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26章 新考成法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26章 新考成法

簡繁轉換
作者:墨云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7 03:34:52 来源:源1

第26章新考成法(第1/2页)

“爱卿何以教朕啊?”

方从哲闻言,轻叹一声,“陛下,臣以为,三弊之中,只要陛下专心朝政,选贤任能,唯才是举,便可无忧,重立朝纲。

其次,我大明虽最近有萨尔浒之败,但是万历年间三大征,也留下了不少精兵强将,只需要整顿军伍,裁撤老弱,便可使武备振作。所以,这二者虽是大患,仍可循序渐进、渐次图治。”

他停顿了一下,神色郑重:“但说到底,最根本者,仍是钱粮之政—钱粮乃国脉,若国库空虚,兵民皆苦,纵有百般良策,也如无本之木。”

一旁李邦华也躬身而出:“历朝历代,民惟邦本,粮食乃国之命脉。自太祖定天下,赋役明晰,国用有常。可如今,田籍失修,虚报逃漏,豪强兼并之下,税收流失,赋税名存实亡。

臣曾经看过户部往年的账目,我大明在洪武年间,天下田亩清册在籍者约八百余万顷,岁出田赋七千多万石,皆按籍逐亩征收,户口、田地尚称分明,徭役亦各有章法。

及至永乐以后,虽因军役、边防繁重,地方折色渐行,然岁收正粮犹有五千五百万石上下,尚可维系军国之需。

然自嘉靖、隆庆以降,户籍、田籍久不修整,流民增多,豪强兼并尤甚。至万历四十年左右,朝廷名册上仅有田亩七百余万顷,且实征之数大为缩水。

以户部档案所载,名册岁额本应征收本粮约合白银二千五百万两,然实入者不足一千五百万两,差额竟达四成以上!

这里面,主要是因为地方豪强侵占田地,巧立名目避税,投献之风盛行,户籍在籍而田籍不符,或将土地寄籍于宗室、勋戚名下,躲避朝廷征税。小户、佃农反被催科逼纳,困苦不堪。

而且仅辽东一地之军饷,岁需白银就高达二百余万两,然因国库空虚,朝廷往往只能按二分之一给付。各镇军卒缺饷,军心不稳,战力日衰。

陛下若欲正本清源,必先重修户籍,清丈田亩,抑制兼并,以正赋役。再者,需严整户部理财之法,严惩贪吏,量入为出,节用裕民,方能使国库充盈、军国足用。”

他微微顿首,目光炯炯:“陛下,天下未可一日无兵,兵未可一日无饷。若钱粮之源不固,纵有百万劲旅,亦无以为继。

反之,若财用丰足,则屯田可足军食,盐铁可补军资,军伍可得衣甲,百姓亦可安生。此乃治国之根本,万不可忽视。”

朱由校凝神细听,见两人条理分明、剖析入理,心中亦暗暗称善,点头道:“爱卿所言,正合朕意。”

缓缓道:“卿等所言,正是朕心之忧。昔日张江陵辅政,躬自丈量田亩,清查户籍,行考成之法,令百官不得虚报浮冒,朝纲一振,国用有余。可惜,及其殁后,朋党之争,反将其视作敛财苛政,数典而忘祖,群起攻讦,竟将张江陵贬为‘聚敛之臣’。”

说到此处,他面露愠色,沉声道:“朕阅其政迹,知其本意乃在抑豪抑兼,清理田赋,节用裕民。若非江陵之策,国库何以支撑三大征?何以镇压内外之乱?此真社稷股肱,岂容轻毁!”

方从哲连连称是:“陛下圣鉴!张江陵行‘考成法’,凡六部、都察院承接之事,登记造册、区别缓急:首列例行公务,次列紧要大事,终列钦命要务。

“枯指点在簿册朱砂标记处:“每月终,六科稽查章奏完成,户部核对钱粮出入。一事未结者,黄笔勾注;两月未完者,墨笔批驳;逾期三月者,革职查办!”

“如此可以令吏治严明,户部奏报有数,国库渐丰,虽为严苛,然可救时弊。奈何后继无人,贪腐复炽,徒将江陵之功尽付东流水。”

朱由校听明白了,这不就等于是给每个部门安排好项目,定好期限,还要多部门互相监督,动不动就开除你,甚至还要治罪砍头,这可比后世的公务员狠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6章新考成法(第2/2页)

怪不得张居正死后,没有一个人为他发声,万历将他这位老师视为敌寇,大臣们也是纷纷赞同,将新政彻底推翻,导致人息政消。

李邦华亦接言:“今朝廷若欲重振国计,当以江陵遗策为法。臣请陛下:

一则明谕中外,为张江陵平反正名;二则命户部、工部重修黄册、鱼鳞册,逐一丈量田亩,核实赋额。

三则令考成之法再行于百官,使地方不得上下其手,虚报逃避。四则严禁豪强寄籍,抑兼并之风,庶几可救赋役之弊,固社稷之本。”

朱由校闻言,眸光炯炯:“善!张江陵之法,固有失当处,然其大节未可诋毁。朕自当敕谕百官,昭雪江陵,昭示天下—朕不惮行其遗法,重整朝纲!”

说罢,他顿了顿“若国用不充,兵食不继,纵有百万劲旅,何以御敌?若豪强兼并不抑,田赋名存实亡,何以庇民?此皆江山社稷之大患。”

其实从后世的角度来讲,张居正的改革是有些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就拿考成法来说,那个就相当于现代的KPI考核系统,每年、甚至细化到每个月给每个官员发“任务清单”,而六科给事中就相当于“HR专员”,按月核查,然后内阁再进行复核,如果有官员全年3次未达标,就会被直接开革。

这虽然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但是在古代这个官员一手遮天的时代,不少地方官员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会采取极端手段。比如为了让自己的“账面数字”好看,往往会层层摊派、加派杂捐,甚至逼迫百姓提前缴纳。就像是后世有些公司为了业绩,年底拼命冲刺、滥竽充数一般。

结果是:一方面,财政收入和军费供应得以充盈;另一方面,基层百姓负担骤增,苦不堪言。

再加上张居正去世之后,朝廷内部党争再起,东林党人视其为“敛财酷吏”,群起而攻之。地方上那些曾被张居正压制的豪强大族,也趁机翻案,指责考成法的严苛与弊端。

于是,考成法虽在短期内收效显著,却也埋下了民间怨愤和吏治浮华的种子。终究,“成效”成了数字游戏,“政绩”成了门面文章。

然而,张居正毕竟看到了明朝财政与兵备的危机,以铁腕整饬,力图挽救颓势。这段历史,既是明代的写照,也是后世官僚体系永恒的困境——如何让考核不沦为表面文章?如何让吏治不成为百姓之灾?

朱由校听罢李邦华、方从哲的奏言,也不免陷入沉思。他知道,若要继承张居正之遗策,既要汲取考成法的长处,也要避免其激化矛盾的弊端。最要紧的,还是守住“为民请命”的初心,不使数字成为压榨百姓的刀。

朱由校沉吟片刻,指出了此政的弊端:

“考成法虽然有助于提高朝堂效率,却也有其流弊。地方官员为了考绩达标,往往铤而走险,搜刮民财,或虚报冒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导致这原本是为督促吏治、整肃朝纲的利器,反倒成了苛政横行、民不聊生的祸根。

“再者,考成法本意在于令吏治有章可循,按月考核、按年定功,六科给事中又时时督察。然因制度过于严苛,稍有差池,官员即有贬黜、罢斥之虞。久而久之,朝野上下,惟恐考成不合,遂生事功浮夸、报喜不报忧之风。政绩虽在纸面光鲜,实则掩盖民间疾苦,酿成了基层官吏的“数字政绩”,而非“民生政绩”。”

朱由校语声低沉,似自言自语:“考成法,犹如双刃之剑。若无良吏奉公,便是酷吏催科;若无圣主明察,便是粉饰功绩。然其初衷,仍为国计民生,不可全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