家们根据测试数据,一点一点改进设计。争论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会拍桌子。但每当陷入僵局,陈樾总能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

“把这里的电路改成模块化设计...““增加一个备用电源...““弹翼形状可以再优化...“陈樾的铅笔在图纸上飞舞,橡皮屑像雪花一样落在桌面上。

一个月后,改进型的设计终于完成。新型号被命名为红旗-2,主要改进了制导系统和动力装置。赵厂长看着最终的设计图,满意地点点头:“这下看那些U2还敢不敢来!“

1965年4月,501厂新建的导弹分厂正式投产。崭新的厂房里,工人们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忙碌着。陈樾站在二楼的观察走廊上,看着下面整齐排列的导弹壳体,不禁想起一年前在戈壁滩上第一次见到萨姆导弹的情景。

“月产3套系统,20枚导弹。“赵厂长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旁边,手里拿着刚生产出来的电子部件,“明年产量还能翻一番。“

陈樾点点头,目光落在车间墙上的标语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给冰冷的金属设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远处,试车台上又一台发动机点火成功,喷出的火焰像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在晨曦中格外耀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