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隋唐王朝 > 24 唐宪宗之死

隋唐王朝 24 唐宪宗之死

簡繁轉換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42 来源:源1

24唐宪宗之死(第1/2页)

却说田承嗣是魏博第一任节度使,继任节度使田绪是他的儿子。唐德宗为了羁縻藩镇割据势力,便把自己的妹妹嘉诚公主嫁给田绪,嘉诚公主没有亲生子女,就抱养了一位侍妾生的儿子田季安。田季安十五岁时继承了父亲节度使的位置。嘉诚公主对他的管教很严,田季安继位之初还能遵循礼法,可是嘉诚公主死后他就放纵起来,喜欢玩乐肆意妄为,官属进谏都不听。

贞元年间,魏博大将聂锋的女儿聂隐娘才十岁。有一尼姑到聂锋家讨饭,见到隐娘后特别喜爱。她说:“押衙(指聂锋)能不能将女儿交给我,让我教育她。”聂锋很生气地斥责尼姑。尼姑说:“你就是把女儿锁在铁柜中,我也能偷去呀。”这天晚上隐娘果然丢失了,聂锋大吃一惊,令人搜寻都没有结果。聂锋夫妇每每思念女儿时,便相对哭泣。

五年后尼姑把隐娘送回,并且告诉聂锋说:“我已经把她教成了,现在送还给你。”尼姑说完后须臾不见了,一家人悲喜交加,问女儿学些什么。女儿说:“也就是读经念咒,没学别样。”聂锋不相信,又恳切地问女儿。隐娘说:“我说真话你们又不信,那怎么办?”聂锋说,你就说真话吧。隐娘便把真实情况说了一遍。

原来隐娘被尼姑带走时,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天亮时到一大石穴中,穴中已有两个女孩,也都十岁,她们都不吃东西。能在峭壁上飞走,像猴爬树一样轻捷。尼姑给隐娘一粒药,又给她一把二尺长的宝剑,剑刃特别锋利,毛发放在刃上,一吹就断。隐娘跟那两个女孩学攀缘,渐渐地感觉自己身轻如风。一年后,学刺猿猴,百发百中。后又刺虎豹,都是割掉脑袋拿回来。三年后学刺老鹰,没有刺不中的。剑刃磨减到只剩五寸,飞禽遇到有来无回。

五年后尼姑对隐娘说:“有个大僚有罪,无故害人若干,你可入其室,割其首来。”聂隐娘随后潜入这个大官的宅邸,到了晚上,才持得其首而归,师父大怒质问:“为什么这么晚?”聂隐娘说:“那大官在逗弄孩儿,那孩子甚是可爱,一时不忍下手。”师父叱责道:“以后遇到这种人,必须先杀了他所爱之人,再杀他自己。”

隐娘答应了尼姑,尼姑对她说,我把你的后脑开开,把匕首藏在里面,以后用时很方便。说完就把她送回来了。

聂锋听完后十分害怕,从此不再怜爱隐娘。以后每到夜晚就不见隐娘,到天亮才见她回来,聂锋也不敢追问。

一天一个磨镜少年来到聂家门前,隐娘说:“这个人可以做我的丈夫。”聂锋也不敢不答应。隐娘便嫁给了那个少年。她丈夫只会制镜,不会干别的,聂锋供给他们吃穿。

多年后聂锋去世,魏帅田季安知道隐娘的这些情况后,便用钱财雇佣他们为左右吏。

就这样过了数年,到了宪宗元和年间,魏帅田季安和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关系不睦。魏帅便派隐娘去割掉刘昌裔的头。刘昌裔神算,隐娘刚辞别魏帅,他就知道她要来,于是召集衙将,命令他们在隐娘来的那天早晨到城北,碰到夫妻二人射雀,就对他们行礼,然后说我们大人想见二位,所以让我们来接你们。隐娘夫妻一听知道刘仆射是神人,不然的话怎么知道我们要来呢。于是要求见刘公。刘昌裔来了,隐娘夫妻拜过后说,我们很对不起你,真是罪该万死。刘昌裔说:“不能这样说,各为其主,人之常情,我和魏帅也没有什么不一样,我请你们留在这里,不要有疑虑。”隐娘感谢说:“仆射左右无人,我们愿意到你这里来,我很佩服你的神机妙算,魏帅不如你。”刘昌裔又问他们需要什么。隐娘说:“你只要每天给我们二百文钱就够了。”刘昌裔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一天他们骑来的两匹驴忽然不见了,刘昌裔派人寻找,后来在一个布袋中看见了两个纸驴,一黑一白。

后来刘昌裔入觐,聂隐娘告别而去。刘昌裔死后,聂隐娘又到刘昌裔柩前恸哭。

唐文宗开成年间,刘昌裔的儿子在赴任陵州刺史的途中遇见了聂隐娘,其容貌依旧。叙旧之后,聂隐娘拿出一粒药,让他吃下去,并告诫他很快就会大祸临头,让他赶紧辞官,而她的药能保他一年无灾。刘昌裔的儿子不信,坚持要去赴任,一年后果然死于陵州。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聂隐娘。

这些都是《传奇》小说中写的,不知道真的假的。

史思明第二次攻陷洛阳的时候,德宗的生母沈氏失踪。代宗即位后派人到处寻访,始终一无所获。后来李适继位,于建中元年(780年)遥尊沈氏为“睿贞皇太后”,李适亲自奉册伏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也为之流泪。

为了寻找生母,李适派多人分行天下四处寻访,同时对沈氏家族大加封赠,以期母子团聚。

建中二年消息传来,在洛阳找到了沈氏,长安城中一片喜悦。然而很快证实所谓的“沈太后”只是高力士的一位养女,因为相貌酷似沈氏,并且在宫中有所接触,为了名利所以冒充。李适左右十分气愤,纷纷请求对她治罪,而思母心切的李适不但不予治罪,还对身边的人说:“只要能够找到真正的生母,我受一百次骗也没关系。”从此冒名者越来越多,然而德宗一生都没能找到真正的沈氏。

李适还是太子的时候,特别喜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当时他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名叫王承升。二人经常一起弹琴论诗,一起出去玩。有次王承升邀请李适来自己家里做客,正当两个人谈古论今的时候,突然后花园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琴声。李适挑眉去看,发现海棠树下一位红衣女子正在抚琴,微风吹过,恍若仙子临世。李适看呆了。

经过询问,李适知道弹琴的女子就是王承升之妹王珠,李适便想将她收入后宫,想不到王珠推辞了。当李适当了皇帝之后,他又想起了这件事。这时王珠没有别的选择,只得进宫。

王珠进宫后被唐德宗封为贵妃,对她特别宠爱,有什么金银珠宝,珍奇古玩都奉给她。德宗为了逗她开心,还为她修建了一座水晶楼。但王贵妃并不开心。她情不自禁地在房间里哭泣,德宗问她为何哭泣,她说她虽然锦衣玉食奴仆如云,但她不喜欢宫里的生活,她只希望有份平平淡淡的感情,平平凡凡的活着。

她要求德宗放她回家,德宗又气又怒,也有对她的怜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德宗还是决定放她回家,但是不允许她再嫁给官宦人家。回家后的王珠过得十分开心,几年后她遇到了一位风度翩翩的士子元世会,他对她十分亲近,两人慢慢地走到一起,因为德宗说过不许王珠嫁给官宦人家,所以元世会辞去了中书舍人一职,和王珠一起回乡下隐居。就这样,两人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另一位王氏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秘书监王遇。机缘巧合,王氏嫁给了唐德宗李适。

泾原之变时,唐德宗召集神策军抵抗,可整座军营却是空的,只有一群太监前来护驾。

哗变的士兵攻破长安城,唐德宗仓皇逃到奉天。当他要下诏平叛时,却发现关键的传国玉玺没带,唐德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王淑妃不紧不慢地把传国玉玺献上。原来心思缜密的她从长安逃走时,就把被人抛弃的传国玉玺系在衣服上带了过来。

经过这场变乱,唐德宗觉得还是太监们理想坚定,于是贬斥白志贞,将神策军重新交给宦官打理。

德宗在一个叫辛店的地方打猎时,来到农民赵光奇的家中。李适问:“百姓们生活得高兴吗?”赵光奇说:“不高兴。”李适说:“今年庄稼获得了丰收,你们为什么不高兴呢?”

赵光奇回答道:“国家不守信用。前边说除了两税外不再有其他徭役,现在除了两税之外各种强迫收费的项目比两税还要多。以前由官府到百姓家中收取粮食,现在却强迫百姓把粮食送到几百里外的京西行营。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家干农活的牲口都被累死了,车也坏了,导致家庭破产。人们的生活如此愁苦,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李适听后,下令免除了赵光奇家的赋税和徭役。

司马光评点这段历史时,认为李适应该彻查有关部门的贪官污吏,而不是仅仅免除赵光奇一家的赋税和徭役。

唐德宗即位后,李诵被册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顺宗,成为唐朝储君时间最长的皇帝(共26年)。

李诵的第一任妻子是驸马萧升和郜国公主所生的女儿。李诵是肃宗的重孙,而郜国公主是肃宗之女,萧妃是肃宗的外孙女,按理萧妃应该比李诵长一辈,李诵应该叫萧妃表姑。萧升死后,郜国公主生活放荡,不仅与彭州司马李万私通,还和太子詹事李昪、蜀州别驾萧鼎等官员暗中往来。德宗听说后大怒,指着李诵的鼻子大骂。李诵被父皇切责,惶恐不知所措,就请求与萧妃离婚。

李诵的长子初名李淳,后改名李纯。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啊,怎么在我的怀里呢?”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德宗十分惊奇,作为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契合实际,李适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

和顺宗李诵的家庭关系一样,宪宗李纯是代宗的重孙,而郭氏是代宗的外孙女,也就是郭子仪的孙女,郭氏比李纯也长一辈,李纯也应该叫她表姑。可是李纯却娶了郭氏。贞元十一年,郭氏生下了儿子李恒,也就是后来的穆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24唐宪宗之死(第2/2页)

宪宗为了不让皇后干涉自己宠幸别的女人,明确表示不立皇后。后来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相继效法,都没有立皇后,原因与其类同。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皇后,其实都是她们的儿子以后加封的。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状元宰相武元衡带着两名仆人,像往常一样从长安城靖安坊家中出发赶赴早朝。然而刚出靖安坊坊门不远,从水沟的树后突然蹿出一名刺客,一箭射倒一名仆人;另一名刺客则用大棒猛击武元衡的左腿,并将另一位仆人击倒。随后刺客将武元衡掀下马来,将其杀害并割下头颅扬长而去。

获悉消息后,唐宪宗立马下令取消当日早朝,并迅速召集其他宰相商议对策。

紧接着又一个消息传来,御史中丞裴度也在长安城的通化坊外遇刺。裴度被刺客砍中三剑,随从王义舍身掩护被砍断右手,刺客看到裴度跌入路边的水沟,以为他死了,于是迅速离去。

刺客竟然在同一时段对两位朝廷重臣同时发起刺杀。一时间人心惶惶。唐宪宗下令封闭城门实施戒严,并出动禁军护卫其他宰相出入。

畏于唐宪宗的压力,禁军和京兆府各路机构开始全力搜捕,但刺客胆大妄为,竟然在长安城中散发纸条,威胁查案人员说:“毋急捕我,我先杀汝!”长安城中,到处弥漫着恐慌不安的气氛。

武元衡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作为武则天的堂侄重孙,武元衡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是闻名中唐的著名诗人,尽管出身贵戚家族,但武元衡刚正不阿,就在被刺杀的前一天,他还在皇宫中和宪宗商讨淮西战事。

当时,平定淮西的战事已经进行一年多了,但是围攻淮西的十几万中央军和地方军却玩寇自重,希望能得到朝廷的更多赏赐。

原来武元衡遇害前一年,唐宪宗发起了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战争,这让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心急如焚。有感于唇亡齿寒,王承宗四处出击,通过贿赂、恐吓、威胁等各种手段,试图迫使唐朝中央放弃削藩战争。与此同时,李师道也秘密派出军士,烧毁唐朝中央储存江淮财赋的河阴转运院,烧掉钱财三十多万缗,布帛三十多万匹,谷物三万多斛,这使征讨淮西的唐朝官军军心大动;但即使遇到这样的困难,唐宪宗也不肯放弃征讨淮西的战争。

却说裴度重伤昏迷数日,苏醒后的第一句就是:“淮西,心腹之疾,不得不除!”裴度的话让唐宪宗终于下定决心:“我用裴度一人,足以平贼!”随后将裴度晋升为宰相,接替武元衡一职,继续主持削藩战争。唐宪宗还下诏追捕凶手,并称谁能捕得凶手,可授五品官,赏钱一万贯。

随后,长安城展开全城大搜捕,元和十年六月初七,也就是武元衡遇害后的第四天,有人奏称,有位名叫张晏的吏卒跟凶手的身影十分相似。唐宪宗立即命人将张晏缉拿下狱拷问,经过审讯,张晏承认自己就是杀害武元衡的凶手。

张晏供称: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担心淮西平定后“唇亡齿寒”,在多番贿赂武元衡和裴度不成后,最终痛下杀手,指使张晏等人行刺武元衡和裴度。

为了尽快恢复秩序安抚人心,就在武元衡被刺后的第25天,唐宪宗下诏将张晏等人以凶手的名义公开处死。

真相大白,按理唐宪宗应该立即拿下成德镇,缉捕节度使王承宗。不过为了避免双线作战,唐宪宗在裴度和群臣的建议下,放弃了立即征讨成德镇的想法。

却说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趁着后防空虚,准备进攻东都洛阳,以此瓦解淮西前线官军的军心。就在阴谋即将发动之际,李师道属下有位士卒因为受到处罚,于是投降官军,并且供出李师道的这个惊天阴谋,洛阳留守吕元膺随后紧急平叛,并且捉获了李师道属下的两个军将。两人在供认计划袭击洛阳的同时,还供出当初刺杀武元衡和裴度,也是李师道指使的。

真凶意外曝光。唐宪宗隐忍不发,因为无论真凶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还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在淮西没有平定之前,朝廷避免多线作战,只能够隐忍不发。

平定淮西的战争从元和九年(813年)一直打到元和十二年(817年),四年间唐朝的财政负担越发沉重,而各个将领之间,中央军与地方军之间都互相观望、继续玩寇自重,战争进展甚微。

在此情况下,裴度请求亲自前往前线督战,临行前裴度对唐宪宗说:“臣若顺利破贼,必有面圣之日,如果不能成功,定无归阙之期。”裴度以必死的决心请求督战,唐宪宗当场流下眼泪。

在裴度的统领下,李愬亲率9000精兵,冒着风雪连夜挺进淮西老巢蔡州,一举擒获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终结了淮西为时30多年的割据叛乱。

淮西的平定震动了全国各地藩镇,他们纷纷表态愿意归顺唐朝中央。

见到各个藩镇纷纷归顺,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也上表请求改过自新,并向朝廷献出了德州、棣州,还将两个儿子王知感、王知信作为人质送到长安。

元和十三年七月,唐宪宗命令各路唐军共同讨伐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一年后,迫于唐朝官军压力,平卢淄青发生内乱,李师道父子被部下斩杀、两人首级被传送长安,至此,这位下令刺杀武元衡和裴度的嚣张军阀,终于落网伏法。

李师道被杀后,持续六十多年的藩镇割据基本消失,史称“元和中兴”。

但大唐帝国的中兴曙光转瞬即逝。就在平定李师道后,唐宪宗逐渐忘记了为削藩付出了生命代价的武元衡,裴度也被外放担任河东节度使。

没有了裴度等人的犯颜进谏,唐宪宗更加悠闲自得起来,并一头扎进了佛道和仙丹的迷蛊之中。公元819年,迷信佛教的唐宪宗出动禁军,将法门寺的佛骨舍利迎接到京师长安供奉,引发长安全城百姓疯狂膜拜,刑部侍郎韩愈直言进谏,最终被贬任潮州刺史。

除了佛教,唐宪宗还疯狂迷信道教,为此他下诏广征天下术士,并命令术士柳泌为他炼制仙丹。

由于服用“仙丹”后身体不适,唐宪宗变得暴躁易怒,并动辄迁怒于宦官,有的宦官甚至被处死。

唐宪宗不喜欢后来设立的太子李恒,而是倾向于自己的另外一位儿子灃王李恽。由于担心自己被废,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太子李恒和其母郭氏(郭子仪孙女、升平公主女儿)指使宦官王守澄和陈弘志,将43岁的唐宪宗刺杀于大明宫中,对外则宣称唐宪宗是因为服用丹药导致暴崩。随后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

穆宗对河北诸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就是把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调往成德;把成德节度使王承元调往义成;把义成节度使刘悟调往昭仪。

魏博与成德两个藩镇的关系本来就不好,原来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自然得不到成德将士们的好感。田弘正从魏博出发的时候,随身带了两千多名士兵保卫自己,但是田弘正到达成德之后,朝廷不愿意支付士兵们的军饷。本来就是调虎离山,让你带兵又何必调?田弘正只好让他们返回魏博。

士兵们走后,成德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杀死田弘正一家,然后自称留后,上表朝廷要求获得节度使一职。

田弘正之子田布留守魏博,听说父亲被害,便带领本部兵马平叛。可魏博的军队不听田布的命令,田布无奈之下自杀身亡。

此时淮西战役中的名将李愬突然病死,裴度被任命为总指挥,监督前线军事。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官军基本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而朝廷也失去了耐性。次年二月,一道诏书宣称说王庭凑不是坏人,是因为小人胁迫才不得已这么做的,现在朝廷收回原来加在他身上的罪名,为他平反昭雪。于是官军也找到了一个停战的体面台阶,只有裴度徒劳而无功。

裴度为相二十余年,曾荐引过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贤臣,重用过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过刘禹锡等,但从不荐引无才的亲友为官。在唐朝后期,朝官相互援济,他不拉帮结派,坚持唯才是举,这正是他为官的正直之处。

在这场动乱之后,裴度曾经短时间出任宰相,但不久便被排挤出朝堂,到地方出任节度使。朝中主事的一直是宦官王守澄等人以及依附于王的宰相李逢吉。因为之前的一些恩怨,他们恨透了裴度,因此,终唐穆宗一朝,裴度再也未能入朝主事。

从此河北三镇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年轻的天子一心一意投入到游乐之中,不再有兴趣关注这些杂务了。唐宪宗与裴度君臣一起奠定的大好局面消失殆尽,即将没落的大唐王朝已经不再需要裴度了。

幽州节度使刘总杀害父兄后十分恐惧,决心遁入空门以求解脱。他给唐穆宗上表请求出家。唐穆宗赐他法号“大觉”,并允许他回京。刘总启程返京,刚出冀州不远便死了。朝廷调河东节度使张宏靖到幽州主事,幽州都知兵马使朱克融杀了张宏靖的随官并将其软禁起来,自己暂时管理军务。

穆宗皇帝知道张宏靖被软禁后,发布了一份诏书,贬张宏靖为吉州刺史。

穆宗的这些做法等于承认王庭凑杀死田弘正,朱克融软禁张宏靖的行为都是合理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