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趙教授,對你這個話我不否認。”陶智傑點了點頭說,“但是,病人有這個需要,我們總得努力下。”
“陶醫生,我知道我孫子心急,我批評過他了。他心急,但你們醫生不能被他影響到判斷。想取石,不一定要做手術。我今天帶了於醫生來正是想,要不給他做無創取石。”趙華明說。
何光佑實在忍不住插上嘴了,不讓趙華明誤會他們沒有認真全面考慮過,說:“趙教授,關於這個做有創或是無創我們肯定中午有商量過了的。ERCP要在十二指腸**切一刀的,不如在裡頭剖開膽管取石。十二指腸**括約肌廢了對他今後影響太大了。而且隻做腔鏡沒辦法觀察他的肝髒和膽囊情況,腹腔鏡查的更清楚,發現問題及時術中處理掉。”
外科這幫人,突然把內科的腔鏡說得處處是致命缺陷似的,於學賢一聽不高興了,挑起眉,扶了下眼鏡說:“你們是不是過於急躁了?我看他現有的檢查報告,他的病情是向好的。為什麽不再多點耐心等再等等有沒有徹底轉好。或許到時候連腔鏡都不用做了。再說,腔鏡做了不一定非要挨那一刀,你們做腹腔鏡是肯定要劃幾刀的,感染的風險更大。”
“說得好像你們內科腔鏡完全不會有感染?任何侵入人體的操作都有感染的。”何光佑一口把他駁回去。
“絕對也比你們外科感染風險小!”
內科高手和外科高手,陡然間火力全開。好比江湖門派突然撞見互不相讓,火花四射了。
冷靜冷靜。陶智傑擺下手讓底下人不要顧著和對方爭執,回到病人身上。
“對。”趙華明指著於學賢說的話,“我是他這個意思。我沒說一定不給我孫子做手術。只是他現階段沒到手術指征。”
關於趙兆偉這個病例到沒到手術體征的問題仿佛陷入了一種羅生門的狀態,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其實這種是否采取更激進醫療措施的兩難局面在臨床上十分常見。
譬如說,醫生常會對患者說一句話:你這個情況,要手術可以,要不手術先吃一段時間的藥看看也可以。
主要原因是這患者的狀況處於不急,可手術也可以不馬上手術的狀態。在這樣的情形下,一般醫生會采取的策略,基本是上面那句話。
因為患者會比較的,比較另一個一樣疾病的患者,人家打了針吃了藥好了,你非要讓我做手術,你醫生是不是要坑我了。
臨床上真有同種疾病,有的打針吃藥就好,有的非得做手術才能解決問題。醫生一想,我不是神仙沒法預計你需要哪種方式解決疾病,那麽等你情況很急了需要手術再說吧。
久而久之,臨床上養成了這種思維模式了。很顯然,何光佑他們之前對趙兆偉采取的保守治療,以及於學賢剛才說的,趙華明為自己孫子想的,全是基於這個慣性模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