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38章 航母4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138章 航母4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15:34:17 来源:源1

第138章航母4(第1/2页)

1981年6月3日清晨5点20分,鞍钢七号高炉前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两百多名技术工人。初夏的晨雾笼罩着厂区,工人们呼出的白气与雾气交融在一起。陈樾摘下被熏黑的防护镜,镜架上还沾着前日试验时溅上的钢渣,在晨光中泛着暗红色的光泽。他用袖口擦了把脸上的汗水,手背上的汗珠在朝阳下泛着金光,顺着指缝滴落在水泥地面上,很快被干燥的地面吸收。

工装后背已经完全湿透,紧贴在皮肤上,随着呼吸一起一伏。陈樾能感觉到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流,在腰带处积成一片潮湿。他跺了跺脚,军靴鞋底沾着的煤渣簌簌落下,在水泥地面上留下几道灰黑色的痕迹。

“陈总,温度还差三十度。“技术员老李小跑着过来,安全帽下的鬓角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里嵌着洗不掉的煤灰。他递来的温度计玻璃管上还带着体温,水银柱停在1520度的刻度上,微微颤动着,像一条蓄势待发的银蛇。

陈樾接过温度计,指尖触到老李手上厚厚的老茧——那是二十年炉前工作留下的印记,摸起来像砂纸一样粗糙。老李的指甲缝里嵌着黑色的油污,指关节粗大变形,这是长期接触高温留下的痕迹。

“再加把劲。“陈樾转向操作台,声音因为连日的指挥而有些嘶哑。十几个工人正在传送带旁忙碌,汗水顺着他们的安全帽带往下淌,在下巴处汇成水珠滴落。传送带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链条与齿轮咬合处不时迸出几点火星。

陈樾突然眯起眼睛,注意到有个年轻工人把特种合金料装错了顺序。小伙子看起来不到二十岁,工装显得过于宽大,袖口卷了好几道还是长出一截。他立即上前两步按住传送带,皮带在他的手掌下发出“嗡“的震动:“小同志,这个要最后放。“说着示范性地把一块银灰色的金属锭放在传送带末端,金属锭落在传送带上发出“咚“的闷响,震起一小片灰尘。

年轻工人挠挠头,安全帽下露出一双困惑的眼睛,眼白在煤灰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清澈:“为啥啊陈总?这不一样都是铁疙瘩么?“他的声音里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把“铁“字说成了“贴“。

“就像炒菜,“陈樾拍拍他的肩膀,工装布料发出簌簌的摩擦声,“葱花得最后撒,早了就糊了。“他说话时,视网膜上系统正在实时调整合金配比,蓝色的数据流与高炉中翻腾的铁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奇异的画面。年轻工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鼻尖上还沾着一块煤灰。

突然,尖锐的警报声刺破车间的嘈杂,像一把利剑划破晨雾。陈樾一个箭步冲向控制台,军靴鞋底在铁质踏板上打滑,他不得不抓住栏杆稳住身形。铁栏杆被晒得发烫,掌心传来灼热的刺痛。压力表指针正在剧烈抖动,表盘玻璃反射着刺眼的红光,指针的影子在表盘上快速晃动,像只受惊的兔子。

“减压阀!“他大喊一声,声音淹没在蒸汽的嘶鸣中。系统已经弹出应急预案,视网膜上闪烁着红色警告标志,数据流变成了警示的鲜红色。老李一个翻滚钻到设备底部,动作敏捷得不像个五十多岁的人,工装膝盖处磨出两个大洞。“咣当“一声,他扳动手动泄压杆,金属碰撞声在车间里回荡。高压蒸汽从管道侧面喷出,在车间里形成一片白雾,几个年轻工人被烫得直跳脚,有人不小心踢翻了水桶,水流在高温地面上瞬间汽化,发出“嗤嗤“的声响。

6月10日凌晨三点,监控室的电话突然响起,刺耳的铃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陈樾从临时搭的木板床上惊醒,军大衣从身上滑落,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他赤脚跑到高炉前,冰凉的水泥地面让他的脚底瞬间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高炉前已经围了三十多个工人,他们安静地站着,像在举行某种神圣的仪式。陈樾挤到最前面,看到第一炉合格的甲板钢终于出炉。通红的钢水像岩浆般缓缓流入模具,照亮了周围每一张疲惫而兴奋的脸。钢水的光芒在工人们的瞳孔中跳动,把他们的眼睛都染成了橙红色。

陈樾注意到钢水表面泛着奇特的蓝色光晕——那是特种合金完美融合的标志,光晕随着钢水的流动不断变换形状,像极光般绚丽。这光芒映在车间顶棚上,把锈迹斑斑的金属横梁都镀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钢水流动时发出的“咕嘟“声与模具冷却时的“滋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奇特的交响乐。

车间主任老王激动地掏出珍藏的茅台,瓶身上的红绸带已经被摸得发白,边缘处起了毛边。他颤抖着手往模具里滴了三滴,酒液接触钢水的瞬间“嗤“地化作一缕青烟,散发出浓郁的酒香,在车间里弥漫开来。“好钢!“老王竖起大拇指,黝黑的脸上映着钢水的红光,皱纹里积攒的煤灰在强光下格外明显,像一道道黑色的沟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8章航母4(第2/2页)

陈樾笑着从口袋里摸出个被汗水浸软的小本子,纸张边缘已经卷曲发黄。他撕下一页写上“渔业冷藏船专用-01“,字迹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递给旁边的钢印工时,他注意到老工人缺了颗门牙的笑容,牙龈上的缺口黑洞洞的,像是岁月的印记。老工人会意地点点头,接过纸条时手指上的烫伤疤痕清晰可见,那是长期接触高温留下的勋章。

7月20日,第一批钢材运抵南方造船厂时正值台风过境。码头上,十二辆解放卡车排成长龙,帆布篷被狂风吹得啪啪作响,像一面面战鼓。雨水顺着篷布边缘流下,在地上汇成一条条小溪。陈樾站在码头仓库里,听着暴雨砸在铁皮屋顶上的轰鸣,那声音就像无数面战鼓同时擂响,震得人耳膜发胀。

他伸手抚摸冰冷的钢板,金属表面凝结的水珠顺着手指流下,在水泥地上汇成一小滩水洼。水洼里倒映着仓库顶棚的灯光,像一轮小小的月亮。钢板的棱角处还留着运输时的擦痕,几道白色的划痕在深灰色的金属表面格外显眼。

“陈总,倭国人的‘白根级‘今天下水了。“张建军小跑着过来,皮鞋踩在水洼里溅起一片水花。他递来一份湿漉漉的报纸,日文标题下配着驱逐舰下水的照片。照片上的彩带在雨中耷拉着,毫无喜庆的气氛,观礼台上的官员们穿着雨衣,表情模糊不清。陈樾扫了一眼就折起来垫在了摇晃的桌脚下,报纸上的油墨在潮湿中慢慢晕开,把桌面染出一片蓝色的痕迹:“咱们的‘冷藏船‘什么时候开工?“

“八天后。“张建军压低声音,同时警惕地看了眼窗外巡逻的民兵,雨水顺着他们的蓑衣往下滴,在地上形成一个个小水坑。“但焊接组遇到麻烦了...“话音未落,外面一道闪电劈下,惨白的光芒照亮了仓库角落里几个正在争论的工程师。他们围着一块试焊的钢板,有人正用锉刀狠狠地刮着焊缝,金属碎屑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像散落的星辰。

7月28日清晨,船坞里弥漫着焊条燃烧的刺鼻气味,这气味混合着海风的咸腥,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陈樾蹲在一群工人中间,安全帽的带子勒得下巴生疼,汗水顺着脖子流进衣领。老焊工马师傅正在演示新发明的“三快一慢“焊接法,焊枪在他手里灵活得像支画笔,橙红色的火焰在枪口跳动,像有生命一般。

焊枪在钢板接缝处快速点过三次,火星像节日的烟花般迸射,有几颗溅到陈樾的工装上,烫出几个小洞。然后突然放慢速度,焊出的接缝像一条银色的蜈蚣,每一节都均匀饱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焊缝冷却时发出的“滋滋“声,像是某种奇特的音乐。

“妙啊!“陈樾接过焊枪试了试,焊枪把手上的绝缘胶布已经磨得发亮,露出下面的金属本色。系统立即在视网膜上标注出最佳移动轨迹,蓝色的引导线与实际焊痕完美重合,像两条平行的银河。焊花飞溅中,他注意到马师傅的工作服上满是烧穿的小洞,边缘焦黑,像夏夜的星空。老焊工的手背上布满了细小的烫伤疤痕,记录着几十年焊接生涯的点点滴滴,每一道疤痕都是一个故事。

正午时分,随着起重机的轰鸣,第一块龙骨缓缓落下。这台从大连重工调来的龙门吊发出沉闷的运转声,钢丝绳在滑轮上摩擦出细小的金属粉末,在阳光下像金粉般飘落。陈樾和二十位工程师一起拧紧象征性的金螺栓,扳手与螺栓的碰撞声清脆悦耳,在船坞里回荡。螺栓头上刻着小小的渔船图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渔船桅杆的线条只有头发丝粗细,却栩栩如生。

不知是谁带的头,工人们突然唱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粗犷的歌声在船坞里回荡,惊起了停在附近电线杆上的一群麻雀。鸟儿扑棱棱地飞向天空,翅膀拍打的声音与歌声交织在一起。陈樾抬头望去,看见阳光透过船坞顶棚的玻璃窗照射下来,在钢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傍晚收工时,陈樾发现自己的工具包被人塞满了水果——两个红富士苹果表皮上还带着水珠,在夕阳下像红宝石般晶莹剔透;一把枣子用报纸包着,报纸上的铅字已经模糊不清;还有个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烧饼,油渍已经渗到了纸外,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他咬了口烧饼,芝麻的香气在嘴里弥漫开来,面皮里还夹着几粒没磨碎的花椒,麻得舌尖发颤,这熟悉的味道让他想起了家乡。

远处,最后一车“渔业冷藏船专用“钢板正缓缓驶入船坞,车轮碾过积水的声音像极了海浪拍打船舷。车尾的篷布被风吹开一角,露出下面钢板上清晰的钢印:“渔业冷藏船专用-04872“,每个字都深深地凹陷在金属表面,在夕阳下投下细长的阴影。这阴影随着车辆的移动而变幻,像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钢铁与梦想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