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 078纳贤与开垦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078纳贤与开垦

簡繁轉換
作者:夏天就是要吃西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2 15:44:28 来源:源1

078纳贤与开垦(第1/2页)

刘义真率先开口:“我听说你的兄长如今在后将军的幕府当参军,你为何不留在襄阳,反而来了长安。”

“仆以为桂阳公身处四战之地,外有强敌,正是用人之际,所以辞别兄长,特来投效。”沈庆之虽然拘谨,但也应答得体。

刘义真故意摇摇头:“用心倒是好的,可惜来得晚了。”

“关中虽已平定,然天下未宁,桂阳公为何嫌迟?”

“好大的口气,你有何本事,也敢扬言要助我平定天下。”

沈庆之一改此前的拘谨,锋芒毕露道:“仆未尝读诗书,更不识字,不是能够治理地方的文臣,但是仆以为,身处乱世,满腹诗书不如能挽二石强弓,仆胸中自有韬略,愿为桂阳公披荆斩棘,戡定乱世!”

刘义真此时才露出了笑容:“这才像个豪杰,倘若举止畏缩,怎能济得大事。”

沈庆之闻言,心中暗自欣喜。

刘义真随后又考校了沈庆之几个问题,在沈庆之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后,刘义真对着李德彰赞许道:“李参军慧眼识人,不错。”

李德彰得了称赞,喜形于色,连忙拱手道:“府主贤名,天下皆知,有识之士皆愿投奔,下吏也不过适逢其会罢了。”

刘义真笑了笑,对亲随道:“李参军举荐有功,赏五十匹布。”

亲随朗声应下。

刘义真又看向了李德彰,略带歉意道:“此前赏赐将士,府中积蓄为之一空,李参军莫要嫌少。”

这笔赏赐不出公府,是刘义真私人赏给李德彰的,用的是他的私人财产。

李德彰不在乎是五十匹布,还是五百匹布。

他一个士族出身,能进入到安西将军府当参军的人,不缺这点钱,在意的是刘义真对他的态度。

李德彰激动道:“为主举贤,本就是下吏的分内之事,安敢求赏。”

刘义真笑道:“你且收下...”

说着,他看了一样沈庆之,继续道:“倘若此人确有真才实学,而非夸夸其谈之辈,日后更有重赏。”

李德彰自然是连连称谢。

刘义真转而问沈庆之:“可愿入我军府,做个行参军?”

听说是安西将军府的行参军,而非雍州刺史府的行参军,沈庆之还有什么不满意。

他这时候也只是一个目不识丁,种了几年地的‘老农’。

更不可能知道原时空中的他,到了襄阳后,会在兄长的引荐下面见赵伦之,随后立即就得到对方的赏识,当上了宁远将军府的中兵参军。

但刘义真不可能这样做,他的安西将军府里已经有了中兵参军,名叫沈田子。

军府的重要职位一个萝卜一个坑,沈庆之虽有才干,但寸功未立,也无辛劳可言,给个行参军足矣。

果然,沈庆之当即应道:“仆敢不从命!”

刘义真没有多留沈庆之,让亲随领着他与李德彰离开,为二人找个住处。

以刘义真如今的名望,不管有什么人主动来投奔,都无需大惊小怪。

之所以对沈庆之不同,正是因为此前说的,这人高寿且愚忠。

别看沈庆之此时三十二了,而刘义真只有十二岁,但论及寿数,刘义真还真不一定能够活过他。

沈庆之死的时候八十岁,还是让小皇帝刘子业派人用被子捂死的,若非如此,指不定还能多活几年。

至于刘义真,历史上活过六十岁的皇帝少之又少,二百八十八人中,仅有三十人而已。

他也不敢肯定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搞不好,未来刘义真还能把沈庆之留给儿子。

当然,刘义真并没有立刻表露出自己对沈庆之的另眼相待。

太轻松得来的东西,往往不会珍惜。

刘义真又怎会轻易让沈庆之收获重用,以及自己的信任。

除非是像诸葛亮、王猛这样的人物,否则,想要被刘义真视为心腹,先立点功劳再说吧。

......

胡夏势力离开安定以后,空出了许多宅院,应李德彰、沈庆之的要求,他们被安置在了一处空置的院落。

刘义真赏的五十匹布,李德彰执意分了一半给沈庆之,笑着问道:“吾主如何?”

沈庆之回忆了传闻中的刘义真,以及今天亲眼见到的刘义真,由衷道:“我曾听闻,王买德留有遗言,太尉若以府主为世子,则天下可定,如今看来,此言非虚。”

李德彰听沈庆之谈起王买德的遗言,嘿嘿一笑,当初还是他吩咐军士在彭城散播的。

想必也早就传进了刘裕的耳朵里。

现在刘义真平定关中,就是这则遗言最好的佐证。

李德彰得意道:“当日我曾面见太尉,知晓太尉已有更易世子之心,如今府主又立大功,足以堵住悠悠众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078纳贤与开垦(第2/2页)

沈庆之深以为然:“太尉若是拘泥于长幼之别,无视贤愚之分,天下人又岂能信服。”

屁股决定脑袋,刘义真能够当上世子,对于他们这些僚佐而言,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

沈庆之如今雄心万丈,就想在刘义真的幕府出人头地。

行参军又如何,尽管刘义真的军府已经有了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等大将,但沈庆之深信以自己的能力,总有一天能够引起刘义真的重视。

与此同时,刘义真在二人离开后,自己也走出了府邸,他得去城外巡视开垦的情况。

种地是一件辛苦事,虽有数万大军集结在安定郡,但他们的任务是要养精蓄锐,一旦朔方有事,只需赫连璝送来了牛羊,便可驱赶牲畜北上支援。

刘义真不可能让晋军把力气耗在了种田上面。

好在,此番北上,他征发了五万余民夫,也不能白养着这些人,于是安排他们开垦荒田,抢种谷粮,等到秋天,能收多少是多少。

这件事由杜骥主持,刘义真此前就已经把民夫全都交给了他,有意在培养杜骥。

通常来说,参与宗族事务的士族子弟,其实都具备一定程度的管理才能,但能够一次性管理五万余民夫,组织他们开垦,也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刘义真很欣赏杜骥勇于任事的性子,也愿意给他这样的机会。

反正直到目前为止,杜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让刘义真失望过。

......

今年的三月上旬,相当于往年的四月,但岭北因为纬度、地势都比较高的关系,气候依然凉爽。

民夫在田间劳作,挥汗如雨。

他们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吃了刘义真的饭,就得替他干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可能让他们优哉游哉的晒太阳。

至少刘义真安排他们耕地的同时,一天给吃三顿饭,不会让他们饿着。

毕竟,耕田可是力气活。

晋军此番北上,自然没有带耕牛、农具,这些都是向安定士族借的。

这次是真借,耕种后自会归还,因为这是人家的私有财产,而非隐户与侵占的田亩,连这都要抢,吃相未免太难看。

当然,那些被索括出的隐户也会参与到垦荒中。

刘义真肯定会给隐户分田,但注定只能是贫瘠的薄田。

但凡好一点的田地,都得留给跟着他打回安定的将士。

没道理要把良田交给隐户,而把薄田留给忠心自己的安定将士,这不是寒了他们的心吗。

远近亲疏这一点,刘义真分得明明白白。

在礼教纲常土崩瓦解的乱世,必须对自己人好,别人看了,也才会争相追随他,成为他新的自己人。

如果不论亲疏,都选择一视同仁,谁还肯替他卖命。

杜骥听说刘义真出城巡视,赶忙放下手头的事情迎了过来。

终日奔波,杜骥被晒黑了许多,劳心费力,也憔悴了不少,但他始终干劲十足。

以刘义真对他的信重,杜骥心里清楚,只要刘义真坐上世子之位,未来的刘宋中枢必有杜骥的一席之地,在王修之后进位宰辅,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府主莅临,下吏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度世,无需拘于俗礼。”刘义真见到杜骥,眉头稍稍舒展。

他指着牵牛耕地的民夫,对杜骥说道:“耕一块地,需要二牛三夫,似乎太浪费民力了。”

刘义真已经发现了在这个时代实行府兵制与唐代府兵的不同了。

唐代以前,实行的是二牛三夫制,也就是三个人带着两头牛耕地。

直至唐朝,耕种方式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一牛一夫制,只需要一个人一头牛,就能耕完一块地。

虽然效率慢了点,不如二牛三夫,但也意味着会有两个人从农业生产中被解放出来。

他们就相当于是脱产的士兵,可以专心打磨武艺,所以才有唐朝府兵之强盛。

杜骥以为刘义真不懂务农,向他解释:“犁具笨重,非得二牛三夫才行。”

“既如此,有没有法子能让犁具变得灵巧轻便?”说着,刘义真提出建议:“譬如把这直辕改为曲辕。”

刘义真只知道因为曲辕犁的出现,才使一牛一夫制取代二牛三夫制,但曲辕犁取代直辕犁,肯定不是简单地把直辕改为曲辕而已。

可惜他上辈子也没有务过农,知道曲辕犁,那还是历史课本上有写,所以只能提供一个大致方向。

杜骥心领神会:“下吏这就安排匠人商讨此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