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朕就是万历帝 > 第780章 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

朕就是万历帝 第780章 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16 11:10:4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780章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

朱翊钧继续说道:「刚才你们说了杨开泰案,说的话都很中肯,也都说到点子上,这也让朕感到非常欣慰。

上午朕在资政局全体会议的开场白,提到了依法治国,提到了杨开泰案,也提到了马塞洛能体会到朕依法治国的良苦用心,感叹了几句。

有些话,朕是在敲打当时坐着的榆木脑袋。其实在我大明,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看穿了朕的良苦用心,其中就有海公,有王子荐。」

王一鹗连忙欠身拱手道:「皇上褒奖,让臣受宠若惊。」

海瑞淡淡地说道:「皇上过奖了。」

朱翊钧笑了笑,继续说道:「上午开场白,朕的感慨,其实也是发自内心。

不同文化环境培养出的思维方式也不同。马塞洛来自欧洲,是葡萄牙大贵族,从小接受过教育。他到我大明,旁观了一场杨开泰案,就无师自通地领悟到法治精神的精髓。

而我们许多大臣,榆木脑袋都是抬举他们了,花岗石脑袋,钢筋混泥土脑袋!冥顽不化,一直坚持仁德为纲的人治,排斥公正为本的法治。

朕很是奇怪。我泱泱中华,自秦汉时就有了深入骨髓的法治精神,怎麽千年过去,如同被历史尘土掩埋的商鼎汉玉,在我们官员和士子身上很难再看到了呢?

朕左思右想,还是刚才那句话,不同文化环境会培养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所以朕就在想,我们不仅要大兴新学,改造思想根源,还要海纳百川,对全世界各种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消化,融入到我们的文化环境。

大明放眼世界,志在天下,就不该固步自封。」

王一鹗点头道:「皇上所言极是,大明强大,故而自信,自信的人反而会虚怀如谷。我们的文明悠久浩瀚,如大海一般,所以不介意百川汇入,因为它们终究会成为大海的一部分。」

朱翊钧哈哈笑道:「子荐说得对!」

海瑞捋着胡须,神情还保持着郑重。

「原来皇上是这样的心思。当初皇上让翰林院开同文馆,万历大学成立外文研学社,南京大学外文馆,臣是反对的。

儒家包罗万象,暗合格物天理。就算适用新时代有所缺陷,可前秦百家争鸣,汉丶唐丶宋诸多贤士,他们的学术思想,难道就找不到合适的根源,加以发扬光大。

李卓吾就做得很好,他的新学在剔除儒学迂腐陈旧之学后,又吸收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丶『人定胜天』丶『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墨子的唯物主义和逻辑学;管子的『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唯物主义等先秦各类思想,最后形成了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新学。」

朱翊钧点点头,接着往下说。

「卓吾先生主持的新学新思想,进展的很不错,颇有成效,现在成为大明目前的主流思想,指导着一场新的思想变革,这很好。

很多人说他的新学是新儒学,是旧瓶装新酒,并没有与旧思想彻底割绝开。朕就想问他们,为什麽要完全割绝开。

婴儿出世,割断了与母体相连的脐带,成为新的独立的个体,难道就与父母亲彻底割绝了吗?

我华夏文明孕育发展了三千年,儒学自前汉成为显学,一是吸收百家之学,甚至吸收了海外涌入的学术思想,集百家之长;二是时代的选择,它也适应了当时的时代。

现在时代在发展,旧有的儒学不适应新时代,该摒弃就要摒弃,但是该保留的就要保留。至少儒学的仁礼信义,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引人向善就大有好处。

难道我们大兴工商,行工业革命,就不需要道德?不需要善良了?

卓吾先生就做得很好,该归道德的归道德,归认识论的归认识论,归世界观的归世界观不再像以前,一锅大杂烩,什麽都往道德上扯,结果什麽都扯不清楚!」

听着朱翊钧清朗的声音,海瑞和王一鹗听得非常认真。

两人心里都知道,新学说是李贽主持创建,倒不如说他是个主编,负责整理成一个自圆其说的完整学说。

其实新学的核心思想,都是来自皇上。

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

海瑞心绪万千,叹了一口气说道:「现在臣能体会到皇上的良苦用心了。这麽多年的程朱理学,把许多人的脑子浇筑成花岗石脑袋,居然认为天理大过公平正义。偏偏他们脑子里的天理,成了盘剥百姓丶倒行逆施的帮凶.」

朱翊钧惊讶地看着海瑞,想不到他在江苏巡抚几年,身处新旧思想冲突的前沿,居然思想发生了这麽大的转化?

「海公,朕还以为你会继续坚持己见,想不到改变得这麽快。」

海瑞露出淡淡苦笑:「皇上此言,羞煞老臣。

有时候心里的壁垒,需要来自外界的狠狠一锤,才能把它砸裂。

杨开泰案,臣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猫腻,案卷刷过后知道杨开泰是冤枉的。可是不管臣如何暗示明讲,扬州检法局和司理院的人一直坚持已见。

臣原本以为这些混帐子敢在臣的眼皮底下,收受苟实德的贿赂,贪赃枉法丶徇私舞弊。叫督查局的巡按去查了查,结果发现这些家伙没有私下收受苟实德的钱财,他们就是认为杨开泰有罪。

成见像一座监牢,傲慢像一副脚铐,把那些检法官和推官们囚禁在自己的樊笼里,看不到公平和正义。

这些原本心里应该有杆秤的家伙,砝码不再是证据和法律,是党争,是自己的前途,是是自己的喜恶,是趋炎附势,是欺弱怕强,唯独没有百姓们最渴望的公正!

老臣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这件案子以司法回避的理由,转到沪州司理院,又和李元江(李三江)沟通好,叫大名鼎鼎的上海检法局做辩护方。」

听完这些内幕,王一鹗好奇地问道:「海公,你如此做,等于揭了扬州司理院和检法局的丑,你也脸上无光?」

是啊,泸州司理院覆审判决后,扬州司理院此前的判决就是误判,扬州检法局就是冤枉好人,身为他们的上司,一省之首的江苏巡抚海瑞,当然是脸上无光。

海瑞淡然地说道:「老夫的这点颜面,有公正重要吗?」

王一鹗郑重起身,肃然地向海瑞拱手作揖。

海瑞笑了笑,坦然受了这一礼。

等王一鹗坐下,朱翊钧继续说道:「依法治国推行了好几年,朕觉得举步艰难,成效不佳。估计也就沪州的司法机构能交出一份让朕满意的答卷。

滦州丶天津勉强能交出一份过得去的答卷。至于其它地方,连江苏省首善之地的扬州都如此,其它地方朕更指望不上。

现在新政改革,张相率领的内阁步入佳境,朕没有什麽好担心的。随着工商大兴,经济形势的一日千里,依法治国建设要加快步伐。」

王一鹗点头附和:「皇上英明。

臣在进京途中,顺江而下,路过两湖丶江西丶安徽和南京,与一些旧故聊了聊,发现各地经济案件层出不穷。

原告被告双双喊冤,原本主持公正的地方司法官员,或是束手无措,或者是稀里糊涂。矛盾不断激化。

究其原因,正如皇上所言,新的生产力在不停地发展,所需要的新生产关系却没有随之发展起来。

工商大兴,工业革命,自由贸易,全是此前闻所未闻的情况,产生的问题也让许多儒学出身的司法官无从下手。

他们虽然记忆超群,把朝廷颁布的律法背得滚瓜烂熟,司法流程说得头头是道,可是遇到实际案件,就完全原形毕露。

臣发现,杨开泰案在大明各地,比比皆是。矛盾越积越多,怨恨越积越深,皇上,臣觉得真的不容忽视。」

海瑞接着说道:「天下的矛盾和怨恨来自不公,只有坚持公正,才能缓和矛盾,化解怨恨,才能天下归心,百姓安居乐业!」

海瑞掷地有声的话让朱翊钧许久说不出话来。

海瑞还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位海瑞。

他心中有大明社稷,把天下苍生放在第一位,所以在激荡变幻的时代风云中,这位过去看上去很迂腐执拗的老臣,反而成了第一批改变头脑,接受新思维的重臣。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朱翊钧欣然地说道:「好,既然我们君臣三人达成了一致,那麽下面的话就好说了。

建立完善的依法治国制度,扭转目前不利形势,朕觉得关键在两处,一是刑部,二是司理院。

刑部管着检法部门,是大明最重要的司法行政部门。不仅有警政部门,负责刑事案件的前期侦办,还有检法部门行使重要的检法权。

相对而言,检法部门能主动确保司法公正,司理院却只能被动确保司法公正。所以刑部在依法治国方面,应该承担起重要作用,必须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的先锋。」

朱翊钧顿了一下又说道:「此前鉴川公担任刑部尚书,完成了刑部转型的工作,从上到下建立了警政部门.丰功伟绩。

只是张相推行新政改革,千头万绪,需要强有力的助手,于是就迁鉴川公为左丞。刑部尚书改由一泉公(郭乾)担任。

说实话,朕对这两年刑部的工作是不满意的。正好一泉公年老体迈,主动提出辞呈,朕也欣然同意,然后想着让子荐你去担任刑部尚书。」

朱翊钧看着王一鹗,郑重地说道:「朕希望你去刑部后,继续鉴川公的警政建设。但是重中之重,就是建立一支合格的检法队伍,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国建设。」

王一鹗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此次调回京师,会是一个新的起点。能够执掌六部中非常重要的刑部,王一鹗其实是满意的。

内阁总理张居正,左右丞王崇古丶魏学曾丶王国光丶潘季驯,身体都没有任何问题,不可能空出坑来。

那麽成为六部尚书之一就是最好的选择。

王一鹗此前琢磨过,工部丶礼部丶户部肯定不会让自己去,专业不对口。

吏部倒是想去,可王一鹗觉得,另一位出任天官的机会更大些。

那麽就剩下兵部和刑部的机会最大。

刚才皇上开口问自己杨开泰案,王一鹗心里就猜到刑部尚书应该跑不掉了。

「臣谨遵圣意。」

朱翊钧点点头,转头看向海瑞,「大洲公要退下来,朕希望海公能够执掌御史台。」

王一鹗心里一惊,不由生出羡慕之意。

接替赵贞吉出任御史中丞,那必定要加衔资政局大学士,成为三大巨头之一的臬相。

现在朝野上下都知道,四位资政大学士号称四巨头,其实前三位才是真正的巨头,分掌相权,政相丶戎相丶臬相。

第四位资政大学士其实是平衡用的,它更多的作用是加重内阁总理在资政局的话语权。

军国事有七成要靠内阁决策和执行,话语权必须要重一些。

海瑞放下捋胡须的手,自然垂下,肃然地问道:「皇上,那赵公如何安置?」

「朕准备把律政院改为宪议院,下设条例局。律政大夫改为宪议大夫。

石麓公为宪议中大夫,大洲公为宪议左大夫,这次要一并退下来的郭乾丶卢镗丶马芳几位,为宪议右大夫。其馀退下的从三品以上官员,加宪议大夫。

退而不闲,根据治国理政的不断发展,领导条例局草定和修改律法条例,初步审议,再交资政局讨论,最后钦定,明诏公布。」

海瑞没有出声。

朱翊钧问道:「海公,朕有心把御史台交由你执掌,此事朕在正月里给你的书信里有提及过,也有请你构想一下,如何开展御史台的工作。

三个多月过去了,朕相信海公在心里反覆斟酌过,现在,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王一鹗心里一震,皇上对海公的敬重果真不同一般,居然在正月里就私下给他透了风。

不过平心而论,王一鹗觉得海瑞出掌御史台,再合适不过。

他转头看向海瑞,跟朱翊钧一样,期待海瑞的发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