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朕就是万历帝 > 第576章 移风易俗 再立教化

朕就是万历帝 第576章 移风易俗 再立教化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2-17 20:53:08 来源:源1

第576章移风易俗再立教化

来者正是太常寺正八品录事梁巍,另一个身份是太常寺正卿蔡茂春的令史。

大明新官制,长史是一署衙门的秘书长,令史是衙门长官的秘书。故而梁巍在太常寺的身份十分微妙。

邓记者认识他,因为他被招录进《滦河报》后,按例参加太常寺举办的《报纸从业人员培训班》,梁巍有代表太常寺在班上讲过一次话,上过一次课。

「如春,你今天怎麽大方,居然在太白楼请我?」梁巍比在顺天府大牢时胖了一圈,笑呵呵地说道。

那会他像济公活佛,这会快要赶上弥勒佛。

「岑秀兄,我才没钱请了,今天我是借花献佛。」万如初拱手说道,「我介绍一下,这位是我崇义公学学弟,《滦河报》记者邓文良,台甫.」

「敬贤,学生邓敬贤见过梁录事。」

邓文良作揖行礼。

「你认识岑秀兄?」

梁巍拱手回了礼:「应该是参加《报纸从业人员培训班》时见过我。」

「那没错了。想在报纸这行当记者编辑,混口饭吃,没有你们太常寺发的这个培训班结业文书,那是非法的,要吃官司的。

梁巍梁岑秀,我的表姐夫。」

表姐夫?

万师哥是宛平县人士,梁令史上课时自己介绍过,说是山东莱州人士,怎麽扯上关系的。

梁巍笑呵呵地说道:「我在国子监受卓吾公和九我先生教诲后,考入太常寺,经人介绍,娶妻成家。

拙荆正好是如春的表姐,大四天的表姐。」

万如初呵呵一笑,「岑秀兄,大四天也是姐。」

梁巍哈哈大笑,随即问道:「对了,二姨父过寿,伱去不去?」

「岑秀兄,你去不去?」

「郑家在大兴同仁乡是大族,亲戚不少,定会大肆操办,我去可能不大方便,届时叫你表姐带着翎儿去。

对了,二姨父有几子几女?我好叫人置办礼物。」

「二姨父有一子名国泰,隆庆二年又有一女。一儿一女,好事成双。」

梁巍点点头,记在心里,转头看着邓文良,又瞥了瞥了万如初。

「今天请我吃饭,该不会是鸿门宴吧。」

「可拉倒吧!」王如初笑嘻嘻地说道,「你可是蔡正卿的令史,就算我们《顺天政报》主编,请你吃饭也要排队。

我们两个穷记者请你吃顿饭,就成鸿门宴了,你也太草木皆兵了吧。」

「小心点。张相这些日子抓考成法抓得可紧了,考成法指导委员会的十几个寻访小组,就要跟脱缰的野狗一样,四处乱窜。

官衙里抓懈怠懒政,官衙外抓吃喝嫖赌,什麽都抓,抓到就是一份通报。轻者三个月的津贴没了,重者直接免职,回家烤面饼。

衙门许多老官油子,都在抱怨,说当年太祖皇帝做官也没这麽辛苦。」

万如初冷笑两声:「瞎几把扯,太祖皇帝时,六十两银子就剥皮实草,他们倒是少了许多烦恼。」

说笑了几句,邓文良点了四菜一汤,还想点两个硬菜,被梁巍拦住了。

「不吃海鲜,中午吃什麽海鲜。有机会我们下次聚会,晚上吃饭,再点海鲜。这麽硬的菜,不整点小酒,说不过去。

下午还要当班,要陪正卿去内阁开会,一身酒气不是事,不敢沾酒水。」

万如初从邓文良手里把菜牌抽走,「行了,就四菜一汤,够吃了。不要上酒水,来三杯冰镇酸梅汁,开胃解腻。」

闲聊中夥计把饭菜和酸梅汁都上齐了,没人会出入打扰,王如初聊起正事。

「岑秀兄,我和敬贤刚去顺天府衙,旁听了顺天袁通判审案。」

「林有才被毒杀一案?」

「正是。

听完后,我俩大受启发,敬贤想了个标题,《法繁好还是法简好,观林有才案审判有感!》,只是这题目有些大,吃不准。

正好约你中午吃饭,所以把敬贤一起叫来,请你把把脉。」

梁巍目光在邓文良和万如初脸上转了几圈,露出赞许之色。

「你们这个题材选得好。」梁巍缓缓说道,「《皇明朝报》隶属于司礼监,《顺天政报》直属于太常寺,《滦河报》名为民办,实际上是少府监隶属的报纸之一。

按照皇上的说法,你们是朝廷的喉舌,为谁说话,必须要心里有数。」

邓文良和万如初对视一眼,连连点头。

「如春,你说这个题材有些大,确实大。赵中丞奉诏进行司法改革,虽然没有内阁那麽惊天动地,但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怎麽写你们的那篇报导文章?我建议你们先不急着写,先去都察院转一转,找几位相熟的官吏聊一聊。

再去一趟律政院,石麓公在那里坐镇,任何新政改革,必定有律法修改。你们连着一起摸清楚,吃透了,写出来的文章就能比别人写得透。

只要写得好,不要怕写得晚。」

「岑秀兄,幸好向你请教了,我们一下子就找到方向了。」

「不用客气。我再给你们一个建议,你们俩分属两家报纸,文章观点可以大致方向相同,但有争议。比如法繁从慎,繁到什麽地步,你们有争议,然后互相争论吵架,甚至可以开骂啊。

越吵越热,越骂越火,你们俩不就名扬大江南北了吗?」

「岑秀兄,你真是诸葛转世,孔明再生啊。」万如初凑过头,轻声道:「哥哥,听说太常寺上下在开大会,传达西苑新旨意。

我们不敢乱打听,只求你给我们透个底,让我们心里有个数。」

梁巍想了想,轻轻说道:「移风易俗,再立教化!」

嘶!

万如初和邓文良不由倒吸一口气。

移风易俗,再立教化!

看样子我们在将来是大有作为啊!于此同时,在西苑的朱翊钧,看完了东厂关于袁咸安审理林有才案的禀文,邀请赵贞吉和张居正到紫光阁偏殿用午膳。

午膳是分食制,每人四菜一汤,一个菜一碟,不多也不少,再加一碗汤。

米饭换成了洞庭湖畔的米。

「大洲公,张师傅,这是华容县进贡的米,武昌农科所培育的洞庭四号晚籼米。米粒细长而稍扁平,细密晶莹,腹白较小,质硬粒大,油性较大,怎麽样,口味还不错吧。」

赵贞吉呵呵一笑:「好吃,不过终究没有臣老家,四川的稻米好吃。」

张居正抿着嘴唇,神情有点严肃,「臣觉得很好吃,入口香甜。

华容离臣的原籍,江陵不远,都在长江边上,湖泊边上。水土差不多,华容能种,想来江陵也能种。」

朱翊钧笑着答道:「肯定能种。」

「湖广鱼米之乡,湖北开发之十有六七,湖南却开发不过十之三四。现在王子荐(王一鹗)督湖广,曹公在西北是拼命地给他塞百姓啊。」

张居正一边吃着饭菜,一边说道。

「隆庆三年试探性的,迁移不到一千户,六千馀人。今年计划迁移一万户,七万馀人。大手笔,搞得王鉴川抱怨诉苦,说又超预算了,要想在什麽地方找笔钱回来。」

朱翊钧答道:「国朝立朝以来,九边肩负戎任。为了能够就地解决军粮,朝廷历年来不停地向九边迁移百姓。

只是九边多苦旱贫瘠之地。山西丶蓟州丶辽东还好些。陕西丶宁夏丶甘肃就苦多了。尤其是榆林丶延绥丶宁夏诸卫丶庆阳丶平凉丶靖虏卫,那些地方,多长根草都是难事。

边地百姓为了大明边戎,为了腹地安宁,苦了一代又一代人。

现在蒙古左右两翼归附,九边不复为边,也该让他们过一过好日子。迁居湖广鱼米之乡,分配熟地给他们,安家立足,再鼓励他们组成互助社,开垦荒地,施以优免,五年免徵田赋。

王一鹗在湖广,做的也很好。」

赵贞吉问道:「皇上,臣听说王子荐藉口平定武冈叛乱,从播州杨家外调了三千精锐苗兵,一番笼络后,三千苗兵大半不愿意回去,只求王子荐把家眷接过来,愿意在沅水和资水河畔盆地落户。」

朱翊钧哈哈大笑,「没错,王一鹗跟杨应龙玩了一招刘备借荆州,杨应龙气急败坏,几次扬言要反出我大明,自立为王。」

张居正刚好吃完,把碗筷碟子放到一边,马上有内侍上前收拾乾净,又端上茶杯铜盆,请他漱口,再端来温水,请他把嘴脸擦拭乾净。

张居正放下毛巾,说道:「皇上,而今广西安隆丶上林土司被平定,广东罗傍瑶之乱,两广总督殷正茂正在收尾。

西南已定,数万虎贲之师枕戈以待,播州杨家想反,就让他反。

皇上,臣反而觉得现在是大好时机。

杨家三千精锐在外,兵力大损。被逼得仓促造反,粮草物资定会准备不足,届时殷正茂和刘显驱兵直穿贵州,再移一员能臣坐镇四川,堵住杨贼北面,王一鹗在东,四面合击,定能一举荡平杨贼,拔除这家割据地方六百年的土司。」

赵贞吉听到张居正有以殷正茂为平杨主帅的意思,出声道:「皇上,粤督殷养实平定安隆丶上林两土司和罗傍瑶,功勋卓着,按律是要先回京叙职。」

朱翊钧看了一眼赵贞吉,知道他话里的意思。

殷正茂是能臣,上马能治军平叛,下马能理政抚民。但是有奏章说他暴戾好杀,贪墨军饷。

赵贞吉暗地里向朱翊钧请旨,叫都察院中央监察厅组成专案组,秘密地查他,提请锦衣卫协助。

朱翊钧当时允了。

现在听赵贞吉说这样的话,立即明白他的意思。

「云贵湖广,朕准备托付给王一鹗。殷正茂在两广做的不错,等罗旁瑶乱事彻底平定后,诏他回京叙职。

两广是南海经略之根基,现在又新复安南,庶事剧繁,需要调一位能臣去接替坐镇。」

「皇上,臣觉得闽抚凌汝成(凌云翼)合适。」

「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在两广安南,国威已立,宜平和以宽仁。凌云翼在福建做得不错,但骄纵喜杀,手段狠辣,不适合去两广。嗯,派他去给王一鹗当助手。

粤督,就调赣抚茅坤接任。」

茅坤?

赵贞吉和张居正心头一动,不由对视一眼。

茅坤,浙江湖州归安人士。

嘉靖十七年进士,资历很老。

嘉靖二十七年,他就出任过广西兵备道。

当时瑶民在阳朔作乱,提督两广军务应檟将剿事委以茅坤。

他冥思苦想,想出雕剿之计。

「雕剿者,师不移,即倐而入,倐而出,如雕之搏兔然。」

即模仿老鹰捕食之势,摸清情报,选准时机,以少量精锐之师快速出击,斩杀贼首,得手后迅速撤离。

作乱的瑶民群龙无首,不攻自破,陆续投降。

茅坤以雕剿之计连破瑶民十七寨,杀孽不重,瑶汉百姓皆服,为其立生祠。

后又为大名兵备使,制偏箱车制北虏骑兵,得蓟辽总督杨博赞许。

嘉靖三十七年被政敌以贪污罪名攻讦,被罢官回乡。胡宗宪督东南御倭,请他出山,商议兵事。逐保荐为浙江布政使,后迁为江西巡抚。

茅坤还以古文辞,主盟海内,世所称鹿门先生者也。

扳着手指头算,茅坤确实是两广总督最合适的人选。

可他不仅是胡宗宪一脉的人,还是当代古文大家,知名的文学之士,翰华词臣。

皇上几次兴狱,朝中擅长文学的翰华词臣,被打击得奄奄一息。

刚刚审定完的林有才案只是延续的小插曲,江南即将兴起的惊涛骇浪,还会席卷一大批善治经义丶以文学见长的名士官绅们。

如此微妙时机,皇上突然启用茅坤,这位年近六旬的词臣老夫子,到底有什麽深意?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