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25章 君臣奏对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25章 君臣奏对

簡繁轉換
作者:墨云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7 03:34:52 来源:源1

第25章君臣奏对(第1/2页)

文华殿中,铜炉轻烟袅袅,檀香味隐隐在空气中氤氲。自乾清宫回来的方从哲,已是疲惫不堪,却仍在案前翻阅奏折。

如今内阁只剩下他一人,而他已经年过六旬,久历风霜,眼见大明局势日益沉疴,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他放下笔,暗自叹息:“还是得尽快上奏陛下,补全内阁之缺,不然朝局必乱,恐有擅权之嫌。”

殿门‘吱呀’而开,刘若愚款款而入,一眼就看见把头埋在一堆奏折里的方从哲,上前轻呼“方首辅,方首辅...”

方从哲抬头就看见这位陛下身边的红人,现在的司礼府掌印太监刘若愚,连忙起身拱手:

“刘公公何事亲临?莫非陛下有旨?”

“皇爷口谕,请您和李司徒即刻觐见。刘若愚忙侧身回礼道,他刘若愚也算半个文人,自然知晓礼数。

方从哲心头一紧,忙将手中奏折理了理,起身道:

“好,老夫即刻随公公前往。”

他自知今日陛下召见,事关他能否待在这首辅的位置,心中不免有几分忐忑,却也有些许期待。毕竟,陛下如今似有锐意改革之意,若能趁此机会直陈时弊,也未必不是朝堂之幸。

刘若愚微微颔首,转身引路,口中轻声道:“首辅大人,陛下龙颜虽怒,然今次召见,似有深意。还望大人心中明镜啊。”

“多谢公公提醒。”方从哲虽不知这位陛下的内侍提醒自己是否有所图谋,但也点头谢过对方。

不多时,方从哲与户部尚书李邦华一同入了乾清宫东暖阁。

朱由校已经在书案后等候多时了,见两位大臣进来,神色温和地抬了抬手:“两位老大人不必多礼,坐吧,来人搬两个软墩儿过来。”

朱由校语气捎带亲切,目光在几位尚书脸上扫过,微微叹息:“朕以束发之年即位,虽知天下艰难,然未料竟至此等田地。”

“昔年父皇尚居东宫,每逢廷议,群臣总说:‘但使君臣和睦,朝堂清明,大明中兴,指日可待。’朕那时年幼,听这些个大儒御史,个个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倒也佩服他们的才学。那会儿心里想着,这便是江山的栋梁、社稷的根基,待朕登基之后,一定要重用他们,一起重振我大明”。

“可如今亲眼所见,却觉可笑,这些自诩清流,口口声声讲廉洁奉公,可是这一次查抄贪墨,竟多数是这些人!平日里他们慷慨陈词、指斥他人贪婪如狼,标榜自己清廉如雪,可是谁料暗地里,却吞噬国库白银、搜刮百姓膏血,甚至连辽东的军饷都敢贪污。真真叫朕想来,只觉又气又笑,恍若看一场天大的笑话。”

朱由校说到这里,轻轻抬眸,看向方从哲与李邦华,语气缓和几分,带着些许殷切:“首辅与李邦华皆是三朝元老,心怀社稷,如今辽东风声鹤唳,国库空虚、军伍积弱,贪腐横行,朕有幸挽此危局,还希望两位爱卿助我啊。”

朱由校这一番肺腑之言,听得方从哲和李邦华不由的动容,特别是李邦华—这位以“铁算盘“闻名的老臣,眼眶微微泛红,手中的象牙笏板竟在指间微微颤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5章君臣奏对(第2/2页)

“陛下......“李邦华深吸一口气,声音低沉而沙哑,“老臣自万历二十六年入户部,至今已二十二载。“

朱由校微微一怔,抬眸看向这位鬓发斑白的老臣。

“二十二年......“李邦华苦笑一声,“从先帝朝的矿税之争,到如今辽东军饷亏空,老臣这一生,就是在‘算账‘与‘算计‘之间挣扎。“

他缓缓放下笏板,眼中浮现出往昔的回忆:“年轻时,老臣也曾坚信‘算无遗策‘,只要数据精准、国库充盈,天下便能太平。可这些年......“

他抬手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这里的账本越算越乱。先帝朝的矿税,本为充盈国库,却成了贪官污吏的自留地;大明的税收是越收越少,支出却越来越多,朝廷几次加征辽饷,朝臣都说什么再苦一苦百姓,可百姓们已经快活不下去了...“

他突然提高声音,眼中闪过一丝痛心:“陛下,老臣这些年算的何止是银子?算的是多少将士的性命!多少百姓的生计!多少大明的未来!“

方从哲闻言,也不禁叹息:“李尚书说的是。这些年朝堂之上,算账的太多,算命的太少。算的是今日的利弊,却算不清明天的祸福。“

李邦华猛地下跪,眼中竟有泪光:“陛下,老臣不怕死,只怕死得窝囊!这些年来,老臣看着贪官污吏横行,看着军饷被蛀空,看着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

他声音哽咽:“可老臣所奏皆是石沉大海,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

方从哲站在一旁,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

朱由校眼神动容,站起身,走到李邦华面前,双手将李邦华扶起来:“爱卿这些年辛苦了,有爱卿等人,是朝廷之幸,大明之幸!”

所以朕今日专门找两位前来,就是想听听两位的意见,我大明今日之弊端,究竟何在?”

这话一出,方从哲和李邦华一时陷入了沉思,大明立国两百余年,沉疴深重,如果一时之间要说清楚,也非常考验他们。

殿中一时间寂静,只余铜炉中檀香袅袅,微微散发着淡淡暖意。

良久,方从哲方才拱手,声音低沉:“陛下,臣以为,我大明今日之弊,根在三处:一在朝纲失序,党争不休;二在文恬武嬉,军伍废弛;三在钱粮匮乏,赋役繁重。若不下决心根除这三弊,恐怕积重难返,社稷不安。”

李邦华紧接着也开口:“首辅大人所言极是。朝中党争日甚,士大夫争名而不务实政,官场空谈、贪墨成风。若不整肃风纪,改革弊政,纵有万般良策,也难挽颓势。”

朱由校听着,心里也是大为赞同,大明果然不缺明白人,只不过这些明白人往往做不了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