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红楼之平阳赋 > 第963章 苏崇何去何从

红楼之平阳赋 第963章 苏崇何去何从

簡繁轉換
作者:东辰缘修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20 15:32:49 来源:源1

第963章苏崇何去何从

徐徐的晨光挂在西边天际上,映着院内众人长长的身影,院内侍卫兵甲林立,带着一丝肃杀之气,院内的伺候的家丁奴才,脚步匆匆,不敢随意逗留,

堂屋门外,宝姑娘无心之说,张天松自然不会在意,看着院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庭院中花草繁茂,打理的井井有条,不愧是高门勋贵之家,微微一笑,道;

“姑娘所言不对,佛门和道门虽说都是空门方外人士,但一个求修身,一个重因果,道不同不相为谋,贫道既为天师,又为老者,此番来谢礼,自有定数,劳烦姑娘代为通传,”

张天师脸色一正,收了身影,就这么一下,原本宽松的道袍,也收敛许多,看样子有得道的样子,见其说的有理,便不再多言。

“行吧,既然道长来谢礼,时间就不必太长,进来吧。”

让开路,就领着人进了内堂,

“那是自然,贫道知晓。”

张天师浑然不在意,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一点不假,古人云,唯女子小人难养也,收了衣衫之势,跨足而入,

入了前厅,步入内堂,只见一位华服端庄的女子,坐在主位软榻上,此时的秦可卿一袭淡紫色的罗裙,青丝高挽,头上戴插着一只木簪,别无他物,整个人浑然天成,张天师岂敢怠慢,快步上前,行了道家之礼,拜道;

“贫道乃是龙虎山掌门师弟张天松,见过夫人,贫道进京时路遇侯爷,求借宝药有救命之恩,今欲回龙虎山之际,特来侯府辞行拜别,”

说完,又做了道家之礼行之,

眼见于此,

秦可卿也起身回了礼数,随后说道;

“天师万不可如此多礼,远来是客,既然有侯爷批条,府上就应该给天师,命妇倒是没有帮上一点忙,怎能受此大礼,天师暂且坐一会,我让宝珠给天师带一些盘缠,”

话说的明白,礼数周全,又招了招手,宝珠会意,走过去,让丫鬟去奉了茶,自己随后去了内堂,拿了银票出来,

张天松道谢落了座,又见刚刚那个丫头拿了银票出来,连连推辞,

“夫人大善,贫道乃是方外之人,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得了侯府大恩,怎能再要这些,来此之前,贫道想想还忘记一件事,此乃龙虎山道门秘法,上清云香秘药的秘方,还有秘药云土,就此献给夫人,此香有安神保胎之用,极为难得,”

张天松边介绍,边把怀中的一个册子,还有一个檀木盒子放在桌上,又道;

“夫人,盒子当中就是龙虎山不传之秘云土,另一个本册子,乃是秘药不同配方,不同比例的香药,有不同的作用,还请夫人慎用,”

拿出这个方子,也是张天师临时的决策,就在刚刚,张天松见到洛云侯府夫人的面貌,总感觉有些熟悉,像是在哪里见过,但他甚少来京城,此女又如此年轻,定然是近期没见过面,但这副面容,好似像谁来着,

“哦,香料的方子,倒是极为罕见,如此神效,想来也是龙虎山道门珍藏,怎好让天师留下如此宝贵的东西,天师还是收回去吧,”

秦可卿眉头微挑,眼中闪过一丝狐疑,保胎安神的药效,自己怀身的事,他怎会知道,方子虽好,却无必要,

聆听话音,

困惑之际,

忽然心中一震,不可置信的看着眼前的人,越看越像,这不就是当年太子妃上山进香时候,由自己亲自接待的,那眉眼,那神态,仿佛是从记忆中复刻出来的一般,张天松心中涌起无数疑问,洛云侯府的正妻怎会是“太子妃”。

不对,

绝对不是,年岁上相差太大,另外就是洛云侯之妻的娘家,应该是朝廷工部的一位官员之女,当时候为了此女,洛云侯和京城宁国府嫡脉主家闹得不可开交,人尽皆知,

就算是寻常百姓,京城谁人不知,宫里面也是同意的,好像此女还被当朝皇后娘娘认了干亲,封了县主,可是,天下如此形神如一的人,就在眼前,做不了假啊,

心底涌起了无数的疑问,表面上却依然保持镇定,微笑回道;

“夫人勿怪,方子虽然罕见,但没有侯府给的宝药贵重,既然承了侯府恩泽,龙虎山道门也不能没有回礼,侯爷为朝廷效力,天下皆知,今我道门赠送秘药,算是礼数周全,也表示贫道龙虎山一脉,对朝廷一片赤诚之心,夫人安心收下,若是侯爷回来问起此事,还望夫人替老道拜谢。”

张天松暗自道了一声无量天尊,本是来了却因果,故其侯爷脸面恩泽,辞别回山,谁能想到,冥冥之中好似有更大的因果袭来,张天松只觉得天意如此,只想赶紧返回龙虎山,禀告掌教师兄,前太子殿下,毕竟有恩于龙虎山,甚至于整个道门啊,

“天师放心,此事,定当告知,这些盘缠并不多,但也够天师路上所用,算是一些功德,还请天师收下。”

既然说明了礼数,有来有往,秦可卿怎会不知这些事,宝珠已经拿了一沓银票放在桌上,粗看之下竟有千两银票之多,

张天松此刻已经没有太多心思顾忌这些,行了道礼,

“既如此,老道谢过夫人,告辞,”

顺手拿起银票藏入衣袖,略带着心事告辞,转身离去,丝毫不拖泥带水,

屋门响动,

人就没了身影,宝珠瞧得奇怪,刚刚来的时候还有些仙风道骨的样子,怎么才说了两句话,急匆匆就走了,

“夫人,那老道端是奇怪,来的时候趾高气昂,怎么这一走,显得极为急躁呢。”

“可能是着急回山,对了,那个秘药方子拿过来瞧瞧,”

“是,小姐,奴婢这就给您拿过来,”

宝珠走到桌前,把秘药的方子,还有木盒,一并拿过来放在小姐身前的桌上,

秦可卿拿过木盒,并无奇怪之处,道家的云土,好像也听过,极为难得,脸上也有些疑惑,想想刚刚说的话,并无不妥,为何这位老天师似有心事,还有这个方子,古朴的书册,翻开第一页,写着上清云香,龙虎山不传之秘,再翻一页,就是各种香料秘药配方,端是无比玄妙,

最后一页,则是保胎安神之方,桑寄生、菟丝子、川断、杜仲、熟地、黄芪‘老参’等,加之少许云土.

秦可卿面色一喜,想起爹爹有藏书,专门介绍香料配方的书册,确有有所提及,配方大多数一样,只有这道门云土,甚是罕见,

“宝珠,把这些东西收拾起来带着,去个人,把子香叫过来,一并去给老夫人请安,”

“是,奶奶。”

屋门又是一阵响动。

江南金陵城外,

运河东岸码头,虽已临近傍晚,却依然是繁华而忙碌的景色,金陵城缺粮,江南其他地方却不缺粮,所以从外地调运而来的货船,密集靠在岸边,船帆林立,停靠稳妥之后,众多苦力在那搬运着一袋袋粮食,往城内运送,

码头上,

依旧是街口的那个酒肆,还是二楼靠窗的位子,不过同样的座位,坐的不是之前的二人,反而是在东首的正位上,多了一位年轻的身影,桌子上摆满一桌的江南好菜,三人围坐在此,神情各异,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与凝重,

金陵知府贾雨村,身着一袭深色袍服,虽没有在衙门的官威和庄重,但那种从容的精明,怎么也掩饰不去,西面坐着的,乃是同知胡文玄,微微躬身陪着笑脸,正襟危坐,

至于东首主位上,

则是早已经下了船的监察使苏崇,青衫白衣,气质出尘,头上别着一支木簪,看似随意,但又有一种说不出的锋芒毕露,眼神里有着一丝思索,

竟然会是他们二人前来,其余人是一点动静也没有啊,

扫了一眼四周,

都是往来客商习作在此,倒也不用担心他人窥见,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贾雨村率先开口,压低声音,问道;

“苏大人,此番您南下江南,想必对江南的局势略有了解,下官虽为金陵知府,但许些事,既不能说,又不能做,还望苏大人海涵,”

凡事先认错,贾雨村沉浮官场至今,起起伏伏十余载,如今也察觉江南在变之际,明暂保身为上,

似有意动,身侧的胡文玄也附和道,

“是啊,大人,我等为朝廷效命,许多事身不由己,下官现在在江北兼任挖矿职责,就算是想帮苏大人,也是力不从心啊,”

像是推脱,又像是诉苦,

苏崇面容微笑,这算是给自己提个醒,还是想置身于外,江南金陵知府衙门,算得上江南知府之首了,岂是能那么好躲出去的,望着桌上的酒盅,独自满上,而后并未回答这些,反倒是夸赞今日菜品,

“二位大人勿要着急,今日来此,苏某感谢二位大人前来,都说江南菜品鲜味十足,果真不假,这一桌子菜做的甚好,色香味十足,本官借着二位大人的光,有口福了,”

“呃,苏大人客气,不过是一些江南寻常菜品,等苏大人到了金陵城,闲暇下来,下官请大人到衙门好好聚一聚,尝尝江南一道名菜,清蒸镜湖鲈鱼。”

贾雨村随着赔笑,拱了拱手,酒肆这些酒菜,不过是寻常之物,哪里比得上衙门里的菜品,既然大人喜欢,日后的往来也就有了借口,

“哈哈,好,本官就先谢谢贾大人了,但还有一事,本官在京城有些听不明白,朝廷国策为何在江南处处受制,那新北大堤到底如何决口的?”

这一问,

立刻就把二人问住,

贾雨村心底幽幽一叹,果真如自己事先猜测一样,苏大人来江南,应该也是为了此事,江南不大,但上下牵扯众多,除非如洛云侯一般,换其他人,谁又能有一番作为,苦笑一声,回道;

“大人,想必您在京城,江南之事早已经有所耳闻,这改田为桑一事,实乃朝廷大计,关乎我朝兴衰荣辱,也为朝廷多一些税银,可推行起来困难重重,下官人言轻微,只能依令而行,实在无能为力,”

话说了好像又没说,贾雨村算是把官场这些事吃的明白,苏崇眼神闪烁,又把目光看向对面的同知胡文玄,后者抿了一下嘴,亦解释一番;

“苏大人,下官虽然在江北,江南各县之所以难以推行,皆因那些农户愚昧无知,目光短浅,只知道守着自己几亩薄田,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对朝廷之策的好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实在难以说服,政策之难,难在田间处,”

话说的对也不对,田间百姓是难以说服,但朝廷的政令又没有保障,百姓何以从之,

苏崇眉头微微一皱,眼前二人说话避重就轻,江南上等田亩天下之最,可惜,都在武勋和世家乡绅手中,百姓税赋已经到了极限,如此国策推行,难免百姓不从,更有一层原因,还是在那些官场上的世家大族,他们是怎么想的,

端起茶碗,轻轻抿了一口,那浓郁的茶香瞬间在口中散开,让有些沉闷的心情,稍许有些平静了一些,缓缓而道;

“两位大人,改田为桑,乃是内阁决策,宫里批复的,不可更改,百姓愚昧,但江南诸位大人可不能迷糊,此法既能增加朝廷税赋,又能充盈国库,于国于民皆有利可图,至于日后的保证,百姓的担心,也应该考虑,那为何不先让百姓一边种桑树,一边种粮食呢,贾大人,这些你没有考量吗?”

贾雨村脸色难看,叹口气,许多事不在于事,而在于人,

“苏大人有所不知,这江南之地,虽说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可百姓世代以耕作为生,口粮吃食为一方面,另一个就是朝廷赋税太重,万一到了收税的时候,交不出税赋,百姓手上的田亩,不知又是谁的了,

最后,就是种植桑树,都说江南桑树不少,但也不是人人都会种,大部分人还需从头学,种了桑树就是需要养蚕,这些东西尚好养活,但也是个精细的活,若是伺候不好,到头来一无所获,”

江南世家大族,武勋乡绅可不是善男信女,原本还有近乎百万亩的良田,如今的年月,已经不足五十万亩之数,那些没有赋税的田亩可都在这些权贵世家手里,刚刚所言那些话,但凡有一处闪失,就怕家道中落了,

“是啊,苏大人,除了贾大人这个理由,更重要的就是苏州织造局那边,说是今岁定要凑齐至少八十万匹丝绸,加上耗损部分,至少需要八十万匹以上的生丝,那就需要桑田二十万亩,那么多田亩需要改,又该如何改?”

这才是关键,要是要的少,可以慢慢更改,等百姓有了收益尝到了甜头,还怕没有人更改吗,

贾雨村他们做官至此也不是傻子,政策虽好,但到了下面官员手里,未必是好的,加上官场上那些糟心事,多做多错,

苏崇听完后,脸色变得凝重,这些话是他在京城从未听过的,恩师所言的江南事,并未提及这些,但明明有更好的法子,为何不去做,景大人,庄大人,亦或者是杨公公,又在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二位大人果真是心系朝廷,说的是肺腑之言,江南田亩事关朝廷赋税大事,若是放任土地兼并下去,官位就怕不保了,朝廷三令五申,严令禁止世家豪族侵占这些,

本官记得,朝廷在江南赋税之田亩,应该在五十万亩,加上这些年开垦的,应该有六十万亩的数目才是,拿出二十万亩种桑,应该不是难事?”

苏崇来江南之前,特意去了户部那边,查看江南旧历的田亩之数,从太上皇时候起,江南赋税田亩就是八十万亩,良田为天下之最,只要保证江南赋税不出事,朝廷财政就不会受到太多波及,

但是话一出口,贾雨村和胡文玄脸色惨白,这苏大人莫不是信口雌黄,江南能收的田赋之数,哪里来的六十万亩?

贾雨村咽下唾液,沉默片刻回道;

“苏大人,下官自从上任金陵知府以来,虽不知田亩赋税之数,但这一次,改田为桑应了景大人的要求,彻查江南田亩之数,百万亩确有其事,只多不少,但能算上朝廷赋税田亩之数,只有五十万亩,剩下的,全然不在百姓手里,望大人明鉴,”

说的委婉,百姓手里的田地,都需要交朝廷赋税,而那些世家豪族,勋贵乡绅却不在此列,加之太上皇时期,大肆封赏,百姓田亩被多加强占,要不是江南田赋还被朝廷户部盯得紧,剩下的这些,保不定保不住啊,

寥寥一番话,几乎让苏崇面目变得死灰,想到户部那些账册,竟然还是十年前的,是故意为之,还是装作不知,若真是如此,不管如何,朝廷改田为桑之策,怎么走都是死路一条,怪不得景大人和杨公公会铤而走险,那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