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 第 42 章 考试开始

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 42 章 考试开始

簡繁轉換
作者:提笔圈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27 03:42:59 来源:源1

第42章考试开始(第1/2页)

首都十二月的清晨,寒意凛冽,厚重的冬衣也难以完全阻挡那无孔不入的冷。

天空灰蒙蒙的,光秃的树枝在风中摇曳,空气干冷,吸一口便觉肺腑清凉,呼出的白气在眼前迅速消散。

温度计上红色的“8”字,无声地宣告着冬日的威力。

李毅飞下意识地紧了紧脖子上的围巾,半张脸埋进柔软的羊绒里,只露出一双沉静的眼眸。他的步伐稳健,走向师范附中——中央选调生笔试的考场。

门口已聚集了不少人,多是和他年纪相仿的毕业生或应届生。

有人三三两两低声交流,有人捧着资料争分夺秒地默读。空气里弥漫着紧张、期待和咖啡因混合的气息。

当他跨过警戒线时,几道带着探究甚至些许审视的目光短暂地落在他身上,又迅速移开。

原因不难理解:他身上那件剪裁合体、质地考究的深灰色羊绒大衣,在周围清一色的羽绒服和冲锋衣中,显得格外醒目。

他能想象那些无声的疑问:家境优渥,何必来挤这独木桥?体制内的条条框框,岂非自找约束?

李毅飞没有在意这些目光,径直走向考场教室。这些疑问于他,轻飘得不值分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他的路,深植于心,源于一段被他视为“过往经历”的深刻烙印。在那段经历里,他深刻体会过个体的渺小与无力,目睹过太多不公与倾轧。

他见过财富在权力面前的不堪一击,也听闻过才华在无形压力下的黯然消逝。那些无声的湮灭和希望的破碎,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中。

他比谁都清楚,在强大的力量面前,财富和名声的脆弱。某些时刻,一支笔便能轻易改写命运。那种无力感和绝望,是再优越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填补的空洞。

正因体会过彻底的失去,他才更明白什么是值得守护和改变的。对他而言,重获学习的机会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为自己立下了三个目标。第一个:进入顶尖学府,重塑根基。这目标早已实现。凭借过往的阅历和今生的刻苦,他以优异成绩进入燕京大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积蓄力量。

第二个:利用对某些趋势的洞察,为国家规避或减轻一场重大灾害的影响。为此,他曾殚精竭虑。

那个牵动他心弦的年份,他倾尽全力撰写文章,试图发出预警。当得知国家确实因此加强了防范措施,他心中的重负才得以释然。

此刻,站在这中央选调生的考场外,吸入清冽的空气,他正全力以赴地奔向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目标:通过选拔,进入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实实在在地做些有益于民众的事。“

若不实现这第三目标,岂非辜负了这世机遇?”这个念头带着决绝,时常叩击他的心。

体制的复杂、条框的约束、等级的森严,他心知肚明。但他更清楚,正是这套体系维系着庞大国家的运转。

它并非完美无缺,但也因此更需要正直、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去参与、去完善。“世界总有需要修补之处。”他默念。他愿意成为那个修补者,哪怕穷尽一生,也只能修补小小一隅。

李毅飞为自己设定的方向无比清晰:无论未来身处何种岗位,职位高低,只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必当竭尽全力,无愧于心。

他要对得起脚下的土地,对得起燕京大学的培养,更要对得起自己心中那份“为国为民”的庄重承诺。

他早已想透:未来的路,他绝不会因职位不高而后悔,只会因辜负了职责和信任而抱憾终生。这份觉悟,是经历风雨后淬炼出的坚定内核。

“叮铃铃——”预备铃声响起,划破了走廊的嘈杂。考生们鱼贯而入,寻找座位。李毅飞的位置靠窗。

他安静坐下,将准考证和身份证整齐摆放在桌角右上角。窗外依旧是灰蒙蒙的天。教室里暖气充足,驱散了寒意,却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

多数考生坐下后立刻又捧起资料,嘴唇无声翕动,做着最后的努力。能坐在这里的,都是各校的佼佼者,承载着期望与抱负。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味和紧绷的寂静。

李毅飞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一张张年轻专注、甚至带着焦虑的脸庞。他的心态异常平稳,带着一丝审视。

他在想:“这满屋的考生,最终会有多少人能真正进入部委?又有多少人会走向省市基层?在漫长岁月和复杂环境的考验下,最终还能有多少人,记得今日的抱负,成为真正为民服务的公仆?

又有多少,会逐渐迷失方向?”过往的见闻和现实的逻辑告诉他,答案往往不乐观。权力,是熔炉,也是考验。

监考老师神情严肃地分发试卷。当带着油墨清香的试卷和答题卡落在李毅飞手中时,他的心跳平稳。

他快速浏览行测题目。题型完全在意料之中。数量关系、言语理解、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这些题目,在经历了系统高强度训练和开阔视野的加持后,对他而言已相当熟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2章考试开始(第2/2页)

尤其是涉及最新政策、时事热点、科技前沿的常识题,更是轻松。他嘴角微动:稳了。

他并不急于下笔,而是沉住气,花了五分钟再次通览整卷,在脑中构建清晰的脉络图。

随后,他才拿起削尖的2B铅笔,沉稳地填涂答题卡。速度很快,落笔却极稳,每一个选项都被精准涂满。

逻辑题,题干读完答案便清晰浮现;资料题,复杂图表瞬间被拆解,心算高效。时间在他流畅的书写下仿佛也变得顺从。

行测结束,短暂午休后迎来重头戏——申论。拿到申论试卷,李毅飞习惯性地深吸一口气,目光快速扫过材料主题和题目要求。

材料聚焦“基层治理创新与社会活力激发”,要求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并撰写议论文。“不难。”他心想。对他而言,甚至可称得心应手。

这两年,他笔耕不辍,行政类文章写了无数。从政策分析到讲话稿,从时事评论到理论探讨,他研读了海量政策文件和优秀范文,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一篇高质量习作。

他深知申论考查的核心:思维的深度、对国策的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他刻意训练积累的底气。他的行政写作水平,已足以媲美机关里的资深人士。

审题是关键。当许多考生还在逐字研读材料时,李毅飞凭借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已迅速抓住核心矛盾:基层政府“大包大揽”与社会力量“活力不足”之间的结构性错位。

对策框架也在脑中成型:政府转变职能、激活社会力量、筑牢法治保障、创新治理工具。

思路清晰后,他拿起黑色签字笔,笔尖落在答题纸上,发出沙沙轻响。字迹端正清秀。

分析问题部分,条理分明,直指要害,既点出“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更剖析了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和观念问题。

提出对策部分,层层递进,既有宏观政策指引,又有具体操作路径,还融入了前瞻思考。每一句都紧扣材料又有所升华,展现理论素养和责任感。

最后的议论文,他成竹在胸。标题切中核心:《放管结合,激发社会治理“源头活水”》。开篇点题,引用经典论述,阐明社会治理创新的紧迫性。

主体部分,围绕“放”、“管”、“服”展开论述。他巧妙运用材料案例,并引入自己了解的现实样本,使论证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说服力强。

结尾处,他呼应内心想法:“社会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政府需善做‘减法’,勇于放权;善做‘加法’,精于服务;更要善做‘乘法’,激发社会活力。

唯有如此,才能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不断提升治理效能,让‘源头活水’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行文逻辑严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与责任感。

笔尖持续沙沙作响。当周围考生还在苦思时,李毅飞已流畅完成初稿。

他没有松懈,利用剩余时间精细打磨:推敲用词、调整衔接、确保论点论据坚实。他特别注意关键政治表述的准确性,避免任何歧义。

同时,他放缓书写速度,力求字迹工整美观——整洁的卷面同样是竞争力。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窗外的天色依旧阴沉,教室内灯光下是一张张或奋笔疾书或凝神思索的面孔。

李毅飞完成最后一次通读,轻轻搁笔。他没有像部分考生那样如释重负地张望,更没有提前交卷的念头。

他只是端正坐着,腰背挺直,目光沉静地落在面前那份书写工整、内容详实的答卷上。墨迹已干,如同他此刻的心境——沉稳,笃定。

一天的考试结束。行测和申论,他都自信发挥出色。但他始终保持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提前交卷?这与他心目中“公务员”应有的形象不符。

年轻不是浮躁的理由,沉稳才是赢得信任的基础。在这通往体制的门槛前,展现出这份耐心与克制,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他已准备好,不仅拥有学识,更具备了应有的心态。

走出考场大楼,寒风立刻裹挟上来。李毅飞却感到心中一片澄澈的暖意。考试结果,他并不担忧。

以如此扎实充分的准备,他确信自己必然在学校推荐人选之列。这不是自负,而是过往每一步扎实积累的必然。从踏入燕京大学起,目标清晰,步履坚定。

优异的学业、突出的社会实践、良好的综合表现,加上今日考场上的出色发挥……这一切,都为他铺就了一条水到渠成的道路。

他下意识地再次紧了紧大衣领口,将下巴埋进温暖的羊绒里,汇入散场的人流。

首都华灯初上,为冬日的暮色染上暖黄,车流在马路上汇成灯河。

李毅飞抬起头,望向深邃的夜空。星辰尚未点亮,如同他心中那些尚未抵达却必将奔赴的远方。路,还很长。但这第一步,他已走得无比坚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