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朕就是万历帝 > 第659章 你们这些虫豸!

朕就是万历帝 第659章 你们这些虫豸!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6 10:03:0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659章你们这些虫豸!

通惠河上有悲有喜,西苑的朱翊钧却接到了大喜讯。

「好!」朱翊钧把急报狠狠摔到案面上,腾起站起身来,兴奋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吴兑丶叶梦熊和高策的收国之策已成,好啊,眼看就到万历二年正旦,他们给朕送上这麽一番大礼,好啊!」

祁言带着一干内侍,跪拜齐声贺道:「奴婢恭贺皇上,开疆扩土,再创不世之功。」

朱翊钧哈哈一笑,「不要喊得这麽大声,朝献国主还在京师里住着,你们喊得这麽大声,传出去被他听到了,多尴尬啊。

等正旦大朝会,他亲自奉图献印,纳土归明,我们再好好庆祝。都起来。」

「遵旨。」

「去把鸿胪寺正卿刘应节叫来,朕要请他跟李昖好好谈谈,叫李昖在正旦大朝会上,好好演一出。」

「遵旨。」

朱翊钧踱步走到窗户前,看着东边风景。

朝献,终于纳入大明版图。按照安南例,肯定不能再叫朝献布政司,那给它取个什麽名字呢?

一个多月前,朝献王京汉城的气氛越发地浮躁。

戊辰之变,汉城被贼军占据了近两年,搞得狼藉一片丶满地膻腥。明军平叛时,守军负隅顽抗了一阵子。

明军水陆两师的火炮,不要钱似向汉城倾泻,把它打得残破不堪。

等到城破时,贼军残部又放了几把大火,好掩护自己逃走。冲天的大火,把整个汉城烧成了白地。

当初李昖和王大妃沈氏带着群臣们回王京,是流着眼泪进城。

满地的断瓦残垣,不要说人,连活的野物都看不到几只。

王宫是重灾区,早就被烧得只剩下点点的石头地基。

这麽荒凉,晚上住哪里!

看着这场景,李昖在心里大骂李山海和金孝元等人,你们吃饱了撑得没事做!

老子在江华岛住得多舒服,就是你们上蹿下跳,说王京收复,应该尽快回京,召开朝会,安抚四方。

老子说不着急,缓一缓,你们就天天堵在老子门口,硬是逼得老子没办法,只好腆着脸找到吴兑和叶梦熊。

人家说汉城还是一片废墟,不着急。

你们就在背地里说明国人居心叵测,别有用心。

要你们自己去跟观国政使司说,你们一个二个全都怂了,吹着胡子说老子是一国之君,要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来。

老子是一国之君又如何,还不是跟你们一样在江华岛乞食?

你们不敢面对明国官员,只知道逼老子。

你们逼老子不说,那个老孤婆,老子名义上的母妃,王大妃沈氏也用孝道压老子。

玛德,老子做了几世的孽,才被你们忽悠地做了朝献国主,然后被你们当牛马使唤。

老子好话说尽,明国官员这才同意整队还京。

现在好了。

汉城里全是废墟,明国人正在徵集民夫,努力赶修,可是要修的地方太多了。

城墙要修,水渠要修,河堤要修,这都是要命的所在,必须先修。

然后才是修房子。百姓的房子要修,王宫要修,百官的房子也要修,怎麽修得过来?

李昖看着连茅草屋都没有几座的王京,心里那个气啊。

开朝会,在哪里开?

人家丐帮开会都还有个破庙,我们朝献君臣开朝会,在茅屋开?

还你娘的安抚万民,你们这些虫豸,有这本事吗?

李昖君臣实在没地方住,只好在明军帐篷里住了两三个月,终于住上有屋顶的房子。

有了宽敞场所,三百多位硕果仅存的官员们为了各自的官职,开始大吵起来。

戊辰之变,我家破人亡还一心报国,为君上复国和明军平叛任劳任怨,凭什麽不能做礼曹判书?

就你家破人亡?好像谁没家破人亡似的?当初是我背着君上逃到江华岛的,是我第一个联络明军,给大家找到安身之处的,我又是朝献君臣第一个踏上本土土地的。

我这麽高的功劳,就不该做兵曹判书吗?

李昖的脑仁子都要被吵沸了,乾脆寻了个入朝觐见的理由,带着沈义谦和郑仁弘等被痛骂为卖国贼的臣子们,离开汉城。

他们一走,加上明军不停地撤军,观国政使司又驻在城外,汉城的气氛顿时活跃浮躁起来。

这天冬日暖和,一群心怀大志的朝献大臣们相聚在小沧亭。

小沧亭位于城北员山。

这里离汉城十五里,原本是一位官员致仕修建的,只有五间屋子,一处阁厅。靠近汉江,有山有水,景致还不错。

但它有些偏远,太平时朝献的达官显贵丶名士大儒们,有更好的去处聚会,这里根本不屑一顾。

戊辰之变,小沧亭因为地处偏远,侥幸从贼军和战火下保存下来。

物以稀为贵,作为硕果仅存的汉城附近风雅之地,小沧亭成了朝献大臣们经常相聚的地方。

五间屋子被扩建为十几间屋子,阁厅被修成两层楼,每层可分为内外两间。厨子仆人都安排上了。

朝献各地的稻米和鸡鸭牛羊豚兔,还有明国海商运来的各色海鲜丶瓜果和美酒,这里都能找到。

今朝有酒今朝醉!

二楼的外厅里,领政李山海坐在上首位置。

他是北人党党首,也是朝献知名大文学家,名气都飘到明国去了。

左边上首位是左议政金孝元,东人党党首。他是朝献性理学者,程朱理学的狂热分子。坐在他下首的是同党大司宪崔永庆。

右边上首位是右赞成沈忠谦,西人党党首,他不仅是王大妃沈氏的弟弟,也是沈义谦的弟弟。

沈忠谦也是着名性理学者,但是跟金孝元理念不同,所以势不两立。

下首坐着他的同党礼曹判书郑澈。

再下面坐着都承旨柳成龙,他不到三十岁,朝献朝堂上的少壮派。

「诸公,现在是大好时机!」柳成龙跪坐在蒲团上,双手撑着地面,身子向前,语气非常焦急,也非常诚恳。

「我们必须奋起勇进,恢复两班,安抚万民,再造朝献。」

李山海捋着稀疏的胡须,不急不缓地问道:「好时机?柳承旨怎麽知道是好时机?」

「而今明军撤走大半,只剩下不到五千人,驻扎在城外观国政使司。现在维持汉城和地方的,全是朝献新军,足足五个团,一万六千人。

我们只需振臂一呼,拿出王大妃的令书,另立新君,再关闭城门,明军就奈何不了我们。」

「奈何不了我们?」郑澈不满地说道,「明国的大军和火炮一到,我们就会变为齑粉!」

崔永庆老神在在地说道:「不会。明国人自诩天朝上国,最好面子。你们看,如果他们不是好面子,怎麽会主动兴兵助我们平叛复国?

我们可是一粒粮食,一个兵都没有啊。」

郑澈鼻子一哼,「他们居心叵测!想占了我们朝献三千里江山不肯走!」

崔永庆哈哈大笑:「郑司宪,你读过书吗?从汉唐到不可一世的蒙元,中原王朝就算短暂地占据朝献,最后还是灰溜溜地离开。

朝献是不征之国,可是明国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一旦违反会天诛地灭的祖制!」

郑澈恼怒地大骂:「西八!什麽祖制?明国人真要遵循祖制,我们朝献是不征之国,他们就不会出兵了!」

「西八,你知道什麽叫不征之国吗?我们是大明藩属国,宗主国帮藩属平叛剿贼,是哪门子征?你的书都读到皮眼里去了!」

郑澈和崔永庆开始麦芒对针尖,两人拉开架势,从十年前两人所在学术派系的纷争开始,互相揭短。

你说我的学术不精,那一年科试中试之人远远少于对方。

我说你的人个个浪子,那一年朝廷整饬狎妓,被抓的有一半是你们的人。

两人说到后面,站起身,隔空指着对方,越骂越凶。

柳成龙看着两个成斗鸡的两人,气不打一处来。

你们这些虫豸!

朝堂吵,到了这里还要吵!你们读书入仕,就是为了吵架的吗?

柳成龙连连给坐在上首的老师李山海递眼色,希望德高望重的他出面阻止两人的吵架,把议题引向正途,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李山海捋着胡须,微闭着眼睛,装作没有看见。

金孝元和沈忠谦时不时出声,帮腔同党,让前厅的气氛越来越火爆。

「够了!」柳成龙终于爆发了,大吼一声,把在座的人都吓住了。

「现在明国人占据我朝献三千里江山,迟迟不肯走。他们揽权乱政丶收买人心丶安插奸细,垂涎之心,路人皆知。

君上偏偏又弃祖宗基业不顾丶舍百万臣民不养,对明人卑躬屈膝,甚至有奉千里江山以求荣华之意。

诸公,我们再不奋起,国之将亡啊!」

室内一片寂静,汉江奔腾的声音远远地传来,仿佛春天里藏在天边云层深处的雷声。

「国之将亡,呵呵!」郑澈尖锐的声音打破了沉寂,「柳承旨,你不要在这里危言耸听了!明国人占据我朝献不走,怎麽可能?」

「怎麽不可能!」柳成龙反问了一句。

众人无语,又是一阵寂静。

过了好一会,仿佛一座石佛的李山海缓缓睁开眼睛,开口问道。

「而今明国人势大,我等奈何不得。柳承旨可有良策?」

「老师,」柳成龙马上答道,「而今当务之急就在于立新君。立了臣民拥戴的新君,失去大义的李昖想卖国都卖不了。

我们抓住了大义,万民定会归心,万众一心。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就能与明国人抗争,就算暂时放弃汉城,转到中部山区抗争,我们也要坚持到底。

明国人跨海用兵,耗费是陆地的数倍。旷日持久,他们肯定坚持不下去,到时候定会妥协,与我们谈判。届时诸位都是再造朝献,立下不世之功的大功臣,名垂青史!」

李山海丶金孝元看着慷慨激昂的柳成龙,忍不住心里暗叹了一句。

年轻真好!

郑澈又跳出来唱反调:「抗争到底?我们拿什麽跟明国人抗争?就凭我们这屋里的人吗?现在我们府上连仆人都没有凑齐,那有那麽多人跟着我们去抗争。」

「朝献新军少将全正元,大校朴正义丶李真嗣,上校崔洞石丶金岁良丶孙再兴,还有中校少校十几人,这些手握重兵的忠义将官们,已经站在我们这边了。」

众人被吓了一跳,面面相觑后,金孝元声音颤抖,不敢置信地问道:「真的吗?」

柳成龙斩钉截铁地说道:「当然是真的!

学生跟他们都谈过,感受到他们拳拳忠义之心。只是时机未到,学生不敢叫他们写下誓约书。

但是学生敢肯定,只要我们手握大义,发布大王教令,这些忠义之士定会欣然从命。站在我们这边的,将是一万五千名训练有素丶无比精锐的忠义之师。

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何事不成?」

前厅室内又是一片寂静。

在座的人都在心里盘算着自己的利弊得失。

算来算去,好像有几分胜算。

只是有可能要暂时离开汉城,远赴中部山区,卧薪尝胆一段时间,与明国周旋。需要坚持到他们熬不住,主动求和。

需要坚持多久,实在不好说。少说要坚持一年,说不定要坚持三五年。

在中部山区坚持,日子到底有多苦,谁也不知道。

戊辰之变,大家都吃了不小的苦头,但是只要能及时跑到江华岛去,靠着明国人,吃饱穿暖不成问题。

可是一旦远赴中部山区坚持,就真的要吃大苦头了。

值不值的?

有人觉得值!

吃个一到五年的苦,能立下不世之功,然后传给世代子孙,延绵数百年。辛苦我一人,兴盛我一族。

这买卖值!

有人觉得不值,而且风险很高,搞不好全家死光光,合族灭绝。

对于明军的真实实力,这些一直躲在江华岛,等全境基本平定后才离岛的官员们,根本没有亲眼目睹过,只是根据种种迹象,以及个人的经验做出各自的判断。

有的判断实力一般。

在明军的宣传里,他们剿灭的朝献贼军,如何残暴,如何战斗力强,明军和朝献新军抱定报效国家的精神,勇于牺牲,这才剿灭贼军。

于是某些朝献官员觉得,剿除乌合之众的草寇贼军,还这般费力,那明军战斗力也很一般。

有的判断实力强。

他们觉得草寇贼军再是乌合之众,分布各地也有三四十万。就算三四十万头猪,到各地去抓,也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明军带着朝献新军迅速剿灭贼军,实力不菲。

众人各有各的的心思,各有各的算计,最后李山海总结一句:「现在最关键的是抓住大义。」

郑澈皱着眉头说道:「大义就是废李昖,立新君。可是如何废立?总不能是臣子废立君上吧?」

柳成龙看到几人终于有达成一致的迹象,连忙说道:「朝献国内,还有一人可以废立朝献君上。」

「谁?」众人齐声问道。

「我!」

一个声音从后厅里传了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