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我在诸天搜集金手指 > 第三十七章 内策

我在诸天搜集金手指 第三十七章 内策

簡繁轉換
作者:方所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2-17 09:55:4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王弘毅血战打退了秦地藩镇,,龙剑趋于稳定,于是大军大胜而回。

蜀地由是在王弘毅手中获得了统一。

王弘毅令人上书朝廷,请封蜀王。

大燕朝的傀儡小皇帝在内宫大斥王弘毅乃是乱臣贼子,不允封王。

事实上,如今朝廷的一切大权都在权臣魏越手里,小皇帝只是一个盖章皇帝而已,没有自主权。

而在这个事情上,魏越也不想王弘毅得到蜀王的册封。

上次给予蜀候,其实是想将王弘毅钓出蜀地,来个釜底抽薪,但不想,王弘毅如此桀骜,吃掉了鱼饵,却不上钩。

也因为有那道圣旨在,王弘毅自称蜀候,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反对。

但现在,大燕朝要是给了王弘毅蜀王的封号,那无疑是加深了王弘毅的气数,帮助他稳定蜀地的统治,这反而不好。

于是,大燕朝在权臣魏越的操控下,连发三道圣旨训斥王弘毅,称呼他为欺君叛国之人,号召天下义士共反之。

另外,大燕朝又封魏越为吴国公,令他统领兵马,共伐逆贼王弘毅。

消息一出,满朝文武震惊。

因为晚期藩镇叛乱,朝廷南迁,实际区域就是古扬州,也就是吴越之地,加封魏越为吴王,实在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这还没完!

七日之后,大燕朝又以魏越讨伐王弘毅反王的名义,加封魏越为吴王,加吴王,赐九锡、假黄钺、使持节、总理万机。

这是更进一步。

虽然说是朝廷册封魏越为吴王。

但是有识之士皆知道,朝廷其实就是在魏越的控制中。

魏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他借着王弘毅的名义,给自己封王,也意味着魏越受到王弘毅的刺激,行事会越来越激进,这是打算蟒吞龙,谋朝篡位了?

一时之间,天地风起云涌,暗流用地。

各地藩镇加快了统一步伐,厮杀不断。

不过外界纷纷扰扰。

王弘毅却关上门来,一心做着自己的事情。

朝廷的训斥他并不担心。

蜀地乃四困之地,自古出龙不易,容易形成困龙之局。

但同样,蜀地易守难攻,在秦地藩镇都被王弘毅打退的情况下,外界想要攻伐蜀地,却也没有那么容易。

朝廷不同意给王弘毅蜀王的称号。

王弘毅就自取,自封。

关于蜀王的登基之典还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而他的精力,则重点放在蜀地的内政治理上。

王弘毅一统蜀地太快了,在吴思源的支持下,比原着里快了几年的功夫。

这本是好事。

但现实不是游戏。

不是打下一块地盘就有产出。

王弘毅打下的每一块地盘,都需要派出官员治理,拿出粮食支持,这样才能一步步将吸血的器官,变成造血的器官。新笔趣阁

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人手。

他崛起的时间还是太快了,哪怕他想尽办法寻找人才,但还是不够,只能大幅度依赖降臣和官吏。

官吏的危害王弘毅这种有现代经验的人不是没有看到。

大肆重用降臣也有尾大不掉之患。

最后还是逃不过一个轮回,各种利益集团只是换了一层皮,又重新活跃在朝堂之上。

所以王弘毅停下来了。

一方面是修生养息。

另一方面则是确立各种规章制度,治理内政。

其中,王弘毅主要推的政策有三。

第一个政策是在加大学堂,讲武堂的投入,并加入明经科,培养适合的官吏人才。但不会直接给他们做官,而是先让他们从典吏这些官吏职位做起。

因为大燕朝科举取士,进士一出来就是七品官员,如此厚待,就导致天下读书人一心扑在读书上,十年寒窗,就为一朝金榜题名。但做了官员之后,却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这就导致县里面的大权,是落在了吏员之手。

有道是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吏员。

王弘毅吸取这个教训,不取也!

不过这些官吏把持了官府的基层工作,渐渐演变成家族性经营,王弘毅这样做,其实是做了他们奶酪,会激起他们反抗,对此,王弘毅也有相应的措施安抚,就是放开了官吏的晋升渠道,并提拔了几个比较有能力的年轻小吏起来做官。

这才使得王弘毅的政策有力地推进下去。

第二个政策是确定摊丁入亩政策。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在现实世界,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因为之前都是人头税,也就是丁税。

于以前按人征丁时,他们人数最多,又经常受到来自地主及其他有权有势者的负担转嫁,故其负担远超过按其土地财产应当承纳的比例。而在摊丁以后,按土地或田赋数均摊丁银,这部分农民土地较少,负担自然较前减轻;摊丁后绅衿优免权取消,他们的土地一例摊银,从而负担丁银的土地数量增加,也使得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一些。

像前世王弘毅按惯例征税,但也引起民怨,原因很大就是那些原本该纳多一点税的地主阶级税收少了,而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却被剥削得更重了。

摊丁入亩之后,这种情况就会大大改善。

第三政策就是官绅一体纳粮政策。

固有的封建社会中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的制度,官员地主一类真正富有的人却不需上交多少赋税,这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而且会迫使百姓为了避免纳税,而将土地托付在这些免税官员地主身上,加重人身依附的同时,也会造成国库空虚。

蜀地这种情况还不明显。

但等王弘毅统一全国,发展数十年,这种情况就会变得很严峻。

那时候,如果想对官绅政策下手,受到的阻力就会特别大了。

所以王弘毅未雨绸缪,趁着地盘还小,官僚利益阶级还不是特别强的时候,就定下规章制度来。

等以后打下其他地盘,推行过去,就成定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