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205章 皇权锋芒下的暗流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205章 皇权锋芒下的暗流

簡繁轉換
作者:墨云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7 03:34:52 来源:源1

第205章皇权锋芒下的暗流(第1/2页)

乾清宫那场决定北伐的朝议尘埃落定,北伐与阅兵的大策既成,朱由校便将繁杂的筹备事宜,有条不紊地分派下去。

辅政秘书团负责居中协调、督办进度;天策、天威、天枢三营主帅及京营提督、禁卫军统领,则全力整训部队,务求在阅兵场上展现精锐之姿;

至于粮秣转运、军械调配、民夫征召、驿站疏通、场地布置等具体事务,则由兵部、户部、工部、礼部等衙门各司其职,协同办理。

涉及数十万大军调动、百万石粮秣转运、以及一场史无前例的盛大阅兵,这对承平数十年、官僚体系早已臃肿迟滞的大明朝廷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若非朱由校以前段时间整饬吏治、提拔干员,又以系统村镇收获的的巨额钱粮为后盾,更有一批能力超卓、效率惊人的系统官员作为骨干穿插其中,此事绝难在短短一月内办成。

换作往常,便是给那些惯于推诿扯皮的衙门一年,也未必能理清头绪。

不过,朱由校作为后世灵魂,对“阅兵”的感情远超这个时代。他深知,真正的军威国威,不仅要震慑藩属、凝聚官心,更要深入民心!所以在最终敲定的阅兵方案中,他力排众议,加入了前所未有的“与民同阅”环节。

经过辅政秘书团与礼部、兵部、五军都督府连续三日的激烈磋商与反复推演,一份兼顾皇家威仪与“普天同庆”的折中方案终于出炉,并得到了朱由校的御笔朱批。

此次“御驾亲阅暨北伐誓师大典”,将沿袭万历旧制,于京师北郊大营举行,为期三日。

阅兵首日,王师入城,万民观瞻!从帝国陆军三营、禁卫军武骧营、武毅营及京营三大营,精选十万精锐,组成受阅方阵。

大军于德胜门外集结,在皇帝陛下、藩属使节、勋贵重臣及各地士绅代表的注视下,以最严整的军容、最昂扬的士气,列队通过德胜门!

随后,大军将沿预定路线,穿行内城主要街道,最终由安定门出城,返回各自营区。沿途街道两侧,将由顺天府负责划定安全观礼区域,特许京师百姓夹道观瞻!

此乃大明开国以来,王师首次在非凯旋状态下,以如此雄姿展露于黎民百姓面前!

次日、第三日于北校场演武,二十五万北伐大军集结,进行实战战术演练。内容包括:步骑协同冲锋、火器阵列齐射、车营拒马防御等。务求展现帝**队之精锐、器械之利!

此方案一出,礼部、兵部、顺天府的官员们顿感压力如山。既要确保皇帝与使节、大臣的绝对安全与威严,又要开放部分区域让百姓参与,其中分寸拿捏,安保布置,道路清障,秩序维持,每一项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若非朱由校调拨亲军支持,并严令“不得扰民,违者重处”,同时调派大量锦衣卫便衣及京营兵丁协助维持秩序,此事几乎不可能推行。

朝堂之上,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肃静。这种肃静并非死寂,而是一种被无形威压笼罩的、带着敬畏与谨慎的沉默。

那日小朝会上,皇帝眼中凛然的杀意和“犁庭扫穴”的决绝,更是让他们不寒而栗。面对一位绝对武力的帝王,其意志如同悬顶之剑。文官们言语间无不字斟句酌,唯恐触怒天威,没有了往日的气焰。

在明朝,你细细研究,会发现这些个官员就是这么识相,他们以“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自诩,强调“循祖制、行仁政”,将自身包装为“儒家道统”的代言人。

面对势弱的皇帝时候,他们以“祖制”、“伦理”为武器,通过制度流程、集体谏诤乃至“软性对抗”来约束皇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05章皇权锋芒下的暗流(第2/2页)

历史上的正德皇帝欲南巡,结果被146名文官集体跪伏宫门劝谏,正德震怒廷杖114人,但最终仍被迫取消南巡;

还有万历皇帝因“国本之争”与文官集团对抗30年,文官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由集体谏诤,甚至以“辞官”“廷议”施压,最终由万历妥协收场;实质上就是因为皇帝没有掌握打破平衡的力量,导致皇权被一步步地压缩。

而面对手握强军的皇帝,像明初朱元璋、朱棣或宣宗等,他们通过直接控制京营、亲军、锦衣卫、东西厂、边军精锐,形成“军事威慑—行政效率”的闭环。

此时文官的核心策略是以“执行”为优先,通过“辅助决策”换取生存空间,避免直接对抗。强势皇权下,文官集团内部更易分化为“依附派”与“谨慎派”,缺乏“集体谏诤”的动力。

像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数万官员,文官集团中虽有不满者,但无人敢串联对抗,反而纷纷以“揭发同僚”自保;即便是“洪武四大案”后,文官仍以“奉旨办事”为第一准则,极少有“死谏”案例。

此刻,面对朱由校展现的绝对力量与决心,文官们仿佛回到了弱势群体的角色,言语间无不字斟句酌,唯恐触怒天威,往日的气焰荡然无存。

虽然朱由校严令官员“注意保密,不可将朝议之事外泄”。然如此庞大动员,涉及衙门众多,消息终难尽掩。“三十万大军”、“五百万石粮”、“京城大阅”等只言片语,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涟漪,悄然在官场市井间扩散。

与此同时,在京师城南一处深宅大院内,烛火摇曳。

七八名身着锦袍、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围坐密议,他们是一些江南士绅家族的代表,常驻京师打点关节,探听消息。

“消息可靠吗?小皇帝真在南海子屯了五百万石粮?”一个面白无须的中年盐商把玩着温润的玉扳指,压低声音,语气中充满难以置信,

“江南漕粮,年年损耗巨大,户部常哭穷,这五百万粮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来路蹊跷,绝非漕运所能及。”

“千真万确!”一个身材微胖的苏松粮商接口,脸上总带着市侩的笑意,“我的人在通州码头亲眼所见,登莱水师战船日夜巡弋,运粮海船络绎不绝!”

“更蹊跷的是,沿途兵丁押运粮车,井然有序,竟不见丝毫克扣扰民,往年,便是官粮过境,雁过也需拔毛,可见押运之人非寻常卫所兵丁可比。”

“更棘手者,沈有容那老匹夫,近来更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严查海船!我等运往长崎、平户的三十七艘商船,竟被指为‘走私’扣下大半!丝绸、瓷器、生丝……价值何止百万两!水师何来如此多新锐战船?”

他语气中充满肉痛与怨毒,损失的真金白银让他心如刀绞。

“哼!”另一个瘦削的布商冷哼一声,“皇帝小儿,好大手笔!北伐?哼!耗费金山银海,不过穷兵黩武!我等原欲借春荒‘调剂’市易,稍抬粮价,以应新政苛索……如今看来,此路不通了。”

他所谓的“调剂”,实则是打算在青黄不接时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哪管百姓饿殍遍野。如今看来,此事难了!皇帝手握如此规模的粮食,足以平抑粮价,稳定民心!”

“沈翁、王翁,计将安出?”其中一人忧心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