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隋唐王朝 > 16 太平公主

隋唐王朝 16 太平公主

簡繁轉換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42 来源:源1

16太平公主(第1/2页)

景云二年(711年),李旦听从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的建议,命李隆基监国,并将李成器等诸王全部削去兵权,同时让太平公主迁居蒲州。

太平公主接到蒲州安置的圣旨后不由大怒,立即召太子厉声问道:“我为你们父子尽心尽力。如今以怨报德将我贬到蒲州,我想一定是你在从中挑唆。”

李隆基惶恐道:“侄子怎么敢啊?听说是姚、宋二人奏请父皇,父皇才有此决定的。”公主冷笑说:“姚、宋所奏无非是为你说话,他们害怕我在京城对你不利,所以特地请命,想想我把李重茂从皇位上拉下来改立你父亲,也是为你将来继承皇位打算。以前安乐公主想作皇太女死于非命,难道我想作皇太妹么?”李隆基道:“侄儿当奏闻父皇加罪姚、宋。”言毕趋出,即表劾姚宋离间姑母与兄弟,请从重惩办。睿宗便贬姚元之为申州刺史,宋璟为楚州刺史,但太平公主夫妇依然遣往蒲州,公主怏怏而去。

不久睿宗在一次宴会上说:“朕已年过半百,不想理朝政,想传位给太子,爱卿以为何如?”群臣面面相觑不敢说话。太子再三推辞,并且请求让位给宋王李成器,睿宗不许。太子又请求召还太平公主,睿宗同意。太平公主立即回京,往返不过四月。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她还很小的时候,有一天穿着武官的衣服在武则天和李治面前翩翩起舞,武则天一见笑着问道:“你穿个武官衣服干啥,难道你想当将军吗?”

太平公主娇嗔道:“没有啊,你把衣服赐给驸马不就行了吗?”

武则天恍然大悟,原来女大不中留啊,太平公主想老公了,后来一问才知太平公主对薛绍芳心暗许了。

薛绍来头不小,他的母亲是李治的姐姐城阳公主,他的父亲是房州刺史薛瓘。按照辈分,薛绍得喊武则天一声“舅妈”。

薛绍人长得不错,也挺有才华,性格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是个如意郎君。武则天和李治对这门婚事非常赞成。

大婚当天,极尽奢华,婚礼是在晚上举行的,照明的火把将整个长安城照得亮如白昼,把两边的树木都烤焦了。

婚后小两口恩恩爱爱,卿卿我我,好不快活,太平公主还生了两儿两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为一场政治事件,二人的幸福生活戛然而止。

公元688年,薛绍的哥哥薛顗参与李冲的谋反案,结果被武则天处以极刑。

而薛绍作为犯人亲属也受到连累,被武则天处以“杖责一百”的处罚,然后押送大狱之中,而此时太平公主刚刚怀上了他的第四个孩子。

此时的太平公主,挺着个大肚子去找武则天,苦苦地哀求母亲,希望她看在自己和肚中孩子的面子上,饶过薛绍,然而武则天冷若冰霜,不发一言。

太平公主跪在地上,任泪水婆娑打湿衣襟,她意识到,就算亲生女儿加上外孙,还是不能改变武则天的决定。薛绍不久饿死于狱中。

丈夫的去世让公主悲痛欲绝,随后武则天又为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强迫她嫁给了武攸暨。当时武攸暨已经成婚,为了促成公主和他的婚事,女皇不惜将武攸暨的妻子赐死,这件事在新驸马的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他将这种怨恨全部发泄到公主身上,所以太平公主十分压抑,经常一个人呆在空房中。

武攸暨去世前,哀伤地向太平公主表白:我不是不爱你,我是不敢爱,你的母亲杀了我妻子,你是我仇人的女儿。我没有办法让自己幸福,看着你,我就想起年少时对妻子发出的誓言,我怎么能爱上你呢?”

太平公主听后悲痛大哭:“我的母亲确实做错了,她对你的人生造成了伤害。但你能不能看在我对你的情分上原谅她。”

太平公主想的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他应该会在走前原谅她,让她下半生安心。

武攸暨不忍心让太平难受,于是和太平公主有了来世之约,说下辈子一定提前遇见......

武攸暨死后,太平公主又成了寡妇。她虽然年过四十,却耐不住寂寞,不想独守空房。

于是太平公主便在全国选拔15岁以上的上千少年人到府中,成为“童男“,这些童男都是长相俊美的男子,他们名义上是到太平公主府邸中学习礼仪和技术,将来为太平公主服务。他们首先侍奉太平公主的宫女,侍奉得好才能晋级,晋级以后才可以侍奉太平公主;如果侍奉得不好或者做了错事,轻则被打,重则送进宫里当太监。。

太平公主的面首分为首席次席和次童,如果是首席,还有可能被进贡给武则天,从此就可以飞黄腾达了。

但是想做到这样很不容易,因为太平公主非常善变,一般人是驾驭不了的,一旦你不如她的意,就会被送给非常恶心的老女人,或者变成太监,那是非常悲惨的。

一天太平公主记起当年的情人崔湜,于是立即把他召回京城,濠州司马窦从一也被召回,和崔湜一起做了太平公主的情人。还有个奸僧慧范与公主的奶妈通奸,也往来公主府中,太平公主的声势又大了起来。

这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天气晴朗,西方的太微星旁边突然出现了一颗彗星,光芒夺目。太平公主想挑拨睿宗与太子间的关系,就派一个术士去通报睿宗说:“彗星出现,是除旧革新的变象。大概是太子要称帝了,请陛下赶紧传位吧!”太平公主本想激怒睿宗,不料正中睿宗下怀,他对术士说:“朕早想传位,如今天意如此,朕心已定。”术士慌忙回去报告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随即前往睿宗前面阻。睿宗决心已定,任她口吐莲花都不同意。公主再派人去劝太子,让他坚决推辞。太子来到宫中叩头请求道:“臣儿仅立微功,作为皇嗣已是格外承恩,不敢有其他妄想。如今父皇为什么要执意传位呢?”睿宗道:“社稷安稳是你我共同的责任。如今我有困难,所以授于你转祸为福,希望你不要猜疑!”太子又叩头请辞,睿宗语重心长地说:“你如果想当孝子,就应该听我的话,难道非要等我死后即位才是尽孝吗?”太子无言以对。

第二天一早,睿宗传下手谕,宣布传位太子。太子再次上表推辞,睿宗仍然不许。

过了几天,太子李隆基继位,尊睿宗为太上皇。李隆基当了皇帝,太平公主劝李旦说:你虽然让位了,但是国家大事还得管,不能就这么撂挑子。但是李旦私下跟李隆基说,你要以天下大事为重,当然我也不是不管,当年舜帝传位给大禹,还会亲自巡狩。如果有军国大事,咱爷俩还得商量着办,李隆基答应了。其实这些都是做给太平公主看的,免得让她疑心。然后父子俩分工。李旦称朕,命令称诰,每隔五天上一次朝。李隆基称予,命曰敕,每天上朝。三品以上大员的任命罢黜要李旦裁决,其余政务归李隆基处理。

其实李旦这一招就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明朗化了。你们不是互相不服吗,那你们到了走两步的时候了。鹿死谁手就看谁的手艺高了。

从此太平公主整日与情人私党密谋废立,又勾结宫人元氏在赤箭粉中置毒以进。赤箭粉就是天麻粉,因为根茎赤红如箭杆,故名。有“利腰膝,强精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的作用,说穿了就是补肾的药。李隆基时常服食。不过元氏尚未下手,已为王琚所闻。王琚入见玄宗道:“祸机已迫,不可不发。”玄宗踌躇不定。

太平公主知道玄宗有意加防,元氏下毒又无隙可入,乃召集私人重开密议。崔湜献策道:“若常元楷与李慈将军麾众直入武德殿迫上退位,不得不依。再由窦仆射等号召南牙兵作为援应,不消半日便可成功。”同平章事陆象先起身抗言道:“不可,不可,李隆基即位天下归心,如何废立?这事恐多危险,象先不敢与闻。”说完拂袖径出。太平公主与众人续议,忽有一少年趋入道:“此事断不可行,还请三思。”公主正恼恨陆象先异议,偏有人又来作梗,瞋目瞧将过去,原来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薛崇简,不由大怒道:“你也敢来阻挠我么?”崇简跪谏道:“母亲丰衣足食养尊处优,也该知足了。为甚么还要起衅呢?难道富贵至此尚未满意么?”公主怒叱道:“你晓得甚么?休得多言!”崇简复道:“事成不足以增荣,事败不仅仅致辱,恐全家都要屠灭哩。”公主听到此语后,竟从座旁觅得一杖,连头夹脑的敲将过去。崇简血流满面。窦怀贞等人急忙上前劝解,公主不肯罢休,说要打死逆子才足泄恨。崇简泣道:“儿非逆母,母实逆君。”又指斥崔湜为奸贼,说得崔湜满面羞惭无地自容。公主怒上加怒,恨不得将崇简一杖击死。众人一半劝母,一半劝子,方才罢手。崇简由众人拥出,公主怒气稍平,专等到期行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6太平公主(第2/2页)

不料风声已经外泄,左散骑常侍魏知古急报玄宗。玄宗与王琚、张说、崔日用讨论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召集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内给事高力士等咨商大计。王琚、崔日用、魏知古诸人当然在座。大家商定方法后即于次日施行。

次日即七月三日,玄宗命王毛仲率兵三百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门先行伏着,乃召常元楷、李慈入见。两人放胆入门,王毛仲麾兵齐出将两位武将拿下斩首,再将文臣全部擒来处斩。窦怀贞投入沟中溺死,有制戮尸改姓为毒。

太平公主见党羽都被诛杀,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求李隆基恕其死罪,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所有公主私产全部没收,财物山积几同御府;田园息钱,好几年取用不竭。

太平公主死后,玄宗又将公主诸子赐死,只有崇简得免,仍给原官,赐姓李氏。且召陆象先入语道:“卿尝谏阻太平,可谓岁寒知松柏。”陆象先拜谢而出。

公主为睿宗元妹,宰相多出门庭,六军供其指挥,人生到此也可以了;但她猜忌玄宗阴谋废立,最后身败名裂不得善终,后人看到此不由叹道:“太不值得,何苦乃尔?”

与太平公主相反,李成器远离政坛是非纵情打猎。有一次他抓住一头黑熊,接着在草丛里发现一个大铁柜。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个妙龄少女。少女说自己姓莫,被两个贼僧锁进柜子带到这里,而两个贼僧被黑熊吃掉了。李成器把这个莫姓少女献给李隆基。李隆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歌喉清亮的女子,封她为莫才人。

却说安定公主是唐中宗的第三个女儿,不过她是庶出,不是韦皇后所生,所以和安乐公主相比,地位要差得很远。当时她的父亲是太子,武则天将她嫁给朝散大夫、典膳郎王同皎。

王同皎是一个世家子弟,家世显赫,他也不是庸碌之辈。当武则天病危时,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了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并逼迫武则天退位。王同皎正是事变的参与者,而且他苦劝李显亲自指挥,并且将岳父抱在马鞍上,这才出师有名。

立功后的王同皎成为真正的驸马,可是唐中宗又放任自己的皇后韦氏专权,韦氏又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不清不楚,并让其控制朝政。

本来这也不影响王同皎的地位,但他是一个慷慨之士,看不得皇权旁落,就联合一些有正义感的大臣,准备在武则天的葬礼上,用神箭手射杀武三思。

不过此事没有开始就被泄露了,告密者是著名诗人宋之问与弟弟宋之逊。这对兄弟虽然才华横溢,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宋之问还想过要侍奉武则天。告密的结果就是二人升官,而王同皎则以谋反罪被杀。王同皎临刑前面不改色,天下都为他鸣冤,纷纷咒骂宋氏兄弟的绯衣是用王驸马的鲜血染红的。

这场风波之后,王同皎被籍没家产,只留下了妻子安定公主和儿子王繇。公主自然不能处罚,于是韦皇后作主,将安定公主再嫁给自己的从弟韦濯为妻,两人又生了一个儿子韦会。

安定公主其实并不安定,在韦后当政时期,她与另外六位公主一起获得了开府的权力,豢养门客,并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卖出所谓的“斜封官”,严重影响了大唐吏治的清明。

几年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杀入宫中,诛灭了韦后一党,韦濯也没能幸免,安定公主再一次成为寡妇。

这一次唐睿宗李旦作主,又将她嫁给了太府卿崔铣,崔铣出自名门望族博陵,这个家族非常显赫,有唐一朝出的宰相就有12人之多。

三年后安定公主先于驸马去世。别的都好说,但是公主到底应该与谁合葬,却成了一个问题。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王同皎早已平反,谥号“忠壮”,封“琅耶文烈公”,赠“太子少保”,享受非常尊贵的哀荣。王同皎和安定公主的儿子王縣也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受到朝廷的封赏,他要求让父母合葬。她的第二任丈夫韦濯的家族已经闹不出什么风浪,可她的第三任丈夫崔铣非常不满意。崔铣要求公主与自己合葬。

两人争执不下,官司打到唐玄宗那里。唐玄宗左右为难,这时给事中夏侯铦对王縣说了一段相当尖酸刻薄的话:“公主在王同皎死后已经改嫁,现在和你家已经恩断义绝了。她活着是崔家的人,死了也是崔家的鬼。你只想父母合葬,其实公主不愿意,你父亲不愿意,而崔大人也不愿意呢!”

这番话非常难听,可话糙理不糙,许多大臣都认为在理。唐玄宗便让安定公主、崔铣、王同皎一起陪葬唐中宗的定陵,有官司去找你们的父亲。我管不了。

却说隋唐以前,只选用良家女子为宫女,即七科之外的人家。隋炀帝以后,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后宫工作需要,宫女范围扩大到贫民、罪孥,而且还没有服役期限。

这种做法被唐朝继承下来,导致宫女一入宫就成了皇家终身的奴隶,永远没有出宫的时候。

呆在宫里也就罢了,可皇帝为了防止宫廷机密外泄,规定宫女们不许私自走动,不许私自与外人交流,否则一律施以严厉的惩罚。

永徽年间,内廷太常侍宋四通,因同情宫女,借出宫办事的机会,帮宫女带了一封家书,就这么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宫女与宋四通居然一齐被唐高宗处死。

后宫的要求这么严,真所谓“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处深宫的宫女们,是不敢与外界交流的。

唐玄宗时期,有一年长安天降大雪,唐玄宗禁苑赏雪之时,忽然想起边塞将士的戍守之苦,于是传旨宫中,紧急赶制一批棉衣,送到边疆给将士们御寒。

大约一个多月的光景,这批代表皇帝恩典的棉衣顺利送到边疆,分发到将士们的手中,之后一个离奇而又浪漫的故事发生了,边塞部队中有一个很普通的士兵,在感受这份来自长安的温暖时,忽然发现棉衣的内衬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一首诗,士兵仔细一看,但见这首诗写道:

沙场征战客,

寒夜苦为眠。

战袍经手做,

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

含情更着棉。

今生已过也,

愿结后生缘。

原来这是一封来自深宫的情书,具体诗意不必多解释,因为没有任何文字比这封情书表达得更加完美,通过这封情书,士兵分明感受到宫女的细心、体贴和无奈,分明感受到宫女已将这次不经意的邂逅,当作宿命的安排,然而又无可奈何。

一位纤弱的女子,含着泪向他絮语,向他微笑,仿佛两人已成了可以生死与共的亲人。

不知道士兵怎么想的,第二天他直闯主帅军帐,向主帅禀报了这件事。主帅觉得事情严重,连夜上书报与朝廷。如此一来二去,事情就传到唐玄宗耳中,唐玄宗当即传诏后宫,寻找这位给士兵写情书的宫女。宫女不想连累别人,于是站出来主动承认,并忐忑不安地等待自己的命运。想不到唐玄宗感慨地说:“何必要等到来生呢,吾与汝结今生缘。”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没有人知道士兵和宫女的结局。士兵向主帅举报此事,到底是为了立功受赏还是想实现自己的美梦呢?是前者那就是可恨,是后者那才是浪漫。

开元初年,李隆基命人将上官婉儿的所有诗作编集成册,整理出了整整二十卷文集,发行于世。从这件事我们看出,李隆基虽然不认同上官婉儿的人品,但是对于她在诗词创作上的才华,以及在诗坛上获得的成就,还是非常认可的。

李隆基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