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重回70为国铸剑,开局爆改59式 > 第一卷 第58章 铁证如山

重回70为国铸剑,开局爆改59式 第一卷 第58章 铁证如山

簡繁轉換
作者:看不见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7 03:44:14 来源:源1

第一卷第58章铁证如山(第1/2页)

老将军的话音落下,会议室里却并未响起预期的掌声。

寂静被一个清瘦的身影打破。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者站了起来。他是钱学敏,国内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泰斗,也是这次评审会的副组长。

“杜宇泽同志。”钱院士开口,语调平缓,却字字千钧,“你的‘小步快跑’,听上去很务实。但恕我直言,你的第一步,就可能是一个万丈悬崖。”

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你说,用极致的气动设计来弥补发动机的不足。这句话,本身就违背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一架飞机,尤其是追求高机动性的战斗机,它的气动、飞控、发动机,是一个相互妥协、相互制衡的有机整体。你凭什么认为,只靠气动,就能拉着一台‘心脏病’的发动机,飞出我们想要的效果?”

这个问题,比之前老将军的质问更加尖锐,更加致命。

杜宇泽没有回避。他朝钱院士敬了个礼:“报告钱院士,您的问题,正是我们01号验证机要解决的核心。我们不‘认为’,我们有数据。”

他没有回到PPT前,而是对身后的沈青云和李卫国打了个手势。

沈青云立刻起身,将一台笨重的录像机连接到投影仪上。李卫国则展开了一张巨大的图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曲线和数据表。

“钱院士,各位专家。请看大屏幕。”杜宇泽拿起一根激光笔,指向幕布。

录像带开始播放。画面摇晃,噪点很大,显然不是专业的宣传片。画面中,是一架经过魔改的歼-7教练机,机翼和机头加装了许多奇特的传感器和小型翼面。

“这是我们半年前进行的飞行测试。我们在这架歼-7上,模拟了J-XX的部分气动特性,并且搭载了我们编写的初代飞控增稳程序。”

画面里,飞机做出了一个剧烈的爬升滚转动作,姿态瞬间变得极不稳定,机头开始不受控制地上扬。

一位飞控专家脱口而出:“过失速机动!用歼-7做这个,他疯了吗?”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飞行员的生命,在这一刻悬于一线。

然而,就在飞机即将进入尾旋的前一秒,机翼上几片不起眼的舵面突然以极高频率做出了细微的偏转。摇摇欲坠的飞机,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抓住,硬生生从失速边缘稳了下来,恢复了平飞。

会议室里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

“这就是我们的答案。”杜宇泽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我们承认发动机推力不足。所以,我们必须把飞机的可用迎角推到极限。通过主动控制技术,让飞机在别人会失速的区域,依然能够稳定飞行、可控操作。我们用软件,压榨出气动布局的最后一丝潜力。这是我们用现有技术,唯一能换来超机动性的办法。”

他顿了顿,激光笔指向李卫国展开的那张图纸。

“这是JY1改进型的最新压气机性能曲线。刘总师的团队,在三个月内,连续攻克了两个技术难关。它的喘振裕度比设计指标高了百分之七。这意味着,它能承受更剧烈的进气流畸变。这为我们刚才看到的极限飞行动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钱院士推了推眼镜,走到图纸前,手指抚过那条微微上扬的曲线。他没有说话,但紧锁的眉头,第一次出现了松动。

“纸上谈兵,谁都可以。”一个突兀的声音响起。是来自材料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姓孙。“你们的气动和飞控玩得再花,飞机终究是造出来的。J-XX的设计,对机体结构强度要求极高。你说第一步用铝合金,但关键的承力部件呢?比如翼盒、主梁。用铝合金,重量根本下不来。用复合材料,王院士自己都说技术不成熟,你拿什么造?”

这个问题,同样现实而残酷。

杜宇泽没有回答。他看向了团队里的王振。

王振,王院士最得意的弟子。他一言不发地拎着一个沉重的黑色箱子走上台。

“啪嗒”一声,箱子打开。

里面不是文件,也不是模型。而是一截泛着碳黑色光泽的,形状复杂的部件。看截面,是典型的飞机翼梁结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第58章铁证如山(第2/2页)

“孙所长。”王振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像是熬了无数个通宵。“这是我们实验室上个月刚完成的,J-XX的1/2尺寸碳纤维复合材料主翼梁。我们用了国产的T300级碳纤维,改进了树脂配方和热压罐成型工艺。”

他从箱子里拿出另一份文件,拍在桌上。

“这是它的静力测试报告。我们把它加载到了设计载荷的150%,才出现屈服。它比同等强度的钛合金结构,减重百分之二十二。王院士说技术不成熟,是说我们还无法大规模、低成本、高良品率地生产它。但是,为一两架验证机,不计成本地造出几个关键部件,我们能做到。”

实物,测试报告。

铁证如山。

孙所长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最终坐了下去,没再说话。

质疑并未就此停止。

“航电呢?”一位来自空军装备部的校官站了起来。“杜宇泽同志,你的方案里,飞控、火控、雷达,全都是下一代的新东西。要把这么多全新的、不兼容的系统整合到一起,这个工作量,不亚于重新研制一架飞机。你们的飞控软件,能处理这么庞大的数据流吗?我们可没有现成的‘数据总线’给你们用。”

这是系统整合的难题。一架现代战机,最难的不是造壳子,而是把无数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高效的整体。

这次,站起来的是沈青云。

他显得有些紧张,但还是走到了投影仪前,换了一盘录像带。

“报告首长。关于系统整合,我们也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屏幕亮起。

画面不再是飞机,而是一个地面实验室。一台巨大的机柜旁,无数电缆连接着几个不同的操作台。一个屏幕上,是雷达信号的回波图。另一个屏幕上,是模拟的飞行姿态仪。

“这是我们303厂的航电综合实验室。左边,是我们从兄弟单位借来的,下一代相控阵雷达的原理样机。右边,是林总师团队开发的飞控计算机。中间,是我们自己编写的转换协议和数据总线。”

沈青云按下了播放键。

雷达屏幕上,出现了几个移动的光点。同时,飞控计算机的屏幕上,代表火控解算的数据飞速刷新,并且自动生成了攻击航线。

“我们用软件,搭建了一座桥梁。让雷达‘看’到的东西,飞控电脑能‘懂’。虽然现在还很简陋,传输速率也不高。但它证明了一件事:我们的整合思路,是通的。”

沈青云转向那位校官,深深鞠了一躬。

“我们没有等国家立项,没有等上级拨款。我们用自己的经费,用现有的一切资源,已经把最难走的路,提前趟了一遍。我们今天拿出的方案,不是一个PPT,不是一个凭空的设想。而是我们过去两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我们已经用这些成果,把整个项目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会议室里,彻底安静了。

之前所有的质疑,在这些录像、数据和实物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

这不是一个团队在画大饼。

这是一个团队,在向所有人展示他们已经种出来的,沉甸甸的果实。

老将军一直没有说话。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看着这些年轻人,看着他们拿出的那些粗糙却有力的证据。

最后,他缓缓开口,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你们做的这些事,为什么不写在正式的申报材料里?”

杜宇泽立正站好,回答的声音,响彻整个会议室。

“报告首长!因为军令状,不是用来表功的。”

“我们只想告诉您和各位专家一件事。303厂,有能力,也有决心,打赢这场仗。”

老将军慢慢地,点了点头。

他拿起桌上的那份军令状,拿起笔,在“同意立项”的后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就把这些,”他说,“都写进正式的报告里去。明天,上报军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