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隋唐王朝 > 9 唐朝的公主

隋唐王朝 9 唐朝的公主

簡繁轉換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42 来源:源1

9唐朝的公主(第1/2页)

却说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后,十分嫉妒他的兄弟房遗直,房玄龄死后,公主就唆使房遗爱在太宗面前诬陷房遗直。太宗知道真相后把高阳公主痛骂了一顿,公主从此十分痛恨太宗。

有一次房遗爱带着公主去打猎,到一座寺院休息。寺中有个僧人叫辩机,他本来是唐僧玄奘的徒弟,虽然长得象玄奘一样英俊,可是却没有唐僧的定力。

高阳一见辩机,就爱上了他。

面对高阳的爱,辩机十分矛盾。她爱他,他也爱她,可他的心里还有佛,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可是每次高阳都会含着眼泪,直视他的眼睛,对他说:“抱抱我,我的佛”、“亲亲我,我的佛”。

她还说:“我知道,在你心里最软弱最迷乱的,就是那最坚决最刚强的。”

辩机请公主在寺里留宿。公主舍身布施,辩机也就笑纳,与她结成了欢喜缘。公主怕房遗爱生气,另外找了两位美女陪他。房遗爱得了二妾,左抱右拥其乐陶陶,还管什么公主?舍一得二,原是便宜。公主公然与辩机出入,就好象夫妻一般,房遗爱不但不恼不闹,还一直帮着掩盖,甚至“拉皮条”把辩机接到府中,为他和自己的老婆约会站岗放哨,真是“度量大如海”。公主便经常在父皇面前说房遗爱的好话。在外人看来,两人相处得很恩爱、很和谐。

公主赐辩机金宝神枕。辩机神魂颠倒不知珍藏,竟被窃去;后来窃贼被抓获,搜出金宝神枕。问官讯鞫窃贼,供称由辩机处窃来。传问辩机,辩机无从抵赖,实言是公主所赐。唐太宗自觉怀惭,下令将辩机腰斩,公主身边的十多个奴婢也被处死。按理孙悟空也是唐僧的徒弟,而且神通广大,不知道怎么不来救他?

辩机死后,他的所有遗物都被玄奘收藏于大慈恩寺特辟的僧房中,以便他的灵魂可以继续参予译经工作。同门为僧的和尚们说,月明星稀的晚上,常常会听到辩机的哭声。不知道他是在叹悔自己与高阳旷世绝伦的恋情,还是在抱憾未完待译的经书?

辩机和高阳之间的爱,其实不仅是男女之情,还有知己、同类的惺惺相惜。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是同类——辩机与高阳一样,都是玄武门之变留下的“孽种”。

原来辩机的父亲,就是当年玄武门的守将。李世民获胜后,辩机家被满门抄斩,只有他逃了出来,跑到皇家寺庙,拜玄奘为师。李世民不顾高阳的哭闹,坚持腰斩辩机,是因为他生来就带了“原罪”,与跟高阳偷情无关。而高阳的一生,就这么永远被皇家身份束缚,永远求而不得......

辩机死后,高阳公主伤心欲绝,她对家人说:“辩机是我的骄傲,房遗爱才是我的耻辱。”高阳不愧是唐朝公主,出轨也出得光明正大。

太宗去世的时候,高阳公主虽然也参加了葬礼,但她一点儿悲伤的表情都没有。

太宗死后,高阳公主更加放纵,她公开收纳三个僧人为面首,其他男人也借着谈仙说鬼的名义出入公主府邸,公主来者不拒,就连治病的医生也不放过,荒唐事传得人尽皆知。公主怕东窗事发惹祸,于是唆使房遗爱勾结薛万彻、柴令武等人,打算废去高宗,立荆王李元景为帝,李元景当然愿意。房遗直担心自己受牵连,暗中向长孙无忌告密。长孙无忌告诉高宗,高宗就命他审理此案。长孙无忌随即把房遗爱押入大牢。一上刑具,房遗爱就把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供了出来。长孙无忌冷笑道:“我想与你同谋的人恐怕不止这些人吧?”房遗爱说“没有了。”长孙无忌道:“荆王李元景地位低微都想当皇帝,难道吴王李恪就没有参加吗?我劝你老实招供,如果有人主使,你可以减轻罪行,何必跟着别人去死呢!”房遗爱为了免除死罪,因此随口承认吴王李恪也参与了谋反。吴王李恪文武双全威望很高,高宗封他为司空,兼任梁州都督。长孙无忌担心李恪得势,于是借刀杀人置他于死地。长孙无忌有了房遗爱的供词,立即将李恪打入大牢。长孙无忌向高宗呈上卷宗,按照大唐的法律,李元景、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李恪等人当斩;高阳公主、巴陵公主也应该赐死。高宗看了卷宗后对大臣们说:“这些人虽然罪该万死,但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可不可以免除他们的死罪呢?”兵部侍郎崔敦礼抗议道:“陛下虽然仁慈,但这毕竟是谋反罪,如果不杀他们,今后如何立法呢?”高宗只好同意处死他们。李恪临死前大声喊道:“长孙无忌丧心病狂陷害忠良!如果李氏祖宗有灵,一定会灭你九族的!”

长孙无忌不肯罢休,又把江夏王李道宗、宇文节等人牵扯进来发配边关。房遗直因为没有参与,所以免了死罪,被贬为铜陵尉。

麟德年间,窦德玄做正卿,他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有次奉使命去扬州,渡淮河的时候,渡船离开河岸已经几十步了,窦德玄无意中回头,发现岸上还有一个人。那人面容憔悴,手里举着一块小手帕。窦德玄自忖道:“太阳就要落山了,今天再也没有船摆渡了!”便下令船家回船,载那人一起过河。船行至中游,窦德玄发觉那人十分饥饿,又把饭送给他吃。

窦德玄过了河后便下船,想不到那人也跟着他向前走,一直走了几里路。

窦德玄就问他:“你现在打算到哪儿去?”那人道:“我是阎王殿前的鬼使,现在去扬州追赶窦大使。”窦德玄问:“大使叫什么名字?”鬼使道:“叫窦德玄。”窦德玄听了十分害怕,于是立即下马叩拜鬼使说:“我就是窦德玄!”鬼使道:“你能容我乘船,又赐给我食物。我便暂时放了你,不过你要尽快念诵佛经一千遍,我才可以救你。”

事过一月,窦德玄念诵佛经已经超过一千遍了,那个鬼使又来了。鬼使说:“经数已念足,我保你没有危难,但你现在必须跟我去见阎王。”窦德玄答应了。不一会儿他就断了气。

据说他死后跟着鬼使走进一个宫殿。鬼使说:“你先停一下,我先进去禀告大王!”鬼使就進去了。窦德玄在屏风后面听到阎王对鬼使说:“你和他做了手脚,该打三十棍!”鬼使不久退出来,袒露**给他看,窦德玄再三表示歉意。这时一个穿紫色官袍的人走下殿阶对他说:“我就是阎王,你念佛经,有很大的功德,现在不该到这里来,你先回去吧!”

窦德玄走出殿门时,那个鬼使又赶上来说:“当初我饥饿时,你送的食物我都没吃,另外还欠你船钱,现在都一并还给你吧。”窦德玄问鬼使自已将来做什么工作。鬼使说:“从现在起,你改做殿中监,接着做大司宪,接着任太子中允,接着任太常伯,接着做左丞相,到六十四岁时为止。鬼使说完就告辞了。

窦德玄向外走了几步,好像掉进了一个深坑,就这样又复活了。

却说和静县主(李元吉之女)的丈夫叫薛元超,因为好学又善于文辞,参与过《晋书》的修撰,所以结交了一帮文学朋友,免不了经常有诗词唱和之类的应酬,和静县主对此颇多怨言。

永徽五年(654年),薛元超出任饶州刺史,离开了京城,应酬更加多了,还与不少歌女保持着那种关系。和静县主不是吃素的,但她喜欢吃醋,毕竟她是李治的堂姐,就派人回京向皇帝告状。

不久李治下旨责问薛元超,为何让和静县主受委屈?薛元超回答说:陛下,这都是酒精闹的,臣现在已经戒酒了!把偷情的事情归罪于喝酒,这样的借口也很常见。

却说有一天李治心血来潮,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口?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20万户?

高履行道:差不多。

李治又问:那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870万户。

李治大惊:那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

高履行沉默不言。

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那隋朝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呢?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道:原来贞观之治,就是带着隋朝几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50年的粮食……

高履行心里话:这是你说的,我没有说。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粮食,却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到隋朝开皇年间的50%,这就意味着隋朝已经为唐朝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毫无关系,任何人当上皇帝,都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带来的社会福利。

却说大唐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一路西行。

历史上,玄奘西行求法明显带有“偷渡”的性质。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到河西一带时,就被当地官员拦下,并迫令东归。但玄奘坚定不移,之后昼伏夜行,绕过了戒备森严的玉门关和五座烽火台,又在沙漠中陷入断粮绝水的危机,历经九死一生,才到达西域。

唐代西域佛教盛行,敦煌文书中就有玄奘所作的《题西天舍眼塔》、《题尼莲河七言》、《题半偈舍身山》等描绘唐初西域佛迹的诗歌。唐朝人真是把写诗的天赋点满了,玄奘在艰难的旅程中也不忘赋诗打卡。

高昌国国君麴[qū]文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得知高僧玄奘到来,激动不已,命人将他专程护送到了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还盛情邀请玄奘留在高昌。玄奘不同意,执意西行。

麴文泰留不住玄奘,只好请他多住一个月讲经弘法,并和他结为兄弟。据史料记载,玄奘即将动身离开时,麴文泰依依不舍,剃度了几个小沙弥做他的侍从,还送玄奘黄金、绢、马匹等作为旅行经费,并给沿途的西域各国写了介绍信。

高昌王对玄奘这么仗义,后来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讲述西行之旅却是以离开高昌作为起点。这是因为,玄奘回到大唐时,高昌已经灭亡了,当年给他留下美好回忆的高昌国都,成了大唐西州的高昌县。

唐代的“西域”,广义上指的是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乃至今中亚、西亚、北非、东欧等地区;狭义上则是指东起玉门关、阳关,西到波斯(今伊朗),北抵阿尔泰山,南至克什米尔的广大地区,有时特指今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在古代,中、西亚的伊斯兰教徒曾将中国人称为“唐家子”,足见唐朝在西方的影响力。

早在汉代,张骞凿空西域,霍去病打通河西,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域三十六国就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交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民族血脉相连。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战乱不休,历代政权依旧与西域保持联系。

到了隋朝统一,中原王朝再度经营西域。隋炀帝曾亲自西巡河西,召集西域各国使臣,展示华服、车马,一显中原之繁荣,举办了一个盛况空前的隋朝版“万国博览会”,并于次年在伊吾(今新疆哈密)设郡,加强对西域的统治。隋末天下大乱,各国见老大哥要垮台了,赶紧趁机恢复故地,西域又成了一盘散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9唐朝的公主(第2/2页)

至唐初,西域诸国林立,活跃于此的少数民族有羌、突厥、吐蕃、吐谷浑、回鹘、铁勒、葛逻禄、吐火罗等,他们或臣服于唐朝,或对唐朝阳奉阴违,甚至与唐朝为敌。他们体貌各异,习俗不同,如岑参在诗中所说的,“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唐朝对西域的统一过程,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征伐高昌。当时的高昌王不是别人,正是玄奘的老朋友麴文泰。麴文泰在政治上可不如对宗教那么专一,史载,他经常扣留从西域前往中原的使者和商人。

唐太宗知道这小国不老实,就下诏要求麴文泰进京觐见。麴文泰不答应,还写了封信给李世民:“您是天上的老鹰,我就是蒿草间的公鸡;您是堂上的猫,我就是穴中的鼠。咱们各得其所,你别来管我。”

唐太宗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他以麴文泰“不轨”为由,派侯君集率领大军讨伐高昌。唐军才到城下,麴文泰就被吓死了。之后高昌被灭。

侯君集这一仗不仅打得漂亮,还为文艺爱好者唐太宗带回了高昌乐。唐初依照隋制,宫廷宴会原本演奏九部乐,其中不少为胡乐,伐高昌后,增为十部乐。高昌的特产葡萄酒也传到了长安,唐太宗将其赏赐给群臣,“京中始识其味”。从此,西域的葡萄酒在唐诗中焕发生机,成为诗人的心头好,如王翰所写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当然最重要的是,唐灭高昌后,唐太宗将其地盘划为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并在此设立了唐朝第一个驻守西域的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管理军政要务。

唐朝在西域实行与中原相同的州县制外,还实行羁縻州制度。羁縻府州与都护府并存,用于安置归降的少数民族部落,不改其当地旧俗,通过册封酋长“以夷治夷”,由其首领进行管理,可谓恩威并施。

到了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大唐的精兵强将先后击败了西突厥、焉耆与龟[qiū]兹[cí]等对手,之后将安西都护府的治所由西州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设龟兹、疏勒(今新疆喀什)、焉耆(今新疆焉耆)、于阗(今新疆和田)四镇,史称“安西四镇”。其中,龟兹位于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成为唐朝在西域最大的屯田基地,作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管理西域达百年之久。与此同时,唐朝的军防辐射到西域各地,遍布天山南北的军、镇、守捉等驻守在丝绸之路要道,默默地保卫着大唐的西北边疆。

胡人前往中原朝见、经商,汉人来到西域戍边、赴任,沿路密布的烽火台与驿站成为诗人对西域的最初印象,一如岑参在诗中说:“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丝绸古道的声声驼铃,成为西域安定和平的象征,一如张籍在诗中说:“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却说唐朝西部边疆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强邻——吐蕃。双方时战时和,在西域、河陇甚至近到关中,爆发了多场边境战争。

有次吐蕃王松赞干布派使者来向大唐求亲,毕竟李世民被当时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如果能娶回“天可汗”的女儿,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可是李世民却拒绝了。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赞普,从小聪慧伶俐,十二岁那年便登上了赞普的位置,平息叛乱,受到人们的拥戴。

使者既返,对松赞干布说:“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这时吐谷浑王入朝,有意离间,遂不许嫁。”

松赞干布一听火了,心说我打不了大唐准岳父,还打不过你一个小小的吐谷浑?于是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以避其锋。

这一仗把吐谷浑打得血头血脸,因为吐谷浑是大唐属国,他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最重要的一点,吐谷浑境内有一条从柴达木盆地通往西域的要道。

打败了吐谷浑之后,松赞干布大兵压境,攻击唐朝的松州,松赞干布宣称,若迎娶公主不成功,他们将继续前进。

李世民一听立即派手下大将侯君集率领五万大军支援边境,侯君集的前锋部队由牛进达带领,到达当晚就对吐蕃军队来了一次偷袭。

这一战斩杀吐蕃军队一千多人,松赞干布一看赶紧跑了。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丞相禄东赞出使大唐,要求迎接文成公主入吐蕃。

在这次使唐过程中,禄东赞展现出了超高的智慧,唐太宗欣喜不已,许嫁文成公主,又以琅邪长公主外孙女段氏妻之。禄东赞辞曰:“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

对于禄东赞的这种态度,李世民倍加赞赏,对松赞干布也有了好感,毕竟有这么一个随从,主子肯定还要优秀。

不过唐太宗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要通过一场求婚考试来决定公主是否下嫁。

这场考试共有三道题目,第一道是让松赞干布用丝线穿过九曲玉珠。

唐太宗本以为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松赞干布以粗犷著称,这样的细致活对任何一个男子来说都有些耐心不足。

但松赞干布却巧妙地利用了一只蚂蚁,将丝线系在蚂蚁的腰上,通过吹气让蚂蚁穿过玉珠的孔洞,成功完成了这项任务。

唐太宗连忙又出了第二道题:从一百匹母马和马驹中分辨出它们的母子关系。这道题目同样难住了在场的所有人,就连养殖马匹的专家也表示无法做到。

松赞干布先将马驹饿了一整晚,第二天再将它们放入母马的马圈中。饥饿的马驹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关系一目了然。

最后一道题目是让松赞干布从三百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女人中找出真正的文成公主。

虽然松赞干布从未见过文成公主,但他却曾看过她的画像。他注意到文成公主有一抹朱砂痣,很容易就从人群中找到了她。

公元641年,一支浩荡的送亲队伍从长安出发,他们将要穿越雪山荒漠,走向遥远的吐蕃。

队伍最前方,是只有16岁的文成公主,现在来看,这还是一个孩子。

远离父母,跋山涉水,可能永远都回不来了!

当时的她,无论是否愿意,她只能选择出发……

身着翟衣,头戴金凤冠,已经是“文成公主”的小姑娘的嫁衣上绣着大唐的云纹,腰间却系着吐蕃的羊皮水囊。

她的嫁妆极为丰厚,包括大量的丝绸、珠宝、书籍和各种能工巧匠。

更令人称奇的是,随嫁的“嫁妆清单“中竟包括蔬菜种子、医书典籍和造纸术图纸——这些看似寻常的物品,将成为改写吐蕃历史的钥匙。

这些嫁妆不仅代表唐朝的富裕和文化的繁荣,也旨在帮助吐蕃发展经济和文化。

这一刻,她不仅是大唐宗室的女儿,更是肩负两国命运的文化使者。

这一路,山高路远,充满了艰辛。

送亲队伍穿越了茫茫戈壁,翻过了崇山峻岭,跨越陇右、青海,每一步都在书写传奇。

行至玉树,她教牧民垦荒纺织;

路过怒江,她命工匠搭起藏地第一座木桥。

在这一过程中,随行的“十里红妆”,3800卷典籍、5500种药材、数百匠人,也都随她悄然播下了中原文明的种子。

历经数月,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们一行终于抵达了吐蕃。

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并对她展示了极大的尊重和礼遇。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松赞干布对她是宠爱有加,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文成公主,特意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宫殿,据说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的到来,给吐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带来了唐朝先进的农业技术,教会了吐蕃百姓如何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

她主持修建的“梯田灌溉系统“至今仍是西藏农业的典范。

通过开凿渠道将山泉引入旱地,文成公主团队让拉萨河谷的粮食产量翻了三番。

更不可思议的是,她带来的“坎儿井“技术改良了吐蕃干旱地区的用水方式。

她带来的各种工匠,传授吐蕃人民纺织、刺绣、建筑等技艺,使吐蕃的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松赞干布特许她参与政事,吐蕃文书开始出现“两种文字并书”的革新。

她引进水磨、造纸术,让青稞酒香中飘起墨香。

她还推广了《医方明》等医书,建立藏医体系;

随行的汉族医官与藏族巫医展开“医学辩论“,最终融合形成了《四部医典》。文成公主亲自翻译的《黄帝内经》选段,至今仍被藏医学院作为教材。

拉萨“药王山“的石碑上,刻着她的功德铭文:“慈悲之心,治愈苍生。”

在文化方面,文成公主将唐朝的诗书、礼仪、历法等知识传播到吐蕃,促进了吐蕃文化的繁荣。

据传她以“五行算”推演历法,用丝绸交易打通商路,甚至将唐乐融入藏戏。

当看到当地的贵族妇女仍以赭色涂面时,她便用带来的胭脂悄然改变吐蕃妆容。这些细节被记录在敦煌藏经洞文献中,见证着文明的细腻交融。

在宗教方面,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她将佛教文化带入吐蕃,并在吐蕃修建了小昭寺,供奉佛像。在她的影响下,松赞干布也大力推崇佛教,佛教在吐蕃逐渐兴盛起来,成为吐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16岁的小姑娘来到如此陌生又寒冷的地方做了那么多,可见,她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挑战。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但她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智慧,逐渐适应了吐蕃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的第九个年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此时的文成公主年仅26岁,当时的处境也是非常危险。第一点是,由于部族之间内部斗争,怕会受到牵连;第二点是,当时吐蕃部落丈夫死了妻子要殉葬的习俗,有人便提议要文成公主殉葬。

唐高宗李治得知此事后,立马下令召回文成公主,在接到诏书后,文成公主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留在吐蕃。

正是由于唐朝强大的原因,文成公主才免于殉葬。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突然离去心中肯定不舍,于是便决定留在吐蕃,为已故的丈夫守了30年寡。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带着无尽的遗憾在拉萨去世,终年56岁。嫁给松赞干布后她一直没有回到家乡,守寡30年,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愧疚让她倍感煎熬。

虽然她的结局有些悲惨,但从她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女性的付出和牺牲。以及他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后人,尤其是吐蕃人民的敬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