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启大明 > 第八章 朕的辽东战略

天启大明 第八章 朕的辽东战略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8 15:46:10 来源:源1

「叫兵丁们自己选。」

朱由校斩钉截铁地答。

「孙师傅,你告诉那些兵丁,朕给他们机会选自己的头。

但是他们要记住,他们选出的那些军官要有勇有谋,能带着他们打胜仗。否则的话选一个懦弱无能之徒,吃了败仗,死伤惨重不说,还要吃军法。」

孙承宗喉结动得更加厉害。

「这样行吗?」

「怎麽不行?

仗是这些兵丁们打的。

他们要是觉得能打赢,这仗才有希望。

他们要是觉得这仗没希望,韩信白起来了也打不赢。

从什长开始,哨丶队丶旗丶团再到营,一级级推选。谁作战勇猛,善用智谋,士兵们心里非常清楚。

就让他们推选,有什麽流言蜚语,朕顶着。

孙师傅,你要做的就是赏罚分明。

以后战后论功,不要叫那些没上过战场的巡按文官去检点首级,叙论军功。

直接召开什丶哨丶队会议,一来总结经验,二来由他们自己来叙论军功。你叫人在旁边听着做好记录,再暗地里调查核实就好。」

孙承宗还没出声,旁边的熊廷弼激动地的忍不住开口:「皇上圣明,此举实在妙!

既能剪除尾大不掉的辽东军将们,又能为朝廷收得一批能征善战之师。

罪民在辽东近十年,知道下面的战兵还是骁勇能战的。

主要是上面的军官武将,心无斗志,只想保存实力,所以才会有非战之败。」

是的,熊廷弼在辽东近十年,非常了解那里的情况。

辽东战事糜烂,正如皇上所言,一半的责任要由辽东军将们承担。

当然了,还有一半责任要归那些昏庸无能,却又刚愎自用的文官们。

他们各个以为自己是今时诸葛,当世孔明,运筹帷幄,神机妙算。

可是一遇到真正的战事,见到鲜血和死亡就惊惶失色,吓得肝胆皆裂,只知道逃跑保命。

熊廷弼经略辽东时,指挥过辽东军将,也指挥过西军丶川军和西南土军。

凭心而论,作战勇猛丶悍不畏死的有辽东军将,但更多是那些客军客将,而死伤最为惨重的往往也是他们。

辽东军将,往往见势不妙,转头就跑,遁之千里。

尤其是广宁之战中,辽将孙得功,还未开战就在军中大喊败了败了,战后得意洋洋地献广宁城于老奴。

熊廷弼对这些辽东世家军将恨之入骨,也知道辽东的顽疾积弊近半在他们身上,可就是动不了他们。

这些人占辽吃辽,蓄得家产无数,然后一级级贿赂上去,与朝中诸多大臣关系密切。

一旦要动他们,不仅有尚书阁老为他们说话,还有言官清流为他们「鸣冤不平」。

辽东局势崩坏,是各路「蛀虫」齐心协力造成的。

现在辽东世家军将大半陷在辽东辽西,不是投敌做了叛将,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还有部分带着家丁部曲逃入山海关内,就应该趁机下手。

熊廷弼继续说:「皇上圣明,还点出一句关键,那就是赏罚分明。

辽东战事糜烂,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功无赏,过不罚,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朱由校转头看着他侃侃而言,等他说完再开口:「这个样子,才是朕心里的辽东经略。

朕记得你在《与三镇守议事庚申三月二十六日纪事奏》里有说,『凡事要预先拿定主意,硬定脚跟,壮定胆气,主意定便不惑错,脚跟定便不忙乱,胆气定便不怯惧。』

说得好啊!

可惜,朝廷上下各级官员,都没有这份勇气和胆气。

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贪腐怠政,推诿责任...」

朱由校继续说:「朕读过你在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十上奏的的《敬陈战守大略疏》,你在该题本里提出辽东经略的守丶困丶扰和攻四个阶段,大致没错。

先守住,然后困住老奴,袭扰侧翼背后,削弱女真实力,再谋求反攻。

这一战略,拼的是国力。

题本里列出共需要用兵十八万,马九万匹。

每兵每年需要饷银十八两,一年共需三百二十四万两银子。

每兵每月吃粮食五斗,每年共需粮食一百零八万石。

九万匹马需要九十七万二千石豆料,草料需要两千一百六十万束。

这些还不包括运送粮草的船只丶牛马丶人力等耗费。

两年间砸进去五百万两粮草,结果天启元年不到三个月,辽阳丶渖阳等辽河以东疆土,全部丢失殆尽。

天启元年,你和王化贞临危受命,经营广宁辽河防线,两年间耗费了粮草七百多万两银子,结果一朝崩溃,辽西悉数丢失。」

熊廷弼噗通跪下,身子伏在地上,哽咽道:「罪民罪不可恕,罪该万死!」

朱由校看着他的后背,继续说:「在广宁,你主张守,朕能理解,因为渖阳丶辽阳战事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王化贞主张攻,朕也能理解。

一年四五百万两银子砸在辽东这个无底洞,十年就是四五千万两银子,大明根本承担不起,早晚会被拖垮,最后全线崩溃。

财政压力,必须找到快速取胜的法子。

可惜反攻是妄想,困守又守不住。

大明在辽东,就像一只两头被堵的老鼠,进退维谷。

为什麽出现这样的困境?」

朱由校看着孙承宗和熊廷弼。

孙承宗右手不停地捋着胡须,借着这个动作来掩饰心里的激动。

熊廷弼跪在地上,上身笔直,双目炯炯有神。

「因为大明上下,人人都是糊裱匠。出了问题,糊裱一番,得过且过。

却不知道数十年过来,大明这艘裱糊的大船,处处都在漏水,眼看要船倾沉水。

朕不能再这样坐视下去,朕现在心怀破釜沉舟的决心,励精图治,革故鼎新。」

朱由校语气变得更加郑重:「当年张太岳没有走完的路,朕要继续走下去。」

孙承宗脸色大变:「皇上,变法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千万要慎重。」

还慎重?

再慎重个十几年,朕就要代替弟弟去煤山歪脖子树上自缢。

老子穿越一次,就为了去煤山演这一出?

「孙师傅,而今国事败坏成这个局面,还要任由败坏下去吗?难道要等后金壮大,大明重演靖康之耻才后悔莫及吗?」

孙承宗迟疑道:「皇上,臣知道而今政荒民弊,只是事情还没有危及到那个地步,我们还需要聚集人心,唤起朝野正义之士共识,众志成城,方可成事。」

朱由校悠悠地说:「孙师傅,你是对朕没有信心吗?」

「皇上,臣对眼下时局没有信心。积弊太深,恐怕一时半会难以扭转过来。」

「是啊,积弊已经深入大明骨髓。

但朕有刮骨疗伤的勇气,就算前路艰险,朕也会勇往直前。

大不了朕学着太祖皇帝,重新打一遍天下。」

孙承宗和熊廷弼惊恐地看着朱由校。

他挥了挥手,转回话题:「当务之急是宁锦山海关防线。

孙师傅举荐了袁崇焕守宁远,朕看他做得不错。

去了一个熊蛮子,又来了个袁蛮子。

面对这维艰繁杂的局面,必须有一股子蛮劲,一力降十会。

孙师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宁远就交给袁崇焕,不要再安排其他人去,朕也不会派内侍监军。

要钱粮给钱粮,要兵马给兵马,他袁崇焕必须给朕在那里死死守住三年。

此外,孙师傅可立即在山海关后面到榆关之间,寻一处海湾良港,修建一处港口和造船厂。

西宁参议梁廷栋素有干才,在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督造过舰船,港口和造船厂之事,就交由他主持。

港口修好后,南方粮食棉布等物资,直接海运过去。

孙元化擅长铸炮,叫他坐镇滦州永平,那里有煤又有铁,办煤铁局,铸炮造枪。

大明官兵野战不及鞑子兵,那我们就给官兵武装更加犀利的火器。

朕要看看,到底是鞑子的骑射厉害,还是朕的钢铁与火厉害!」

孙承宗听着朱由校的种种策划,激动得满脸涨红,浑身颤抖。

只是宦海浮沉多年的他,想得更实际。

「皇上英明果决,只是这些策划,实施时恐有延误。」

「孙师傅没有明说,但朕知道,你说的是户部那些死要钱的混蛋玩意!

陆上有耗羡,水上有漂没,十万两银子的钱粮,还没出库先没了三成。

然后路上不是刮风就是下雨,一个月的路程要走三个月。

朕懂,走得越久耗羡越多。

到了目的地,一路耗羡漂没,钱粮只剩下四成。当官的再分走大半,落到兵丁手里还有什麽?

此前熊廷弼你第一次经略辽东,坐镇辽阳,上了几十封题本,终于让户部同意海运。海船从天津出发,居然直奔金州(大连)把钱粮卸下。

一群王八蛋,金州到辽阳有多远?而且那边的驿站直道远不如京畿辽西,转运更艰难。

这样的海运,有个鸟用!

熊廷弼你上了几十封题本,叫户部改运到盖套(营口),死活不答应。

为什麽?

无非是改了航线,漂没就要改。运往辽阳的陆路缩短了,耗羡就得减少。

这些混蛋才不管什麽国事戎政,万事在他们心里,都只是生意!」

朱由校大骂了一通户部,然后对孙承宗说:「孙师傅放心,你与孙元化丶袁崇焕只管铸炮造枪,守住宁远把鞑子老奴往死里打。

钱粮朕来想办法。

朕也不会让户部那些王八蛋糟践辛苦筹来的钱粮。」

孙承宗又喜又忧。

喜的是皇上励志图新,全力支持自己的边戎之事。

忧的是皇上不会是学习祖传手艺,广开矿监税监吧?

孙承宗小心翼翼提出自己的疑惑,朱由校撇了撇嘴。

「孙师傅你放心,那麽粗鄙低劣的敛钱手段,朕真心看不上。

朕不会敛财,朕只会赚钱。」

说完,朱由校目光落到熊廷弼身上,「至于你熊飞百...」

是啊,说了半天,皇上还没定熊廷弼的生死呢!

孙承宗的心,一下子又提起来了。

***

新人新书,请多多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