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季的時候,時而冷,時而熱的。宮裡靈太妃又病了。
這一次,還病的很是厲害。
燕子歸自然叫御醫好生給看,也是險些就沒了。好容易調理過來了。身子實在是弱。
結果,靈太妃好了,慈惠太后熬著了,也是病勢洶洶。
蘇棉自然要侍疾,心裡如何不說,橫豎是要去的。
燕子歸本不願意叫她去,她自己還沒好全呢,就是那種事,他都不敢太用力了。如今叫她伺候病人,想著就心疼。
「陛下不必擔憂,不是什麼能過了病氣的病,不去不好呢。貴妃也在,換著來,我累不著的。」蘇棉道。
「好,你自己看著,要是累著了,朕可要生氣的。」燕子歸道。
「陛下心疼我,我知道呢,快去忙。忙完了,來接我。」蘇棉親了一下燕子歸的臉頰,笑著揮手。
燕子歸佯裝不悅的輕聲哼了一下,這才轉身去了。
安寧宮裡,慈惠太后病了之後,想的就多了。
越想越是後悔,那時怎麼就丟了那一份冷靜自持?要是沒有那些事,不想著左右他們夫妻,如今病榻前也有人叫一聲母后。
可惜,如今陛下和皇后都來,也不過是例行公事,再不肯叫一聲母后了。
蘇棉來了之後,先詢問過御醫和奴婢,這才看慈惠太后:「太后娘娘好些麼?」
「有勞你,好多了。你也別天天來,身子要緊。」慈惠太后道。
「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也要注意,腸胃上的毛病,其實說小也不小。沒有幾年,是養不好的。」蘇棉道。
慈惠太后這次,其實就是急性腸胃炎。
能控制住也是費了勁的。在古代,腸胃炎也是能死人的。
「多謝你惦記我,不要緊,御醫調理著,我好生養著也就是了。」慈惠太后道。
蘇棉親自接了藥給她喝了,又服侍她漱口。
慈惠太后想了許久,還是道:「你還記恨我吧?」
蘇棉手一頓:「實際上,我不記恨你。那時候,我是生氣的,不過,過去了也就算了。」
又不是燕子歸的生母,不必記恨許久,也是個可憐人罷了。人麼,都有一時迷失的時候。
「哀家都知道……哀家……」慈惠太后有些難以啟齒:「哀家錯了,希望你能原諒哀家。哀家一生,沒見過你這樣的女子。是哀家見識淺薄。想著當年,陛下府上遲遲沒有人生育子嗣。先帝著急,叫我問問小九兒喜歡什麼樣的。」
慈惠太后回憶起過去,稱呼也換了。
「那時候,問幾次,他都是隨意,從無要求。可是府裡包括慕容婉婷在內,都也是淡淡的。那年,我也不過是隨便一問,知道也每沒有結果。不料他竟說了燁州蘇家蘇氏嫡女。」
「見著你,我只覺得這小姑娘真是生的好看極了。比小九兒那一個府邸的女眷都好看。你是我親手送進九皇子府的呢。」慈惠太后一笑。
「其實啊,這麼些年,都是我忽略了。你們是在燁州就見過面的,我不過是順勢而為。既然你們一早相識,我更該知道小九兒對你的心。這麼多年都是這麼真。是我吃了豬油蒙了心,才會……想著如何對付你。」
「太后不必說了,過去的都過去了。以後還是好好的就是。」蘇棉笑著道。
「你不要攔著我,有些話,我還是說了好。我這一輩子,自認活的聰明。先帝不喜歡我,我是知道的。李皇后冤屈我也是知道的。宋太后狠辣我更是知道的。至於棠氏,一手遮天,後宮裡死了多少孩子,多少嬪妃,我都看在眼裡。我不是什麼仁善之人,我只會自保而已。就以為我不得先帝喜歡,所以我活的好好的。我那死去的孩子,是自己沒有造化,卻不是棠氏下的手。」
慈惠太后理智的道:「我這一輩子,做的做錯的一件事,就是對付你。當初覺得是你不安分,你已經是皇后了,怎麼就不能好好的待著相夫教子,母儀天下呢?其實……我未必不是羨慕你,嫉妒你。這世間,有幾個女子能有你這樣的福氣呢?」
「現在,我懂了,你固然是得了小九兒寵愛,才有今日。可是你自己,也是有本事的,說一句胸懷天下,也不為過了。是我眼界窄,小九兒肯叫你做的事,必然是知道你做得好,他都喜歡看你光芒萬丈的樣子,我又憑什麼要你守著這個後宮不見天日呢?」
「你做的好,真的好。天下女子之中,有本事的比比皆是。我大胤,怎麼就不能叫女子出頭呢?我自己也是女子,真真是我的狹隘。不管如何說,請你原諒我,從心裡原諒我。最起碼也原諒我,目光短淺。」
慈惠太后說完,看著蘇棉笑。
「好,既然太后娘娘這般說,我就無禮說一聲原諒。」蘇棉笑道:「不過,這些事,真的不必再說了,以後的路還長,太后想開些。不管怎麼說,你都是大胤的太后,不會變。」
「好,我知道,你們都是仁善的人。就算是小九兒看你看的跟眼珠子似得,也沒對我怎麼樣,我也知足了。」慈惠太后笑道。
「太后歇歇吧,我就在外頭坐坐。」蘇棉道。
慈惠太后應了一聲,躺會榻上去了。
燕子歸來的時候,也沒叫人通報,進了正殿,就見蘇棉在外頭的貴妃椅上躺著,身上蓋著毯子睡著了。
他看了幾眼,進了內室,見太后也睡,便出來。
「棉棉朕抱你回去睡吧。太后睡著呢。」燕子歸輕聲對蘇棉道。
蘇棉嗯了一聲,乖乖伸手。
燕子歸將她就用毯子裹著,抱著起身出去了。
慈惠太后醒來之後,得知陛下來過了,接了娘娘走,只是嗯了一聲。
如今是不可能恢復過去了,不過那些話說完了,她也就輕鬆了。日子還長,她身子不錯,顯然不會早早去了。
那就自己想開些吧,還能怎麼辦呢?
「去,給我拿些吃的來,這腸胃不適可真是,一會就想吃些。」慈惠太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