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红楼之平阳赋 > 第七百九十三章 繁杂琐事成堆

红楼之平阳赋 第七百九十三章 繁杂琐事成堆

簡繁轉換
作者:东辰缘修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20 15:32:49 来源:源1

梨园,正屋内,

赖管家有些为难的问着话,再让荣国府的后厨忙活,显然是来不及了,但是那么多人,真要是留食,花费定然不少,可要是想省银子,把人赶走,那荣国府名声就别要了,

毕竟今个的事,可都是贾家族人帮衬,整个京城都瞧在眼里,用人在前,不用人在后,以后再出事,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显然,

赖升的话语,也让王熙凤醒了过来,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赶紧问道;

“那些跟着回来的族人,可都在?”

“回奶奶话,留在府上帮衬的人,还在,跟着去午门的那些人,陆续回去休息了,您也知道,折腾了大半天,都累着不少,哪里还熬得住。”

赖升也没有乱说,留在门外的,大多数上了年岁的人,而年轻的,还有些媳妇,婆子的,累了一天,说不得连饭都没吃,就回去休息,可惜,主家连个话也没留下,他也就没了主意。

“柳嫂子那,能不能短时间把宴席做上几桌?”

王熙凤首先想到的就是柳嫂子后厨院子,现在生火焖饭,不知能不能快一些,

“奶奶,怕是不成了,柳嫂子那边人手不够,那么多人也没个准备,饭够用,菜品则是不够了,”

倒也不是推拖之意,毕竟采买,还有库房,都不属于赖升管着,可是依照那几人的性子,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搭个话,把此事先挪开。

王熙凤皱了皱眉,显然不喜,府上的采买虽然不是她一手过目,可每日的账册也是要看的,那个钱管事,偷奸耍滑不说,账册报的也是越来越晚,要不看在二太太面上,早就给发卖了,

“这样,还是老规矩,东边街口的酒肆,就是你家二爷经常去的地方,先给众人一人一大碗汤饼,配上加肉的炖菜,先应付一下,明日里,就在府上备上宴席,地方就安排在府院东南角,那一片拆好的空地上,也是巧了。”

王熙凤忽然想起,府上的宴席,如果摆在院子里,显得闹哄哄的,又不能摆在外面,忽然想到之前几日,拆的几个旧院子,刚好有了空地,就算用上。

赖升赶紧应声,答应道;

“还是二奶奶想得周到,那酒肆,奴才知道,定然会安排好的,明日里,再吩咐钱管事那边,多买一些菜品,想来这丧事,应该还需要大用几天,不知宁国府那边,还要准备吗?”

“一并办了,把账册记号,到时候,找东府报账去,”

“是,奶奶,奴才告退。”

赖升见二奶奶安排好了,也不迟疑,赶紧躬身告退,带着两个小厮去府外安排,

屋内,

王熙凤说了半天话,口干舌燥,端起茶碗抿了一口茶水,这才好受了许多,看向身边的平儿,也不知是邪火上身,还是故意找茬,伸手狠狠捏了一下平儿的风韵,

平儿觉得胸前一痛,委屈道;

“奶奶这是做什么?”

“你说做什么,愣在那跟着木头一般,你也别闲着,这几日,两府的花费要记好账册,等丧事过后,我拿着账册,去大嫂子那边要债,都快是当家做主的人了,这些开销,就由她出银子。”

也不知想到了什么美事,嘴角微微翘起,合该二太太失了先机,要是宝叔叔去了宁国府,日后的族产进项,不用说也是落在二房手里,如今,防着就是,

不过想到大嫂子受的委屈,二太太想要伸手宁国府,怕是难了,我那个大嫂子,怎么也是书香门第出来的大小姐,这些心思,瞒不了她。

“是,奶奶,奴婢知晓,就是东府那边,听说库房里一两银子都没有了,咱们的账册就怕是,去了也是白去,说不得还要荣国府借银子呢。”

平儿则是不理解,宁国府那边也去过,府上的东西还在,但也不能变卖家产不是,府库那边,听说被洛云侯和皇城司的兵搜查一遍,银子是一点没落下,要银子,怕是落了空。

“你个小蹄子,整日里就来气奶奶我,宁国府没银子是暂时的,再说了,宁国府没银子那是宁国府的事,大嫂子可是有银子的,就算没有,也有人给的,这你就不要操心了,记好账就好,”

发了牢骚,

忽然想起了宫里那边,不是说开了龙门吗,

“对了,宝玉和兰哥儿可回来了?”

“这,奴婢不知。”

“走,去老太太那边瞧瞧,也不知这一次,谁能高中。”

王熙凤呢喃一声,起身就走,到了院子中,心中突然起了念头,要是宝玉高中还好说,万一,宝玉没中,贾兰中了,这又该怎么办?

念头一出,立刻被掐灭,怎么可能呢,毕竟兰哥儿年岁在那,八股策论,可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含元殿,

张瑾瑜眯着眼,半躺在椅子上,打着呼噜,显然是睡着了,也不知是在教坊司用力过猛,还是没吃好,耗了不少气力,

一坐到椅子上,看着眼前的答题折子,密密麻麻的字,瞧上一眼就犯困,不得已,就在此眯了一会。

其余官员见怪不怪,都按着顺序,拿着朱笔,开始一一批阅,遇上侯爷所言的文章,细细品读一番,分个乙上,乙下,好的则是列入甲等。

而那些另寻僻径的文章,则是点出来,亲自送到两位主考官的面前,由他们二人批阅,但凡文章尚可,没有出错的地方,尽数列为甲等,

只是看似人数多一些,其实不然,一千余人的卷子,阅卷已经过了三分之一数,目前甲等文章,也不过十人,

储年大人坐在台上总览阅卷后的数量,会不会太少了,

“沈大人,您看这些文章,多有深意,老夫依照侯爷的意思,列为甲等文章,可是目前甲等文章的数目,不及二十人之数,您说这些该当如何?”

“储大人勿要着急,批改还没到半数,等等就知道了,”

沈中新开口劝慰一番,按现在批改人数算,预计甲等文章人数,约有二十人以上,也不少了,

对比贡院那边,应该好上许多,只要差距不大,让天下学子,找不出借口,也就是侯爷所愿。

“好吧,老夫是有些心急了,咦,沈大人,您过来瞧瞧,此有两篇文章,写的也算用心,其中一个段落工整,虽无长处,但内容新颖,字体瘦弱修长,虽然稚嫩,但是有大家的潜力,可位列头筹,”

也不知是哪位世家子弟的才华,竟然有此向朝廷之心,小心打开答题折子的第一面,上面赫然写着,荣国府贾兰,推荐信乃是工部郎中秦业,这不就是洛云侯的亲家翁吗,就此留了心。

翻开另一篇文章,更是写的发人深省,笔尖的功底,已然炉火纯青,再看前页,来自青莲书院,司州人氏,没想到是一位书院的子弟,竟还是寒门,殊为难得,此等文章上佳,再看姓名,徐长文,暗道一声好名字。

沈中新满眼好奇,能让储年大人夸赞的文章可少见啊,带着好奇,伸手接过储大人递来的文章,小心摆放在面前,细细品读起来,却见折子上面写到;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皆因圣德而起。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当国家倾覆之徐,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体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是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

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

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思绪连贯,圣人之学,读书人的风骨,尽在其中,不禁出口称赞;

“好,好一个圣人风骨,储大人,此等文章,可为案首。”

沈中新直接语出惊人,把此等文章定为案首,也让储年,对此刮目相看,自己确实老了,那些冲劲也没了朝气,

“哈哈,还是沈大人快言快语,先落了记号,等批阅完成之后,再请侯爷定论,”

“听储大人的。”

就在二人讨论之际,

殿内的众考官,也在聚精会神的批阅,碰到有些为难的地方,相互招呼身边的官员,一同探讨,井然有序,并且无一人私自翻阅考题折子的第一面,

就这样,

迷糊之间,张瑾瑜打了个哈欠,坐起身来,瞧着殿内安静的模样,倒也欣慰,看来这些言官也是有真本事的,虽然嘴上不饶人,

这手底下的文章,也是写的极好的,更别提面对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弟,毫不手软,这一点,也是张瑾瑜要他们的理由。

“储大人,他们改的怎么样了,能入甲等文章有多少?可有二十人之数。”

张瑾瑜问此话,就是觉得,要是甲等文章太多,说不得还要把乙等文章阅的严一些,保持二百人数即可,这就有多少来着,心中算一下,二百人比上一千人数,约占了五分之一,还好,算数还记得,不至于忘了。

储年大人,刚刚落了笔,在此等文章折子上做了记号,听见侯爷醒了,赶紧转头回话;

“侯爷,阅卷有三百人之数,下官刚刚看了一遍,甲等文章只有十一人之数,乙等文章诸多,约有五十余人,其中乙上,占了一半。”

这样严格审阅之下,还有这么多人能上榜,可见来此地的学子,算是有真凭实学的。

张瑾瑜默默算一下,竟然和自己算的差不多,也算给陛下有个交代,就是不知,前三甲的人该如何定,想起荣国府的贾宝玉,还有贾兰二人,心中的想法怎么也按耐不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是贾兰位列甲等,不对,前三甲,也不知荣国府有何反应,

想着大脸宝玉,能挨着苦楚来此科举,这都看瞎了张瑾瑜的双眼,连贾宝玉都能来考恩科,可见京城学风之盛,只是想起贾宝玉考试时候,那不情不愿的样子,想来这文章写的,应该是狗屁不通,想到此处,

贾兰是前排,贾宝玉也在前排之数,阅卷三百人,自然也有他们二人,这个卷子,

“储大人,既然阅卷有三百人之数,可有甲等文章?”

“呵呵,侯爷明鉴,还真有不少好文章,呈上来的有十一篇文章,位列甲等,皆是其中的翘数,侯爷,您看这边,下官给您抄了名录。”

储年有些话也不好当说,毕竟主考官可亲点前三甲,还有案首的,如今内阁对此恩科的规制,实属重赏,有些事,还需要侯爷在前面担着。

张瑾瑜倒没有听出这些,觉得还是储年大人稳重,接过一张折子,上面就是记着甲等文章的名录,张瑾瑜也不看后面的文章批阅勾选,只见看名字,列在折子上,一排排看下去,念叨出声;

赵明生,王若君,孙新山,李重文,徐长文,贾兰,宋兴俊,余子庆,傅进平,陈福清。

一水的好名字,果真是见名如见人,尤为意外的是,贾兰上榜,还有那个之前遇到的几个学子,徐长文他们,真是有缘,要说前三甲,还需要再看看,再看一眼,只见徐长文和贾兰名字后面,有个朱笔的勾选,

俗话说想什么,来什么,储大人可真是自己的福星,肚子里的蛔虫,自己要是亲自点了贾兰,万一他的文章碌碌无为,不能服众,也不好交代,有着储大人背书,这样就天衣无缝了,

心中有了计较,贾兰必定是前三甲,至于第几,还要再看看,另一手的乙等文章名册,则是懒得再看,一群碌碌无为之辈,写个文章都还要有现成的政策,不堪其用。

南城贡院,

众多翰林院的老官,围坐在官楼内,妥妥的摆了五十几张桌子,并且是两人一张桌子,相对而坐,桌面上,满满当当的都是答题折子,一摞摞放在那。

一楼如此摆设,二楼也是一般模样,翰林院的官员,苦着脸,拿着朱笔一一批阅,只是嘴里不时地骂出声;

“什么狗屁文章,写的猪狗不如,”

“是啊,已经改了约有六人的考卷,几乎无一人上榜,难不成都是来混日子不成。”

“确实如此,乙等文章竟然只有一篇,按照南大人吩咐,这上榜之人,恐怕没多少了。”

诸位老翰林在发着牢骚,心中隐隐有些担忧,为何南大人会这般严厉,而且丝毫不退让,还是另有原由,不得而知。

就这样,点着火烛,官楼内的官员,竟然也挑灯夜战。

而在院中,

裴少卿用完膳,回来的时候,路遇散步的南大人,

不自觉的放慢脚步,到了近身前,一抱拳道,

“少卿,给南大人请安。”

听到动静,

前面缓步而走的南子显,停下脚步,回头看去,却见是裴少卿裴大人,笑道;

“入了夜,请什么安呢,裴大人,有何事?”

裴少卿微微躬下身子,回道;

“南大人,贡院那位中毒而亡的考生李峰,卑职已经让班头,找来车架,把人抬上去,连同衣物,一同送去顺天府衙门,只是不知,还需要下官再去一趟否?”

这也是裴少卿心头的疑惑,贡院死了人,还是中山郡的世家子弟,要是上面查起来,是不是有些麻烦,人也是在考生走完之后,自己安排的。

一脸的心事,被南大人看在眼中,暗道,还是太年轻了,不过责任心尚可,是个可造之材,

“裴大人在太常寺待得可舒心?”

裴少卿正想着顺天府那边,应该如何接手案子,乍一听南大人问自己在太常寺做的如何,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栾大人还好,不过下官在那边只是值守,并无他难。”

刚说完,几有些疑惑,怎会问起这事,

“哈哈,太常寺卿栾公赋,性子尚可,他可是首辅大人的门生故旧,你留在那,不值守部堂,还能做什么,想不想换一个地方?”

显然,南大人竟然想招揽裴少卿,此人是位干才,年轻有朝气,而武英殿那边,虽然不少人有心思,可惜能主持大局的也只有储年一人,独木难支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