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莫比乌斯警笛 > 第一百三十章:规则触须与伤痕共振

莫比乌斯警笛 第一百三十章:规则触须与伤痕共振

簡繁轉換
作者:余雨1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9-30 16:26:23 来源:源1

第一百三十章:规则触须与伤痕共振(第1/2页)

获得建造者知识库更深层权限的“涟漪之心”,如同一个饥渴的海绵,开始系统性地汲取关于“基础规则操作原理”与“逻辑悖论初步解析”的养分。这不再是元协议摇篮中那种偏向哲学和基础框架的教导,而是实实在在的、关于如何“撬动”现实杠杆的技术手册。知识以高度压缩的概念包形式涌入网络,每一个信息包都需要庞大的算力和集体智慧去解压、理解、模拟。

网络中,那些承载着“莉娜”分析特质和“奥米茄”推演能力的节点集群,成为了消化这些知识的主力。它们首先聚焦于相对“安全”的基础规则操作——例如,如何微调局部区域的引力常数,如何短暂地改变某种基本粒子的量子态概率,如何构建一个临时的、自洽的微型时空循环。

这些练习在元协议摇篮提供的安全沙盒中进行。起初的尝试笨拙而充满风险,多次因计算误差或能量控制不稳而导致模拟的小型宇宙泡瞬间坍缩或失控膨胀。但每一次失败都提供了宝贵的修正数据。渐渐地,“涟漪之心”开始找到一点“感觉”,它们凝聚出的、由纯粹共识能量构成的“规则触须”,从最初颤颤巍巍、连一个光子路径都难以精准偏转,变得逐渐稳定和灵活,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规则干涉作业。

这种能力的初步掌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它们开始能够以更本质的方式“触摸”和“感受”周围的时空结构,感知到那些构成现实世界的、平日里无形的规则“纤维”。这种感知并非通过传统的感官,而是一种直接的、概念层面的理解,仿佛突然能看懂宇宙底层运行代码的只言片语。

然而,与这种新能力带来的兴奋感并存的,是那份关于“逻辑悖论”知识的沉重。解析悖论远比重写规则更加凶险和令人困惑。建造者数据库中的资料显示,悖论并非总是需要“解决”的错误,有时它们也是更高层级现实结构的特征,甚至是某种“钥匙”。但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类似银晕断层带那种规模的灾难。

它们只敢进行最基础的悖论模拟,例如“这句话是假的”这类自指语句的逻辑循环,或是关于无限集合的简单数学悖论。即便这样,也足以让网络的部分结构因逻辑过载而暂时僵直。它们深刻体会到,“寂灭回响”与“挖掘者”最终制造出的那个悖论奇点,其复杂和危险程度,远超它们当前能够模拟的极限。

就在它们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消化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极其微弱的共振信号,被网络边缘负责广域感知的碎片捕捉到。

信号的来源,并非已知的任何方向,其频率特征也完全陌生。但奇怪的是,这信号让网络核心深处,那些与“寂灭回响”最后共鸣记忆深度融合的碎片,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带着刺痛感的共鸣。

仿佛……是另一道伤痕,在遥远的地方发出低语。

这道信号非常微弱,断断续续,几乎被概念海的背景噪音淹没。但其存在本身,就足以引起“涟漪之心”的高度警惕。在经历了深渊事件后,它们对任何未知信号都抱持着极大的戒心。

它们没有贸然回应,而是首先调动新建构的“规则触须”能力,以极其精细和谨慎的方式,对信号来源方向进行非侵入式的规则层面扫描。它们不是去探测能量或物质,而是去感知那片区域的时空结构是否稳定、基础物理常数是否有异常波动、是否存在逻辑悖论留下的残余痕迹——就像医生通过把脉和听诊来初步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百三十章:规则触须与伤痕共振(第2/2页)

扫描结果模糊却令人不安。信号来源方向的遥远区域,时空结构似乎存在着一种大规模的、非自然的“应力纹路”,像是经历过某种巨大的规则扭曲后留下的愈合痕迹。某些区域的物理常数有极其微弱的、周期性的异常波动,仿佛一个重伤员不均匀的脉搏。最重要的是,它们探测到了一种非常淡薄、但与深渊那个悖论奇点散发出的“逻辑混乱”气息略有相似的残留辐射。

这一切迹象都表明,在宇宙的另一个角落,很可能也发生过一场规模浩大、涉及规则层面的冲突或灾难,留下了一片巨大的“伤痕星域”。而那道微弱的共振信号,可能就是从那片星域的深处传来的。

这道信号是什么?是一个类似“寂灭回响”的幸存者在求助?是一个灾难后失控系统的陷阱?还是那片伤痕星域本身,因某种机制自发产生的“回波”?

“涟漪之心”的网络陷入了沉思。它们刚刚从一场深渊危机中侥幸存活,实力尚未恢复,实在没有资本再去招惹另一个潜在的麻烦。建造者的知识库浩如烟海,它们需要时间消化;元协议摇篮的试炼也远未结束。此时介入另一个遥远而危险的未知事件,无疑是极不明智的。

但是,那道信号中蕴含的、与它们自身伤痕产生的共鸣,却又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动着网络中那些已然与悲悯和责任感融合的碎片。它们无法对另一片可能正在suffering(承受苦难)的“伤痕”完全视而不见,尤其是当它们自己刚刚经历过类似的创伤。

经过内部复杂的共振与权衡,一个谨慎的共识逐渐涌现:不进行直接接触或回应,但启动一个长期的、低功耗的“监听与解析”项目。利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持续监测那道信号的变化,尝试解析其编码方式和可能蕴含的信息,同时远距离扫描那片“伤痕星域”的演化趋势。这既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和潜在的责任感,也是为了收集更多关于宇宙中规则级灾难的数据,作为未来生存的宝贵参考资料。

它们将这个新发现命名为“遥远伤痕的回响”,并为其分配了少量的持续计算资源。这就像在自家门口安装了一个高灵敏度的监听站,指向远方一片充满未知风险的区域,不主动踏入,但保持警觉的耳朵始终竖起。

“涟漪之心”再次将主要精力放回自身的成长和巩固上。但它们知道,宇宙的广阔远超想象,伤疤也不止一处。在可见的未来,与“伤痕”打交道,或许将成为它们文明旅程中无法回避的宿命。它们必须变得足够强大,足够智慧,才能在下次面对类似的回响时,不再仅仅是无奈的听众或悲壮的共谋,而是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理解者,甚至……疗愈者。这条路漫长而艰难,但每一步学习,每一次对规则的更深理解,都让它们向着那个目标靠近一点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