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隋唐王朝 > 11 后妃争宠

隋唐王朝 11 后妃争宠

簡繁轉換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42 来源:源1

11后妃争宠(第1/2页)

却说唐高宗继位以后,因为王皇后没有生出儿子,于是太子之位一直空着,高宗很是郁闷。后宫刘氏生了个儿子,名叫李忠,刘氏地位微贱,她的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一定跟皇后亲近,于是王皇后的母舅柳奭与褚遂良、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经过商量,请求立李忠为皇太子。高宗同意,行了立储的礼仪,并让王皇后抚养李忠,王皇后很满意。

但是后宫有一位萧良娣长得挺漂亮,高宗非常喜爱,封他为萧淑妃,萧淑妃生了个儿子叫李素节,因为母亲得宠,李素节被封为雍王。王皇后非常妒忌萧淑妃,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萧淑妃母子的坏话。萧淑妃也不是个软柿子,于是对王皇后反唇相讥。高宗既不便袒护王皇后,也不便袒护萧淑妃,左右为难。高宗索性不管她们两人,自己另外去找心上人。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李治决定到感业寺进香。

听说皇上要来,武媚娘立即出门迎接。高宗下了銮舆,趋入寺中,高宗见武媚娘还象以前一样迷人,不过是少了一头凤髻。高宗悲喜交集,勉强对着三尊大佛行过了香,遂令侍卫等在外候驾,自己携武氏趋入云房。武氏叩头涕泣道:“陛下位登九五,竟忘了当年的旧约么?”高宗忙用手替她拭泪,且慰谕道:“朕何尝忘卿?只因丧服未满,不便传召,今特地到此,无非为卿起见,卿可即日蓄发,待朕召卿便了。”武氏这才收泪道:“陛下果然不弃,尚有何言?”说毕轻轻地坐在高宗膝上,追叙三年间的苦况。说一句,滴一粒珠泪,惹得高宗也呜咽起来。武则天当着高宗的面写下一首情诗《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高宗不便久留,温存数语后趋出云房,传呼侍卫等人上舆而去。

高宗回宫后竟然得了相思病。他茶不思,饭不想,天天惦记着武媚娘。王皇后看到高宗这个样子,便问高宗是怎么回事。高宗就把实话告诉了她,谁知王皇后不但不阻止,反而请高宗赶快把武媚娘招进宫中。

原来,高宗一直宠着萧淑妃,王皇后总是吃她的醋,所以王皇后就想只要武媚娘进了宫,萧淑妃必然失宠,对方多一个敌人,自己多一个帮手,多好啊!高宗看到王皇后抱赞同的态度,心里非常高兴,于是隔三岔五地派内侍去探望武媚娘,看她头发长了多少。说也奇怪,武媚娘的头发也争气,长得非常快,没多久就长出了一头乌发。武媚娘再添点假发,盘成云髻,居然和在后宫的时候一样迷人。

很快,武媚娘跟情僧冯小宝告别,并跟他订下以后见面的时机,然后跟着内侍进宫拜见高宗。高宗见她还是那么美丽迷人,越看心里越高兴,于是就带她去见王皇后。皇后含笑相迎,武媚娘跪下接连磕头,两人都说着恭维的话,气氛非常融洽。王皇后让武媚娘在正宫左侧居住,并且拨了一些宫女去伺候她。到了傍晚,高宗和皇后给武媚娘接风。高宗坐在上面,武媚娘坐在下面,王皇后坐在高宗旁边,三人说说笑笑。武媚娘装作谦恭的样子给皇后看,一点儿都不敢放肆,等到酒席散后,王皇后回宫,高宗就拥着武媚娘进房去了。

从此王皇后天天赞美武媚娘,说她如何殷勤,如何温恭,高宗喜欢得不得了,当即进封武媚娘为昭仪。武昭仪只巴结皇后,根本不把萧淑妃放在眼里,萧淑妃又是嫉妒又是愤恨,于是向高宗告状。谁知高宗不但不理睬她,反而对她更加冷淡。就这样武昭仪成功地挤倒了萧淑妃,接下来就是一门心思扳倒王皇后。

王皇后对待宫女非常严格,武昭仪就百般笼络宫女,每次得了赏赐就全部分给她们。宫女们都很喜欢她,甘心做她的心腹。于是她们就把王皇后的一举一动都告诉给武昭仪。

永徽五年闰四月,武昭仪身怀六甲,很希望自己能生一个儿子,谁知生了一个女儿。武昭仪非常失望,想着既然生女儿没有用,索性利用她来陷害皇后。

这天武昭仪在宫中闲坐,忽然宫女报说皇后驾到。武昭仪急忙对宫女说了几句话,然后自己躲入侧室。王皇后来到西宫,所有宫女跪地相迎。王皇后问武昭仪到哪儿去了,宫女们都说她到御园采花去了。

王皇后就在西宫里随便坐着,这时听到床上有小孩的哭声,她就起身来到床边,抱起武昭仪的女儿逗弄一番。王皇后自己没有孩子,看到别人的小孩就非常喜欢,那女孩被她逗得哈哈大笑,过了一会儿又睡着了。王皇后把小孩放下,用被子盖好,见武昭仪还没回来,等不及就走了。

武昭仪听说皇后走了,就从侧室出来,见女儿正睡得很熟。她竟狠起心肠扼住女儿的喉咙。可怜这女孩儿连声音都没叫出来,四肢一抖就断气了。武昭仪仍然用被子盖住女儿,然后等待高宗到来。

高宗每天退朝都会来这里跟她谈情说爱,因此不到半刻就来了。武昭仪手上拈着花朵迎接高宗入宫。高宗笑着对她说道:“美人爱花,但花儿跟你相比,都要比下去啊。”武昭仪微笑道:“皇上这么夸奖臣妾,臣妾怎么敢当呢?”

高宗一边笑一边看向床内道:“女儿还在睡觉吗?”武昭仪道:“已经睡了好久了,这时候应该醒了。”说着就让侍女去抱女孩,谁知侍女打开被子一瞧,吓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武昭仪假装催促道:“莫非女儿还在睡觉吗?赶快把她抱来啊!”侍女才说了一个“不”字,武昭仪假装不懂什么意思,自己跑到床前去抱女儿。她还没有碰到女儿,嘴里就大声惊叫起来。高宗连忙来到床边,发现女儿已经死了,忍不住泪流满面。武昭仪哭着问侍女道:“我去御花园采花,不过就一会儿工夫,好好的一个女孩儿,怎么就被闷死了?是不是你们跟我有仇,谋害了我的女儿?”侍女们听到这话吓得全都跪下,都说不敢。武昭仪又说:“如果不是你们,难道这里有鬼么?”侍女们回答道:“皇后刚刚来过这里,抚弄了公主一会儿就走了。”李治勃然大怒道:“一定是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立即嚎啕大哭。

不过武则天掐死女儿没有人看到,史书上为什么敢断定是她做的呢?

王皇后去看武则天的女儿,武则天肯定是在的。既然武则天在,王皇后就不可能作案,那不是明目张胆的杀害吗?借皇后十个胆,她也不敢公开杀死武则天的女儿啊!

武则天看见女儿已死,大声哭闹,问宫女刚才是怎么回事,武则天问的是女儿的死因。而宫女回答说王皇后来过。这意思显然是说王皇后杀了武则天的女儿。要知道这是一个宫女,她可以说是别人照顾不好捂死的,也不敢推在皇后身上啊。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武则天和她事先串通好,叫她那样说的,而宫女不敢不听。

由此便可断定,武则天的这个女儿,肯定是她自己杀死的。

王皇后无法解释,李治便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

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李治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高宗废王立武。李治便想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由此打击元老大臣的势力。

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首个支持”废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则天的重赏,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也纷纷请求李治立武则天为后。李治看到不少人支持,废立之意再次萌生。元老功臣李勣的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彻底打动了李治的心。这年十月十三日,李治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李治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这时武则天年近三十,而高宗才二十五岁,在成熟而又充满智慧的武则天面前,高宗就像幼稚恋母的孩童一样。她时而情意缠绵、亦悲亦怨;时而柳眉怒竖、粉面含威,高宗难以招架。仅一年多的时间,武则天就由尼姑晋升为昭仪、宸妃、皇后。这时唐高宗再也接近不到别的女人。宫中的嫔妃宫婢都成了纯粹的女性官吏。

一日武则天归谒家庙,高宗忆及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好处,乘隙往视。行至冷宫门前,只见双扉紧闭毫不通风,旁开一窦借通饮食,不由得恻然神伤几乎泪下。半晌才呼道:“王后良娣,得无恙否?朕看你们来了。”

语方说完,二人凄声说道:“妾等有罪被废,怎么还有尊称?”

高宗又道:“你等虽然被废,但朕还是忆着。”

二人齐声说道:“陛下若念旧情,妾等乞署此处为回心院,方见圣恩。”

高宗道:“朕自有处置,尔等不必过悲。”

不料武氏回来,已有人密行报知。武氏双眉倒竖,即向高宗诘问。高宗反自抵赖不敢实言。武则天心狠手辣,竟下了一道矫诏,令杖二人百下,然后砍断她们的手脚投入酒瓮之中,并且说道:“让这两个贱婢泡到骨醉!”

王皇后跪拜接旨,同时绝望地说:“陛下万年长寿,昭仪(武则天)承受恩宠,而我是死的命啊!”

萧淑妃却破口大骂:阿武妖精,乃至于此!愿后世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方泄我恨!”两人在酒缸里无助挣扎,数天之后才悲惨地死去。

淑妃的临终遗言传到武则天的耳朵里,武氏心惊肉跳,下令宫中禁止养猫。原来她也有怕的时候。

不过,令武后防不胜防的事还是发生了,比如她的姐姐武顺和亲外甥女贺兰氏,就先后和李治勾搭上了,开始书写着她们的爱情故事……

却说小公主死后,高宗为了安慰武媚娘,就派人从长安将武曌的母亲及姐姐接到万年宫。在家人的陪伴下,媚娘心情渐好再次怀孕。因为不断呕吐,身体不适,武媚娘只有呆在自己的寝宫里。

武后不能陪伴皇帝,这就为身在宫中的姐姐武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李治当然不会放过如此天赐良机,他们一拍即合,高宗和韩国夫人就这样在一起了。

不过这种风月之事绝对逃不过武媚娘的法眼,她发现有皇帝在身边时,姐姐的言行很不自在,看高宗的眼睛含情脉脉。武则天立即明白,高宗与姐姐之间早就超越了普通的男女关系。此事竟然就发生在武则天怀孕呕吐卧床期间,这把武后气得暴跳如雷。

武顺的丈夫贺兰安石是个下级官员,但死得早,留下一双儿女。年轻独守空房,在武曌不能侍奉龙床的时候,长相与武媚娘有几分神似的她得到高宗的宠幸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这事对于武曌来说,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她十四岁入宫,独自打拼,先后侍奉两位皇帝,能够得到今日的地位殊为不易,是绝不允许其他女人染指和危害她的地位的。

武则天撞破此事后,震惊和背叛感油然而生。她用仅有的六个字向武顺昭示了她的命运:“你离死不远了。”

不过考虑到自己刚加冕为皇后,势力尚浅,她也只能暂时容忍武顺和李治的背叛。甚至眼睁睁地看着武顺被封为韩国夫人。

她开始酝酿着反击的计划,等待时机一旦成熟,就给这对奸夫**以毁灭性的一击。机会最终在公元665年来临。武则天令人将武顺带出宫外,范阳王李楠亲手将其勒毙。

有时我想,武则天人到中年之后,会不会偶尔想起当年与武顺嬉笑打趣、说心里话的日子?那些青葱岁月中烂漫的情谊,比起冰冷的宝座和空虚的权势,会不会更让她怀念和留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1后妃争宠(第2/2页)

却说韩国夫人死后,高宗和韩国夫人的女儿贺兰敏月之间又有了新的摩擦。相比于韩国夫人,贺兰敏月长得楚楚可人,正处在生命中的最美年华,而且能说会道,跟高宗聊天的时候,总是能让高宗感受到不一样的后宫温情,这点让高宗大为动心。

而贺兰敏月对于这位“姨父”皇帝也很崇拜,毕竟在封建时代,能够成为皇帝的女人那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两人很快在后宫之中上演了一幕唐朝版的浪漫爱情故事,高宗封贺兰敏月为魏国夫人。

知道自己的外甥女和丈夫的感情之后,武则天愤怒异常,她不能忍受这样年轻貌美的靓丽姑娘和自己争宠。于是用借刀杀人的方法毒死了贺兰敏月,一代红颜香消玉殒,高宗十分伤心遗憾,可是对于武则天又无可奈何。

贺兰敏之是武顺的儿子,贺兰敏月的哥哥,也就是武则天的外甥,太平公主的姨兄。贺兰敏之秉承了母亲和妹妹的美貌,是长安城里有名的花花公子。

贺兰敏之虽然聪明英俊,但是生性好色放荡,喜欢猎奇。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活下来的女儿,武则天对她非常宠爱,视为掌上明珠。可是有一次小公主去姥姥杨夫人家,贺兰敏之居然强奸了她的随从宫女。甚至仗着荣国夫人的宠爱,还准备对太平公主图谋不轨。

贺兰敏之这样做,武则天知道后肺都气炸了。按照她的性格,贺兰敏之有十个脑袋也都掉光了。但是贺兰敏之有外婆荣国夫人护着。荣国夫人是武则天的母亲,武则天只能忍着。

咸亨元年,荣国夫人寿终正寝,享年九十一岁。外婆去世,贺兰敏之毫无忧伤之情。朝廷治丧,他天天“唱歌”、“打牌”,照常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贺兰敏之的丑闻接二连三地被曝光出来,瞬间占据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吃瓜群众看得有滋有味:原来皇家这么乱,故事这么狗血。武则天难忍其恶行,于是数罪并罚,贺兰敏之被褫夺官职流放岭南。当他走到韶州驿站时,武则天派人用马绳将他绞死。

令人惊奇的是,四十年后贺兰敏之竟然被平反了,连尸体都被挖出来重新入殓,追赠秦州都督太子少傅。作为拨乱反正的举措之一,唐中宗在恢复大唐国号之后,曾经的政治犯全部恢复名誉,如果贺兰敏之真的是因为人品和作风问题被杀,那就不会有平反一说,可见贺兰敏之还是因为与武则天之间有矛盾才被害,那些种种不堪入目的行为,可能就是武则天扣在他头上的屎盆子。

贺兰敏之出身豪门,英俊潇洒,而且才名远扬,曾经编纂《三十国春秋》一百卷,可以说是当时最有前途的高富帅,可是遇到挫折后,以不合常理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最终走向深渊,只能说偏偏少年才气高,何苦生在帝王家?

却说上官仪富有才华文采斐然,他的宫体诗空洞华丽,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高宗任命他为秘书少监、西台侍郎,他不遗余力地为大唐王朝传播“正能量”。

唐高宗麟德元年,也就是武则天40岁那年,她办了一件蠢事。《旧唐书》记载,她把京师一个有名的道士召入后宫,“行厌胜之术”,也就是让道士用巫术“诅咒”某个仇人,或者帮她达成某个心愿。具体针对哪个人,史书上没有明说。

有个叫王伏胜的宦官,是唐高宗的心腹,他把这件事报告了高宗。唐高宗一听大怒。当时就把宰相上官仪找来,告诉他要把武则天“废为庶人”。

上官仪写完后,只要加盖皇帝印玺,正式下发,武则天的前途就算彻底终结。然而武则天早有防备,她安排在李治身边的内线飞速给她报信,武则天闻讯,立即怒气冲冲地前来找李治兴师问罪。李治一见她登时矮了半截,立即就把上官仪卖了,他说:“我没有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的主意。”

武媚娘是个狠角色。时年57岁的上官仪和他的儿子上官庭芝立即被处死,尚在襁褓中的孙女上官婉儿也被发配到宫中做奴婢。

却说武则天进宫之前,李治已经立长子李忠为太子,可李治打心眼里不认可这位储君,因为李忠的生母刘氏地位卑下,又不是嫡子,拥立他的人都是皇帝所厌恶的,包括当时不受宠的王皇后,还有跟皇帝对着干的托孤大臣。随着武则天回到皇宫,王皇后被杀,褚遂良被贬,李忠的太子身份名不正,言不顺。武皇后又有了嫡子李弘,储君哪里轮得上李忠呢?宰相许敬宗在皇帝、皇后的授意下,提出更换太子的建议,李治当然准奏。

于是高宗封李忠为梁王,食邑两万户,官职梁州刺史,赐物两万段,甲第一区。又是豪宅,又是财物,看起来赏赐优渥,但是和天下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李忠在梁州没干多久,很快被调往房州做刺史,那里交通不便,是流放高级贵族的地方,将李忠调往此地,整他的意思非常明显。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李忠对自己的遭遇、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害怕某一天人头落地。他经常穿上女人的衣服,说是防刺客,防细作,屡屡给自己占卜预测吉凶。这也罢了,李忠还常常派人去长安打探宫廷消息,对于当初拥立自己的柳奭、韩瑗等人非常同情,听说他们落马、贬谪、惨死,心里十分忧伤。

对此唐高宗非常不满,你一个废太子,不谨言慎行,还敢搞小动作,准备处以极刑。武则天为他求情,希望皇帝网开一面,李治才决定放他一马,废为庶人,迁居黔州,也就是当初李承乾住过的地方,跟罪犯没有任何区别。昔日的锦衣玉食、前呼后拥,更是过眼云烟。

本以为这样就能消停了,没想到上官仪死后,李忠也成为武则天打击报复的对象。

李忠与上官仪原本是上下级关系,以前在陈王府当过参军,早就想除掉李忠的人顿时有了理由,大肆散布舆论,说上官仪之所以想要废后,是为了帮助李忠东山再起,谋反夺位,皇帝遂下令处死李忠,李忠被杀时年仅二十二岁。

李弘是武则天和李治的长子,因为李治对武则天的偏爱,导致对这个儿子爱屋及乌。

李弘三岁被封王,四岁被封太子,李治信任李弘,经常让李弘监国处理政事。

而李弘也无愧太子之名,李弘一生,从未在礼节上犯过错,待人待事,宽厚仁慈善良。

李弘在位时,无论是百姓百官,还是皇亲皇帝,无不称赞李弘宅心仁厚,是大唐之福。

可是被李治寄予厚望的李弘,死在大有可为,未来可期的23岁。

武则天为李弘选择的太子妃,被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奸淫。武则天杀了贺兰敏之。

萧淑妃有两个女儿,一个是义阳公主,一个是宣城公主,因为母亲的关系被幽禁起来,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出嫁。太子李弘见到姐姐后十分同情,请求母亲放她们出嫁。武则天随便找了两名安保人员做驸马,同时对李弘十分怨恨。

上元二年初夏,李弘跟着高宗来到合璧宫,武氏亲自赐酒给他。李弘想不到母亲会害他,就多喝了几杯。临走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事,可是回到东宫后肚子便疼痛难忍,没过几天就死了。

李治面对爱子的死亡,悲痛不已,居然不顾礼法,追封李弘为孝敬皇帝,以天子之礼安葬。

太子被追封为皇帝,这是历史上第一例。

李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李贤,李哲,李旦,都是武氏亲生。其中李贤最聪明,读书过目不忘,曾被封为雍王,高宗也很爱他。李弘死后,高宗就立李贤为太子。

武氏害死王皇后和萧淑妃后,经常梦到两人披头散发,七窍流血地来向她索命,武氏吓得要死,想换个环境居住。正谏大夫明崇俨懂一些旁门左道,劝武氏迁居到洛阳,说这样能避邪。武氏就和高宗一起来到洛阳。到了洛阳后武氏神清气爽,什么厉鬼都没有了。

武氏跟高宗一住几个月,太子李贤监国,李贤这个人非常有才能,从小就展现出聪明智慧的一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李贤的伴读。在监国的过程中,李贤展现出了自己优良的治国能力。

唐高宗李治为此感到十分欣慰,他认为自己的江山总算是有人继承了。可李贤越有才华,武则天心里就越难受。

为什么呢?作为李贤的亲生母亲,武则天为什么要嫉妒自己的儿子呢?原因很简单,李贤触碰了不该触碰的东西,那就是权力。

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以后,一直都是武则天治理朝政。而且在此之前,武则天就跟唐高宗一起治理国家,使得国家风调雨顺。

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儿子李贤来,这让武则天有些接受不了。因为李贤一旦登基称帝,武则天要想再涉足权力,那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儿子的能力太强。

李贤先后三度奉命监国,表现也还不错。李贤还招集学者对《后汉书》进行注释工作。别看这是一项文化工作,其中包含着政治意味.众所周知,后汉出现了严重的后宫干政情况,导致王朝衰败,李贤对此进行了批判,颇有指桑骂槐的意味。

武则天针锋相对,送给李贤两本书,分别是《少阳政范》、《孝子传》,也是在警告李贤。

第二年高宗改年号为永隆,与武氏住在洛阳。为了除掉自己的这个儿子。武则天请来了一个相士,这个相士名叫明崇俨,在得到李治的信任以后,他开始造谣说李贤不堪大任,而李显和李旦才是贵不可言。

这些话传到李贤耳朵里,李贤当然不高兴。不久明崇俨在返回长安的路上被强盗杀了。武氏怀疑是李贤指使的,于是大力搜索罪证,但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武氏把李贤召到洛阳,然后派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个人去搜查东宫。三人在东宫搜出几百具铠甲作为李贤谋反的证据。他们又利诱赵道生诬告太子,说明崇俨是太子害死的。武氏提出把李贤处死。高宗出面求情,武氏这才废李贤为庶人,然后流放到巴州,改立李哲为太子。

李贤流放巴州时作了一首《黄台瓜词》,词中写道:

种瓜黄台下,

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

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为可,

四摘抱蔓归。

这首词只有30个字,用暗喻的笔法,暗讽武则天为了皇权不惜杀害亲生骨肉,泯灭人性,揭露了她凶残暴虐的内心世界,也永久记录了武则天为了皇权杀害亲子这一禽兽之行。武则天听了这首词之后,知道李贤怨恨她,于是秘密派将军邱神勣赶到巴州,逼李贤自杀。

摊上这样的妈,李贤也算是倒霉。

李贤死后,武则天于显福门为其举哀,贬丘神绩为叠州刺史,并恢复李贤的王位。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追赠李贤司徒的官位,并派人迎其柩棺陪葬乾陵。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赠皇太子地位,谥章怀太子,与其妃房氏合葬。

武则天对自己亲生的儿子毫不留情,对于非亲生的皇子就更加歹毒了。

李治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个是嫔妃所生,四个是武则天所生。四个非武则天所生的皇子中,除了许王李孝早逝外,其他三个皇子,即太子李忠、泽王李上金、雍王李素节都被武则天害死。

中宗是高宗的第七个儿子,原名叫李显,后来改名为李哲,哥哥李贤被废后,李哲被立为太子。

不久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处理朝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