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隋唐王朝 > 27 沙陀英雄

隋唐王朝 27 沙陀英雄

簡繁轉換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42 来源:源1

27沙陀英雄(第1/2页)

却说武则天时期,朝中针对是否收复安西四镇展开了讨论。大臣崔融上书阐明利弊,力主收复安西四镇:

四镇无守,则狂胡益赡,必兵加西域,诸蕃气羸,恐不能当长蛇之口。西域既动,自然威临南羌,南羌乐祸,必以封豕助虐。蛇豕交连,则河西危,河西危,则不得救。

崔融认为,安西四镇要是收不回来,吐蕃在西域更加气焰嚣张,打完西域他再打河西。河西要是丢了,他们还不得跑到家门口来撒野。

武则天一听,认为崔融言之有理。正好当时吐蕃陷入内乱,她果断发兵,于长寿元年(692年)进军西域,再战吐蕃。此战,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领军队在西域大破吐蕃,收复了龟兹、于阗等安西四镇,并留下3万唐军驻守。

之后,武则天还有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将天山北麓的金山都护府改置为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从此,安西与北庭南北相望,犹如屹立于西北绝域的旗帜,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踏上这片土地,他们也就来到了大唐。

这里,就是大唐。

唐玄宗时期,无论是国力,还是诗歌,都洋溢着盛唐气象。唐朝对西域的经营,也随着开元盛世达到顶峰。此时,唐军的对手不只是吐蕃,还有幅员辽阔的大食(阿拉伯帝国)、卷土重来的突厥等。唐玄宗要建立的,是横跨亚洲的霸权。

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也是气吞万里之势,如王维在《少年行》中所写: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七绝圣手”王昌龄也怀着对西北戍边将士的致敬,唱出了盛唐西域的英雄史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天宝六载(747年),来自高句丽的唐朝名将高仙芝,率唐军攻打曾受吐蕃控制的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迫使其国王归降,由此打通了唐朝前往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的道路,他因此次战功升任安西节度使,也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推向了顶峰。

唐王朝在西域的扩张,惊动了中亚河中地区各国,尤其是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西进至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采取的残暴政策,造成反唐情绪在中亚蔓延。

《资治通鉴》记载,高仙芝攻打石国,“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高仙芝在石国劫掠一番后,又将石国国王献于朝廷斩首,吓得石国王子出逃,向中亚各国控诉高仙芝的暴行,引发了众怒。于是他们联合大食,与唐军在怛罗斯(在今哈萨克斯坦)展开一场大战。

诗人岑参一生两度赴西域,此时正在高仙芝幕府。出于某些原因,他并没有到前线参加怛罗斯之战,而是目送同僚刘单随高仙芝大军西征,并为他写下了送别诗:“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碛西行军,即高仙芝的安西行营。诗中的火山,就是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

怛罗斯之战中,高仙芝带兵数万孤军深入700里,与大食联军相持数日,但由于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临阵倒戈,高仙芝军阵脚大乱,最终还是败于大食联军。这是盛唐经营西域遭遇的一场惨败。后世史家认为,高仙芝“七万众尽没”,大败而归。

实际上,怛罗斯之战并未让大唐元气大伤,仅仅两年后,高仙芝的好战友封常清升任安西节度使后,继续向西攻略,兵锋直指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

大唐西域,依旧坚挺。

岑参作为西域军政幕府中的重要幕僚,先后给高仙芝、封常清两任老板打工。他的诗,成为大唐西域鼎盛时期的最好写照。

他写西域的将士:“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振蒲昌。”

他写西域的冰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他写西域的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泰极生否,巅峰之后,往往是衰落。

彻底改变大唐西域格局的确实是一场战争,但不是怛罗斯之战,而是安史之乱。

盛唐诗坛独领风骚的诗仙李白,从小就与西域结下不解之缘,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由衷的向往,可他的西域诗却充满了反战意识,如这首《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兵者,凶器也。唐朝无休止的边境战争,耗费了多少财力,吞噬了多少生命。李白凝视着战争的深渊,心中满是忧虑。李白当时也没想到,灾难并非来自西北边疆,而是来自东北。

天宝十四载(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史思明当头一棒,将大唐从盛世恨恨地敲落。在大唐由盛转衰之后,西域成为中晚唐诗人笔下那一曲肝肠寸断的悲歌。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对西域的经营达到了全盛时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随即在灵宝登基,即为唐肃宗。

为了平叛,唐肃宗调集西北边防军勤王,在安西、北庭、陇右、河西四地只留小部分军队驻守外,绝大部分边防军被调回内地,回防关中。

除了边防军,唐朝还征发西域诸国的兵力帮助平叛。另外,阿拉伯帝国还派兵三千协助唐朝平叛,这三千多人后来大多留在了唐朝内地。

大批西域边防军被调往内地,对平定安史之乱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极大的削弱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

当时的西域,主要有三股势力在相互争斗。除了唐朝之外,还有吐蕃和阿拉伯帝国。

随着唐朝在西域防御能力的衰退,这为吐蕃和阿拉伯帝国提供了入侵时机。

但是阿拉伯帝国并没有趁机东进,而是派兵协助唐朝平叛。这说明,阿拉伯帝国无意或者无力进入葱岭以东的地区。

为了平乱,唐朝不但撤回了西域安西和北庭的边防军,也调回了陇右和河西原本防备吐蕃的军队。

吐蕃人十分狡猾,他们不直接出兵侵占西域,而是先从河西走廊下手,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安史之乱的数年间,河西、陇右数十州尽皆失陷,吐蕃一路打到了长安。这才有了白居易在诗中所言“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的局面。

安西、北庭还未失守,却失联了,变成真正的“孤悬绝域”。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名将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临危受命,前往安西都护府协助西域唐军,后来成为末任安西都护。不曾想,他这一出塞,从此就回不去了。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唐代宗下诏表扬郭昕和曹令忠。但就算代宗有足够的兵力,面对长达千里的河西走廊,援军也进不了西域。

安西兵基本上都来自中原,朝廷规定四年一换,其实普遍存在超期服役的情况。士兵虽然无时不思念家乡,不过郭昕擅长用兵,把士兵当成亲兄弟,大家都愿意为大唐而战,为郭将军而战。

吐蕃要想控制西域,就必须先拿下都护府所在的龟兹。郭昕以微弱的兵力,独自抵抗吐蕃大军。

后来的唐德宗,能给安西将士做的,只有加官晋爵,实质性的帮助等于零,河西走廊根本过不去。西域的唐军,后勤、兵源的补充都成了大问题。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曹令忠去世,北庭在吐蕃的攻击下风雨飘摇,791年为吐蕃攻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时郭昕依然坚守在龟兹,在失去北庭的犄角之势,兵力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继续和吐蕃人死磕到底。

吐蕃拿下北庭后,等于把安西通往中原另一条远路也给堵住了,真成了“瓮中捉鳖”。

郭昕有机会向吐蕃投降,但他是汾阳王郭子仪的侄子,绝不能给郭家人丢脸。郭昕知道自己的结局是什么,他义无反顾,大唐的旗帜依然孤独地在龟兹城的夕阳下飘扬。

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都成了历史,满头白发的郭昕依然屹立在龟兹城头,孤独地向东眺望。唐宪宗李纯虽然英武,可他的重点是平定中原地区的军阀叛乱,无力向西援救郭昕。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大唐的武威郡王郭昕在龟兹已经坚守了四十二年,最终还是倒下了,吐蕃人呼啸着进入了龟兹城。至死,郭昕都没有等来大唐的援军。

郭昕战死在龟兹,而他的那些老兄弟,没有一个投降吐蕃,全员战死。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四十载,怎敢忘大唐。

自安西四镇沦陷后,常有边将捕获从西域来投唐的汉人充当吐蕃俘虏,邀功请赏。其中一个从吐蕃人手中逃回的唐军老兵,也被当作俘虏押解回中原,机缘巧合下与诗人元稹相遇。元稹耐心地听他讲述一路的遭遇,并写下了《缚戎人》。这位所谓的“戎人”,根本就是汉人。

万里虚劳肉食费,连头尽被毡裘暍。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

这个老兵先是向元稹诉苦,说自己的老家本来长城脚下,从小随父亲戍边,一口流利的乡音未改,在安西陷落后,他又是如何颠沛流离,才回到中原。

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阴森神庙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

这四句说的是,苦守多年的安西将士及其家属,在一个冬夜遭到吐蕃大军突袭,走投无路,四处逃散。据学者薛宗正考证,此处的“阴森神庙”应是库木土拉千佛洞,“脆薄河冰”则是渭干河,这两个地方正是地处当时的安西都护府。

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从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灭高昌开始,到安西都护府陷落结束,唐朝对西域的经略共经过了一个半世纪左右。

大唐失去了西域,可西域早已印刻在大唐的记忆中。

安西、北庭如擎天之柱傲立于天山南北,羁縻州府如点点繁星分布在葱岭东西。

侯君集、高仙芝、封常清、郭昕、杨袭古……那是镇守西域边陲的名臣战将,他们统领着千军万马,纵横捭阖,红旗漫卷入梦来。

骆宾王、李白、岑参、王昌龄、王翰……那是书写大唐情怀的迁客骚人,他们赞颂着山川关隘、胡乐胡姬,饮酒赋诗踏歌行。

季羡林先生认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西域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有人说,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么暂时的分别,一定是为了更好的相逢。

盛唐梦已远,西域今仍在。

我们一定不可辜负,每一个时代的英雄对西域的守护。

却说沙陀族是西突厥的一支,唐灭西突厥后,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其境,沙陀部落主动归顺,唐政府把他们安置在北庭的金满州(今新疆吉木萨尔)。贞观年间,沙陀首领朱邪金山归附唐朝,被安置于甘州(甘肃张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27沙陀英雄(第2/2页)

沙陀人挺知足,反正和西突厥又没什么感情,现在有了自己的地盘,没事儿打打猎、放放羊,小日子过得挺舒坦的。

可惜好景不长,玄宗天宝年间,回鹘归附唐朝,打着帮助平定安史之乱的名义在北庭一带定居,沙陀部落不得不依附在回鹘治下,而回鹘人不讲理,对治下部落横征暴敛,沙陀人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安史之乱(755年)后,唐朝抽调西域驻军平叛,导致河西走廊空虚,吐蕃趁机攻陷北庭都护府。沙陀部在首领朱邪尽忠带领下被迫依附吐蕃,成为其侵扰唐朝边境的“先锋骑兵”。

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实力一天不如一天,对西域的控制也日渐松弛,到了唐德宗贞元年间,回鹘衰落,受够了压迫的沙陀人在部落首领朱邪尽忠的率领下,投奔南面的吐蕃,吐蕃人则趁机北上攻占了整个北庭。之后,将沙陀部落南迁到了甘州,朱邪尽忠本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了,没曾想还是奴隶社会,沙陀人在他们眼中不过是能打仗的奴隶而已。打仗就得死人,朱邪尽忠看着自家部队一天天减员,那叫一个心疼,早知道就不跟吐蕃人玩了。

没多久回鹘人杀了个回马枪,从吐蕃人手中抢回了几座重镇,吐蕃人担心朱邪尽忠转投回鹘,便想将沙陀部落迁到远离回鹘地盘的漠北地区。朱邪尽忠得知后不干了,就跟儿子朱邪执宜商量,干脆去投奔唐政府得了,朱邪执宜说好,两人便带领全族三万多人往大唐地界跑了。吐蕃人得知后大怒,派兵追击,朱邪尽忠战死,朱邪执宜顺理成章地继承父位,成为沙陀部落的新一任领导。

朱邪执宜带着沙陀老少爷们跑到了大唐朔方灵州。时任节度使范希朝一看大片野蛮人要到大唐避难,立即请示领导。朝廷批示说:沙陀人属我大唐子民,只因回鹘、吐蕃双方争斗,才流离至此。为维护大唐形象,特命范希朝妥善安置。

范希朝接旨后将沙陀部落安置到盐州。还为沙陀步骑兵专门设立了军府,名曰阴山府,朱邪执宜为兵马头头。范希朝亲自出面给沙陀部落买牛买羊买骆驼笼络其心,沙陀人都很感激他.

后来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皇帝下令让沙陀军队随其前往河东。范希朝从沙陀军中精挑细选了一千二百人组成强骑兵,号曰沙陀军,由朱邪执宜率领。朱邪执宜和他的沙陀军跟随唐军四处征战,并参与平定吐蕃、回鹘等边患。沙陀军以骁勇著称,成为唐末重要的军事力量。

朱邪执宜死后,儿子朱邪赤心继承了其官爵,此时的沙陀军早已不是范希朝时期的一千了,而是发展成一支拥有一万余骑的独立团,战斗力之强傲视同规模的大唐军队。在朱邪赤心的带领下,沙陀军协助唐军主力御外敌、平内乱,立下汗马功劳,朱邪赤心也得到朝廷提拔,当上了蔚州(今河北蔚县)刺史。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各镇节度使,地方财阀等相继逐鹿中原。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

大中十三年八月(859年),唐宣宗病逝,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矫诏立李温为皇太子,后改名李漼。次年二月正式即位,也就是唐懿宗。

唐懿宗在位十年,也没有册立皇后,独宠号称长安第一美人的郭淑妃。郭淑妃生下一个女儿,取名李梅灵。李梅灵很多年不能说话,有一天忽然开口说道:“今天终于活了。”懿宗大为惊异,等到长大成人,虽然相貌平平,却深得懿宗喜爱,封为同昌公主。

女大不中留,唐懿宗无论怎么钟爱同昌公主,也不能把她永远留在身边。咸通七年秋天,在皇父的百般不舍中,同昌公主还是离开了皇宫,嫁进了名门之后,新科进士韦保衡府中。

韦保衡娶到这个贵妇,当然奉若天神不敢得罪,除了上朝办事以外,每天呆在内宅和公主厮守。郭淑妃爱女情深,也经常去探问,甚至留在公主的府第深夜不归,皇宫里面便生出一种谣言,说是韦保衡和丈母娘关系不清不楚,懿宗毫不过问。韦保衡两年中不停升迁,由翰林学士升到郎中、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开国侯,一直到集贤殿大学士,年纪轻轻的就挤身于宰辅的高位。

同昌公主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性情温婉,乖巧宜人,绝没有一般皇家公主那般的刁蛮任性。

不过同昌公主自幼体弱,在韦家又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而养出许多病来。三天两头倒卧病榻,日渐消瘦,这可急坏了韦家老老少少,他们到处寻医问药,宫中数十名御医也不停地穿梭于公主床前,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咸通十一年初秋,同昌公主终于撒于人寰。

听到爱女的死讯,唐懿宗有些支撑不住,趴在龙椅上大放悲声,他把女儿的死一古脑地归责于御医。当即下旨将韩宗邵等二十几名御医斩首,同时将他们的亲族三百多人也收入京兆大牢之中。

唐懿宗的不仁之举,引起了朝廷内外的纷纷议论,举国上下忿忿不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认为二十几位御医人死不能复生,但他们的亲族如果能释放出来,或可安抚一下民心。于是上疏启奏:“生命长短在于天定。公主有疾,深触陛下慈怀。韩宗邵等人备施方术非不尽心;而祸福难移无力回天,致此结局也是无奈。今牵连老少三百余人入狱,天下人议论纷纷多有不平。陛下仁慈达理,岂能被人妄议。伏愿陛下收回圣旨,宽释牵连者!“刘瞻的奏词有理有节无可挑剔,京兆尹温璋也奏请附议。唐懿宗大声叱责二人犯上。同时罢了他们的职务,刘瞻贬为荆南节度使,温璋贬为崖州司马,责令两人三日内离京赴任。

温璋性情耿直,被贬南蛮之地自然激愤,他叹息道:“生不逢时,死何足惜!”当天夜里就在家中服毒自尽。唐懿宗听到温璋的死讯后狠狠地说:“恶贯满盈,死有余辜!”

刘瞻离开长安赴任以后,驸马韦保衡大权在握,他与另一宰辅路岩串通一气,硬说刘瞻与御医同谋害死公主;唐懿宗信以为真,又把荆南节度使刘瞻贬为康州刺史,一个昏君的嘴脸暴露无遗。

残阳如血,天地间孕育着新一轮动荡。

先是浙东爆发裘甫起义。

为反抗唐朝的苛捐杂税,私盐贩子出身的裘甫起兵攻破明州(今浙江宁波),打开府库赈济穷人,队伍迅速壮大。裘甫铸印名为“天平”,意思是代替上天为百姓平均财富。

裘甫起义军席卷浙东多个州县,所到之处皆为帝国财赋重地,起兵七个月后被平定。

咸通四年(863年),唐军与南诏交战,徐州派出800人前往桂州(今广西桂林)戍守。这批戍卒一去就是五年,迟迟等不到换防,向上级问起此事,官员只是以库藏空虚、花费太大为由搪塞,完全不把他们当回事。

这帮徐州人一怒之下发动兵变,拥护庞勋为首北归。沿途百姓群起响应,庞勋的军队迅速扩张到了二十万人。

庞勋攻打宋州失利,准备转攻亳州,朝廷命大将康成训前往平叛,同时派朱邪赤心带着三千沙陀骑兵跟随协助。康成训在取得几场胜利后便目空一切,认为庞勋叛军不值一提,结果在某次渡河作战时被伏兵包围,几乎全军覆没,朱邪赤心带领五百骑兵奋力将康成训救出。庞勋想一鼓作气干掉这位唐军主帅,派出八万大军与唐军作战,朱邪赤心亲率沙陀骑兵左冲右突,叛军大乱败退.朱邪赤心乘胜追击奋勇杀敌,给康成训和朝廷留下了深刻印象。

庞勋叛乱平息之后,朱邪赤心被封为云中节度使,赏赐豪宅别墅,并赐以国姓李,名国昌,正式加入大唐皇籍,后又调任振武节度使,镇守大唐西北边疆。

李克用是李国昌的大儿子,老妈姓秦。相传秦氏怀孕十三个月时,胎儿李克用才极不情愿地从娘胎里出来。小baby刚一出生,产房中瞬间充满了彩虹之光,庭院之内白气升腾,连院里的井水都暴涨溢出,一片祥瑞之兆。

李克用刚会说话时,就喜欢学军队里那些黑话,长成半大小子时,就能纵马骑射。十三岁的某天,李克用领着一群跟班出城打野,抬头看见两只野鸭正卿卿我我比翼双飞,当即弯弓搭箭,啪啪两声将这对小夫妻射下。众跟班无不佩服,最后总结为六个字——秀恩爱、死得快。

庞勋作乱时,李克用十五岁随父出征,冲锋陷阵勇过三军,因为他嗓门大,发起军令来咋咋呼呼的,跟乌鸦一样,友军给他起了个李鸦儿的绰号,而且李克用先天残疾,有一只眼睛失明,江湖人称“独眼龙”。或许正是这一先天缺陷,使得他箭法奇准,百步穿杨。

庞勋遭到沙陀骑兵追击后,想折道返回彭城,最后在突围中战死。

在官军步步逼近的情况下,义军内部矛盾日益暴露。一些义军叛逃退据山林,反过来劫杀义军。

庞勋之乱平定后,李国昌封官晋爵,李克用也落了个云中牙将的武职。驻守云中时,李克用曾在自家别墅中饮酒作乐,完了搂着几个歌姬就睡。有个仇家想趁机谋杀他,提着刀溜进室内时,发现李克用睡的帷帐之中烈火熊熊,李克用就在烈火中安睡,这家伙以为神人下凡,吓得屁滚尿流转头就跑。

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唐朝社稷为宦官把持,又兼藩镇割据,朝野倾颓,王气渐衰。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一诗中写到: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意思是以往没有收成时,百姓会到相邻地区逃荒,但现在四处闹饥荒,没有一处可以投靠,百姓只好坐守乡里,等着饿死沟壑。之前那些免征的税,即使要征收也实无可征。然而,各州县还打着要向朝廷进贡和向三司上交钱款的旗号,继续加紧督促百姓交税,动不动就对百姓棍棒相加。老百姓即便拆屋伐木、卖儿鬻女,所得的钱也只能供吏卒们当酒食费用,根本交不到国库。有的地方除了租税外,还有其他各类徭役。朝廷如果再不抚恤救济,百姓实在没有生路了。

唐懿宗崇信佛教,不顾当时民生艰难,大肆铺张浪费,效仿宪宗到法门寺迎佛骨,“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对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农民起义,唐懿宗无能为力。

关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原因,南北朝的罗研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要是能让老百姓家里有五只鸡、一头母猪,睡觉有床被,锅里有饭吃,就算有苏秦、张仪这样的谋士来煽动,韩信、白起这样的名将来指挥,也不能使一个人成为盗贼。

总归无论是裘甫起义、庞勋起义,还是后来的王仙芝、黄巢起义,都发生在唐代农民生存环境空前恶劣的时期。当时农民主要面临两大危机:

一是土地问题。自均田制破坏、两税制推行之后,唐朝的土地兼并问题长期得不到抑制,到唐朝末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地主土地集中、不断兼并,贫富分化极为严重,以至“富者有连叶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二是自然灾害。当时经济富庶的山东、河南一带遭遇连年的水灾、旱灾和蝗灾等天灾,而各地政府无力赈灾、欺上瞒下,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容身。

走投无路的农民有了聚众起义的理由,那么谁会作为起义军的领袖,他又如何能够走上这个激荡的历史舞台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